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有国才有家是谁说的名言 正文

有国才有家是谁说的名言

时间:2025-04-30 06:48:06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简析:此四句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写的是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简析:此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才显得宽阔;“风正”才有悬空的态势。后人有此联下句化出“一帆风顺”这一成语。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简析:此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写白日和黑夜的交替以及新年和旧年的交替,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新的事物即将取代旧的事物,光明即将到来驱走黑暗,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简析:此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作者用这两种具有春天象征性的小动物,写出了春天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感觉。

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简析:此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朝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的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简析:这几句诗写出了诗人老当益壮,渴望统一国家的雄心壮志。“老骥”这一比喻非常形象,“烈士”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

7、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简析:这两句诗写重重花木掩映着弯弯的小路,来到禅房,更觉幽静。“曲径通幽”这一成语正是由此句得出。

8、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简析:诗人通过大胆的想象,他要把自己的思念托付给明月,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与友人间深厚的友谊。

9、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简析:诗人在此设想了未来相逢的情景,与友人共剪夜烛,共话夜雨。在这个相逢的日子里相互倾诉昔日的离情,足见这离情是何等深沉。

10、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简析:这两句诗是诗议论,但议论并非指向不知亡国之恨而犹自歌唱的商女,而是指向不顾国家艰难、只顾自己享乐的上层人物。这是诗人的弦外之音。

1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简析:这两句诗情致缠绵,音调谐婉,对仗工稳,宛如天成。写出了词人感叹美好的时光易逝,传达出一缕若有若无的淡淡闲愁。同时也提示我们要珍惜美好青春,努力学习。

1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简析:诗句明写小小的方糖为什么总是这样明净,乃是因为它有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其实作者是比喻,他想借助这一现象说明一个人要想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思想境界,就必须去读书。

孟子的名言与赏析1

01、仁者无敌。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

【释义】奉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赏析】孟子学说反对用刑杀来治理国家,他认为仁政是最好的治理方式。有仁德的人无敌于天下,对国内能通过推广仁德来使百姓安定,对外以至仁伐不仁,决不至于让血流得把捣米的木槌都漂起来。对于个人来说,如果能修养仁德,他就能使天下人心服口服;对国家来说,奉行仁政,对内对外都能成功治理。孟子讲的治国之道是要统治者努力推行仁政,以德治国,反对刑罚杀戮。

0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释义】尊敬自己家里的老人,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护自己家里的子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一切政治措施都由这一原则出发)要统治天下就像在手心里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

【赏析】孟子学说认为有仁德的人能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有德行的人当政,他能把自己的仁德推广到天下,这样就是推行仁政,由类似尊老爱幼的仁德美善出发去制定国家的政策,管理天下就是很轻松的事了。

03、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

【释义】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怎样对待你。

【赏析】这是孟子与邹穆公一段对话中的一句。当时,邹国与鲁国边境发生械斗。邹穆公问孟子:“我的地方官员死了33人,可是老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对这些可恶的百姓,要杀呢,杀不尽;不杀呢,这种瞪着眼睛看长官战死而不去救助的行为,太可恨了。你说怎么办?”孟子回答说:“灾荒年,你的老百姓有的饿死在沟边路边,青壮年四散逃荒的就有几千人,而你的粮仓里、府库里却装得满满的。地方官员却没有一个来向你汇报,对老百姓这种严重饥荒情况,还说形势大好。这些地方官员的行为,就叫做对国君怠慢、对人民残忍呀!曾子说过‘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怎样对待你’。人民在危难时得不到官府的救济,现在才有报复的机会。所以只要你行仁政,关爱百姓,百姓自会爱护他们的长官,而愿为之效死了。”

04、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

【释义】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赏析】孟子是个胸怀宽广的当代大儒。他长期周游列国来推行自己的主张,要在天下实行仁政,要统治者保民爱民,与民同乐,实现天下统一。《孟子·公孙丑下》里记载他的话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今日的社会里,除了我,还有谁呢?)正是有这种心胸,他才能对推行仁政孜孜不倦,即使身处厄运困境,也不改变志向理想。

05、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释义】(圣人)出自于同一类的人,却远远高出于众人。

【赏析】这是孟子对孔子的崇高礼赞。孟子认为孔子是人类中“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杰出人物,“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伟大)于孔子也”。并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06、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

【释义】当今之世(如果要想平治天下),除了我能做到,还能有谁呢?

