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智慧的人,从周围取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予快乐。
1、坐石看云闲意思,朝阳补衲静工夫;有人问我西来意,尽把家私说向渠。
2、且破心头一点痴,十方何处不加持,圆明佛眼常相照,只是当人不自知。
3、毗婆尸佛偈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4、不悟本性,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万心尽在自心应从自心中顿见真如。
5、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6、语有云:人既生亦死。佛语有云:随心、随缘、随性。佛语有云:万法唯心。
7、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8、六道众生要经历因果轮回,从中体验痛苦,只有参透生命的真谛,才能得到永生。
9、若欲放下即放下,欲待了期无了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10、断除烦恼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随分世缘无挂碍,涅盘生死等空华。
11、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12、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13、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原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14、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15、知道“水至清则无鱼”吗?美玉还暗藏瑕疵呢!有雅量、懂包容才能成大器。
16、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17、学佛,要从“放下”开始;先放下见思烦恼,再放下尘沙烦恼,最后放下根本无明。
18、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19、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20、尸弃佛偈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21、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用爱心和智慧来面对这一切。
22、源乎源乎,千山势到(山狱,按:’山’在上,’狱’在下)边止,万派声归海上消。
23、毗舍浮佛偈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24、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25、大乘以“自度度他”为本,“自度度他”以六度为本;佛法讲“自度度他”,放下是“自度度他”。
26、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
27、佛语有云: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佛语有云:心清自然凉,心诚自然灵。佛语有云:宁静而致远。
28、众生念念在虚妄之相上分别执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难知是假,任复念念不停,使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
29、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30、夸奖我们,赞叹我们的,这都不是名师。会讲我们,指示我们的,这才是善知识,有了他们我们才会进步。
31、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
32、佛:世间何为最珍贵?弟子:已失去和未得到。佛不语。经数载,沧桑巨变。佛再问之,答曰:世间最珍贵的莫过于正拥有!
33、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34、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35、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36、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37、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38、惑见纷驰,穷之则唯一寂,灵源不状,见之则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异,慧眼之号斯存,理量双销,佛眼之功圆着。
39、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40、佛是众生药,病生病除,药亦无用。病(病字头里面一个"差")药除佛魔俱扫。始于此大事因缘有少分相应。
41、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42、一个人几十年生命,真正做人做事的时间太少,再勤劳的人也只做了三分之一而已。用智能探讨人生真谛,用毅力安排人生时间。
43、慧者须臾顷,亲近于智人,能速解达摩,如第三者尝汤味。愚人不觉知,与自仇敌行;造作诸恶业,受定众苦果。
44、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45、若信愿坚固,临终一念十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之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46、不要在第三者面前批评他人,更不要在背后说他人坏话。聪明的人是不会放松自我的,他们通过勤奋学习,使自己充满智慧。
47、拘那含牟尼佛偈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48、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49、培养面对现实的勇气和毅力,欢欢喜喜,接受一切境界。不要动辄求卜问卦,心若迷时会很苦,苦在自己无法做主。
50、佛菩萨虽修六度万行,广作佛事,但视同梦幻,心无住着,远离诸相;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无修而修,修即无修,终日度生,终日无度。“
51、学会放下,拽的越紧,越是无法自拔。学会感恩、随顺的同时,也要坚持自己最基本的因果原则。
52、普贤菩萨警众偈: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53、平常心是道,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54、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55、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56、拘留孙佛偈见身无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57、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电亦如露。
58、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无灭,非外道,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
59、人的身体有残缺不算苦,人性的残缺才是真正的苦。世间的灾难祸害大都是由手脚完好、心灵残缺的人造成的。
60、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61、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62、有钱也苦,没钱也苦;闲也苦,忙也苦,世间有哪个人不苦呢?越不能忍耐,越会觉得痛苦,何不把苦当磨练?
