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关于善纳贤才的名言 正文

关于善纳贤才的名言

时间:2025-04-29 00:19:32

操存要有真宰,无真宰则遇事便倒,何以植顶天立地之砥柱!应用要有圆机,无圆机则触物有碍,何以成旋乾转坤之经纶!

士君子之涉世,於人不可轻为喜怒,喜怒轻,则心腹肝胆皆为人所窥;於物不可重为爱憎,爱憎重,则意气精神悉为物所制。

倚高才而玩世,背后须防射影之虫;饰厚貌以欺人,面前恐有照胆之镜。

心体澄彻,常在明镜止水之中,则天下自无可厌之事;意气和平,赏在丽日光风之内,则天下自无可恶之人。当是非邪正之交,不可少迁就,少迁就则失从违之正;值利害得失之会,不可太分明,太分明则起趋避之私。

苍蝇附骥,捷则捷矣,难辞处后之羞;萝茑依松,高则高矣,未免仰攀之耻。所以君子宁以风霜自挟,毋为鱼鸟亲人。

好丑心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士君子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

伺察以为明者,常因明而生暗,故君子以恬养智;奋迅以为速者,多因速度而致迟,故君子以重持轻。士君子济人利物,宜居其实,不宜居其名,居其名则德损;士大夫忧国为民,当有其心,不当有其语,有其语则毁来。

遇大事矜持者,小事必纵弛;处明庭检饰者,暗室必放逸。君子只是一个念头持到底,自然临小事如临大敌,坐密室若坐通衢。

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其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其无久处之厌。

善启迪人心者,当因其所明而渐通之,毋强开其所闭;善移风化者,当因其所易而渐及之,毋轻矫其所难。

彩笔描空,笔不落色,而空亦不受染;利刀割水,刀不损锷,而水亦不留痕。得此意以持身涉世,感与应俱适,心与境两忘矣。

己之情欲不可纵,当用逆之之法以制之,其道只在一忍字;人之情欲不可拂,当用顺之之法以调之,其道只在一恕字。今人皆恕以适己而忍以制人,毋乃不可乎!

好察非明,能察能不察之谓明;必胜非勇,能胜能不胜之谓勇。

随时之内善救时,若和风之消酷暑;混俗之中能脱俗,似淡月之映轻云。

思入世而有为者,须先领得世外风光,否则无以脱垢浊之尘缘;思出世而无染者,须先谙尽世中滋味。否则无以持空寂之后苦趣。

与人者,与其易疏于终,不若难亲于始;御事者,与其巧持于后,不若拙守于前。

酷烈之祸,多起于玩忽之人;盛满之功,常败于细微之事。故语云:“人人道好,须防一人着脑;事事有功,须防一事不终。”

功名富贵,直从灭处观究竟,则贪恋自轻;横逆困穷,直从起处究由来,则怨尤自息。

宇宙内事要力担当,又要善摆脱。不担当,则无经世之事业;不摆脱,则无出世之襟期。

待人而留有余,不尽之恩礼,则可以维系无厌之人心;御事而留有余,不尽之才智,则可以提防不测之事变。

了心自了事,犹根拔而草不生;逃世不逃名,似膻存蚋而仍集。

仇边之弩易避,而恩里之戈难防;苦时之坎易逃,而乐处之阱难脱。

膻秽则蝇蚋丛嘬,芳馨则蜂蝶交侵。故君子不作垢业,亦不立芳名。只是元气浑然,圭角不露,便是持身涉世一安乐窝也。

从静中观物动,向闲处看人忙,才得超尘脱俗的趣味;遇忙处会偷闲,处闹中能取静,便是安身立命的工。

邀千百人之欢,不如释一人之怨;希千百事之荣,不如免一事之丑。

落落者,难合亦难分;欣欣者,易亲亦易散。是以君子宁以刚方见惮,毋以媚悦取容。

意气与天下相期,如春风之鼓畅庶类,不宜存半点隔阂之形;肝胆与天下相照,似秋月之洞彻群品,不可作一毫暧昧之状。

仕途虽赫奕,常思林下的风味,则权且之念自轻;世途虽纷华,常思泉下的光景,则利欲之心自淡。鸿未至先援弓,兔已亡再呼矢,总非当机作用;风息时休起浪,岸到处便离船,才是了手工夫。

从热闹场中出几句清冷言语,便扫除无限杀机;向寒微路上用一点赤热心肠,自培植许多生意。随缘便是遣缘,似舞蝶与飞花共适;顺事自然无事,若满月偕盂水同圆。

淡泊之守,须从浓艳场中试来;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勘过。不然操持未定,应用未圆,恐一临机登坛,而上品禅师又成一下品俗士矣。

