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毛泽东)
2.性情的修养,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增强生活能力。 (池田大作)
3.知贤,智也;推贤,仁也;引贤,义也。有此三者,又何加焉? (韩婴)
4.有了一些小成绩就不求上进,这完全不符合我的性格。攀登上一个阶梯,这固然很好,只要还有力气,那就意味着必须再继续前进一步。 (安徒生)
5.居上位而不骄,居下位而不忧。 (书摘)
6.谁遇到缺德事不立即感到厌恶,遇到美事不立即感到喜悦,谁就没有道德感,这样的人就没有良心。谁做了缺德事而只害怕被判刑,不由于自己行为不轨而责备自己,而是由于想到痛苦的后果才胆战心惊,这种人也没有良心,而只有良心的表面罢了。但是,谁能够意识到行为本身的缺德程度,而不考虑后果如何,却是有良心的。 (康德)
7.伟大的人是决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他们的过人之处越多,他们越认识到他们的不足。 (卢梭)
8.不求有天使和牛马的懿德,只求有人的良心。 (蒙田)
9.显而易见,骄傲与谦卑是恰恰相反的,可是它们有同一个对象。这个对象就是自我。 (休谟)
10.好誉者,常谤人;节恩者,常夺人,其倾危一也。 (彭汝让)
11.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魏徵)
12.有的儿女使我们感到此生不虚,有的'儿女为我们留下了终身遗憾。 (纪伯伦)
13.既然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就应当努力求得好的习惯。习惯如果是在幼年就起始的,那就是最完美的习惯,这是一定的,这个我们叫做教育。教育其实是一种从早年就起始的习惯。 (培根)
14.君子笃于义而薄于利,敏于事而慎于言。 (陆贾)
15.嫉妒的人常自寻烦恼,这是他自己的敌人。 (德谟克利特)
16.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佛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之砥石。 ((明)洪应明)
17.道德方面的伟大,就在于对朋友始终不渝的爱,对敌人不可磨灭的恨。 (莱辛)
18.习惯是一种最糟糕的痼疾,因为它使人们接受任何的不幸,任何的痛苦,任何的死亡。出于习惯,人们可以与自己憎恶的人生活在一起,学会戴镣铐,忍受不公正和痛苦,以至对痛苦、孤独以及其他一切都逆来顺受。习惯是一剂最无情的毒药,因为它慢慢地,不声不响地潜入到我们的机体,并在不知不觉中滋长起来。当我们发现它时,机体的每个细胞都已与它相适应,每一个动作都受它的制约,已经没有任何药物能够治愈。 (奥里亚娜·法拉奇)
19.有些人因为贪婪 ,想得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也失掉了。 (伊索)
20.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 (孔子)
21.德行使心灵明晰,使人不仅更易了解德行,而且也更易了解科学的真理。 (罗吉尔·培根)
22.一个高尚的人,如果有一个像他自己一样的儿子,其乐一定不亚于他自己生命的延续。 (斯梯尔)
23.真诚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 (乔叟 )
24.那些博得了自己子女的热爱和尊敬的父亲和母亲是非常幸福的。 (伊林娜)
25.一个好的习俗比法律更可靠。 (欧里庇得斯)
26.卑微的人辩解自己的过失,勇敢的人必定把自己的过失公诸于世。 (米列)
27.讲真话有人不喜欢,但还是要讲。 (周扬)
28.无论你怎样地愤怒,却不要做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来。 (培根)
名人名言网温馨提示你:本文经典名言内容是关于关于教育与道德名人名言
29.不以所长者病人,不以所能者傲人。 ((宋)赵谦)
30.交谈时的含蓄和得体,比口若悬河更可贵。 (培根)
31.讲话气势汹汹,未必就是言之有理。 (萨迪 )
32.只有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劳动才能从繁重的负担转变成轻松而愉快的生理要求的满足。 (车尔尼雪夫斯基)
33.不慎其前,而悔其后,虽悔无及矣。 ((汉)刘向)
34.行善必须努力,然而,掏恶更须努力。 (列夫·托尔斯泰)
35.欺人亦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甚者。 (朱熹)
36.惟一真正的责任,就是走向你自己的潜力,走向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觉知,然后按照这样来行动。 (佚名)
37.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 ((战国)韩非)
38.我不能说我不珍重这些荣誉,并且我承认它很有价值,不过我却从来不曾为追求这些荣誉而工作。 (法拉第)
39.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歌德)
40.应该让别人的生活因为有了你的生存而更加美好。 (茨巴尔)
41.假如有人出卖生命水,要别人以人格作代价,聪明人决不肯买;因为耻辱地活着不如光荣地死去。 (萨迪)
42.人是永远不知足的。……这正是人类所具备的最伟大的才能之一,正是这种才能使人比那些对自己已有的东西而感到满足的动物优越。 (斯坦贝克)
43.黄昏,你把清晨驱散的一切收集回来;羊群归棚,孩子回到母亲身边。 (萨福)
44.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 (莎士比亚)
45.不受非分之赐,则廉耻立。 ((宋)司马光)
46.“无伤”二字,修已者之大戒也。 (吕坤)
47.没有顽强的细心的劳动,即使是有才华的人也会变成绣花枕头似的无用的玩物。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48.爱劳动是共产主义道德主要成分之一。但只有在工人阶级获得胜利以后,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劳动,才不会是沉重而可耻的负担,而成为荣誉和英勇的事业。 (加里宁)
49.只有坚强的人才谦虚。 (赫尔岑)
50.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李白)
《秋水》习题及答案1
