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国诗歌从击壤开始,“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吟唱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响彻云宵。
中国诗歌自始至终承担着“美刺”的社会职能,庶民吟之,铎铃采之,王侯听之,以知得失。无论:“大人君子,不素餐兮”的讽刺还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批判,无不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和与剥削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
自然界的游戏规则是:老虎吃人没有错,是应该的。人类社会的游戏规则是:统治阶级不劳而获,享尽荣华富贵,劳动人民终身劳作,受苦受累也是应该的。这种规则进行到一定阶段,每当统治阶级偏离正道,或横征暴敛,人民不堪重负;或,骚腥弥天。人们以诗歌唱出自己心中的忿懑,冀统治阶级醒悟。此为诗歌之正道。或以诗歌唤醒民众,摒弃暴君,甚至愤怒一击,铲除匪党,摧垮腐朽统治,净化空气,光大天地。此为诗歌之末流。总而言之,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是诗歌之天职。
诗道兴于国衰,《小旻》作而西周亡;屈子吟而楚庙焚;李杜哭而贵妃缢。诗人者不祥之物也,歌则惊天地泣鬼神,其气拟兵,象合于天,畏之则昌,犯之则亡。赢氏政焚诗书,乱天纪,贤者至商山,邑人徙武陵,戍卒叫,函谷坏,天下大乱。唐德宗步赢氏后尘,焚诗书,效坑儒,唐室崩坏,祚终庙毁。
2
三代之诗古朴典雅,衰周东迁,诗道沦丧。战国诸侯纷争,战火连年,民不聊生。屈子辞赋独领风骚。炎汉承秦焰余毒,文人雅士噤若寒蝉,不料诗在民间,只可惜保存至今的只有十九首。从战国初至汉末数百年间,中国诗歌几近消亡。如果说苏李诗为伪作,《古诗十九首》可以填写这一空白。建安年间社会的动荡,皇纲废弛。七子吟唱声震苍穹。蔡琰、曹操以朴实的语言如实记录了社会动乱给人民所造成的灾难。同时出现了民众口头传唱,后经文人加工修改而成的《孔雀东南飞》。
魏晋诗歌风骨峻拔,嵇康戕于司马,陶令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放浪形骸于山水间。诗人多以吟咏名山大川,抒发个人情感为主。既不关心政治,也不关注民生。
南北朝宫体诗轻佻、艳丽,多贡媚之词。大唐国力强盛,以诗取士,直接催生了千古第一诗人的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可悲的是李白和杜甫坎壈终生,一个淹死在小溪里,一个饿死在独木舟上。诗仙和诗圣从以诗取士的大唐王朝悄无声息地消失了。他们给后人留下了光焰万丈的'诗篇。相反,李林甫,杨国忠等不学无术的狗奴才却居高位,享厚禄,以声色犬马迷惑君王,祸国殃民。正是“凤凰在笯,鸡鹜翱翔”。人类社会就是如此荒唐,明君千载不遇,而昏君不可一日缺少,人类社会就是在荒唐和混乱中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李唐而下,历代文人大多和李杜一样,穷困一生。如今假使曹植再生,李白复活也只有被活活饿死,而多少奸商却刊印他们的诗集而发财,这就是中国文人的悲哀,也是这个历代统治阶级一贯标榜“文明”而力倡愚昧的伟大古国的痼疾。
3
初唐产生格律,无形中给中国诗歌这匹野马套上了笼头,渐渐成了羁绊。自此中国的诗歌不但失去了承担社会职能的能力,而且仅仅成了文人士大夫们为封建帝王歌功颂德和互相酬答的一种娱乐方式。诗歌自身的功能逐渐衰退。只能躲进文人的塔里顾影自怜,与普通百姓彻底绝缘。诗歌本身源自民间,与普通百姓绝缘就失去了本源,只能是一潭死水。好在包括李白的乐府诗和杜甫的《三吏》、《三别》在内的好多诗歌都未受到格律的束缚,才使得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大放光彩。
五代乱离,赵宋暗弱,强敌压境,国土日削,被迫南迁,元代为鞑奴所统治。从残唐至明初,一千年间,我们的民族在呻吟,诗神在哭泣。有明江山一统,国力蒸蒸日上,经济繁荣,诗道呈现复兴势态,但是“台阁体”严重影响了诗歌的健康发展。虽然前后七子力主复古,“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未脱唐人窠臼,三百年间止起涟漪,不见巨澜。
清季,诗歌开始复苏,可惜五四运动以来,文学巨擘全倡导白话文,新诗介入,直接取代了旧体诗。中国诗歌就象一位雍荣华贵的阔太太被颇辣刁蛮的乡村野妇撵出了家门,并且揪住格律的长辫子任意踢打。几乎出现了诗歌断代史的局面。直至今日,面对新诗如此猖獗的势态,墨守国古的老先生们依然揪住自己的长辫子不肯松手:“凡不合格律,概不为诗。”
格律诗不一定就是最好的诗,古诗十九首既不求对仗,也不拘平仄,谁也不敢说不是好诗。相反格律诗为求对仗大多有词性相同或相反的词语堆砌、拼凑的弊病。
当然也有人讥讽格律诗是“小脚”、“太监”,诚不为过。“小脚”、“太监”,奴才也,有何作为?假如中国诗歌一开始就有格律,是“小脚”、“太监”的话,即没有四诗,也没有唐诗,中国也不会成为诗歌的国度。
4