廉所以戒贪。我果不贪,又何必标一廉名,以来贪夫之侧目。让所以戒争。我果不争,又何必立一让的,以致暴客之弯弓。

无事常如有事时,提防才可以弥意外之变;有事常如无事时,镇定方可以消局中之危。

处世而欲人感恩,便为敛怨之道;遇事而为人除害,即是导利之机。

持身如泰山九鼎凝然不动,则愆尤自少;应事若流水落花悠然而逝,则趣味常多。

君子严如介石而畏其难亲,鲜不以明珠为怪物而起按剑之心;小人滑如脂膏而喜其易合,鲜不以毒螫为甘饴而纵染指之欲。

遇事只一味镇定从容,纵纷若乱丝,终当就绪;待人无半毫矫伪欺隐,虽狡如山鬼,亦自献诚。

肝肠煦若春风,虽囊乏一文,还怜茕独;气骨清如秋水,纵家徒四壁,终傲王公。

讨了人事的'便宜,必受天道的亏;贪了世味的滋益,必招性分的损。涉世者宜蕃择之,慎毋贪黄雀而坠深井,舍隋珠而弹飞禽也。费千金而结纳贤豪,孰若倾半瓢之粟,以济饥饿之人;构千楹而招来宾客,孰若葺数椽之茅,以庇孤寒之士。

解斗者助之以威,则怒气自平;惩贪者济之以欲,则利心反淡。所谓因其势而利导之,亦救时应变一权宜法也。

市恩不如报德之为厚。雪忿不若忍耻为高。要誉不如逃名之为适。矫情不若直节之为真。

救既败之事者,如驭临崖之马,休轻策一鞭;图垂成之功者,如挽上滩之舟,莫少停一棹。

先达笑弹冠,休向侯门轻曳裾;相知犹按剑,莫从世路暗投珠。

杨修之躯见杀于曹操,以露己之长也;韦诞之墓见伐于钟繇,以秘己之美也。故哲士多匿采以韬光,至人常逊美而公善。

少年的人,不患其不奋迅,常患畚迅而成卤莽,故当抑其躁心;老成的人,不患其不持重,常患以持重而成退缩,故当振其惰气。

望重缙绅,怎似寒微之颂德。朋来海宇,何如骨肉之孚心。

舌存常见齿亡,刚强终不胜柔弱;户朽未闻枢蠹,偏执岂能及圆融。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简评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我们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要介绍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短歌行》原来有“六解”(即六个乐段),我们现在按照诗意分为四节来读。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在这八句中,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得不得了。那么愁的是什么呢?原来他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试想连曹操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居然在那里为“求贤”而发愁,那该有多大的宣传作用。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贤才”的话,看了这些话就不能不大受感动和鼓舞。他们正苦于找不到出路呢,没有想到曹操却在那里渴求人才,于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为有才的许许多多人,就很有可能跃跃欲试,向他“归心”了。

“对酒当歌”八句,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所以一经分析便不难看出,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相当强烈的政治目的。这样积极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说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通过这样的调子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所以说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就用他的名字来作酒的代称)。“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反动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清人陈沆在《诗比兴笺》中说:“此诗即汉高《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人生几何’发端,盖传所谓古之王者知寿命之不长,故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这可以说基本上懂得了曹操发愁的含意;不过所谓“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还未免说得迂远。曹操当时考虑的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统一全中国。与汉高祖唱《大风歌》是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同时,“但为君故”这个“君”字,在曹操的诗中也具有典型意义。本来在《诗经》中,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的意义: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可以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沈吟《子衿》一诗的思念对象。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倘若借用音乐来作比,这可以说是全诗中的两个“主题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这两个“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表面看来,意思上是与前十六句重复的,但实际上由于“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那就是说“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说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延揽人才,那么后来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这说明他看出了这四句是比喻,但光说“客子”未免空泛;实际上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旁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之患”。所以陈沆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蜀吴,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亦见《诗比兴笺》)这些话是很有助于说明本诗的背景、主题以及最后各句之意的。

总起来说,《短歌行》正象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

这首诗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抒发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用四言体写来,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诗的开头情绪稍嫌低沉,但整首诗的基调还是昂扬奋发的,在这点上和《龟虽寿》有点类似。按诗意划分,每八句一节,共四节。

