什么是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指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的,富有知识的名人所说的能够让人懂得道理的一句较为出名的话。广泛上来说就是有意义,向人们揭示一定的道理的话。
关于法律的名人名言(精选100句)
1、法律提供保护以对抗专断,它给人们以一种安全感和可靠感,并使人们不致在未来处于不祥的黑暗之中。——布鲁纳
2、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情。——弗劳德
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步。——杰弗逊
4、法律显示了国家几个世纪以来发展的故事,它不能被视为仅仅是数学课本中的定律及推算方式。——霍姆斯
5、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诱导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们自己的德行。——阿奎那(意)《神学大全》
6、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列宁
7、法是一套权威性的审判指南或者基础。——庞德(美)《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
8、法不禁止即自由。——法谚
9、规外求圆,无圆矣;法外求平,无平矣。——宋祁(宋)《宋景文笔记》
10、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夏,庇护着我们大家;它的每一块砖石都垒在另一块砖石上。——高尔斯华绥
11、法律职业的社会地位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志。——费尔德
12、凡法始立必有病。——韩愈(唐)《钱重物轻状》
13、法发展的重心不在立法、不在法学,也不在司法判决,而在社会本身。——埃利希
14、法治意味着,政府除非实施众所周知的规则,否则不得对个人实施强制。——哈耶克
15、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托马斯
16、带来安定的是两种力量:法律和礼貌。——歌德(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17、法律,在它支配着地球上所有人民的场合,就是人类的理性。——孟德斯鸠(法)《论法的精神》
18、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像影子跟随着身体一样。——贝卡利亚(意)《论犯罪和刑罚》
19、要使事物合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政治学》
20、法律是一种不断完善的实践,虽然可能因其缺陷而失效,甚至根本失效,但它绝不是一种荒唐的玩笑。——德沃金
21、法律之内,应有天理人情在。——安提戈捏
22、法律是人类为了共同利益,由人类智慧遵循人类经验所做出的最后成果。——强森
23、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时。——威·皮物特
24、法律的真谛,就是没有绝对的自由,更没有绝对的平等。——我国著名法学家郭道晖
25、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26、法律规定得愈明确,其条文就愈容易切实地施行。——黑格尔(德)《法哲学原理》
27、在世界各主要文明中,中国是距离法治最为遥远的一种,甚至与欧洲形成了两极相对的反差。——滋贺秀兰
28、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管子(战国)《管子·法法》
29、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格索尔
30、法律所传达的是一种超越暴力,超越权利的声音,它所划定的权利边界虽然无形,却深深地刻画在人们的心灵之中。——著名的法律学者
31、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司马迁(汉)《史记·酷吏列传》
32、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公共的利益;一部分靠有害的强制,一部分靠榜样的效力。——格老秀斯(荷)
33、法宽则刑者少,刑者少则民为耻矣。——崔敦礼(宋)《刍言》
34、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那么法律作为一件无用之物自己就会消灭。——洛克(英)《政府论》
35、法律的真理知识,来自于立法者的教养。——黑格尔
36、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马克罗维乌斯
37、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自由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不是为了束缚他的才能。——罗伯斯庇尔(法)《革命法制和审判》
38、法律地在暴力面前是没有发言权的。——西塞罗
39、一项法律越是在它的接受者那里以恶行为前提,那么它本身就越好。——拉德布鲁赫
40、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克
41、法令者,所以抑暴扶弱,欲其难犯而易避也。——班固(汉)《汉书·刑法志》
42、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诱导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们自己的德行。——阿奎那(意)《神学大全》
43、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法律。——塞·约翰逊
44、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就不再配享受自由了。——毕达哥拉斯
45、全部历史就是利益的斗争,而法是那些占了上风的利益的权威性的表现。——拉布里奥拉(意)《关于历史唯物主义》
46、法律的基本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他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查士丁尼
47、立善防恶谓之礼,禁非立是谓之法。——傅玄(晋)《傅子·法刑》
48、举证责任之所在,即败诉之所在。——法谚
49、法律就像旅行一样,必须为明天做准备。它必须具备成长的原则。——著名大法官卡多左
