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孝道名言名句
1、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四言》
2、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动报亲恩篇》
3、千万经典,孝义为先。——《增广贤文》
4、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
5、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尽心上》
6、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7、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离娄上》
8、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三国志·魏书》
9、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名贤集》
10、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劝报亲恩篇》
11、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劝报亲恩篇》
12、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劝报亲恩篇》
13、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第四》
14、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第四》
15、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参中夫四德者也。——《家语·弟子行》
16、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二》。
17、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第一》
18、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李毓秀
19、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李毓秀
20、亲有过,谏使更。恬吾色,柔吾声。——李毓秀
21、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李毓秀
22、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李毓秀
23、慎,朝夕伺候莫厌烦。——《劝报亲恩篇》
24、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劝报亲恩篇》
25、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劝报亲恩篇》
26、首孝弟,次谨信。——李毓秀
27、孝是流水,上代截流,下代干涸。——字严
28、青山悲吟声声泪,声声呼严父;碧水苦诉字字血,字字哭慈母。——《
29、夫孝者,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后汉书》
30、家贫出孝子,国乱识忠臣。——《名贤集》
31、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王永彬
32、重情轻物,厚养薄葬。——字严
33、诗书立业,孝悌做人。——王永彬
34、尧舜之道,孝悌而已。——(宋)李纲
35、永言孝思,思孝惟则。——《孟子》
36、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
37、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孝经》
38、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春秋)孔丘
39、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二十四孝·为母埋儿》
40、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间谷。天地虽广大,难容忤逆族。——《劝孝歌》
41、生前厚养实为孝道;归后薄葬真乃贤儿。——《格言集锦》
42、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格言联璧》
43、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宋)何铸
44、深恩未报惭为子,浅薄不消羞作人。——《格言集锦》
45、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增广贤文》
46、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47、忤逆不孝矣,三世果报然。——《劝孝歌》
48、慈乌尚反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劝孝歌》
49、父虑后母虐,鸾胶不再续。母虑孤儿苦,孀帏忍寂寞。——《劝孝歌》
50、勿以不孝身,枉着人子皮。——《劝孝歌》
51、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52、大孝终身慕父母。——(战国)孟轲
5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54、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55、孝子事亲,不可使其亲有冷淡心,烦恼心,惊怖心,愁闷心,难言心,愧恨心。——袁采
56、我们几乎是在不知不觉地爱自己的父母,因为这种爱像人的活着一样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才能看到这种感情的根扎得多深。——莫泊桑
57、爱国主义深深扎根于人的本能和感情之中。爱国主义则是放大了的孝心。——戴达菲尔德
58、做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罗素
59、你希望子女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你的父母。——伊索克拉底。
60、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61、母爱胜于万爱。——莎士比亚
62、孝敬父母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孟轲
63、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64、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65、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66、长幼有序。——孟子
67、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68、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69、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70、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71、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72、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73、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74、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75、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76、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77、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有关孝道的名言佳句
(一)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 意思是:养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顺你,你就必须首先孝顺你自己的父母。出自《四言》。
(二)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歌德
(三)礼貌是青少年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约翰·洛克
(四)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 意思是:你对父母孝顺,你的子女对你也孝顺;你敬重别人,别人也敬重你。出自(宋)林逋《省心录》。
(五)大孝终身慕父母。——孟轲
(六)尧舜之道,孝悌而已。——〖宋〗李纲
(七)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八)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愚昧之子使母亲蒙羞。——所罗门
(九)智慧、友爱,这是照亮我们的黑夜的唯一光亮。——罗曼·罗兰
(十)礼仪能使人们的气质变温和。——美国谚语
(十一)礼节是所有规范中最微小却最稳定的规范。——拉罗什神福科
(十二)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意思是:妻子贤惠,她的丈夫灾祸就少,子女孝顺,父母就心情舒畅。出自(明)《增广贤文》。
(十三)父母的美德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贺拉斯
(十四)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颜元
(十五)让自己的儿女们光宗耀祖是父亲们的主要缺点。——伯罗索
(十六)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注释:孟子说:“(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
(十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十八)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冈察尔
(十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注释: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
(二十)老来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司汤达
(二十一)首孝弟,次谨信。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注释:首先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其次要谨慎,守信用。
(二十二)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慈善的价值在于它比任何别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赖。——罗素
(二十三)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出自(明)《增广贤文》。
(二十四)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二十五)父母的爱,为诸德之基。——英国
(二十六)也只有为别人服务时,我才真正品尝到生活的乐趣,懂得生命的意义。 ——张海迪
(二十七)百行以孝为先。——宋怀
(二十八)最好的人也有很多短处,最坏的人也有很多长处;我们最好不说长道短。
关于孝道的名言佳句
(一)苗好米好,娘好女好。
(二)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曾子说:“孝有三点,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给父母带来耻辱,再次是能养活父母。”出自(春秋)《礼记》。
(三)事父母,能竭其力。——孔丘
(四)长幼有序。——孟子()
(五)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说:“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别人家的孩子。”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六)亲有过,谏使更。恬吾色,柔吾声。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注释:父母有过错,劝他们更改。要面带笑容,语调柔和。
(七)尊师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志——曲啸