中国诗歌形式多样,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九言,甚至十一言。还有长短不齐的杂言诗和乐府诗。乐府诗形式自由,语言俚俗。历史上的曹魏父子和李白、白居易等大诗人都以乐府诗见长。
唐宋以来,人们论诗,一般指格律诗。诗不合格律则画眉深浅不入时,羞于拜舅姑。诗歌成了个别文人的专利,庶民百姓的吟唱只能是野曲,根本不被世人承认是诗。而大多数文人望格律而生畏。只有个别文人按平仄格式模仿唐宋诗。文人诗作了一千年,其结果是诗歌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彻底消亡了。我们的先人与其说是给子孙后代留了三分田,倒不如说格律税太重,他们交不起,才让诗歌的肥田又荒了上千年。
中国诗歌从古诗十九首“无乃杞良妻”开始用典,后人受汉赋的影响大量用典,至李白达到了用典高峰。杜甫一改昔人用典陋习,即事名篇,开新乐府先河。后来白居易、元稹有所继承,但均未超越前人。宋、元诗似乎无一可取;明诗用典已成痼疾;清诗用典病入膏肓,不可救药。佛教用语,名人名言大量堆砌。已经到了不看注释读不懂的地步,几乎成了诗谜。虽然出现了大量的长歌但是已经不是诗了,且不说近于白话,一篇中相同的句子反复出现(如余梅《听屠生说马僧事,证之随园所书者,记以古诗》),甚至好多句子连在一起反复出现(如姚夑《双鸩篇》)。
或谓宋诗是入韵的散文,清诗承宋诗之弊,且孙不如祖,已经是入韵的小说了。
5
因为古典诗词早已是过时的体裁,在当代文学领域非主流,坚守诗词阵营的包括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大多是退休老人,他们拿着退休工资,生活无忧,写一点吟花弄月的小调自娱,无病呻吟。再加上普及白话文,人们的阅读能力非常低,读不懂诗词。这些原因是当今人们屛弃古典诗词的主要原因之一。
诗道衰微已过千载,我们要发扬光大诗歌艺术,首先要冲破格律的束缚,大胆仿古。当今有人喊出了超宋赶唐的口号。旧体诗如果压不倒新诗的声势,在诗歌的国度没有一席之地,仍然难以生存的话,超宋赶唐只是一种梦想罢了。
假如说四诗是中国诗歌的青春期的话,唐诗便是壮年期。要说中国诗歌已经步入晚年,余辉返照,落霞满天,应该更加辉煌,而这种风雨欲来烟满楼的势头早已呈现。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的诗词学会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特别是戈壁明珠石河子诗词学会成立二十年来,先后编辑出版了当今海内外名贤俊彦的诗词集二十多部,石河子诗词学会的老师们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冲锋陷阵,同时,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这无疑是我们这一代诗词爱好者的荣耀和福气。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格律诗皎然无力承担反映社会生活的重任。中国诗歌应该尽快冲破格律的樊篱,轻装上阵,紧跟伟大民族的复兴步伐,重新走向新的辉煌。
作者简介:甘肃省宕昌县人,生于70年代,孤身一人十余载,未婚。长年在新疆打工,2001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各级刊物发表中篇小说,散文,诗词等。石河子诗词学会会员,乌鲁木齐诗词楹联家协会会员。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通过写景、怀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运用比较、想像、联想、品味关键词语等方法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诗歌进行鉴赏。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路漫漫在屈原脚下求索,诗悠悠在
二、检查积累(李白诗中的名句)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进酒》
5、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将进酒》
6、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7、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8、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9、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
10、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
1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送别》
1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1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