50、有理智的人在一般法律体系中生活比在无拘无束的孤独中更为自由。——斯宾诺莎
51、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52、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托·伍·威尔逊
53、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县命也。——管子(战国)《管子·禁藏》
54、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吴兢(唐)《贞观政要·公平》
55、立法者三句修改的话,全部藏书就会变成废纸。——基希曼
56、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个人就是整个国家。——孟德斯鸠
57、无论何人,如为他人制定法律,应将同一法律应用于自己身上。——阿奎那
58、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刘禹锡(唐)《天论上》
59、自由是一种必须有其自己的权威、纪律以及制约性的生活方式。——李普曼
60、宪法是一个无穷尽的、一个国家的世代人都参与对话的流动的话语。——劳伦·却伯
61、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那么法律作为一件无用之物自己就会消灭。——洛克(英)《政府论》
62、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司马迁(汉)《史记·循吏列传》
63、法律不可能给每个人以方便,如果它有益于全体和大多数人,我们就该满足了。——李维
64、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65、宪法创制者给我们的是一个罗盘,而不是一张蓝图。——波斯纳
66、民众对权利和审判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对法律来说,是一个坏兆头。——庞德
67、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罗·伯顿
68、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英国法学家波洛克
69、在一个法治的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铭是什么?那就是“严格地服从,自由地批判”。——边沁
70、自由就是做法律许可范围内的事情的权利。——西塞罗
71、法律研究的目的是一种预测,即对公共权力通过法院的工具性的活动产生影响的预测。——【美】霍姆斯《普通法》
72、法治概念的最高层次是一种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础,应该是对于人的价值的尊重。——陈弘毅
73、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康德
74、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宋·苏辙
75、法律是一种强制性秩序。——凯尔森(美)《法律和国家概论》
76、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而没有法律的信仰将蜕变成为狂信。——伯尔曼
77、法律吸吮穷人的膏血,而富人却掌握着权柄。——英国作家哥尔德斯密斯
78、法律因罪恶而发展,并且惩办罪恶。——弗洛里奥
79、由于有法律才能保障良好的举止,所以也要有良好的举止才能维护法律。——马基雅弗利
80、法律只不过是我们意志的记录。——卢梭(法)《社会契约论》
81、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西塞罗)
82、法律总是把全民的`安全置于个人的安全之上。(西塞罗)
83、法律不可能给每个人以方便,如果它有益于全体和大多数人,我们就该满足了。(李维)
84、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了城墙而战斗一样。(赫拉克利特)
85、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6、法律地在暴力面前是没有发言权的。(西塞罗)
87、在暴力的喧嚣声中,法律的声音显得太微弱。(马略)
88、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89、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90、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韩非子
91、公民能服从国家的法令,他才被认为值得享受国家的权益。——(荷兰)斯宾诺莎
92、遵守法律,是谓正义;正直者的良心赞成正义,谴责非正义。——(荷兰)格老秀斯
93、人类必须有法律并且遵守法律,否则他们的生活就像野蛮的兽类一样。——(古希腊)柏拉图
94、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实现法治。——(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95、如果有很多双眼睛在敏锐地监视的话,大家就会为维护和平而遵守法律。——(英国)温斯坦莱
96、在一个法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金科玉律是什么呢?那就是严正地服从,自由地批判。——(英国)边沁
97、当正直的人对一切人都遵守正义的法则却没有人对他遵守正义的法则时,正义的法则就只不过造成了坏人的幸运和正直的人的不幸罢了。——(法国)卢梭
98、人们在结成社会时所规定的法律、契约或协议,是规定他们的权利和义务的一般法律;只要没有找到更合理的法律,公民就应当遵守它们。——(法国)马布利
99、只有在社会状态下,善与恶皆为公共的契约所决定,每一个人皆受法律的约束,必须服从政府。——(荷兰)斯宾诺莎
100、不为重宝亏其命,故曰令贵于宝;不为爱人而枉其法,故曰法爱于人。——管仲
科学家在思想中给予我们以秩序;道德在行动中给予我们以秩序;艺术才在对可见、可触、可听的外观的把握中给予我们以秩序。——卡西尔
物体的意义是通过它被己身看到的方向而确定的。——梅罗.庞蒂
我不能给自己或是别人提供那种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的快乐。这种快乐对我来说毫无意义,我也不能围绕它来安排自己的生活。——福柯
科学性的语言游戏希望使其说法成为真理,但却没有能力凭自己的力量,将其提出的道理合法化。——利奥塔
任何一种哲学思想只要是它能够自圆其说,它就具有某种真正的知识。——罗素
