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风·无衣》出自《诗经·国风·秦风》。传统解释写秦武公请求周王封他为诸侯,希望得得到七章之衣的诸侯常服。也有以为是感谢别人赠衣的作品。这首诗一共三段,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同样的战袍。国君要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戈与矛。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汗衣。国君让我们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矛与戟。我愿与你一同战斗!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战裙。国君让我们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盔甲兵器。我愿与你一同前进!
【注释】
袍:长衣。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同袍”是友爱之辞。
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
于:语助词,犹“曰”或“聿”。
兴师:出兵。秦国常和西戎交兵。秦穆公伐戎,开地千里。当时戎族是周的敌人,和戎人打仗也就是为周王征伐,秦国伐戎必然打起“王命”的旗号。
戈、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平头而旁有枝,矛头尖锐。
仇:《吴越春秋》引作“
泽:同“
戟:兵器名。古戟形似戈,具横直两锋。
作:起。
裳:下衣,此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赏
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读之不禁受到强烈的感染。可是《毛诗序》却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陈奂《诗毛氏传疏》也认为:“此亦刺康公诗也。”《诗经》固然讲究美刺,但这里明明是美,却被说成刺。按其内容,当是一首爱国主义的战歌。据今人考证,周幽王十一年(秦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诗,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
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
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我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
关于爱国的名言屈原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2,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芷!(离骚)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4,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
5,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
6,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离骚)
7,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离骚)
8,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离骚)
9,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离骚)
10,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离骚)
1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
12,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九歌)
14,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九歌)
15,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九歌)
17,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九歌)
18,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 (九章·抽思)
19,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 (九章·抽思)
20,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 (九章·抽思)
21,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九章·怀沙)
22,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九章·涉江)
23,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九章·涉江)
24,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九章·涉江)
25,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九章·涉江)
26,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渔父)
27,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衣 沧狼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渔父)
28,薄暮雷电,归何忧?(天问)
29,魂兮归来! (招魂)
30,目极千里兮,伤心悲。 (招魂)
32,陟陛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扩展阅读】
屈原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志,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屈原的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1]。
1953年,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王国良指出,在公元前八世纪前后,由于欧亚北方草原地区气候干旱,游牧部落纷纷南下,形成世界史上第一次游牧部落向农耕地区的挑战。在中国的北方地区,外族入侵的情况非常严重。《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犬戎攻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后,“获周之焦而居于泾、渭之间”。《春秋左传》记载,犬戎攻克西周都城后,北方的戎狄部落蜂涌南侵,使华夏地区面临全面的危机。
在夷狄如此纵横驰骋的时候,积极有为而富有远见的民众自觉意识到团结诸夏民族,共抵外侮的重要性,这样便有了《小雅·采薇》。
此诗作于周宣王时,周自建国起,外患从来就没有断过,而
为了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