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莱娱亲
春秋时,楚国有位隐士,名叫老莱子。这个老莱非常孝顺父母,对父母体贴入微,千方百计讨父母的欢心。
为了让父母过得快乐,老莱特地养了几只美丽善叫的鸟让父母玩耍。他自己也经常引逗鸟儿,让鸟儿发出动听的叫声。父亲听了很高兴,总是笑着说:“这鸟声真动听!”老莱见父母脸上有笑容,心里非常高兴。
老莱其实也不小了,也年过70。一次,父母看着儿子的花白头发,叹气说:“连儿子都这么老了,我们在世的日子也不长了。
老莱害怕父母担忧,想着法子让父母高兴。他专门做了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走路时也装着跳舞的样子,父母看了乐呵呵的。
一天,他为父母取浆上堂,不小心跌了一跤。他害怕父母伤心,故意装者婴儿啼哭的声音,并在地上打滚。父母还真的以为老莱是故意跌倒打滚的`,见他老也爬不起来,笑着说:“莱子真好玩啊,快起来吧。”
这个成语形容子女想尽办法让年事已高的父母心情舒畅。
2.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3.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4. 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5.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
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6. 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7. 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
8.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1、移孝为忠:指把孝顺父母之心转为效忠君主。
2、彩衣娱亲:传说春秋时有个老菜子,很孝顺,七十岁了有时还穿着彩色衣服,扮成幼儿,引父母发笑。后作为孝顺父母的典故。
3、孝悌力田: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努力务农。
4、入孝出悌: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亦作“入孝出弟”。
5、子孝父慈:儿女孝顺,父母慈爱。同“父慈子孝”。
6、母慈子孝:母亲慈祥爱子,子女孝顺父母,是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风范。
7、移孝作忠:指把孝顺父母之心转为效忠君主。同“移孝为忠”。
8、老莱娱亲:表示孝顺父母。
9、孝子顺孙:指孝顺父母的儿子,有德行的'孙子。
10、乌鸟私情:乌鸟:古时传说,小乌能反哺老乌。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
11、孝思不匮:匮:缺乏。指对父母行孝道的心思时刻不忘。
12、父慈子孝:父:指父母;子:子女。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
13、孝子慈孙:对祖先孝顺的子孙。
14、王祥卧冰:王祥卧冰求鱼以奉母。比喻子女孝顺父母。
15、孝悌忠信: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忠于君主,取信于朋友。此指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标准。
16、慈乌返哺:慈:奉养。返哺:乌雏长大,衔食哺其母。比喻子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亦作“慈乌反哺”。
17、乌鸟之情:古时传说,乌鸦有反哺之情。因以比喻奉养长辈的孝心。
18、入孝出悌: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
19、伯俞泣杖:伯俞:古代孝子名。形容对父母极为孝顺。
20、薄养厚葬:指子女在父母生前不尽心供养,父母死后却大办丧事,借以炫耀自己的经济实力与孝心。
2014年底,中国第一家以“孝顺”为主题的博物馆在四川省固驿镇正式开馆。在“孝顺”博物馆玻璃橱窗里,陈列着许多行孝物件,介绍着十几位当代知名孝子感人肺腑的故事。这座斥资800多万元的主题博物馆,是政府弘扬中国传统美德行动的一部分。
“孝顺”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关于“孝顺”的成语、名言警句以及各种离奇的故事很多,其中元朝的“二十四孝”故事最为有名。作品中一名妇女用母乳喂养她没有牙齿的婆婆,一名男子光着身子坐在父亲床边喂蚊护父。此乃乳姑不怠、恣蚊饱血典故的由来,成为当时行孝的典范,千百年来激励着人们在行孝方面不断达到新的高度。在当代,行孝的案例也比比皆是,它时刻提醒、教育着人们,孝乃为人之本,它是维系家庭乃至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行孝的方式很多,确保父母衣食无忧是孝,悉心照料病中的老人是孝,父母冷暖记挂心上是孝,常回家看看也是孝……在形形色色的行孝方式中,“顺”应是第一位的,乃百孝之先,否则在中国上万个汉字中,孝与顺就不可能组合在一起,成为体现儒家文化核心价值观和社会道德标准的关键词。
“顺”乃顺从、顺服、顺利之意。为人儿女,不一定如子路百里负米,学董永卖身葬父,似黄香扇枕温衾,更无需像古人那样闻雷泣墓、尝粪忧心,只要做到顺从父母,让父母顺心、舒心、放心就是最大的行孝,即使有时的顺从是假装出来的,是善意的欺骗。为人父母,居有华宅、行有豪车、食有百味当然好,但与儿女顺从、家庭顺和、生活顺心相比较就显得次要了。心顺气顺身体顺,是为人父母最大的幸福,也是为人儿女最大的期盼。诸事都让父母心顺气顺固然很难,但有时想想也并非遥不可及。一个人只要行走正路、诚实做人、踏实做事、健康生活,不让父母担心,父母的心就顺;一个人只要对父母有耐心、对家人有爱心、对亲人无私心,父母的气就顺。常回家看看、常打电话问问、常把父母的冷暖记在心上、常关注父母的情绪变化,不让父母分心、不招父母操心、不惹父母烦心,这些看似平常稀松的小事,就是父母顺心安心的.主要要素和儿女行孝的重要体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西方价值观念的逐渐渗透,孝顺观念在许多人的意识中逐渐淡薄,对行孝的理解也越来越商业化、货币化,认为只要让父母不缺吃、不缺喝、不缺花就尽到责任了,孰不知团聚重于美食华车,理解贵于金银珠宝,以至于成年儿女要经常去看望年迈的父母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小事,都要用法律的形式予以规定;孤寡老人寻觅一个老伴这样再正常不过的要求被视为“老不正经”,以至于许多老人在孤独、抑郁、愤懑中风烛残年;因为一点微不足道的家产而纠纷不断、对簿公堂,以至于兄弟反目、父子成仇、家庭破裂。面对如此多的不“顺”,为人父母谈何安?为人儿女谈何孝?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加大,特别是一家人天各一方无法相聚、“空巢”老人大量存在的情况下,父母很容易产生被忽视、被遗忘、被冷落的感觉。在精神得不到寄托、亲情得不到释放、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老人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升,这也是近20年来老人自杀率飙升的重要原因。
据推测,到2030年,中国将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年龄在60岁以上,步入老龄化社会。在中国成为福利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的情况下,重视并提倡孝道不仅必要而且重要。百孝顺为先,作为儿女绝不能仅仅满足于自己的父母居有处、食有粮、穿有衣,而应该给予更多的精神寄托、亲情关怀、人文照顾,因为并非所有的东西都是靠钱能够买得来的,况且社会上还有很多人没有或者刚刚脱贫。夯实中国孝文化的基石,需要政府、社会及每个家庭成员共同努力。作为政府部门,要加大养老资金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履行好社会养老职责;作为社会管理机构,要加强孝道的宣传和引导,树立孝子典范、寻找孝子行动,增强顺从意识,提倡牺牲与奉献,切实承担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责任;作为儿女,要正确理解孝道文化的精髓,了解老人的需求,尊重老人的意愿,重视老人的意见,顺从老人的安排,按照老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考虑问题、安排生活,保证老人身心健康、精神愉悦、心顺气顺,这就是对老人最大的孝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