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议论文阅读教学一
一、认真分析教学要求及
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前都要认真研读教学要求以便于更好地设计自己的教学,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语文阅读教学也是如此,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别观点与材料,发现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这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也是我们的考试重点,我们应结合教材内容适时恰当地锻炼学生对议论文的阅读能力。在考试中,主要会对议论文的阅读做以下几方面的考察。
1.是否能够正确地找出文章的中心。
2.是否能够通过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
3.是否能够分清楚文章中的各个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4.是否能够准确地找出各个论据并分析其在论证过程中的作用。
5.是否能够举出一些支持论点的论据,对文章做一些补充。
6.是否能够总结文章大意并表达自己的观点。考试的考察要求就是我们的教学要求,这些考察重点都是我们的教学重点,我们应从这几点出发培养学生对议论文的阅读能力。
二、注重引导学掌握
议论文的写作基础读写不分家,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学生的写作能力。当然我们首先应让学生对议论文的写作知识有更全面的掌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清楚地写作、阅读、理解议论文。议论文的形成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1.论点。论点是文章的中心,在写议论文前首先就应明确文章的论点,以此为中心开展写作。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就应引导学生先通读全文寻找、确定文章的论点。这样,也会培养起学生在写作议论文时先确定论点的习惯。这样的教学达到了读写相互促进的良好效果。
2.论据。论据是支持文章论点成立的内容。论据在议论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他的作用就是为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在形式上论据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事实论文;一种是道理论据。这两种论据都是写作时较为常见的形式。我们在为学生区分这两种论据的同时也是为了使学生在阅读议论文时更准确地寻找到文章的论据。
3.论证方法。论证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写作者思想方式的体现。论证方法多种多样,这需要学生阅读大量的议论文来加以掌握。在初中阶段,议论文的论证方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形式。举例论证,通过列举一些事实存在的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道理论证,这种论证形式中的论据都为一些
三、提高学生议论文阅读能力的主要锻炼方式
1.锻炼学生提取论点的能力。在学生对议论文有一定的认识后寻找文章的论点并不是难事。大部分的议论文的论点都会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作者表达较为完整、明确。但是也有许多议论文在提出论点时就夹带一些议论从而使主要论点的寻找存在一些困难。还有一些作者在论证论点时会提出一些分论点从而干扰学生寻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笔者认为论点的寻找主要有以下几点方法。选定关键位置寻找论点。在我们确定论点时首先应注重文章中的标题、开始、结尾等几个重点位置。一些简单的议论文的标题就是论点,我们如果再加以自己清晰的表述就可以轻松地总结出来。当然还有一些是在文章的第一段,有些是在文章的结尾。这些关键位置都是我们在寻找论点时需要重点注意的。通过分析论据寻找论点。这种方法适合论点不太明确的文章。我们可以通过全面、多次阅读文章中大量的论据来总结出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中心论点只有一个而论据会有多个,我们只要通过阅读掌握论据共同点就可以轻松地总结出中心论点。按照文章中的一些固定词语来判断论点。在议论文中经常会出现“总之”“由此可见”“所以”“综上所述”等等总结形式的词语,这些词语的使用一般是对论据的一种总结,这些词语后边一般会有一些对论点的阐述。通过这些内容的阅读我们就不难总结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当然,以上几点只是阅读议论文的一些技巧,对于论点的把握还是应该通过大量的阅读来锻炼学生对议论文的理解能力来实现。
2.锻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在议论文的教学中,在阅读前我们可以为学生布置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脑海中就会不断浮现这些问题,从而能够一边阅读一边分析文章结构,极大地提高阅读效率。并且通过这样的阅读学生也能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结构。
3.引导学生剖析论据。在阅读时,我们应注重引导学生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字是事实论据。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