【赏析】这是孟子的宏伟抱负及自信之语。孔孟二人均有治世忧道的心情,孟子更多次明确自己迫切希望参与治理天下国家的抱负。他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这是他独特的历史观。他认为从周文王、武王开国距今已七百多年了,应该有圣王出现,而自己能当“名世”之士,作伊尹、姜太公一类的人。所以他说:当前,如果上天还不想使天下得到平治,那也就算了;如果天意想使天下得到平治,“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07、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出处】《孟子·滕文公上》

【释义】(社会有分工,)有的人从事脑力劳动,有的人从事体力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就

担当管理工作,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就被别人管理。

【赏析】这是孟子批判农家学说的话。农家学说的代表人物许行,主张“贤者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即国君及在上位的人应当同农民一道种田,才能吃饭;自己煮饭,同时管理国事。

孟子反对这种观点,揭露了这种观点的许多荒谬可笑之处,阐明其事实上的不可能,从而正面阐明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必要性及合理性。

0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

【释义】身在富贵之中要不迷乱本性,身在贫贱之中要不改变志向,身在威势武力之下也绝不卑躬屈膝,有违道义,这样才可算作大丈夫。

【赏析】一个人只有坚持自己的追求,坚持修养仁德,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变自己的志向目标,恒心恒德,才算是大丈夫。富贵也好,贫贱也罢,都不能改变理想和节操,这才是大丈夫。

09、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出处】《孟子·离娄上》

【释义】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赏析】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基本要求和规范,违背了这些要求和规范,就不能把事情做好。只有顺应这些规则,才能顺利完成工作。工匠不使用圆规矩尺,他就不能很好地画出自己想要的图形。所以,我们必须强调制度、纪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句哲言现在已经转化为成语了,就是“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10、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释义】作践自己的人,没必要跟他谈什么有价值的言论;抛弃自己的人,不能跟他一起干什么有价值的事业。

【赏析】孟子学说认为,开口闭口都非议“礼”和“义”的人,就是所谓的自暴;自身不能坚守“仁”的`信念、遵循“义”的规范,就是所说的自弃。这个提法和我们今天的“自暴自弃”有所不同,但是都不脱离与理想、志向、情趣的关系。

11、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释义】人们的共同缺点就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

【赏析】一个人应该性格内敛、品德谦虚才好。爱好仁德的人,有志于修养德行的人,绝不会取得一点点成绩就骄傲自满。而那种目光短浅的人,他们只要有一丁点收获,就开始沾沾自喜、得意洋洋。孟子对这种人非常不满,极力讽刺他们。真正有德行的人,他们努力学习,昼夜不倦,孜孜以求,不耻下问。他们没有固定的老师,唯善是从,谦虚谨慎。孟子对他们这一类人是崇敬的。

12、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

【出处】《孟子·离娄下》

【释义】爱说别人的坏话,该知道有什么样的坏结果吧?

【赏析】这是孟子劝诫人言人之恶,必遗后患的道理。就常情而论,一个人有不良之行,是不喜欢别人背后议论的,报复就是必然的了。庄子说:“灾人者,人必反灾之。”就是这个道理。

13、友也者,友其德也。

【出处】《孟子·万章下》

【释义】交友啊,是结交他的好品德。

【赏析】孟子认为交友之道,贵在结交其德。因此交友时就不应考虑对方的权势,而应该考虑对方的品德,这才是真正的交友之道。古人认为朋友是五伦之一,是家庭之外重要的人际关系。酒肉朋友是靠不住的。所以古人讲“以友辅仁”,是说朋友是来辅助自己的仁德的。所以以天子身份友匹夫而不为屈尊,以匹夫身份友天子而不叫僭越。