在任何事物中,美和善二者的本质特征都是相符的,因为它们正是建立在同一形式的基础上,所以善被我们颂扬为美。——托马斯.阿奎那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的首要价值一样。——罗尔斯
那隐藏着的宇宙本质自身并没有力量足以抗拒求知的勇气。对于勇毅的求知者,它只能揭开它的秘密,将它的财富和奥妙公开给他,让他享受。——黑格尔
天地和气,万物自生 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掩耳盗铃 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明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又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也是这个道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
有志者,事竟成。 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会推动事物的发展进程;反之,会阻碍事物的发展。又如,“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等亦属同理。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又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说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亦属唯物论。
心外无物 是说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意识之外无物。这与“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等,同属唯心主义。
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 这是陈云同志的一贯主导思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也离不开物质。
刻舟求剑 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又如,“守株待兔”等亦属此类。
人两次不能踏入同一条河 说明客观事物是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与此相反,有人提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走向了极端,否定了相对静止,是一种不可知论。
天行有常,不为饶存,不为桀亡。 意指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它不因为饶是圣王而存在,也不因为桀是暴君而消亡。又如,“鸿雁出塞北,举止万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表明生物的运动都是遵循着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规律。“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沈括)
揠苗助长 说明生物成长过程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试图用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性,必然要受到惩罚。又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等亦属此类。
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否则,就不能成功。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说明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在规律的指导下,克服困难,赢得胜利。
量力而行 是说在实际工作中,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做力不能及而勉强要做的事,使主观违背客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是指客观事物不断地变化、发展,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就必须破除旧观念,破除迷信盲从;实事求是就是说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规律性,按规律办事。这两者是统一的,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思想就不可能解放;反之,思想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情况,也就谈不上实事求是了。
相反相成 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矛盾。又如,“相辅相成”与此同理。
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伽达默尔
本文之外,别无它物。——德里达
存在就是统摄。——雅斯贝尔斯
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无知,粗浅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前,博学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后。——蒙田
谁占有法律语言谁就占有相关的资源和利益。——布迪厄
在这个世界上,平等地待人和试图使他们平等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总是存在。前者是一个自由社会的前提条件,而后者则象D?托克维尔描述的那样,意味着“一种新的奴役方式”。——哈耶克
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不知自己过失是最大的病痛。 ——亚里士多德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无论是这条河还是这个人都已经不同。——赫拉克利特
不能制约自己的人,不能称之为自由的人——毕达哥拉斯