总之,在初中阶段议论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我们每一名语文教师都应对此有足够的重视。议论文是初中阶段的一种重要文体形式。如果能够提高学生对议论文的阅读能力,那么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将得到更全面地实现。
初中议论文阅读教学二
一、 要重视从“描述”到“论说”的教学过渡
从小学到初中,学生接触最多的课文乃是“描述”类的,如
进入论说类文章的学习,尤其是解读议论文,难度陡然增大,很多学生有畏难情绪。从形象思维为主转变到抽象思维为主,完成这一转向,教学中需要增加过渡环节,采用一些办法来缓解矛盾。
1.从文字表达方面,比较“描述”与“概述”的区别。
例如,同一项内容(如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如果作描述应该怎么写,如果充当论据应该怎么写,后者可参考课文《谈骨气》的第九自然段。从“描述”,变为“概述”,这是表述上的变化,体现了不同的表达目的、文体特色。
2.从材料与“中心”(观点)的关系方面,比较“描述”与“概述”的区别。
再看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的实例。详细描述事件过程,其“中心(观点)”是揭示、赞美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和气概;概述该事件,放进议论文当中,是用它来证实“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后者,概述事件与文章的论点发生了密切联系。由此,渗透论辩意识,关注论点与论据如何相互依存。
3.把“描述”改写成“概述”,培养材料与观点相依存、观点与观点相联结的意识。
例如,写三段相关的文字(文段),第一段文字要求描述一件可笑的事;第二段文字要求指出这件事“可笑”在哪里;第三段文字要求透过“可笑”的现象,探究事情的本质,——有哪些让人笑不出来的深层教训。写后两段,显然是牵引学生朝着“议论”的方向转,去寻找“议论”的一般特色。然后,反过来,要
4.参照其他文体的相关写法,引发比照,初步理解“议论”的某些特点。
像举例子、作分类、打比方、发议论等,记叙文、说明文里也经常能见到,其具体的表述作用和使用方式往往与议论文有所区别。通过比照,分辨异同,能够产生一定的借鉴效果。
二、为建构议论文基础知识框架创设条件
1.核心问题:如何指导学生主动、有效地建构议论文基础知识框架。
以往我们习惯于采用演绎法,先由教师提示某些知识要点,再依托课文,通过具体的讲解分析,印证这些“知识点”。学生掌握了教师提供的分解思路,依据知识点,再去阅读新的篇目,如此逐步推进,形成议论文基础知识的完整概念系统。
这种教学思路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也存在某些问题。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地位,主要是接受教师的传授与指点,跟随教学进程一点点领悟理解,学会分析的技能,慢慢生成阅读能力。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语文知识框架是不是完整科学、认识和掌握知识的序列是不是合理恰当、教与学双方的配合是不是和谐顺畅、训练项目的选取安排是不是准确精当、反馈及相关补偿是不是及时充分,这些因素基本上取决于教材的编辑质量如何、教师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操作质量如何,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影响到整个教学效益的获取程度。其中,学生参与教学的被动性,往往又成为制约提高教学质量的瓶颈。
教应该建立在学的基础之上,违反了这条原则,就很容易阻碍学生主动建构议论文的知识框架,以致无法有效地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实践能力。
2.探寻实现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框架的有效教学途径。
我想到了这样几条,提出来供一线教师参考,希望通过教学实践,逐渐寻找到实现学生主动建构议论文阅读的知识框架的有效途径。
(1)要激发阅读的动机,消除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阻隔,提高教学亲和力。
小说家刘绍棠追忆过童年时的学习经历。他的语文教师教孩子们读韵语:“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老师依照课文编出一个生动的故事(母亲带着儿子去走亲戚,途中所见所闻云云),让小学生高高兴兴地学习课文,完成识字任务。据刘绍棠先生追忆,他的语文老师四年中每教一课都要讲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语文课上得生气勃勃,教学质量特别好。这,其实就是在激发阅读动机,让一种亲和力弥散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今天教初中生学习议论文,也需要想方设法提高教学的亲和力,激发出阅读的趣味,而不是把课文视作僵死的语言材料,机械地切割它,提取出一个个冷冰冰的知识点,仿佛只是在凭借概念与推理完成一道数学应用题。
比如,学习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除了分析中心论点、把握全篇要旨,还要不要从字里行间里,细心关注作者寄托了怎样的“哀思”?学习华罗庚的《摇学会读书》,参照作者指示的读书方法,要不要也选择一本书,做做尝试,寻求真实的共鸣?……
