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孙子兵法·军争)
静如处女,动如脱兔。(孙子兵法·九地)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论积贮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内篇下)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尽数)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韩非子·难一)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
道不拾遗,夜不闭户。(战国策·秦策)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战国策·赵策)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战国策·燕策)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战国策·齐策)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战国策·赵策)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吴越春秋)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纪)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史记·张仪列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传)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太史公自序)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报任少卿书)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汉书·枚乘传)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东方朔传)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汉·辛延年·羽林郎)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传)
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后汉书·王霸传)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黄琼传)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班超传)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传)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龟虽寿)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三国·曹操·短歌行)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白马篇)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三国·曹植·七步诗)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诸葛亮·后出师表)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三国·诸葛亮·出师表)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刘备)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西晋·陈寿·三国志)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西晋·陈寿·三国志)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西晋·陈寿·三国志)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西晋·李密·陈情表)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东晋·陶渊明·移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晋·陶渊明·饮酒)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东晋·陶渊明·饮酒)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东晋·陶渊明·杂诗)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东晋·傅玄·太子少傅箴)
管中窥豹,时见一斑。(晋书·王献之传)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晋·陆机·文赋)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南朝·谢灵运·登池上楼)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南朝·江淹·别赋)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南朝·萧铎)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王籍·入若耶溪)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北朝民歌·木兰诗)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北齐·杜弼·檄梁文)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唐·王绩·野望)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唐·张志和·渔父)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元行冲传)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太宗·赠萧禹)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滕王阁序)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唐·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咏史》
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
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
《抛球乐》
春早见花枝,朝朝恨发迟。
及看花落后,却忆未开时。
幸有抛球乐,一杯君莫辞。
《竹枝》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竹枝》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竹枝》
山桃红花满山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情。
《竹枝》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竹枝》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竹枝》
江上春来新雨晴,□西春水彀纹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竹枝》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竹枝》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住在成都万里桥。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西塞山怀古》
西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江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始闻秋风》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溜枕前觉,一夜颜妆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开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西塞山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一)
初中生活,学习任务异常繁重,我的神经总是绷得紧紧的。学习之余,我常到古诗苑漫步,放松放松神经,从中获得了许多快乐。
走进古诗苑,我看见:西塞山前的盛春,白鹭飞翔,桃花缤纷,落在水中随波流去,鳜鱼正肥,一鱼翁正在斜风细雨中垂钓……
渔歌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走进古诗苑,我听见:山村的夏夜,鸟惊、蝉鸣、还有稻田里一片蛙声,编织成一支醉人的乡村夜行曲……
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茆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走进古诗苑,我看见:姑苏城外的秋夜,霜天残月,江畔红色的枫树,江中渔舟的点点火光,绘制成一幅精美的枫桥夜景图……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蹄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走进古诗苑,我看见:北国的冬日,万里冰封,天女散花,把整个世界打扮成一个银装素裹、粉妆玉砌的天国……
夜大雪歌(陆游)
朔风吹雪飞万里,三更蔌蔌呜窗纸。
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
啊!在古诗苑漫步,来到一个美丽的水亭边,我忘却了回家的路:
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亲爱的朋友,经过一天的紧张忙碌,你可想出去漫步?假如你没有好的.去处,那么我告诉你:古诗苑,就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二)
在古诗苑中游览了一些时日后,让我领略到了诗仙李太白的天马行空的想像,还有他诗中的浪漫主义色彩;也使我体会到了各位大诗人真挚的爱国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更在其中亲眼目睹了常娥仙子那神秘面纱下的美丽面庞;有观览了四时那无限美好的风光。令我受益匪浅。——题记
我来到古诗苑,在这里游历四时,看过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春天;观过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天;赏过那“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秋天;望过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冬天。
我驰骋于春夏秋冬之时,也曾遇到过全国各地的著名大诗人。他们爱国:杜甫杜子美望着那首都为瓦砾,遍地草木丛生的景像,不禁有感而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感时花溅泪,很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他们更思乡。王维独自遥望远方,念着久别的亲人叹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其中,更有举世闻名的诗仙李太白。他的诗歌,确如王世贞所说,是“以自然为宗”的。李白的自然诗风是由深秀、明丽、清真、圆转、朴美、新奇等六大美学特点构成。此六大特点皆“以自然为宗”,相互联系,结为一体;体现了李白自然诗风是多样性与具体性的辩证统一,也是灵活性和技巧性的统一。李白自然诗风的语言表达的主要方式是豪语、快语、醉语、仙语、率语、口语六种。总之,娴熟畅朗,多样灵活的创作技巧和驾轻就熟、水到渠成的语言功力的结合,就是李白不假思议的自然诗风。
说到诗仙,就不得不说起他笔下的明月。李白的一生以他辉煌的诗歌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而他在众多诗篇中所咏诵的明月更是出神入化。竟无一篇诗意相同,更无似曾相识之处,千人一面之感。多姿多彩,绚丽斑斓。形成一个灵动逸趣的世界。
例如《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今天,无论男女老少,任何一个中国人,只要他举杯浅酌,都会吟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以表他对所谓风雅与独饮的玩味。而这首诗的独特性,早已化入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