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充满好奇心的毕加索
毕加索去世的时候是91岁。在90岁高龄时,他拿起颜色和画笔开始画一幅新的画时,对世界上的事物好像还是第一次看到一样。
一般说来,年轻人总是在探索新鲜事物,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他们热心于试验,欢迎新鲜事物。他们不安于现状,朝气蓬勃,从不满足。老年人总是怕变化,他们知道自己什么最拿手,宁愿把过去的成功之道如法炮制,也不愿冒失败的风险。而毕加索90岁时,仍然像年轻人一样生活着。不安于现状,寻找新的思路和用新的表现手法来运用他的艺术材料展现他的艺术风格。
大多数画家在创造了一种适合自己的绘画风格后,就不再改变了,特别是当他们的作品得到人们的欣赏时,更是这样。随着艺术家年岁的增长,他们的绘画虽然也在变,可是变化不会很大了。而毕加索却像一位终生没有找到他的特殊艺术风格的画家,千方百计寻找完美的手法来表达他那不平静的心灵。
毕加索作画,不仅仅用眼睛,而且用思想。毕加索的画,有些色彩丰富、柔和,非常美丽,有些用黑色勾画出鲜明的轮廓,显得难看、凶狠、古怪,但是这些画启发着我们的想象力,使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更深刻。面对这些画,我们不禁要问,毕加索看到了什么,因而画出这样的画来?我们开始观察,在这些画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毕加索一生创作了成千上万种不同风格的画,有时他画事物的本来面貌,有时他似乎把所面对的事物掰成一块块的,并把碎片向你脸上扔来。他追求着一种权力,不仅把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表现出来,而且把我们的思想所感受到的也表现出来。他一生始终抱着对世界十分好奇的心情,就像年轻时一样。
毕加索的画-格尔尼卡
1937年4月26日,那本应该是“人间四月天”,德国法西斯空军恣意轰炸了西班牙历史名城——风光旖旎的小镇格尔尼卡,当时恰逢集市,2000名无辜平民丧生,格尔尼卡被夷为平地。这一事件震撼了全世界,也震撼了毕加索。愤怒的画家毕加索,挥笔创作了大型油画《格尔尼卡》。七十年过去,这幅杰作已经成为警示战争灾难的文化符号之一,也使格尔尼卡的悲剧永远留在了人类伤痕累累的记忆中。
画面里没有飞机,没有炸弹,却聚集了残暴、恐怖、痛苦、绝望、死亡和呐喊。被践踏的鲜花、断裂的肢体,号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断臂倒地的男子、濒死长嘶的`马匹……这是对法西斯暴行的无声控诉,撕裂长空。画家以半抽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超时空的形象组合,打破了空间界限,蕴含了愤懑的抗议,成就了史诗的悲壮;在支离破碎的黑白灰色块中,散发着无尽的阴郁、恐惧,折射出画家对人类苦难的强大悲悯。
面对痛彻心扉的人间惨剧,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反应,格尔尼卡被法西斯空军轰炸,就是给了艺术家们一道无声的考题。有没有慈悲的情怀,就是能不能触动心灵创作的前提。毕加索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当时侨居巴黎的毕加索,受西班牙政府委托,正准备为参加巴黎国际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绘画作品。德军轰炸格尔尼卡的消息传来,毕加索震怒了,他就以格尔尼卡被轰炸为题材,依他所想来为西班牙馆作画,将法西斯惨无人道的罪行彻底曝光在世人面前。艺术的创作者,是必须悟透艺术真谛的。就像中国漫画家丰子恺所说的:艺术不是技巧的事业,而是心灵的事业。
《格尔尼卡》问世后,曾在一些国家展出,受到爱好和平者的高度评价,毕加索也因此备受世界人民的尊敬。佛朗哥独裁统治时期,《格尔尼卡》无法在画家的祖国展出。直到1981年,《格尔尼卡》才回到西班牙,实现了毕加索的遗愿。在巴黎毕加索艺术馆,曾发生了一件小事:一天,一些德国军人来此参观,毕加索发给他们每人一幅《格尔尼卡》的复制品。一名军官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回答:“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毕加索的三幅肖像
毕加索出生于1881年,卒于1973年。作为一个画家,他画风多变,数量充沛,在20世纪旁出无人。
1904年,他才二十出头,只身来到艺术之都巴黎。年轻的他发脚不齐,头发油亮可鉴。他很严肃,但微微翘起的嘴角更多的是笑意。他的眼神里蓄满生命的汁水,他还是一株青绿的嫩芽,未经风雨,整装待发,对人世有好奇,对人生有自信。