归结起来,主要有两个侧面:第一,站在理解作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写给谁看的、想论述哪些主张并与读者进行怎样的沟通交流,直至力求感同身受,明白其思路展开延伸的基本脉络;第二,站在学生精神生活需求的角度,找到他们与文本内容的深层的契合点,抓住那些能让他们心有所动的深刻之处、感人之处。读进去了,读出趣味,这时候再解决技术问题,往往势如破竹;反之,隔膜太深,没读出感觉,诸如知识点之类的破解往往举步维艰。
(2)要结合运用演绎法与归纳法,尽量指导学生自己提取并领会知识要点。
这一条,道理比较好理解,难点在于缺少具体的操作手段和教研
此外,我再补充几条:
(1)穿插进行“段落教学”。 “段”,往往是具体而微的“篇”,包含着某些论辩及其表达的要素。在较小的语境中分辨句子的组合、句群的组合,论证方法的运用,论据和论点的关联,乃至论辩的语言特色等等,这比较好操作,不妨多让学生自主探究。
(2)强化“透视”的意识。借助图示法、提要法,把文章内容压缩、化简,透视其逻辑思维的骨架。
(3)安排一定数量的“复原”与“延展”“补充”的练习。
复原:给出某篇文章的“灵魂”(中心)和“骨架”(结构),让学生依照它来写出文章细节,然后与原文对照、比较,
延展:给出文章的前半部分,要求接续其论辩的逻辑思路,向下延伸,完成全篇,尔后比照。
补充:掩住文章的某一部分,自主补写,尔后比照原文。——这些演练项目,都先安排写作,再进行总结,相机引导学生体会和提取相关的知识要点。这个演练项目的教学价值,还包括了能够高质量地熟悉、掌握议论文的语言特点,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此略。
三、寻求培养议论文阅读能力的根本出路
我以为,寻求培养阅读议论文能力的根本出路,还要重温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学的核心理念,即追求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那么,通向目标的桥梁是什么呢?还是要重温叶老的教学理念,即“例子说”。他曾经谆谆告诫我们,教材(课文)无非是个“例”。
我理解,例子是很重要的。就议论文阅读而言,它们凝结着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蕴含着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可能性。而可能性变为真实的教学成果,首先依赖于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各种演练活动,获取实效。也就是说,在现有的教学条件的制约下,我们必须依仗课本解决基本的入门问题,把学生引入既定的基础知识框架,当然最好是主要由学生自己主动参与知识框架的建构,掌握基本的解读规矩,具备基本的自主阅读技能。
所谓“框架”,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通俗地诠释,也就是达到或者接近及格水平吧。大匠给人以“规矩”,却不能给人以“巧”,若想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必须从“例子”走出去,——走进自由的自主的广阔阅读天地。
所以,我建议创造条件,鼓励或引导学生做这样一些事情:
1.从语文教科书走向课外阅读“读本”(这是每套教材都有的)。
让“例子”的能量辐射到相关的阅读实践区域,直接指导更大范围的自主阅读与思考,慢慢反刍、消化课内所学的知识,用这些知识牵引自己去广泛地印证、深化、细化,完善议论文基础知识框架的建构,比较熟练地运用那些知识初步实现独立阅读,不断扩充运用技能和能力的强度、熟练程度,直到形成比较好的语感。
2.从教科书、读本走向真实的阅读海洋。
应该践行叶老上个世纪40年代提出的主张:语文课,学生要读整本书。这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理念,长期被人们忽略了;后来做过某些补救,但直至今日落实得不好,几乎还是空中楼阁,难以变为教学现实。
具体的措施:(1)鼓励或要求学生阅读课本涉及的作家原著,如《燕山夜话》等等;(2)鼓励或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集通读,精选一部分文章细读;(3)鼓励或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报刊专栏,持续阅读数月,精选一部分文章细读。可附带要求写出札记,定期召开读书交流会,创办墙报,编辑
如是,则“例子”才真正是例子,不至于把少数例子晒成咸鱼干束之高阁,而是谋求在生活的思想的海洋涵泳,找回那种“峥嵘岁月”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少年豪迈感。离开真实的阅读、真实的精神生活,要想比较好地掌握议论文的读写技能,恐怕真的是太难办到了。
初中议论文阅读教学三
教学目标:
1.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知识,明确中考议论文的考察要点
2.掌握议论文阅读答题的策略和方法
3.提高议论文的阅读分析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议论文阅读答题的策略和方法
教学方法:归纳法、专项训练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议论文知识点回顾
(一)、议论文及其三要素
1、什么是议论文: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和讲道理来阐明作者观点的一种文体。
2、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什么是论点:作者对文中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观点或主张。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表明主要见解,能统率全篇观点的是中心论点;只能统率局部的观点的是分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
论点特点:要求正确、严密。