1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16、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17、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
18、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把酒问月》
19、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及其有关写作趣事:
介绍李白(略)
写作趣事:
黄鹤楼与凤凰台
黄鹤楼与凤凰台同为中国历史名胜。它们的出名,是与两位诗人分不开的。传说崔
不久,李白登黄鹤楼见到崔
然而,李白毕竟属于那种充满创作天才的诗人,在登临黄鹤楼时没有尽情尽意,于是他“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也就是过后不久,李白在游览金陵凤凰台时,步崔
四、 朗读诗歌(反复读)
五、
六、 分:师以“诗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好的诗歌能做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语导入:
1 、介绍传说(略)
2 、提问、交流:
A/“凤去台空江自流”的“自”是什么意思?此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是独自、孤独的意思。慨叹时间的流逝,六朝
B/“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吴王的富丽宫苑如今被荒径埋没,东晋的名门贵族留下的只是荒冢,威风不再,
C/“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写远景,所写景色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若隐若现(半隐半现)、气象万千、雄伟壮美。意在揭示人世无常,江山永恒的主题。
D/“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长安不见”暗点诗中的哪个字?尽管奸臣当道君王昏庸,诗人仍然翘首长安,这说明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1) 比喻:“浮云能蔽日”,比喻奸臣遮拦贤臣,或喻皇帝被奸臣包围。
借代: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2) “长安不见”暗点诗题中的“登”字。触景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3) 皇帝被奸邪小人包围,而且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可见他内心的赤诚。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旨意深远,意境阔大,使是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3、小结:
意境是古代诗歌特有的一个美学范畴,它主要由诗中的“景”和所要抒发的“情”所构成。一首优美的诗,其外是美丽动人的景,其内是深
4、分
情景结构特点无外乎以下几种形式:1/先景后情;2/先情后景;3/纯景含情;4/先事后景
5、分
小结并板书:(1) 景与情的关系: 景中含情,为抒情张本
(2) 景情结构特点:先景后情
七 、比较阅读:崔
1、检查预习:
2、写作背景介绍:。。。。。。
3、朗读:。。。。。。
4、拓展:你们知道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名作吗?
湖北 黄鹤楼 崔
湖南 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
5、分
1/介绍传说:仙人乘鹤
2/提问:(1)开头四句写仙人跨鹤而去,本属虚无,诗中却以无作有,这对表达作者的感慨有什么作用?
这样写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剩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具有浓郁的飘然之气。
师小结:刚刚抒发了对古人的感慨,笔锋一转,又看到了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于是又勾起了一怀乡愁(思乡之情)。
板书:
传说 景物 情感
(即景 ………… 生情)
触景 ——————〉抒怀(思乡)
意境渺远
提问:(2)律诗格律的大忌是:在相近的诗句里某一字词重叠出现。为什么我们读崔诗和李诗时对“黄鹤”、“凤凰”的三次出现却不觉拗口?
“黄鹤”、“凤凰”的三次出现,看似诗人随口说出,却是诗人精心构思的。它们的出现,因诗歌的气势奔腾直下,读者并不觉得它重叠滞碍。
(3)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比较两首诗的异同,你更喜欢哪一首呢?