(八)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九)亲有过,谏使更。恬吾色,柔吾声。 意思是:父母有过错,劝他们更改。要面带笑容,语调柔和。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十)约之以礼,驱之以法——苏洵
(十一)礼貌不用花钱,却能得到一切。——蒙塔古
(十二)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 意思是:要时刻体贴、理解父母,不要让父母操心。出自《劝报亲恩篇》。
(十三)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出自《劝报亲恩篇》。 注释:父母召唤,应马上答应,不能怠慢,要诚心诚意,面带欢笑。
(十四)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 意思是:不要让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让父母分担你的忧愁。出自《劝报亲恩篇》。
(十五)母爱最高尚。
(十六)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出自《劝报亲恩篇》。
(十七)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十八)对人有礼,无非是善意地表示真正的善意。——瑟斯庞
(十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出自(春秋)《论语·为政第二》。 注释:孔子说:“当今的孝子,只是说能够供养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马,都能得到饲养。若对父母不孝敬。那供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二十)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
(二十一)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薄,而耻智之不博。——张衡
(二十二)要想赢得女儿的欢心,必须先从她母亲着手。
(二十三)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出自《劝报亲恩篇》。
(二十四)礼貌是快乐地做事情的方法。——爱默生(美国)
(二十五)对老年人的尊敬是自然和和正常的,尊敬不仅表现在口头上,而且应体现在实际中。——戴维·德克尔
(二十六)谁拒绝父母对自己的训导,谁就首先失去了做人的机会。——哈吉·阿布巴卡·伊芒
(二十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意思是:孝是天经地义的。出自《孝经》。意,面带欢笑。出自《劝报亲恩篇》。
(二十八)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意思是:父母出入(门)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厌烦。出自《劝报亲恩篇》。
(二十九)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 意思是: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给他们吃饱穿暖;孝敬父母还不要叫父母生气,热爱、尊敬父母才是全孝。出自《动报亲恩篇》。
(三十)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三十一)母亲的心是儿女的天堂。
(三十二)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周秉清
小学生孝敬父母的名言
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2、孝子事亲,不可使其亲有冷淡心,烦恼心,惊怖心,愁闷心,难言心,愧恨心。——袁采
3、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高尔基
4、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5、母爱胜于万爱。——莎士比亚
6、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7、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9、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10、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11、长幼有序。——孟子
1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13、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14、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15、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16、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17、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18、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19、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20、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21、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22、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23、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24、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25、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26、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27、老年人犹如历史和戏剧,可供我们生活的参考。——(古罗马)西塞罗
28、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古罗马)维吉尔
29、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30、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31、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32、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挚虞
33、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34、内睦者,家道昌。——林逋
35、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36、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李毓秀
37、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
38、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周秉清
39、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周秉清
40、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庐
41、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老舍
42、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43、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法)雨果
44、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意大利)亚米契斯
45、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法)拉法格
46、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德)歌德
47、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英)培根
48、老人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法)司汤达
49、老年,好比夜莺,应有他的夜曲。——(德)康德
50、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51、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增广贤文》
52、我们几乎是在不知不觉地爱自己的父母,因为这种爱像人的活着一样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才能看到这种感情的根扎得多深。——莫泊桑
扩展:孝敬父母的故事
二十四孝——忠孝双全
明朝道川守将沉至绪,有一个独生,名叫沈云英。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因其父率迎异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战。希望全体民家。”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很快了包围,取得了胜利。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绪为副总,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继续守卫道州府。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有诗颂曰:
异攻城围义,娥眉汗马解围城;父仇围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望云思亲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杰的人,从小贫困,勤奋好学,后来做了丞相K??偾辶????匀剩??吧舷露己茏鹁此?K?囊桓鐾?牛?钰?鍪贡呓??剩?盖椎昧酥夭。?绻?庋?肴ィ?薹ㄔ谏肀呤毯颍?闹蟹浅1?础H式苤?浪?耐纯嘈那橹?螅?卮俗嗲牖噬细呐鹑恕S幸惶烊式艹鐾庋樱?芯??猩健K?巧仙蕉ハ蛳驴醋旁疲?运?乃娲铀担骸拔业那兹司妥≡诎自频紫隆!迸腔擦撕芫茫?裁挥欣肴ィ??蛔×鞒隽怂记字?帷S惺?淘唬?nbsp;
朝夕思亲伤志神,登山望母泪流频;身居相国犹怀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二十四孝——上书救父
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著名庆为师,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曾经做过齐国的仓令。他的去世以后,弃官行医。因为个刚直,行医的.时候,了一位有权势的人,导致后来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他的名叫缇萦,虽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一同前往向皇帝诉冤。她述了肉的害处,并说明了父亲做官时清廉,行医时施仁济世,现在确实是遭人诬害。愿意替父。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赦免了她的父亲,并且下诏书废除了肉。有诗颂曰:
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惠后人。
二十四孝——衣养亲
唐朝有个姓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故人们叫他乞。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诗赞曰
乞酒奉亲尽礼仪,高歌跳舞学娇姿;娱亲精引欢笑,满室春风不断吹
二十四孝——哭竹生笋
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俩相依为命。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他睁眼一看,四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围长出了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有诗颂曰: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