14、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出处】《孟子·告子上》

【释义】(即使有天下最易生长的东西)只有一天曝晒它,却有十天冷冻它(也不能生长的了)。

【赏析】孟子劝诫人不论进德修业,均需专心致志、有始有终,绝不能时作时辍,甚至一作十辍,一进十退,亦即俗谚所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习、工作时间少,而嬉游、闲散日子多,如果这样,必将一事无成。

1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释义】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兼得,那就放弃鱼而取熊掌。生命,是我想要的;正义,是我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就牺牲生命而求取正义。

【赏析】君子一切以仁义为指归,只有仁义道德才能让他真正动心。所以,在危及道义的时候,君子舍生取义。生命对于道义而言微不足道,失去了仁德,失去了真善美,失去了正义,生命只不过是臭皮囊,是行尸走肉,一点意义都没有。故而,在生死义利之间如何取舍决定了一个人的品行之高下,确实应该慎重。

16、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出处】《孟子·告子下》

【释义】在忧患中生存,在安乐中死去。

【赏析】这是孟子的名言。他认为就个人来讲,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都是经历过艰难困苦的磨炼,以百折不挠的意志才成就了伟大的事业;就国家来讲,国内若无尽忠竭智的辅弼大臣,国外又无敌国外患可担心,只知安享太平,而不知危难将至,则国恒亡。由此可见,忧患意识强而又能艰苦奋斗,就能得到生存和发展壮大;而贪图安逸享乐,不思进取,就会导致衰亡。这便是历史的演变法则。

17、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出处】《孟子·尽心上》

【释义】得到天下有美好才德的青年,而教育他们成才,这是人生的第三种乐趣。

【赏析】孟子所说的“三乐”,是指“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三种乐趣,均是“为人之乐”:一为天伦之乐,一为做有“一身正气”之人之乐,一为做人师之乐。孟子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种为人师之乐,更是人生中一种深层次的快乐。他认为君子的这三种人生乐趣,超过于称王于天下的乐趣。

1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释义】困厄不得志时就独自修炼保全好自己,显贵得意时就使天下都得到好处。

【赏析】这是传统儒家学派的修身思想。历史上,中国的士大夫经常以此自励,要求从自己做起,努力寻求内心的美善,完善自己的人格,并进而弘扬仁义于天下,使天下人受益。这种对待人生的态度,折射出中国传统文人熠熠闪光的人格,引领着新时代的读书人去寻求人格的完善。

19、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出处】《孟子·尽心下》

【释义】如果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

【赏析】这句话中的“书”,今天已经变得广泛起来,并不专指《尚书》。我们读书,是为了寻求其中的真义,为了给现实人生服务。如果完全相信书上讲的,让书牵着鼻子走,成了书的奴隶,成了“读死书”。所以,读书不仅要能读进书里去,还要能读到书外来,要理论联系实际。

20、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释义】有仁爱之心的人才是人,把仁爱之心和人合起来说,便成为做人之道。

【赏析】孟子在这里把仁爱之心作为人的根本属性,也就是说,人之异于禽兽就在仁与不仁之分。他指出“仁”,是人的本心。所以“仁”,是为人而存在,人,离开了“仁”,便近于禽兽;反之,仁,也非人不能实行和体现。因此,仁与人合而言之,便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孔孟学说的目的,不外修己治人,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个人说,要作仁人志士;就治国说,要行仁政,即德政,这一切都以“仁”为基础,并弘扬它。仁,是儒家学派学说的核心。

孟子的名言与赏析2

(1)仁则荣,不仁则辱。

【译文】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

(2)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译文】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译文】(对一个国家来说)百姓的地位最尊贵,国家其次,君主的地位应比百姓,国家轻。

(4)民事不可缓也。

【译文】关心人民是最紧迫的任务。

(5)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shu^ gu)不入洿(wu)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译文】不要在农民耕种和收获的大忙季节征兵和征徭役,妨碍生产,那么生产的粮食便吃不尽了。不要用细密的鱼网到大池中捕鱼,那么鱼类便吃不完了。依照合适的时间到山林砍伐树木,木材也会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便会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