指导:在比较阅读中,要重点比较以下几方面:
A.内容上的异同
B.结构上的异同
C.语言上的异同
D.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E.风格上的异同
当然,每一次比较阅读,也不必面面俱到,找出最有特点的地方。
参考答案:
A.从韵律上看,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是步崔诗原韵,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
B.从诗的开头看,崔诗一开头就点明题意,三次出现“黄鹤”,李诗也是一开头就点明题意,三次出现“凤凰”。
C.从内容上看,崔诗用传说,李诗也用传说。
D.从写作手法上看,都是先写景,后抒情,结尾都抒发一种愁思。只不过李白抒发的'是担心国君被奸邪包围,自己报国无门的忧思,而崔
E.从语言上看,也都是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
所以古人都认为这两诗“工力悉敌”、“格律气势,未见甲乙”。
F.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
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
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赏
一、1.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如诗如画的月夜景色,体会作者热爱故乡、赞美故乡的思想感情。2.继续学习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介绍故乡那轮明月。
二、1.本课也是一篇怀念家乡的作品。作者借故乡的那轮明月,抒情热爱故乡、赞美故乡的思想感情。
2.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1节为第一部分,总写故乡明月晶莹剔透、纯洁无暇,萦系着作者思乡的心。2至6节为第二部分,写故乡一年四季各具魅力的月夜景色,突出月夜是故乡最美的时候。第7节为第三部分,对故乡那轮明月发出由衷的赞叹。
3.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也是复述训练的重点。理解课文可以以“美”为突破口,通过朗读,体会故乡一年四季的月夜美在哪里?体会同是月夜,同是那轮明月,四季为什么又会产生不同的美感?其中又包含着作者怎样一种感情?仲夏夜,那月光似乎带着一股清凉。秋天,月亮也似乎格外明亮,迷人。初冬夜,月光给人增添了几分暖意。春天的月夜,看一眼,都让你陶醉! 复述训练,不必强求统一,可以体现一些个性,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来读文,来欣赏,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介绍故乡那轮明月。
1、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____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2、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____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____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4、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____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5、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____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6、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____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 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7、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____惠能《菩提偈》
8、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____苏麟《断句》
9、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____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
10、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____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11、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____罗隐《蜂》
1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____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13、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____张鸣善《普天乐·咏世》
14、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____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韵》
1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16、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____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17、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____李商隐《乐游原 / 登乐游原》
1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____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 惠崇春江晓景》
19、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____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20、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____张谓《题长安壁主人》
2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2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____陆游《游山西村》
24、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____卢梅坡《雪梅·其一》
25、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____杜荀鹤《小松》
2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____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2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____杜甫《望岳》
2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29、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____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30、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____朱熹《春日》
31、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____朱敦儒《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
32、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____王籍《入若耶溪》
33、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____李白《上李邕》
3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____李白《将进酒》
35、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____苏轼《琴诗》
36、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____苏轼《稼说送张琥》
37、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____苏轼《题西林壁》
38、莫笑贱贫夸富贵,共成枯骨两何如?____白居易《放言五首·其四》
39、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____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40、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____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五》
41、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____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42、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别东鲁诸公》
43、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____李白《将进酒》
44、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____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
45、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____赵翼《论诗五首·其二》
46、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____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47、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____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48、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____虞世南《蝉》
4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50、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____罗隐《西施》
5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____佚名《长歌行》
5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____荀子《劝学》
53、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____佚名《沧浪歌》
54、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____辛弃疾《水调歌头·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
5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____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56、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____荀子《劝学》
57、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____李斯《谏逐客书》
58、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____朱熹《偶成》
59、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____王之涣《登鹳雀楼》
60、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____荀子《劝学》
6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____白居易《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6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____苏轼《题西林壁》
63、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____李商隐《咏史二首·其二》
64、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____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65、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____李绅《答章孝标》
66、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____朱熹《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67、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____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
68、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____纳兰性德《临江仙·寒柳》
69、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____荀子《劝学》
70、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
71、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____孟子及其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2、叶落当归根,云沉久必起。____钱嶫《悯黎咏》
73、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____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74、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____屈原《九章》
7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____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76、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____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77、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____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
78、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____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79、不鸣则已,一鸣惊人。____司马迁《滑稽列传》
80、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____李绅《古风二首 / 悯农二首》
81、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____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82、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____杜甫《戏为六绝句》
8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____佚名《论语七则》
84、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____佚名《日出入》
85、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____贾岛《寻隐者不遇 / 孙革访羊尊师诗》
8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87、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____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
88、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____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89、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____佚名《宰予昼寝》
90、行人莫便消魂去,汉渚星桥尚有期。____晏几道《鹧鸪天·梅蕊新妆桂叶眉》
9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____荀子《劝学》
92、清镜无双影,穷泉有几重。____顾况《酅公合祔挽歌》
93、器乏雕梁器,材非构厦材。____赵彦昭《奉和元日赐群臣柏叶应制》
94、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____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