(2)什么是论据:作者在文中所使用的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
论据种类: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什么是事实论据:有事例、史实、统计数字等;
什么是道理论据:有名人名言、革命理论、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论据特点:要求准确、典型、真实。
论据作用:无论是哪一种论据,都只有一个作用:证明中心论点、分论点。
(3)什么是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纽带。
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
论证特点:要求严密。
(4)三要素小结
论点——需要证明什么
论据——用什么来证明
论证——怎样证明
(二)、议论文的结构
1、一般结构:是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次序来安排的。体现在结构形式上就有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
2、 各部分作用:引论(开头)担负着提出问题的任务;本论(正文)是主体部分。结论(结尾)是分析论证的结果,担负着总结全文或强调中心论点,明确认识或提出希望的任务。
(三)、议论文的分类
1、从论证的方式分,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2、什么是立论和驳论:
立论: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
驳论:指反驳别人的主张,证明别人的主张是虚假的、错误的,从而确立起自己正确的主张。
3、立论和驳论的共同点:立论和驳论都是一种证明,无非一个是从正面证明其正确,而另一个是从反面证明其错误。它们可以使用基本相同的论证方法。
4、 驳论的方法:驳论有三种方法,即①反驳论点、②反驳论据、③反驳论证。由于议论文
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有机构成的,因此驳倒了论据或论证,也就否定了论点,与直接反驳论点具有同样效果。一篇驳论文可以几种反驳方式结合起来使用,以加强反驳的力量和说服力。
5、 驳论方法的具体说明:①反驳论点,即直接反驳对方论点本身的片面、虚假或谬误,这
是驳论中最常用的方法。如:《不求甚解》②反驳论据,即揭示对方论据的错误,以达到推倒对方论点的目的;因为错误的论点论据必定得出错误的论点。③反驳论证,即揭露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如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的矛盾,对方各论点之间的矛盾,论点与论据之间矛盾等等。 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四)、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但有时也要用记叙、描写、说明、抒情等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都是为文章的中心论点服务的,都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这些表达方式常常和议论交织在一起,直接间接地为议论服务。但要注意,议论文中使用的记叙、抒情等表达方式,都是辅助手段,决不能喧宾夺主、越俎代庖。
(五)、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议论文的语言除具有准确、鲜明、生动的一般特点之外,还具有概括性强,非常严密的特点。
二、考点说明
1.能准确把握议论文的论点(包括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能用自己的话正确概括出论点。
2.能概括分析论据(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能分析论据对论证论点的作用。
3.能把握论证方法(包括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理解这些论证方法对论证论点的作用。
4.能分析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即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5.能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6、体会议论语言的严密性、生动性。
7.能对文章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答题指导
(一)、能提取、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
1、找出中心论点
(1)方法:
常见位置寻找
通过主要论据来寻找论点。即作者对论据分析后,提出论点。
通过“认为”、“必须”、“由此可见”、“要”、“是”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关键词来寻找论点 。
有的在摆出对方错误观点分析否定后提出中心论点。
(2)注意点
论点必须是紧紧围绕论题、表达看法、主张的比较完整的判断性语句。同属这一类的句子,要找那些概括性强的。
要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清论点和结论。
我们判断一个句子是否就是文章的论点,可依据通读整个文段,看文段的其他句子是否围绕这个语句来写,与这个句子有没有逻辑上的关系。
2、用自己的话归纳中心论点
(1)方法:
找出论题,判断作者对此问题的倾向。
观察论据,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从中推断它所支持的观点。看它证明的是什么,这个就是论点。
归纳段意——归纳层意——概括论点。