认识错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伊壁鸠鲁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如何存在的尺度,也是非存在者的尺度——普罗泰戈拉
万物所由之而生的东西,万物消灭后复归于它。——阿那克西曼德
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
习惯就是人生的最大指导。——休谟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卢梭
人在生存每一瞬间,都是在必然性掌握之中的被动工具。——霍尔巴赫
作为瞬间,它当然是短暂的……然而,它却是决定性的,是充满永恒的。——克尔凯郭尔
我象村里最年轻的人一样年轻,象村里最年迈的人一样年迈。——泰戈尔
痛苦就是被迫离开原地。——康德
水是最好的。——泰勒斯(古希腊)
苏格拉底,从不著书立说,推崇“无拘无束的辩论或讨论”。比较出名的一句是,他被法庭判死刑后安详地说——“死别的时辰已经到了,我们各走各的路吧——我***,你们去活。哪一个更好,唯有神才知道了。”——苏格拉底
“怀疑一切”;“我可以怀疑一切,但我却不能怀疑我正在怀疑。”——“我思故我在!”——笛卡儿
培根
时下有一句流行语:“知识改变命运。”它使我想起二十年前盛行的一句话——“知识就是力量。”说这句话的人就是英国十七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大学二年级时我接触到《培根论人生》这本小册子,立刻就被它吸引了。
这些少则数百字,多则二三千字的随笔,着实让人爱不释手。你随意翻到一页往下读,皆能被它深刻的哲理和精美的语言吸引住。许多重要的人生命题,举凡真理、善、美、求知、革新、健康、习惯、幸运、厄运、时机、勇气、赞扬、爱情、家庭、友谊、青年与老年、自私、猜疑、嫉妒等,培根皆有精辟的论述。它让你思考自己所走过的路,提醒你要善于甄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开创丰富的人生。
《培根论人生》共二十六篇,译自培根的《论说随笔文集》(该文集共有文章五十八篇),它重点谈了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修养两大主题。培根的这些文章有以下特点:
首先是思想深邃,长于议论。作者谈论问题往往单刀直入,一语中的。如《论善》一文开篇就是:“我认为善的定义就是有利于人类。”在该文章第二段紧接着说:“……在性格中具有这种天然倾向的人,就是‘仁者’。这是人类的一切精神和道德品格中最伟大的一种。因为它是属于神的品格。”由于作者对事物有透彻的理解,因而谈论爽劲,切中肯綮。
其次,作者在论述中非常善于旁征博引。无论是欧洲古代的历史典故,名人事迹,还是宗教经典《圣经》,作者都能随心所欲,信手拈来,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有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十分耐读。
第三,作者善于推论说理。读培根的文章,我们总是很习惯于顺着作者的思路走,它让你处处感到严密的思维,严谨的结构,精彩的议论,不容置辩的逻辑力量。
第四,精妙的语言。在培根的论文中,语言无不充满哲理,充满形象的比喻,说理层层深入,精辟警策,句式整齐,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易诵易记,有诗一般的艺术效果。
第五,行文自然流畅。由于是随笔小品,作者下笔时当行则行,当止而止,文风清新自然,如行云流水,决无拖沓冗赘之感。
培根论说随笔的这些特点,充分体现了他渊博的学识和哲人的睿智,也离不开他独特而丰富的经历。
培根是一个哲学家和科学家。他最重要的著作是《新工具论》。因为其成就被马克思誉为“英国唯物主义程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培根以大手笔写小品文,观察深刻,驾轻就熟,常能发人所未发,感人所未感。思想的精深,加上文笔的优美,使他的论说随笔风靡一时,名满天下。有评论家认为他的论说随笔堪称一流,是议论文的典范。应该说这样的评价并不夸张。
培根读书笔记2
这几天, 我读了朋友的《培根随笔》。读完之后,我深有感触。
《培根随笔》里不仅是一篇篇论文,还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人类文学的宝库,里面装满了无穷的真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论友谊》和《论时机》。
培根说过:“把快乐告诉朋友,快乐就会加倍。把忧伤告诉朋友,忧伤就会减半。”但是,人生中,有多少友谊是真诚的呢?正像《论时机》一样,要把握一切好的机遇,才能成功。否则,只能到头来感概机遇的流逝。所以,如果我们不懂得抓住友谊的机会,友谊就会离我们而去。
想着想着,我突然想到了我自己。是啊,友谊的机会一定要抓住!但是我呢?每次都会为了一点小事和朋友们吵架!跟友谊比起来,那些小事又算得了什么呢?以前,还没有小学毕业时,我恨不得早点毕业。而现在,心中却有点淡淡的伤感。心中总会浮现出那一幕幕快乐的情形。我开始后悔,开始害怕了,后悔当时没有抓住友谊,害怕再也见不到同学们!但是,后悔和害怕又有什么用呢?谁叫我那时没有好好珍惜友谊呢?
我一定要好好的抓住友谊的机会!不再让友谊离我而去!
一定要好好抓住友谊的机会!否则,友谊将会一次次离你而去……
培根读书笔记3
《培根随笔》为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论猜疑》中,培根说道:“当你产生了猜疑时,你最好还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于外。这样,当这种猜疑有道理时,你已经预先作了准备而不爱其害。当这种猜测疑无道理时,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误会了好人。可见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乱。”
培根读书笔记4
这个暑假我读了《培根随笔》这本书,我喜欢他的一句
这位被马克思称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的英国思想家出生于1561年,是莎士比亚的同时代人。他生于豪门,聪颖早慧,从剑桥大学毕业时仅15岁。三年后父亲病故,由于他是继室所生的小儿子,没有分到什么遗产,只得独立谋生,一时债务压身,饱尝时态炎冷。后来他通过自修获得律师资格并步入政界,几经浮沉后成为国家重臣,最后因一桩至今仍众说纷纭的案被国会弹劾去职。
培根最重要的成就是他在思想和哲学领域内的建树。他倡导通过实验揭示自然的奥妙并身体力行从事科学实验,他的散文随笔一共有58篇,内容涉及哲学、伦理、处世之道等。英国文学专家王佐良先生说培根“对每个题目都有独到之见,诛心之论,而文笔紧凑,老练,锐利,说理透彻,警句跌出”,这是中肯的评论。
我认为这本书很不错,现在把它介绍给你了,你喜欢吗?