前八句为第一节,诗人对人生的短暂发出感慨和忧愁,并要借酒来浇愁。表面看写个人的感慨和忧愁,仿佛要放浪形骸,及时行乐,其实写一个大政治家祈求建功立业的广阔胸怀。“朝露”之比,形象鲜明,意蕴深刻,富有哲理。 总之,第一节的节意可以一个“愁”字来概括。

接下来“青青子衿”以下八句为第二节,情味更加深厚缠绵厂。“青青子衿”二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原句,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绕在我的心间。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呢?)诗人用这古诗句,是表达对贤才的渴求。诗句语气婉转,情味深细,表达厂诗人内心深处的活动,这也是他原来颁布的《求贤令》之类的政治文件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接下来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来到我这里,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合作的。总之,诗人引用古诗自然妥贴,宛如己出,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心愿。

“明明如月”以下八句为第三节,这八句是对前两节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也就是说,从“明明如月”开始的四句说忧愁,强调和照应第一节;从“越陌度阡”开始的四句说礼遇贤才,强调和照应第二节。如此强调照应,使全诗有低昂抑扬、反复咏叹的效果。“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是说,天上的明月何时才会停止运行呢?比喻意是,我求贤如渴之心有如天上的明月,天地人共鉴,这颗心是永远不会止息的。

最后“月明星稀”以下八句为第四节,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加深。“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实际上是说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诗人以乌鸦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我这边来。最后“周公”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顺我曹操,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关于“周公吐哺”的典故,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话似也表达诗人心情。

总的说来,这首诗像曹操的其他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一样,主要是他当时渴求实现政治理想的一种曲折反映。然而这种政治性的东西完全熔铸在抒情艺术当中,以情理景完美统一的方式表现出来了。

· 闻逆耳言,怀拂心事。

· 与其练达,不如朴鲁。

· 人生苦短,宇宙无限。

· 胸无物欲,眼自空明。

· 溪壑易填,人心难满。

·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 洪应明名句

· 势利纷华,不近冬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为尤高。

· 耳口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之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鸠酒中矣。

· 处世让一步为高,待人宽一分是福。

· 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

·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 —— 洪应明

· 势力纷华,不近者为洁,近而不染者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而不用者尤高。

· 以积财货之心积学问,以求功名之心念道德,以爱妻子之心爱父母,以保爵位之策保国家。

· 一念错,便觉百行皆非,防之当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针之罅漏。

· 万善全,始得一生无愧。

· 忙处事为,常向闲中先检点,过举自稀。 —— 洪应明语录

· 动时念想,预从静里密操持,非心自息。

· 为善而欲自高胜人,施恩而欲要名结好,修业而欲惊世骇俗,植节而欲标异见奇,此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荆棘,最易夹带,最难拔除者也。