阅读《秋水》,回答问题(12分)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 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1)百川灌河 ( 黄河 )河伯始旋其面目 ( 面貌 )
(2)见笑于大方之家( 得大道的人 )
2. 翻译:(6分)
(1)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认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
(2)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即是说的我呀。
《秋水》习题及答案2
1、根据课文给加点的字注音。
泾流( )涘( ) 渚( ) 仲尼( )殆( )
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①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②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
③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④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⑤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找出描写河、海的句子。
描写河的句子:
描写海的句子:
4.翻译下列句子。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闻道白,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5.填空:
庄子,名 , 中期 国人,他继承并发展了 的思想,为 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子》有 篇, 七篇 十五篇,《杂篇》十一篇,研究者的多认为 是庄子所作。
(胸怀全局,一切尽在掌握中)
1.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2.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3. 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全文可分为几个层次?层次间的关系是什么?
5.文中用两个“于是焉”有什么作用?
(勇于探索,乐趣源自思考来)
6、古代诗文中有许多表达雄心壮志的“名人名言”,请你写出五位名人,各写出他的一条名言。
7、请你写出表达豁达胸襟的诗句。(不少于2句)
8.“海纳白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林则徐的自题联,你能体会林则徐想通过这幅
第20课 秋 水(第二课时)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泾jīng 涘yǐ 渚zhǚ
B.泾jìng 涘sì 渚zhě
C.泾jīng 涘sì 渚zhǚ
D.泾jìng 涘 yǐ 渚zhě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径流 渚崖 辩别 望洋向若
B.泾流 劝谏 旋转 欣然自喜
C.争辩 穷匮 孀妻 遗笑大方
3.指出下列“之”的含义。
野语有之曰 ( )
我之谓也 ( )
少仲尼之闻 ( )
泾流之大 ( )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泾流之大:
②不辩牛马:
5.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不同意义。
①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②东面而视:
(片片红叶,风景这边独好)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判断下列句子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①文中有两处用了“于是焉”,都当“这时候”讲,其作用都是指代,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②“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句中,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踌躇满志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③“不辩牛马”与“不见水端”是用比照手法突出大海的广阔。
④文中最能反映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的语句是:前面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2.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3.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4.这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5.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6、请用一个成语为本文拟定题目。
(迁移能力,滋润求知心田)
(一)阅读下列文言短文,完成文后习题。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日:“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 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日:“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1.下列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于是惠子恐 于是鸱得腐鼠
B、 惠子相梁 欲代子相
C、 发于南海 止于北海
D、 仰而视之 子知之乎
2.与“或谓惠子曰”中的“或”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莫如以吾之所长攻其所短,或能负乎?