分析总结性的关键词语。
分析分论点,找到中心论点。
(2)注意点
论点的语言形式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判断性的句子,不能是一个词或一个短语,也不能用问句。常用“××是(应该)×××”、“××不是(不应该)××”的句式。
概括出来的论点要简洁利落。
用论据来验证,看看论点和文章中的论据所要证明的是不是吻合。
3、例题解析
4、找出分论点
(1)方法
分论点是对中心论点的补充、解释、说明。
一般通过位置寻找,段首比较常见。
分论点有时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 。
分论点形式相对一致。
(2)例题解析
第二课时
(二)、辨析论据类型、概括论据、分析论据对论证论点的作用、按要求补写论据
1、辨析论据类型
注意点
不是所有名人的话都算作是道理论据,这是不妥的。名人的话有时包含在事实论据中,只是事实论据的一部分,而不作为证明论点的道理,这时就不能算作道理论据。
2、概括论据:
(1)、概括论据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人物指论据中的主要人物,事情指整个事件中最本质、最核心部分。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2)、概括论据的基本模式:(时间+地点)+主要人物+核心事件+事件结果。
(3)、注意点:概括事件要尽可能围绕中心论点;概括要时用词要准确;语言要简洁,对文章语言要提炼、加工;论据的论证角度。(如:从反面论证了——)
3、分析论据对论证论点的作用:
(1)方法
①概括论据中心
②注意论据前后的概括性语句
③联系论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2)例题解析
4、补写论据
(1)方法
认真读文段.明确文段的论点,围绕论点补写。
事实论据补写的方法:恰当选择叙述角度、适当剪裁突出重点、反复强化中心词句。
注意点:事实论据应当简洁;注意和上下文之间的衔接和照应;论据要有代表性,说服力强。(最好举名人的例子或用名言)
(2)例题解析
(三)、把握论证方法、理解论证方法对论证论点的作用
1、准确掌握各种论证方法的常见作用。
2、注意与论点、具体内容相联系
3、答题模式:论证方法+一般作用+具体内容
4、例题解析
(四)、能理清论证的过程
1、方法:
①首先看提出了什么问题,作者的论点是什么,用了什么方法引出论点的(举事例、引名言、分析现象等);接着看是从几个方面分析论证的,其中着重论述的是哪个方面,论证过程中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及相应的论据,以及论据使用的角度。②弄明白各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并列还是递进)。
③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及过渡词语。
2、答题思路:
(1)要点出文段的论点是什么.
(2)要答出论据是什么,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弄明白各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用好连接词(”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
(4)答案要准确、简练、通顺。
3、常见论证结构
(1)先(正反两方面)举出**事例或者道理论据,然后得出什么结论(或证明什么观点)分——总 (2)首先提出什么观点,接着用**事例(从正反两方面)或者道理论据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或说明了**的道理)总——分——总
4、例题解析
第三课时
(五)、分析关键性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1、方法
①理解词句的一般含义;
②推敲其在句中的语境义;
③结合语境义分析其表达作用;
④结合文章论点来理解。解析品味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篇不离旨”的原则,揣摩作用一定要结合句意来回答
2、例题解析
(六)、体味议论性语言准确、严密、生动的特点
1、语言特点各自表现方面
A、语言准确表现为:① 概念使用准确 ② 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
D、语言生动表现为: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
E、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
2、体味语言特点的角度
结合关键性词语、修饰性词语(副词)和关联词语,体味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结合修辞手法,体味语言的生动性和深刻性。
3、补充语言风格一些关键词
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
(七)、能对文章提出自己的见解
1、常见题型
(1)、结合现实生活,谈对文中某问题的认识。
(2)、是否同意文中的某种说法并说明理由。
(3)、自选角度,谈读了文章之后的感受
2、应对策略
(1)、注意尽可能结合文章论点。
(2)、答题考虑到正反两面情况。
(3)、态度要鲜明,不能模棱两可。
(4)、注意语言表达清楚通顺。
(5)、注意题目要求,个别需要结合自身经历或举生活实例。
3、例题解析
随堂练习:09年扬州卷
第四课时