· 能轻富贵,不能轻一轻富贵之心。

· 能重名义,又复重一重名义之念。

· 纷扰固溺志之场,而枯寂亦槁心之地。 —— 洪应明名言

· 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则根烬复萌,而尘情终累乎理趣。

· 学者当栖心元默,以宁吾真体。亦当适志恬愉,以养吾圆机。

· 今日之是不可执,执之则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转为欲根。

· 无事便思有闲杂念想否。

· 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气否。 —— 洪应明名言

· 得意便思有骄矜辞色否。

· 时时检点,到得从多入少、从有入无处,才是学问的真消息。

· 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

· 立业建功,事事要从实地着脚,若少慕声闻,便成伪果。

· 讲道修德,念念要从虚处立基,若稍计功效,便落尘情。 —— 洪应明名句

· 身不宜忙,而忙于闲暇之时,亦可儆惕惰气。

· 心不可放,而放于收摄之后,亦可鼓畅天机。

· 钟鼓体虚,为声闻而招击撞;麋鹿性逸,因豢养而受羁糜。

· 纤尘不染,方解开地网天罗。

· 一点不忍的念头,是生民生物之根芽。 —— 洪应明名言

· 一段不为的气节,是撑天撑地之柱石。

· 君子于一虫一蚁不忍伤残,一缕一丝勿容贪冒,变可为万物立命、天地立心矣。

· 拨开世上尘氛,胸中自无火焰冰竞。

· 消却心中鄙吝,眼前时有月到风来。

· 学者动静殊操、喧寂异趣,还是锻炼未熟,心神混淆故耳。 —— 洪应明名句

· 风狂雨骤处,有波恬浪静的风光,才见处一化齐之妙。

· 学者不患垢病,而患洁病之难治;不畏事障,而畏理障之难除。

· 躯壳的我要看得破,则万有皆空而其心常虚,虚则义理来居。

· 性命的我要认得真,则万理皆备而其心常实,实则物欲不入。

· 面上扫开十层甲,眉目才无可憎。 —— 洪应明名句

· 胸中涤去数斗尘,语言方觉有味。

· 完得心上之本来,方可言了心;尽得世间之常道,才堪论出世。

· 我果为洪炉大冶,何患顽金钝铁之不可陶熔。我果为巨海长江,何患横流污渎之不能容纳。

· 白日欺人,难逃清夜之鬼报。

· 红颜失志,空贻皓首之悲伤。 —— 洪应明名句

· 立百福之基,只在一念慈祥。

· 开万善之门,无如寸心挹损。

· 塞得物欲之路,才堪辟道义之门。

· 驰得尘俗之肩,方可挑圣贤之担。

· 容得性情上偏私,便是一大学问。 —— 洪应明名言

· 消得家庭内嫌雪,才为火内栽莲。

· 事理因人言而悟者,有悟还有迷,总不如自悟之了了。

· 意兴从外境而得者,有得还有失,总不如自得之休休。

· 情之同处即为性,舍情则性不可见,欲之公处即为理,舍欲则理不可明。

· 君子不能灭情,惟事平情而已;不能绝欲,惟期寡欲而已。 —— 洪应明语录

· 欲遇变而无仓忙,须向常时念念守得定。

· 一念过差,足丧生平之善。

· 欲临死而无贪恋,须向生时事事看得轻。

· 终身检饬,难盖一事之愆。

· 从五更枕席上参勘心体,气未动,情未萌,才见本来面目。 —— 洪应明名句

· 向三时饮食中谙练世味,浓不欣,淡不厌,方为切实工夫。

· 操存要有真宰,无真宰则遇事便倒,何以植顶天立地之砥柱!

· 应用要有圆机,无圆机则触物有碍,何以成旋乾转坤之经纶!

· 士君子之涉世,於人不可轻为喜怒,喜怒轻,则心腹肝胆皆为人所窥。

· 於物不可重为爱憎,爱憎重,则意气精神悉为物所制。 —— 洪应明名句

· 倚高才而玩世,背后须防射影之虫。

· 饰厚貌以欺人,面前恐有照胆之镜。

· 心体澄彻,常在明镜止水之中,则天下自无可厌之事。

· 意气和平,赏在丽日光风之内,则天下自无可恶之人。

· 当是非邪正之交,不可少迁就,少迁就则失从违之正。 —— 洪应明语录

· 值利害得失之会,不可太分明,太分明则起趋避之私。

· 苍蝇附骥,捷则捷矣,难辞处后之羞。

· 君子宁以风霜自挟,毋为鱼鸟亲人。

· 好丑心太明,则物不契。

· 伺察以为明者,常因明而生暗,故君子以恬养智。 —— 洪应明名句

· 士君子济人利物,宜居其实,不宜居其名,居其名则德损。

· 士大夫忧国为民,当有其心,不当有其语,有其语则毁来。

· 遇大事矜持者,小事必纵弛;处明庭检饰者,暗室必放逸。

· 君子只是一个念头持到底,自然临小事如临大敌,坐密室若坐通衢。

· 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其无背后之毁。 —— 洪应明名句

· 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其无久处之厌。

· 善启迪人心者,当因其所明而渐通之,毋强开其所闭。

· 善移风化者,当因其所易而渐及之,毋轻矫其所难。

· 彩笔描空,笔不落色,而空亦不受染。

· 利刀割水,刀不损锷,而水亦不留痕。 —— 洪应明名言

· 得此意以持身涉世,感与应俱适,心与境两忘矣。

· 己之情欲不可纵,当用逆之之法以制之,其道只在一忍字。

· 今人皆恕以适己而忍以制人,毋乃不可乎!