(6)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译文】现在你的厨房里有皮薄膘肥的肉,你的马栏里有健壮的骏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尸体,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禽兽来吃人。

(7)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译文】对别人恭敬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自己节俭的人不会抢夺别人。

(8)尽信《书》,不如无《书》。

【译文】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

(9)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译文】桀和纣的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支持;他们的失去百姓的支持,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方法:获得了百姓的支持,便获得天下了;获得百姓的支持有方法:获得了民心,便获得百姓的支持了;获得民心有方法:他们所希望的,替他们聚积起来;他们所厌恶的,不要加在他们头上,如此罢了。

(10)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译文】贤明的君主在规定百姓的产业时,一定要使他们上可以养父母,下可以养妻子儿女,好年成能丰衣足食,遇上荒年也不致饿死。

(1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译文】一切为着使百姓的生活安定而努力,这样去统一天下,没有人能够阻挡。

(12)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译文】诸侯的宝贝有三样:土地、百姓和政治,那种以珍珠美玉为宝贝的人,祸害一定会到他身上来。

(1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14)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译文】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对了。

(15)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

【译文】天降生一般的人,也替他们降生了君主,也替他们降生了师傅,这些君主和师傅的惟一责任,是帮助上帝来爱护人民。

拓展阅读:孟子的故事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孟母对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视,管束甚严,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为贤。

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轲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母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母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轲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样子。孟母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孟母又带着孟子去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孟轲便学起了买卖屠宰猪羊的事。孟母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依然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

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轲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母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也说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表明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孟母三迁以后,虽然为儿子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孟母并没有因此放松对儿子的严加管教。她认为,如果主观上不勤奋努力,还是难成大器的。所以她抓紧对儿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奋学习。

1、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出处】宋·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鉴赏】满怀的愁绪,几年来都在为我们的分离而心绪索然、沉痛。想到过去的分手,真是悔恨无穷,实在是错了!错了!太错了!凡是情场失意,或是当时因误会而与情人分手,如今却悔恨万分的人,常会对往日恋情十分眷恋;那么“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便是这种心境的最好写照。后人常喜欢用这段词句,来表达内心对往日恋情的怀念和悔不当初的伤痛。

【原诗】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相传唐婉见此词而感伤不已,和有一词曰:“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2、三更酒醒残灯在,卧听潇潇雨打蓬。

【出处】宋·陆游《东关》

【鉴赏】三更十分才从酒醉中醒来,只见残灯依然亮着;心情沉闷无聊,躺卧在船上,倾听潇潇的夜雨,不停地打落在船篷上。酒醒灯残,躺卧船中,倾听雨声潇潇,感叹天涯沦落,心情的愁苦与凄凉是可以想见的。如果单独看最后一句诗“卧听潇潇雨打蓬”那一种悠闲自在的意境,倒也是相当动人的。

【原诗】烟水苍茫西复东,扁舟又系柳阴中。三更酒醒残灯在,卧听潇潇雨打蓬。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出处】宋·陆游《游山西村》

【鉴赏】原诗中的腊酒:腊月造的酒。浑:混浊,不纯。豚:小猪。重、复:一重重,一层层。暗:不亮,形容树荫很浓。春社:古代江南一带农民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祈祷年成,人们吹萧打鼓过节。“拄杖无时夜叩门”:拄着拐杖随时敲门过访。原诗中前四句的意思是:不要耻笑农家腊月酿的酒不纯,因为在丰年还有足够的鸡和小猪招待客人;走在山野中,只见前面山岭重重阻隔,水流交错纵横,本以为没有出路,等再转过去时,才发现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绿柳成荫、百花盛开的村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诗是描写在一片荒野路中,突然发现一处好风景,或是突然发现了一座乡野小村,于是原本失望的心情,就一变而为欢欣、喜悦。后人常引用这两句诗来比喻:人在绝望中重获生机的喜悦之情;或喻指文艺作品情节的起伏变化,非常引人入胜。整首诗是描写农家款待客人的纯朴风尚与真挚感情的流露,以及农村秀丽的风光。“山重水复疑无路”一般人写成“山穷水尽疑无路”。