讲评练习,查漏补缺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欧洲人,他很喜欢旅游。很多国家旅游下来,他觉得我们中国人很有意思。怎么有意思呢?他说:“如果我和一个中国人交往,我会觉得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很好,说话很和气,很友善,给人感觉很好;但是如果是一群中国人在一起,就让人感觉到十分害怕,因为这一群人会十分吵闹,比如一群中国的普通百姓在火车站排队的'时候,大家都是那么兴奋焦躁。上车时都拼命拥挤。这样即使成功也就多出来1-3秒的时间,可是绝大多数情况下这都是造成拥堵,会有更多的肢体冲撞,甚至矛盾争吵。是啊,我想作为经常回老家的你们,这个场面大家都应该有经历过,拼命的挤,拼命的抢。然后挤得心累身累。所以今天老师国旗下讲话的内容是:讲文明 ,讲秩序, 讲规则 。
“做文明人,要从小事做起,要从细节做起,要从现在做起”。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文明体检。请大家听清楚问题,检查自己是否达标:
第一,课间安静做事,说话轻轻,走路轻轻,上下楼梯,要靠右行走,轻声慢步过走廊。同学们,你做到没有?因为这样做不仅说明了你已将安全牢记,学会了遵守规则,更反映了你心里想着别人。
第二,见到长辈、熟人或同学你会——主动问好。对了,主动问好,不仅说明了你文明友善,你的善于表达,还见证着你的自信。使用礼貌用语,总会悄悄地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
第三,不乱扔乱抛瓜皮果壳。伸伸手,弯弯腰,见到垃圾要主动捡起来,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上,每个同学都必须做到。
第四,上车要排队,过马路要遵守交通规则。出门游览要爱护公物。
同学们,文明是一种品质,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受人尊敬并被大家广泛推崇的行为。平时不要小看举手投足时的一件事情,它正是你素质修养的体现,也许在不经意间你就做了一个好公民,也许在不经意间你就违反了规章制度。这星期我们就要去恐龙园举行社会实践活动,到时我们的文明素质更能体现出来,同学们你们愿意做一个讲文明讲规则的人吗?那么,请记住“讲文明,讲秩序,讲规则, 从我做起”!
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
生命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熏染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生命的全新理解。
2、细致入微探究课文的方法。
3、准确、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
对生命的诠释。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在你心目中,生命是什么?或生命意味着什么?
(生命不单是宇宙间的匆匆过客,不单是流星转瞬即逝的那一刹那。地球上自从有了生命,便有了生机与活力,所有的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那么人的生命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那么意义究竟何在呢?)
原来,生命的全部意义在于奉献,在于留下点什么,而不是带走什么?关于这个问题,有一位女作家──杏林子,她对生命也作了一番深入地思考,颇有见地,并且发出了强烈的呼喊:生命,生命。
板书:
2、学生介绍作者。
提示:作者从小身患重病,困卧病床,但却写下了40多个剧本和10多本散文集,这是常人所不能做到的,为什么她能做到呢?
说到底,就是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对信念的执着,这样的生命是鲜亮的,这样的人生也是精彩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她对生命的感悟。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
思考:
1、文中讲了三个事例,请用一句话概述。
2、这三个事例,分别从哪几个角度在观察、体会生命。
动物、植物、人类。
3、这是三个怎样的事例,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哪些思考?
复述并作答(在文中找出关于生命的关键词、中性词理解全段)。
4、再读文,画出你最为欣赏的句子,并说明理由,记牢!
三、探究学习
1、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生命的格言?
学生说后放投影:
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泰戈尔
人的一生可以腐朽,也可以燃烧,我要让他燃烧起来。
──列夫·托尔斯泰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
──贝多芬
生命犹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
──伽利略
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看他取得什么。
──爱因斯坦
2、名人的话,使我们对生命及生命的意义有了全新的认识,能否讲一讲我们身边、你看到、听到或亲身经历过的有关生命的感人故事呢?
如:贝多芬、保尔·柯察金、海伦·凯勒、史蒂芬·霍金、张海迪、马利、向生命奔跑等。
伟人的事迹让我们倍受感染,也赋予我们生命无穷的力量,愿同学们都做生命的强者。
3、生命在杏林子眼中,是险境中挣扎的飞鹅,是砖缝中生长的小瓜苗,是听诊器中强健而有力的跳,那在你眼中,生命是什么?请用生命是说一句话 。
投影小结:
生命是悬崖上傲然挺立的松柏。
生命是搏击风雨、冲刺苍穹的雄鹰。
生命是傲霜斗雪、凌寒怒放的雪梅。
生命是青翠碧绿,遍步天涯的小草。
生命是一次次更快的冲刺、更高的跨跃。
生命是一条永不停息向前飞奔的河流。
四、小结
还可以说,生命是一辆飞速前驶的列车,它容不得有丝毫的懈怠与片刻的松驰,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部车的车手,只有时刻紧握方向盘,集中全部精力向我们的目标飞奔,生命才会凸现它特有的风彩与魅力!愿我们每个人都做最优秀的车手!