到了1917年,毕加索已过而立之年,他已经开始探索立体主义,并小有成就,举办过一两次画展。他端正地坐在蒙有窗帘的室内,衣冠楚楚,发线泾渭分明,梳理得妥妥帖帖。他的标志性的大鼻子闪闪发亮,盘踞在脸中央,象征着他试图融入社会人生却不很顺利。每一个人都需要调整适应,才能与社会人生相安无事,天才绝世如毕加索也不例外。他的嘴唇因爱情更加柔软多情,嘴巴略张,似乎有表达的冲动,也好像还有动摇——因为他对未来有了期许,而未来并不确定。十多年前,他不会动摇,因为任何可能都是未来,反而无所谓。他的眼神是一潭绿阴覆盖之下的水面,轻微地慌张摇动,思索,探寻,也等待安慰与鼓励。
最后一张肖像摄于他的晚年,应该是20世纪50年代的。他老了,秃了头,额头和面颊上有深深的皱纹,但他从未如此迷人过。他的眼睛陷得更深,但强烈聚光,直视人心。他已看得太多。他的嘴角较壮年有些许干瘪,但坚定地抿住。他已表达太多。如今的他不轻易发言,因为他太熟悉社会,一说,就是至理
他想做的已经做了,他的心是平和的。他甚至恢复了儿时的顽皮,他说:“你们期望我告诉你们什么是艺术。如果我知道,我将据为己有。”
——这多像每一位凡夫俗子的人生演义啊。年轻时自信快乐,中年妥协而获得成就,晚年则可从心所欲,东方的孔子几千年前就曾总结过的人生规律。即使为毕加索,也不过是这样的人生轨迹,想来让人心灰意懒,又不免在阳光里伸个懒腰,不管怎样生活,都很好,都很好。
马车的轮子
如果把毕加索比作一架不知疲倦的马车,那么女人则是这架马车上的轮子,是轮子让他能够尽情狂奔,又总是赶在潮流的前面。如果没有这个轮子,他恐怕只能痛苦地、无可奈何地叹息和焦虑。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云笼罩着全欧洲,当战争威胁着人类生存时,各种时髦的远离现实的艺术都失去了生命力。
1915年12月,毕加索在诗人兼电影导演科克多的推荐下,参加了佳吉列夫芭蕾舞剧团,为他们设计布景、服装和道具。毕加索随着这个团在罗马、那不勒斯、佛罗伦萨等城市巡回演出,观摩那里的艺术大师的杰作,使他很自然地转向现实主义。在演出期间,毕加索认识了该团的女舞蹈演员奥莉嘉·克柯洛娃,一位长得漂亮,浑身透出一股贵族味和古典美的俄国姑娘,奥莉嘉那种俄国的正统风格和异国的神秘格调使毕加索着迷,也与他当时追求古典主义艺术是一致的。1918年的12月,他们结为合法夫妻,这给毕加索的生活增添了欢乐和浪漫主义色彩。这个时期,他以奥莉嘉为模特儿创作了大批充满生命力的富有诗意的新古典主义作品《阳台》、《女学生》、《坐在安乐椅上的奥莉嘉》、《坐着的女人》等。在这些作品中,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和立体主义被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成了毕加索这个时期的突出特色。他创作的《母与子》是奥莉嘉为他生下保罗之后的杰作。画面中的母亲持重、丰满、朝气蓬勃,富有女性美的魅力,蕴含着青春活力和创造精神,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画中的孩子活泼可爱,富有旺盛的生命力,是希望和力量的源泉。整幅画面给人一种安谧、平和、充满爱恋的感觉。
1918年战争终于结束了,然而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却难以抚平。人们消沉悲观,对一切都丧失信心,连信仰都发生危机。此时的颓废派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风靡欧美,产生出各种各样的流派:荒诞派、意识流、无意识、存在主义等等。他们否定理性、否定传统、否定生活,甚至否定一切人,而毕加索却正好相反,他并没因战争对世界和人类美好生活的摧残而消极悲观,而是更加执着地在生活中寻求希望和力量。
不幸的是他与奥莉嘉的感情出现裂痕,奥莉嘉贵族小姐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使她越来越看不惯毕加索的生活态度和艺术趣味。她更不理解毕加索越来越旺盛的创作热情和无止境的艺术追求。奥莉嘉感到毕加索的世界里没有她,这使她非常懊恼。她开始大吵大闹,要求毕加索只关注她一个人。
奥莉嘉的盛怒使毕加索一筹莫展,在这时所画的《三个舞女》最能表达他的那种毁灭感。画面上三个被肢解的女人充满梦魇般的痛苦,歇斯底里地张牙舞爪。
痛苦的毕加索整天像游魂一样到处乱逛,甚至在寒冷的夜晚也不停地在街上散步。1927年1月8日的下午,寒风刺骨,毕加索又像往常那样在拉斐特艺术馆附近散步。他头脑里一片空白,如不是从地铁车站走出一位金发女郎,他可能要一直这样混过整个下午。
这位长着一只古典希腊式的鼻子,一双蓝灰色眼睛的女郎就是玛丽·泰雷丝。她的形象似乎早就印在了毕加索的心中。他胆大妄为地走过去,一把抓住泰雷丝的胳膊说:“我是毕加索,你和我在一起将干一些了不起的大事!”