63、佛语有云: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64、该怎样,就表现怎样的心,既不矫揉造作,又不虚伪处世,完全是一种真实自我的流露,在这种真我里心自然解脱自在了。
65、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只合自性自度。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证果渐中顿。
66、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指南,皆不出于此也。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
67、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68、记住家和万事兴,无须终日口不停;爱护家庭如爱己,不妨坦白与忠诚;一点笑容最可爱,家里立时见光明;忍耐任由风雨过守得云开见月明。
69、离俗家与出家相应,去业障与道人相应,去习气与工夫相应,去烦恼与清净相应,此数相应,虽然觉得,不如不相应好。
70、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有关佛经中的经典语录
1)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2) 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已显现。
3) 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4) 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
5) 因守无常心,佛说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砾,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现前,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 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6) 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
7) 说一切法,莫离自性。
8) 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
9) 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 法性本无生灭去来。
10)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此心本净,无可取舍。
有关佛经中的经典
1) 过去事,莫思量;未来事,莫愿莫求;现在事,与一切事但知无着。
2) 知心不坏是实相法身,知心含万像是功德法身,知心无心是法性法身,随根应说是应化法身,知心无形不可得是虚空法身。
3) 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 盘。
4) 心无去来,即入涅 盘 。是知涅 盘 即是空心。凡迷者,迷于悟;悟者,悟于迷。
5) 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
6) 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
7) 心中无三毒者,是名国土清净。
8) 言若离相,言亦名解脱;默若着相,默即是系缚。离心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着心相。
9) 一切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若识心性非形象,湛然不动自真如。
10) 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
11) 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12) 一心有滞,诸法不同。
13) 清净心智,如世万金,般若法藏,并在身心。 净律净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14) 诸法不相到,当处解脱。
15) 但性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16) 寂静不生,放旷纵横,所作无滞,去住皆平。 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佛者,心清净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处处无碍净光是。
17) 声闻住空修空被空缚,修定住定被定缚,修静住静被静缚,修寂住寂被寂缚。
18) 不求名利不求荣,只么随缘度此生,一个幻躯能几日,为他闲事长无明。
19) 绿水无忧,因风皱面;青山不老,为雪白头。 向外驰求即是「迷」,回光返照就是「密」。 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沉沦。
20) 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山。
有关佛经中的经典感悟语录
1) 禅非语文可阐扬,祛除妄心能品尝,人人心中皆有禅,心外觅禅空自忙。
2) 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心安,天天惬意。 但求一席安心地,谁与龙蛇论是非。
3) 生计恰为一野鹤,粗疏饮啄总随缘。
4) 天地原为一逆旅,江湖何处是吾家。
5) 心中自有菩提意,窗外秋山始入帘。
6) 佛本是自心作,那得向文字中求。
7) 不逢出世明师,枉服大乘法药。
8) 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名自在人。 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
9) 着力今生须了却,谁能累劫受余殃。
10) 认得心性,可说不思议。
11) 但有诸见,即是无边身。若有见处,即名外道。法不孤起,仗境方生。
12) 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 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嗔,无憎爱,无胜负。
13) 夫法本无法,一落言诠,即非实义。
14) 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15) 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