· 必胜非勇,能胜能不胜之谓勇。

· 随时之内善救时,若和风之消酷暑。 —— 洪应明名句

· 混俗之中能脱俗,似淡月之映轻云。

· 思入世而有为者,须先领得世外风光,否则无以脱垢浊之尘缘。

· 思出世而无染者,须先谙尽世中滋味。否则无以持空寂之后苦趣。

· 与人者,与其易疏于终,不若难亲于始。

· 御事者,与其巧持于后,不若拙守于前。 —— 洪应明语录

· 酷烈之祸,多起于玩忽之人。

· 盛满之功,常败于细微之事。

· 人人道好,须防一人着脑;事事有功,须防一事不终。

· 功名富贵,直从灭处观究竟,则贪恋自轻。

· 横逆困穷,直从起处究由来,则怨尤自息。 —— 洪应明语录

· 宇宙内事要力担当,又要善摆脱。

· 不担当,则无经世之事业。

· 不摆脱,则无出世之襟期。

· 待人而留有余,不尽之恩礼,则可以维系无厌之人心。

· 御事而留有余,不尽之才智,则可以提防不测之事变。 —— 洪应明名句

· 了心自了事,犹根拔而草不生。

· 从静中观物动,向闲处看人忙,才得超尘脱俗的趣味。

· 君子不作垢业,亦不立芳名。

· 遇忙处会偷闲,处闹中能取静,便是安身立命的工。

· 邀千百人之欢,不如释一人之怨。 —— 洪应明名言

· 希千百事之荣,不如免一事之丑。

· 落落者,难合亦难分;欣欣者,易亲亦易散。

· 君子宁以刚方见惮,毋以媚悦取容。

· 意气与天下相期,如春风之鼓畅庶类,不宜存半点隔阂之形。

· 肝胆与天下相照,似秋月之洞彻群品,不可作一毫暧昧之状。 —— 洪应明语录

· 仕途虽赫奕,常思林下的风味,则权且之念自轻。

· 世途虽纷华,常思泉下的光景,则利欲之心自淡。

· 风息时休起浪,岸到处便离船,才是了手工夫。

· 从热闹场中出几句清冷言语,便扫除无限杀机。

· 向寒微路上用一点赤热心肠,自培植许多生意。 —— 洪应明语录

· 随缘便是遣缘,似舞蝶与飞花共适。

· 顺事自然无事,若满月偕盂水同圆。

· 淡泊之守,须从浓艳场中试来。

· 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勘过。

· 不然操持未定,应用未圆,恐一临机登坛,而上品禅师又成一下品俗士矣。 —— 洪应明名言

· 无事常如有事时,提防才可以弥意外之变。

· 有事常如无事时,镇定方可以消局中之危。

· 处世而欲人感恩,便为敛怨之道。

· 遇事而为人除害,即是导利之机。

· 持身如泰山九鼎凝然不动,则愆尤自少。 —— 洪应明语录

· 应事若流水落花悠然而逝,则趣味常多。

· 君子严如介石而畏其难亲,鲜不以明珠为怪物而起按剑之心。

· 小人滑如脂膏而喜其易合,鲜不以毒螫为甘饴而纵染指之欲。

· 遇事只一味镇定从容,纵纷若乱丝,终当就绪。

· 待人无半毫矫伪欺隐,虽狡如山鬼,亦自献诚。 —— 洪应明语录

· 肝肠煦若春风,虽囊乏一文,还怜茕独。

· 气骨清如秋水,纵家徒四壁,终傲王公。

· 讨了人事的便宜,必受天道的.亏。

· 贪了世味的滋益,必招性分的损。

· 涉世者宜蕃择之,慎毋贪黄雀而坠深井,舍隋珠而弹飞禽也。 —— 洪应明名言

· 费千金而结纳贤豪,孰若倾半瓢之粟,以济饥饿之人。

· 构千楹而招来宾客,孰若葺数椽之茅,以庇孤寒之士。

· 所谓因其势而利导之,亦救时应变一权宜法也。

· 市恩不如报德之为厚。雪忿不若忍耻为高。

· 矫情不若直节之为真。 —— 洪应明名言

· 图垂成之功者,如挽上滩之舟,莫少停一棹。

· 先达笑弹冠,休向侯门轻曳裾。

· 杨修之躯见杀于曹操,以露己之长也。

· 韦诞之墓见伐于钟繇,以秘己之美也。

· 哲士多匿采以韬光,至人常逊美而公善。 —— 洪应明名句

· 少年的人,不患其不奋迅,常患畚迅而成卤莽,故当抑其躁心。

· 老成的人,不患其不持重,常患以持重而成退缩,故当振其惰气。

· 望重缙绅,怎似寒微之颂德。朋来海宇,何如骨肉之孚心。

· 舌存常见齿亡,刚强终不胜柔弱。

· 户朽未闻枢蠹,偏执岂能及圆融。 —— 洪应明名句

· 物莫大于天地日月。

· 人能以此胸襟眼界吞吐六合,上下千古,事来如沤生大海,事去如影灭长空,自经纶万变而不动一尘矣。

· 君子好名,便起欺人之念。

· 小人好名,犹怀畏人之心。

· 故人而皆好名,则开诈善之门。 —— 洪应明语录

· 使人而不好名,则绝为善之路。

· 与其练达,不如朴鲁

·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 屋漏更遭连夜雨,行船又撞打头风。

· 幼是定基,少是勤学。 —— 洪应明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