泰雷丝当时只有17岁,还是个学生,她哪里知道什么毕加索。当她把这个陌生人的唐突和无礼告诉母亲时,她的母亲却大感荣幸。就这样,泰雷丝便开始与毕加索约会了。在泰雷丝18岁生日那天,她成了他永远不变心的情人。她驯顺,愿意接受毕加索一切意志,她只为他个人所有。由于有了这个轮子,毕加索驾着自己的艺术之车跑得更快更欢了。
警世箴言
我不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我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我总是待在现实的真实情况之中。
艺术并不是真理,艺术是谎言,然而这种谎言能教育我们去认识真理。
我从不寻找,我只是发现。
一语识人
毕加索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1、对我来说,艺术既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
2、我们以忘我的精神去工作时,有时我们所作的事会自动地倾向我们。不必过分烦恼各种事情,因为它会必然或偶然地来到你身边,我想死亡其实也是一样的。
3、优秀的艺术家模仿,伟大的艺术家则是剽窃。
4、呵!高尚的风度!多可怕的东西!风度乃是创造力的敌人。
5、艺术是个谎言,但却是一个真理的谎言。
6、我的生活常常是戏剧性的,但决不是悲剧的。
7、我从不寻找,我只是发现。
8、人们以为我画的斗牛是从生活中来,其实那之前我还没钱买票看斗牛。
9、风格对画家而言是最危险的敌人,画家死了之后,绘画才有风格。
10、我的作品和莎士比亚的作品一样,里面常常有些讽刺和相对粗俗的`东西。这样做,我的作品就能深入所有的人。
11、没必要非要画一位带枪的男人,一只苹果也同样可以预示革命。
12、绘画中的技巧成分越少,其中的绘画成分就越多。
13、画画的技巧成分越少,艺术成分就越高。
14、在绘画中,寻找是无聊的,发现才是根本。
15、重要的事是创造,不是别的,创造是一切。
16、每次见到小孩子在街上、在沥青路面或在墙上乱涂乱画,我都会停住脚步……他们笔下的东西往往令人感到意外……总可以让我学到一些东西……
17、每一次创造都是始于破坏。
18、这个世界谈艺术,第—是你们中国人有艺术;其次为日本,日本的艺术又源自你们中国;第三是非洲黑人有艺术。除此之外,白种人根本无艺术,不懂艺术,这么多年来,我常常感到莫名其妙。为什么有这么多中国人乃至东方人来巴黎学艺术!这话,以我看来,似有恭维客气的意味,但从另一方面,也可见毕加索对东方艺术评价极高,也反映了他身为世界艺术大师,仍虚怀好学。
19、画画就是一种写
20、线条与色彩就是我的武器。我正试图用我的方式去表现出我认为是最正确、最美好,自然也就是像所有伟大艺术家所熟悉的最美的一切。
21、绘画比我厉害,它使我惟命是从。
22、艺术是揭示真理的谎言。
23、艺术并不是真理、艺术是谎言,然而这种谎言能教育我们去认识真理。
24、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在于你长大成之后是否能够继续保持艺术家的灵性。
25、画家的眼睛,可以看到高于现实的东西,他的作品就是唤起人们的想象。
26、我的艺术一点也不是抽象的,况且抽象艺术并不存在,而且也不可能存在,艺术总是现实的表现。
27、塞尚并没有真正去画苹果,他画的是这些圆形上的空间的重量。
28、我的生命就是工作,而且是不停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