【原诗】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4、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出处】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鉴赏】在小楼中倾听一夜的春雨。翌晨天刚亮的时候,就听见有人在深巷里叫卖着杏花。“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两句诗描写春日雨后早晨的清雅怡人,闲静中洋溢着欢欣的春天气息。

【原诗】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间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5、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

【出处】宋·陆游《夜吟》

【鉴赏】六十年来我妄想学诗,到如今作诗的工夫才算达到深处,这一点只有我自己知道。夜来独坐寒灯下,却有豁然通达之感,不由发出会心的一笑,整个人就像是服下金丹似的有脱胎换骨的舒适畅快的感觉。这首《夜吟》,可说是一首“悟道”诗。作者不是领悟禅道、仙道,而是领悟“诗道”。夜来一笑,是作者对诗道的豁然通达,也是对过去境界的突破与提升。

【原诗】六十余年妄学诗,工夫深处独心知。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

6、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出处】宋·陆游《诉衷肠·当年万里觅封侯》

【鉴赏】我的心还在天山,希望能立功边塞,成名封侯;我的人却已退居沧州,身体也已经衰老无力了。沧州:指作者退居时的鉴湖。有志者常用“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这两就词,来发抒个人“身在草野,心存国事”的愤慨;只是报国无路,人又已衰老,空有满腔豪情,却只换得一声长叹而已。

【原诗】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7、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出处】宋·陆游《示儿》

【鉴赏】原诗是诗人陆游写给他儿子的绝笔诗。此诗深刻地表达作者的爱国精神和对当政者屈辱投降政策的悲愤。原诗中的九州同:古时中国分为九州,九州即指中国。同:统一起来。意指将沦陷于金人的北方土地收复。乃翁:作者自谓。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至死不忘收复国土,此诗表达他在九泉之下,亦关心国事,充分流露作者伟大的爱国情操,读来颇能发人深省,十分感人。

【原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8、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出处】宋·陆游《文章》

【鉴赏】作者认为写文章有一定的道理,一般好文章,都是自然天成的,完全在于诗人作家藉着高妙的技巧,捕捉那偶然中瞬间的灵感。妙手:是代表各人的文章造诣与技巧。偶得之:就是一般人所说的灵感。

【原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粹然无疵瑕,岂复须人为。君看古彝器,巧拙两无施。汉最近先秦,固已殊淳漓。胡部何为者,豪竹杂哀丝。后夔不复作,千载谁与期?

9、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

【出处】宋·陆游《夜读有感》

【鉴赏】公卿:朝中的大官,指当时的主降派。宗泽:南宋初年抗金名将。帷幄:军营中的帐篷。岳飞:南宋初年抗金名将。原诗中的遗老:沦陷区的老人。此恨:指主降派误国,即诗开头两句所讲的事。汉节:指宋朝使者。解沾衣:懂得流泪。南宋初年,以宰相秦桧为首的主降派当权,抗战派宗泽和岳飞等被排挤和受到迫害,沦陷区的父老虽不知这些可恨的事,但他们看到宋朝使者也忍不住流泪。权奸当道,忠良受害,难伸匡复国家之志,成千古恨事。

【原诗】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遗老不应知此恨,亦逢汉节解沾衣。

10、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

【出处】宋·陆游《木兰花》

【鉴赏】今年又长大了一岁,是大家都一同添岁,并不是人间只有我一个人变老而已。这两句词在感叹岁月无情,一年痴长一岁,徒增无限感伤。“不是人间偏我老”惆怅无奈中,还带有几分自我解嘲的意味。

【原诗】三年流落巴山道,破尽青衫尘满帽。身如西让渡头云,愁抵瞿塘关上草。春盘春酒年年好,试戴银旛判醉倒。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

11、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出处】宋·陆游《幽居初夏》

【鉴赏】夏日雨后到处水满时,处处都可以看见飞落的白鹭鸶;水草深处是青蛙,没有一个地方听不到蛙鸣声。“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两句诗,描写夏日雨后的田野风光,鹭鸶飞翔,青蛙鸣叫,到处都充满着活泼的生机。

【原诗】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馀谁供一瓯茶?