培根读书笔记5
读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书是人的
在这个假期,我读了《培根随笔》,使我收益匪浅。
佛兰西斯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哲学家和文学家。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小聪明伶俐,被伊丽莎白女王称为”朕的小掌玺大臣。“
《论复仇》中培根说:”只有为国家公益而行的复仇才是正义的。“《论逆境》中培根说:”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檀木,只有在烈火的焚烧中才会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正如恶劣的品质会在幸福的边缘中被显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正式在逆境中释放光辉的。“《论善良》中培根说:”善良是人类的一切
在这本《随笔》中,培根谈论了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话题,几乎触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培根作为一名学识渊博且通晓人情世故的哲学家和
这本书以其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文笔,透彻的说理,迭出的警句,在世界文学占据了重要地位,读之犹如高人赐教,受益匪浅。
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甚至改变一生命运,如同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而且这是一本使人上进的好书!
1620xx年4月9日,本书的作者培根逝世了,但他的
培根读书笔记6
《培根随笔》就像一本字典,当你有什么烦事和闹心事时,就可以向它请教,它不仅会帮你解忧,还会教你走正确的方向,以摆脱困难的纠缠。
这本书主要谈论了我们生活中能遇到的各种生活琐事和一些政治问题,点出了这些事的特点和问题所在,并告诉了人们什么是正确的,什么事错误的;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如果人人都按照这书上面说的去做(除个别小错误以外),那么人间也就变成世外桃源了。
这本书适合各种人群阅读,而且都会受的启发。启发我的文章很多,因此我在这里只略举一二,以简略的表达我对这本书的思想感情。
培根读书笔记7
一翻开《培根随笔》,我就被书中含义深刻而又不乏幽默诙谐的语句吸引住了。我仿佛在与那位四百多年前的哲学家面对面交谈,他解答了我心中的一个个困惑,告诉我怎样面对逆境,怎样为人处世,怎样把握时机,怎样培养好习惯,怎样克制愤怒……他引领着我慢慢拨开云雾,看到了久违的阳光。对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有了更深的感悟。
“美德好比是珍贵的宝石,只需要用普通材料镶嵌。”一个普通人拥有了美德,那么他彬彬有礼的举止、为他人着想的行为同样能赢得别人的欢迎与赞赏,所表现出来的气度丝毫不比那些容貌出众的人逊色,因为美德所散发的芳香越远越浓,他们的人生也会焕发出无限的光彩。并且“有德之人美貌常驻”。
培根读书笔记8
一、《培根随笔》的名句
知识就是力量。
奇迹总是在不畏中闪现。
安逸和满足易成为腐败与堕落的温床。
成功和美德是衡量人生事业的两种尺度。
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们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
毫无理想而又优柔寡断是一种可悲的心理。
无论你怎样地表示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来。
才德有如宝石,最好用素净的东西镶嵌。———《培根论说文集》
人们的举止应当象他们的衣服,不可太紧或过于讲究,应当宽舒一点,以便于工作和运动。———《培根论说文集》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信任就是关于进言的信任。———《培根论说文集》
过于求速是作事上最大的危险之一。———《培根论说文集》
幸运并非没有许多的恐惧与烦恼;厄运也并非没有许多的安慰与希望。———《培根论说文集》
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
在美方面,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式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培根:《论美》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令人肃然起敬的。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好炫耀的人是明哲之士所轻视的,愚蠢之人所艳羡的,谄佞之徒所奉承的,同时他们也是自己所夸耀的言语的奴隶。———《培根论说文集》
饶舌的人多虚妄。
二、《培根随笔》的佳段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
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
因此不常作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培根读书笔记9
《随笔集》中包含许多洞察秋毫的经验之谈,其中不仅论及政治而且还探讨许多人生哲理。但是培根最重要的作品是论述科学哲学的。可以说克弗朗西斯·培根是一位真正的现代哲学家。他的整个世界观是现世的而不是宗教的(虽然他坚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义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经验论者而不是诡辩学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者而不是理论家。他那渊博的学识连同精彩的文笔与科学和技术相共鸣。
《随笔集》中有大部分的章都是脍炙人口的,我们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句话将友谊的真正含义描写了出来,而且使我们切身
培根读书笔记10
《培根随笔》为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论美》.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每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