生命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主旨。
2.积累词语。
3.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深刻理解三个事例所引发出的侧重点不同的三点思考,以及三点思考分别提出的三个要求。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杏林子的材料,以了解香港女作家杏林子。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1.导人新课
张海迪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xxxx年开始创作,耗时四年,共计35万字。
责任编辑胡玉萍第一次与海迪面对面交谈时,心中就担忧——以她这样的身体状况,能完成这部长篇创作吗?后来,她了解到,张海迪只要身体稍微好一点,就继续艰难地创作。张海迪说:“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
去年岁末,胡玉萍拿到书稿后,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着,仿佛是捧着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确乎是沉甸甸的……
无独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2.配乐范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思考题
a.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c.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3.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b.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
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
“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c.三点思考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教师小结]
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研读与赏析
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看看三个事例分别抓住哪一个关键词,侧重哪一个方面,三点思考分别提出了哪三个要求。
学生讨论明确:
飞蛾 生之欲望 生命意义
香瓜子 生命力 生命的价值
心跳 生命 珍视 奋斗
讨论加点词的作用:
1.“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为什么?明确: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
2.“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为什么不能去掉?竟然表达了一种意想不到,表达出一种惊喜,若去掉就没有了这种表达效果。
3.“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擎天撼地”本来形容力量巨大,这里指小瓜苗在没有生存条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现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肃然起敬”表达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一种崇敬,在这里是不可随便调换的。
4.“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瓜苗在没有生长的条件下,靠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能茁壮生长、昂然挺立,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
5.“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作者为什么要加“勇敢地”来修饰“活下去”?作者那种难以忍受的病痛,活着会比死了还要难受。张海迪也是如此,同样是生不如死。像她们这种情况,活着比死亡还更需要勇气,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饰成分。
生命教学设计3
教学说明:
先写三个关于生命的事例,再写三点思考,三个事例;先写小飞蛾,是动物,再写小瓜苗,是植物,最后写自己心脏的律动。三点思考,内容很相近,侧重点还是有区别的。作者举的动植物的'例子都是不起眼的小生命,不举大象狮子老虎等等庞然大物,只说一只小飞蛾,不举参天大树,只说一棵小瓜苗,说明无论怎样卑微的生命都具有令人不可思议的生命力。作者从小现象悟到大道理,是很能启人心智的。作者的思考也善于展开,一连说了三点。这对学生也很有启发。
教学目标:
1、理解内容,感悟中心,揣摩词语。
2、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人生的感悟。
教学设想:
初一学生对人生、生命的感悟还不会很深刻,因此本课采用整体感知、研读赏析、体验反思的教学环节,层层深入,并采用讲故事、引名言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教学难点:
揣摩词语的表现力,能畅谈对人生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举例:“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但每个人对待生命的态度却有所不同。有的人轻视生命,稍有不顺便放弃生命;有的人挥霍生命,用生命去搏取一时的快感和放纵;也有人善待生命,虽历经磨难也百折不挠,让生命散发出了无限的美丽。
香港女作家杏林子,她患有重病,倍受折磨,却写出了很多的作品。关于生命,她又有着怎的思考呢?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朗读。
2、学生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情。
个人练读──交流朗读──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3、交流:
这篇文章共写了哪几个事例?请把它们概括出来。
(每件事不超过6字)
三、生成──探究式学习
自主学习,生成问题──合作探究──教师指导。
生成问题预计:
1、找出并分析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语句,比较分析看看,为什么写得好?
(可从修辞、表现手法、词语运用等方面入手,如:试作比较和分析,看加点词语能否换用括号里的词?为什么?)
竟然(居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了一种怎样的力量,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倔强)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它仅仅活了几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十分敬佩)!
2、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反复品读,体悟文章的内涵:
划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精彩、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3、文中作者对生命有哪三点思考,分别用一句话概括。
四、拓展创新
1.联系生活,联系作者对于生命的三点思考,补弃举出一个实际例子。
2.你知道哪些关于生命的格言警句?你自已对于生命又有怎样独到的感悟和认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