12、功名本是无凭事,不及寒江两日潮。

【出处】宋·陆游《舟中感怀三绝句呈大傅相公兼简岳大用郎中》

【鉴赏】作者陆游宦途失意,独自泛舟江上,风雨飘摇,孤灯为伴,看着潮水的涨落,想到自己人海浮沉,一生遭遇变幻莫测,不禁感叹:人生在世,功名富贵实在是虚幻不可靠,还比不上寒江每天两次的涨潮和退潮,来得有规律。

【原诗】雨打孤蓬酒渐消,昏灯与我共无聊。功名本是无凭事,不及寒江两日潮。

13、世味年来薄似纱

【出处】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鉴赏】近年来,对于世事的兴衰,感觉上淡薄得有如轻纱一般。这一首诗表现出作者对世俗名利看得十分淡然,得失全不挂在心上,隐隐含有一种自我解嘲的意味。

【原诗】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间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14、世态十年看烂熟,家山万里梦依稀。

【出处】宋·陆游《过野人家有感》

【鉴赏】在仕途宦海中奔波了十年,对人情世事的冷暖炎凉,早已看得太多太熟太厌了;远在万里之外的故国家山,却常在梦里隐约出现。原诗是作者陆游饱经忧患,历尽沧桑以后的作品,因此由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放达的人生态度及向往故园的情怀。

【原诗】纵辔江皋送夕晖,谁家井臼映荆扉?隔篱犬吠窥人过,满箔蚕饥待叶归。世态十年看烂熟,家山万里梦依稀。躬耕本是英豪事,老死南阳未必非。

15、白发未除豪气在

【出处】宋·陆游《度浮桥至南台》

【鉴赏】白发未变,豪气尚在,作者的雄心壮志坚定无比,老而不衰。现今常用“白发未除豪气在”这句诗,来形容那些年纪老大,却仍具有满腔豪情的人。这句诗也可用来鼓励缺乏雄心壮志的年轻人,应当向老而弥坚的人看齐,力求上进,做一番有意义的大事业!

【原诗】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般横系大江心。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16、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出处】宋·陆游《秋夜读书每以二鼓画为节》

【鉴赏】寒夜里孤独地在灯下看书,不禁感叹满头的白发,无情地催人老去;只有眼前的青灯散发出的温暖光辉,令人兴味丛生,就好象又回到了儿时的情景。“青灯有味似儿时”常被写成“青灯有味是儿时”。一般年纪大的人最喜爱这句诗,回想儿时的欢乐往事,有着无限的甜蜜滋味;而抚今追昔之余,却不禁油然而生“时不我与”的慨叹。

【原诗】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17、半世无归似转蓬,今年作梦到巴东。

【出处】宋·陆游《晚泊》

【鉴赏】已有半辈子的生活就像飞蓬一样,到处飘零,没有回到故乡去了,今年做梦竟然到了巴东。

【原诗】半世无归似转蓬,今年作梦到巴东。身游万死一生地,路入千峰万嶂中。邻舫有时来乞火,丛祠无处不祈风。晚潮又泊淮南岸,落日啼鸦戍堞空。

18、名山如高人,岂可久不见?

【出处】宋·陆游《夜坐忆剡溪》

【鉴赏】名山就像是一个高人,怎能长久地不去拜访会见他呢?高人:指才德修养高深的人。名山胜景,应该常去游赏,以开拓胸襟,增长见闻。而大自然的美景,更可帮助人忘却世俗的烦扰,像这种怡情悦性的乐事,我们怎可忽略它呢?

【原诗】早睡苦夜长,晚睡意复倦。敛膝傍残灯,拭眦展书卷。时时搔短发,稍稍磨冻研。更阑月入户,皎若舒白练。便思泛樵风,次弟入剡县。名山如高人,岂可久不见?