16) 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17) 无心者,无一切心。如如之体,内如木石,不动不摇,外如虚空不寒不碍,无能所,无方所,无相貌,无得失。
18) 言下便自认取本法。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将心无心,心却成有,默契已。
19) 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如大日轮升于灵空,遍照十方更无障碍。
20) 不即不离,不住不着,纵横自在,无非道场。 当下无心,便是本法。
21) 如来藏本自空寂,并不停留一法。
22) 忘机是佛道,分别是魔境。
23) 无法,无本心,始解心心法,法即非法,非法即法,无法无非法,故是心心法。
24) 一切法本空,心即不无,不无即妙有。有亦不有,不有即有,即真空妙有。
25) 无名即是一切诸法得道之处。
26) 心不可传,以契为传。心不可见,以无为见,契亦无契,无亦无无。
27) 无心似镜,与物无竞。无念似空,无物不容。 欲求大道。先正其心。
28) 妄念无生,乃名真心不动。
29) 妄息心空,真知自现。
30) 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
1、原人之心,皆具佛性。
2、汝问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
3、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复如是。
4、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槃无有是处。
5、虚空但有名,亦无相貌;取不得、舍不得,是捉空不得。
6、前佛后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
7、佛无过患,众生颠倒,不觉不知自心是佛。
8、若知自心是佛,不应心外觅佛。佛不度佛,将心觅佛不识佛。
9、但是外觅佛者,尽是不识自心是佛。亦不得将佛礼佛,不得将心念佛。佛不诵经,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无持犯,亦不造善恶。
10、若欲觅佛,须是见性,见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
11、念佛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报,觅佛终不得也。
12、若不识得自心,诵得闲文书,都无用处。
13、若要觅佛,直须见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无事无作人。若不见性,终日茫茫,向外驰求,觅佛元来不得。
14、虽无一物可得,若求会亦须参善知识,切须苦求,令心会解。
15、生死事大,不得空过,自诳无益。
16、故知有为之法,如梦幻等。若不急寻师,空过一生。
17、然即佛性自有,若不因师,终不明了。不因师悟者,万中希有。
18、若自己以缘会合,得圣人意,即不用参善知识。此即是生而知之,胜学也。若未悟解,须勤苦参学,因教方得悟。
19、若未悟了,不学亦得。不同迷人,不能分别皂白,妄言宣佛敕,谤佛忌法。
20、如斯等类,说法如雨,尽是魔说,即非佛说。
21、若见性即是佛,不见性即是众生。
22、即众生性,即是佛性也。性外无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无佛可得,佛外无性可得。
23、有少法可得,是有为法,是因果、是受报、是轮回法,不免生死,何时得成佛道。
24、成佛须是见性。
25、若不见性,因果等语,是外道法。若是佛不习外道法。
26、佛是无业人,无因果,但有少法可得,尽是谤佛,凭何得成。但有住着一心一能一解一见,佛都不许。
27、佛无持犯,心性本空,亦非垢净。
28、诸法无修无证,无因无果。
29、佛不持戒,佛不修善,佛不造恶,佛不精进,佛不懈怠,佛是无作人。但有住着心,见佛即不许也。
30、佛不是佛,莫作佛解。若不见此义,一切时中,一切处处,皆是不了本心。
31、若不见性,一切时中拟作无作想,是大罪人,是痴人,落无记空中;昏昏如醉人,不辨好恶。
32、若拟修无作法,先须见性,然后息缘虑。若不见性得成佛道,无有是处。
33、有人拨无因果,炽然作恶业,妄言本空,作恶无过;如此之,堕无间黑暗地狱,永无出期。若是智人,不应作如是解。
34、本心常现前。
35、既若不别,即此身是汝本法身;即此法身是汝本心。
36、此心从无始旷大劫来,与如今不别;未曾有生死,不生不灭。
37、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好不恶,不来不去;亦无是非、亦无男女相、亦无僧俗老少、无 圣无凡;亦无佛、亦无众生、亦无修证、亦无因果、亦无筋力、亦无相貌;犹如虚空,取不得、舍不得,山河石壁不能为碍;出没往来,自在神通;透五蕴山,渡生 死河;一切业拘此法身不得。
38、此心微妙难见,此心不同色心,此心是人皆欲得见。
39、名虽不同,体即是一。
40、一切时中但有语言道断,即是自心。
41、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
42、色无尽是自心,心识善能分别一切,乃至施为运用,皆是智慧。
43、心无形相,智慧亦无尽。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
44、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性即此同诸佛心。
45、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无定实,幻无定相。是无常法,但不取相,合它圣意。
46、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
47、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假使说得千经万论,若不见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
48、道本无言,言说是妄。
49、动而无所动,终日去来而未曾去,终日见而未曾见,终日哮而未曾哮,终日闻而未曾闻,终日知而未曾知,终日喜而未曾喜,终日行而未曾行,终日住而未曾住。
50、恶业即得苦报,善业即有善报。
心心心难可寻,宽时遍法界,窄也不容针。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这心是佛。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
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偈曰:
吾本来此土。传法救迷情。
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