B.或坐或卧,或仰或俯
C.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
D.残贼公行,莫之或止
3.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惠子相梁 担任相国
B.或谓惠子日 有人
C.非梧桐不止 停止
D.非练实不食 精熟、精美
4.对本文中庄子的话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B.井蛙不可与之语海
C.山不在高,水不在深 D.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二) 鲲鹏斥鴳(yàn)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①扶摇②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鴳③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庄子?逍遥游》)
注释:①抟:环绕,回旋。 ②扶摇:风名,是一种从地面一直上升的迅疾的暴风。③斥鴳:斑鸠之类的小鸟。
5、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①穷发之北。( )
②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 )
③此亦飞之至也。( )
④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 )
6、翻译下列句子。
①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②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7、这个寓言故事蕴含的哲理是:
与此寓言故事相类似的故事是: (用成语回答)。
河伯第一次自高自大,结果将“见笑于大方之家”,自高自大会使人产生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做法,甚至导致他人的耻笑、鄙视。而第二次所见所体现的是河伯虚心认错的态度,知耻的精神风貌,这使河伯在认识上达到了一种升华,实现了从无知到有知的转化。做法不同,结果也必然不同。正确的做法带来的是收获,错误的做法带给人的是失误。
请以“做法”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表达你的情思感悟。(100字左右)
(20xx.茂名市)
秋 水 《庄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百川灌河
(2)东面而视
(3)河伯始旋其面目
(4)而轻伯夷之义者
2.翻译下面句子。(6分)
(1)(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 2)“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3.这篇寓言的寓意是
《秋水》习题及答案3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字词。
①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辩: 辩:_______
②东面而行,不见水端端: 端 :_______
③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长: 长 :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之”字的意思和用法,有一项不同于其他各项,它是( )
A.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B.野语有之曰
C.少仲尼之闻
D.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道闻百,以为莫己若。
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下是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伯起初觉得自己的天地最广大,是因为他所拥有的天地确实阔大,他当初的认识有局限是情有可原的。
B.河伯看到广阔的大海,发出了由衷的感叹,承认自己的原有认识是错误的,这一认识转变是值得肯定的。
C.在河伯的感叹里,河伯觉得有些人对孔子和伯夷的看法是不正确的,他们不应该认为孔子的学识少,也不应该认为伯夷的道义轻。
D.河伯的感叹里还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自己有幸来到大海,增长了见识,否则,因见识短浅而自以为是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5.也许你能从这则寓言中受到不少启发,请谈谈自己最深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同(通)辨,分辨。 ②尽头。 ③长久,永远。
2.B
3.①秋天里的洪水按时到来,众多河流的水注入黄河。
②听到了上百条(不少)道理,便认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了。
4.C
5.可能的感受:①现有的见识往往是有限的,我们不应囿于已有的见识而骄傲自大;
②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即使是博学的孔子也有被人认为学问少的时候,因此我们一方面没有骄傲的理由,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学习充实自我;
③河伯善于反省自我的态度,勇于承认错误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④见识短浅,学识浅陋就会遭人耻笑,因此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秋水》习题及答案4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一) 秋 水 (12分)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小题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河伯始旋其面目/其妻献疑曰B.望洋向若而叹曰/以为莫己若
C.河伯欣然自喜/然则何时而乐耶D.秋水时至/山间之四时也
小题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小题3:河伯的说话首先引用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批评自己的□□□□;再说自己曾经不相信“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批评自己的□□□□;然后,河伯认为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也就是成语 “□□□□”之意。(3分)
小题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寓言故事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见闻而骄傲自大。
B.河伯之所以欣然自喜,是因为“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C.河伯从眼前的对比中,发现了自己并不是“天下第一”, 自叹不如,可见他有自知之明。
D.宇宙无限,人的认识和作用因为受客观限制是有限的,因此,人不能自满自足,要不断开拓进取。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 “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闻道”1分;“若”1分;语意连贯1分)
小题3: 狂妄自大(1分)盲目自大(1分)贻笑大方(1分)
小题4: B
小题1:
试题分析:B项中若字分别解释为:古代指海神;如同、好像。C相中的然字分别解释为:……的样子;表转折连词。D相中的时字分别解释为:时令;季节。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
小题3:
试题分析:注意横最好是“四字成语”读懂文言文,方可能从中提炼出意思相近的成语。
小题4:
试题分析:B项:因为它为自己泾流之大的雄伟而骄傲自满。
《秋水》习题及答案5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问题。
【甲】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选自《庄于.秋水》)
【乙】黄帝将见大隗①乎具茨②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③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④。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⑤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选自《庄子.徐无鬼》)
【注释】①大隗(wěi)传说中的神名。②具茨:山名。③涂:同“途”,路。④辞:谢绝。⑤奚:何,什么。
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1)秋水时至( )
(2)河伯始旋其面目( )
(3)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 )
(4)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
2、下列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1)河伯始旋其面目(2)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B、(1)望洋向若而叹曰(2)若知具茨之山乎
C、(1)河伯欣然自喜 (2)曰:“然。”
D、(1)于是焉(2)是进亦忧,退亦忧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弋汉语。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甲文、乙文中各提炼出一个成语,然后概括河伯和黄帝身上的共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说说黄帝的做法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按时(2)穷尽,尽(3)拜见,拜访(4)正好,恰好
2、D
3、(1)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或听到道理很多了,就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2)治理天下的人,与牧马的人有什么不同呢?(或治理天下,和牧马又有什么不同呢?)
4、贻笑大方(或望洋兴叹)、害群之马。
共同点:他们都通过过自身的经历,发现自己的不足。(或:他们都善于反思。)
5、示例:黄帝的做法让我们明白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要妄自尊大,要虑心向他人请教,要时常自我反省,自我完善。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
系向牛头充炭直。――唐·白居易《卖炭翁》
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聊斋志异·促织》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纯离为牛。――《左传·昭公五年》
东邻杀牛。――《礼记·坊记》
牛曰太牢。――《大戴礼记·曾子天圆》
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 —— 鲁迅
老牛亦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
风吹草低见牛羊。――《乐府诗集·敕勒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