19、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出处】宋·陆游《夜泊水村》

【鉴赏】原诗中的“太息燕然未勒铭”:太息,即叹息。勒,刻石。铭,古时一种文体,刻于器皿或石上。东汉时,车骑将军窦宪打败了北单于,登上燕山刻石记功而还。诗人在这里用此典故,表示自己抗金复国的壮志未能实现。“老子犹堪绝大漠”:老子,等于说老夫,诗人自称。绝大漠,横过大沙漠。泣新亭:新亭,在今南京市。据说,东晋初年,从洛阳逃到江东的文土,空闲时常到新亭饮酒赋诗。他们谈到半壁河山沦亡,往往相对而泣。王导(当时做丞相)训斥他们:“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因此,诗人借用这个典故,勉励大家振作起来,打败敌人,光复故土。“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这两句是说诗人决心报国,万死不辞,但可惜鬓毛变白了,不再是年轻力壮之时了。此诗是陆游感慨自己壮志未酬。诗中有强烈的爱国思想与情操,给后代立志舍身报国者很大的鼓舞。

【原诗】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20、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出处】宋·陆游《示儿》

【鉴赏】九州:是指全中国。这两句诗意思是:人一旦死去,应知世上一切都是一场空幻;而我却深深地悲叹,不能亲眼见到全国九州的统一。这是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他一生念念不忘收复中原,不幸壮志未酬,遗恨终身。即使如此,但他对胜利还是充满信心,所以他一再嘱咐儿子:将来国军队中平定中原时,你在家中祭礼上,可别忘了告诉你爹(指陆游自己)这个好消息!

【原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21、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出处】宋·陆游《剑门道中中遇微雨》

【鉴赏】剑门:在今四川省。古代由陕西入四川,必须经过剑门。诗人陆游风尘仆仆,带着些许酒意,在微风细雨中骑驴走进剑门,忍不住自己问自己:眼前风光是这样的美好,我在细雨中骑着驴自在潇洒地走进剑门,应该可以算是一个诗人吧!唐代的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贾岛都有骑驴的故事;而陆游也骑在驴背上,想起前人往事,不禁心有所感,于是写下了“此诗合是诗人伟?细雨骑驴入剑门”这两句诗。

【原诗】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22、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出处】宋·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

【鉴赏】原诗中作场:即登场说唱。“死后是非谁管得”:人死后好坏由人家评论,谁还能自己作得了主?蔡中郎:东汉末年蔡邕,曾做过中郎将,后世便这样称呼他。蔡邕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文学家,曾奏定六经文字,亲自书写刻石置太学问外,作为范本。他曾被董卓强拉去做官,王允诛董卓,蔡邕下狱死。他的经历很曲折,后世戏剧“琵琶记”演唱他和他妻子赵五娘离合故事,其实蔡邕并没有重婚的事。陆游此诗记载当时发生的一件事,并发出深深的感叹。“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显然是陆游对当权者的投降误国,所进行的讽刺和抨击。

【原诗】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2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处】宋·陆游《书愤》

【鉴赏】写《出师表》的诸葛亮当真是留名千古,历千百年来,又有谁能与他相提并论呢?这两句诗充分显露了陆游对这个量的尊崇。原诗感叹国家多难,因此作者陆游盼望有如孔明这样的绝代奇才能早日出现。

【原诗】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雨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4、行遍天涯千万里,却从邻父学春耕。

【出处】宋·陆游《小园》

【鉴赏】我曾经走遍天涯海角,跋涉过千万里遥远的路程;到最后却回到家乡来,向邻居的叔伯们学习如何春耕播种。作者陆游描写自己志在天下,结果一事无成,只得回归乡里以耕读为生。“行遍天涯千万里,却从邻父学春耕”这两句诗也可用来形容一个人看透世事后的返朴归真的心境。

【原诗】村南村北鹁鸪声,水刺新秧漫漫平。行遍天涯千万里,却从邻父学春耕。

25、早岁哪知世事艰

【出处】宋·陆游《书愤》

【鉴赏】年轻时缺乏人生阅历,哪里知道世事的艰难呢?作者陆游久经折磨,饱尝风霜,面对人世的艰难坎坷,忆起自己气盛好动的年轻岁月,不觉感慨万千,悔恨当年少不更事,如今却落得困顿多苦的下场。

【原诗】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雨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