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老子守信名言名言 正文

老子守信名言名言

时间:2025-04-30 07:27:16

1.不信不立,不诚不行——晁说之

2.内不欺已,外不欺人——弘一大师

3.以实待人,非惟益人,益已尤人——杨筒

4.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5.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德莱塞

6.诚实是一个人得以保持的最高尚的东西——乔臾

7.失去了诚信,就等同于敌人毁灭了自己——莎士比亚

8.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

9.一言之美,贵于千金——葛洪

10.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程颐

11.诚实的人必须对自己守信,他的最后靠山就是真诚——爱默生

12.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富兰克林

13.意志薄弱的人,一定不会诚实——拉罗什夫利

14.以信接人,天下信人;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杨泉

15.要我们买他的诚实,这种人出售的是他的名誉——沃夫格

16.说谎话的人所得到的,就只即使觉说直话也没有人相信——伊索

17.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

18.人之所助者,信也——《周易》

19.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礼记》

20.祸莫大于无信——傅玄

21.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资治通鉴》

22.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康德《持久和平》

23.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富兰克林

24.马先驯而后求良,人先信而后求能——《准南子》

25.诚实是智慧之书的第一章——杰弗逊

26.信不足,安有信——《管子》

27.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墨子》

28.信用是难得失的',费十年功夫积累的信用,往往由于一时的言行而失掉——池田大作

29.欺人只能一时,而诚信都是长久之策——约翰·雷

30.小信诚则大信立——韩非子

31.我宁愿以诚挚获得一百名敌人的攻击,也不愿以伪善获得十个朋友的赞扬——裴多菲

32.不须犯一口说,不须着一意念,只凭真真诚诚行将去,久则自有不言之信,默成之孚——吕坤

33.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34.如果习惯于说空话,最可敬的人也会失掉尊严。——格言

35.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

36.养心莫善于诚(荀子)

37.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惠能

38.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39.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

40.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论语·子路》

4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论语·为政》

42.推人以诚,则不言而信矣。——王通《文中子·周公》

43.进学不诚则学杂,处事不诚则事败,自谋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程颢、程颐《二程集·论学篇》

44.我们应该顺其自然,立在真实上,求得人生的光明,不可陷入勉强、虚伪的境界,把真正人生都归幻灭。——李大钊

45.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46.巧诈不如拙诚(韩非子)

47.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陈毅

48.要立心做大事,不要立心做大官。——孙中山

49.微小的知识使人骄傲,丰富的知识使人谦逊。——达芬奇

50.生命的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留传到遥远的后世。——莎士比亚

51.君子改过,小人饰非;改过终悟,饰非终迷;终悟福至,终迷祸归。——邵雍《迷悟吟》

52.道德确实不是指导人们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条,而是指导人们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学说。(康德,德国哲学家)

53.自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宋·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学篇》)

54.人以实,虽疏必密;与人以虚,虽戚必疏。(汉·韩婴《韩诗外传》)

55.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老子)

56.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

5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58.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

59.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

老子(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以下十句话正是《老子》的精髓所在。

《老子》的十大精髓哲理

1、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曰: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自自然然的。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使然。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惯左右行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习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性。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完成功业也就自然而然。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够事半功倍的根据。

2、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曰:领导者的行事原则是做而不争夺。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无法与之争夺。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商场之高手,也为而不争。不争者之所以反而得胜,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争而胜。

3、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老子曰:知道适时终止可以不陷入危险的境地。因为没有达到满盈的程度,所以能够在事物趋于破旧的时候浴火重生。老子认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事物发展壮大而达到满盈的程度,就必然逐渐走向衰老死亡,就是说它渐渐不再近于道了,不近于道就会早衰亡。因此领导者不应当过分追求壮大,使事物趋于满盈而过早走向死亡。反而应当注意发展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不至于过早满盈的程度,因而能够从容创新,使事物在破旧死亡之前能够浴火重生,脱胎换骨而处于有足够发展空间的新状态,因而能够继续发展。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曰: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聪明。能胜人的称得上是有力量,能自胜的人才算得上是强大。因此吕氏春秋先己篇曰:“故胜人者,必先自胜,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自知篇曰:“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败莫大于不自知。”一个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自胜之功力,就很难知人善任而进行有效的管理。

毛泽东曾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X石也将曾国藩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处处效法。独树一帜的曾氏之学,是对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智慧的凝结。曾国藩一生“用将则胜,自将则败”。曾之用兵,靠“敬”与“诚”两字,广得人才。一旦委以全权,用将得当,屡建大功;胜则自傲,自将而一试身手,屡战屡败,至于数次自杀未遂。正是这些磨难和经验教训使他逐渐明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哲理,达到“依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的人生境界,能够自胜而拥有强大的`人格力量。

5、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曰:不违反规律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做好的。老子还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也就是说管理者治理企业,不可以违反规律妄为滋事,如果管理者经常大胆妄为,不断滋事以彰显自己的权势,企业就难以治理。老子总结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管理者的行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不恣意妄为,要实事求是地寻求现实可行的道路,才能“无不治”。

老子还强调:“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把握了规律就用以指导实践,而不是用于空谈。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的最终要求的是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也就是所谓的“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曰:话说多了,就会一再遇到无言与对的尴尬,倒不如信守中道而寻找中的的办法。也因此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并无所谓“仁爱”,而是把万物都当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其自然。圣人也无所谓“仁爱”,而把百姓都当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他顺从于道自然发展。认为“希言自然”,少说空话是本应如此的事。重要的是“从事于道者,同于道”,能够得当地把握住中正之道,“允执其中”,顺从于道,才能成大事。所以认为以其多说空话而一再穷尽困窘,还不如信守切中于道的原则而能够真正办实事。

7、治人事天莫若啬。

老子曰:管理治理众人并有事于天地,最好的办法莫如农耕那样。也就是说应当顺着作物生长的规律,不要强制它,顺从它发展的需要而照顾它、灌溉它、扶助它,这样作物必然成长得很好,能够获得丰收。因此,管理者带领众人去完成事业,同样也要遵循这个原则,才能够获得丰硕的成果。

8、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曰:治理大的国家就好像煎小鱼那样。也就是说领导者不可乱加干扰,要按照火候来照料,绝不可以还不到时候就乱翻乱搅,把小鱼都搅糊了。领导者治理一个组织,也必须像煎小鱼那样谨慎从事,绝不可不到时机就胡搅乱作把事情搞糟。

9、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老子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还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是以无为遵道为正,以智谋为奇。“归根曰静”,回归到遵道之正,“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遵道是成大事的根本,奇谋只是辅助性的手段。

10、善用人者为之下。

老子曰:善于用人的领导人处于低位势。也就是说,凡事只考虑自己的私利,不尊重他人,不善于与他人相处的人,就处于“位势高”境地;反之,遇事能先顾及他人,尊重他人,与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则处于“位势低”境地。位势低者如山之谷,水必住低处流,于是众人从之,可谓势在必然。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道德经》第一十七章:“信不足有不信,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德经》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道德经》第八章:“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德经》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