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冲锋教授所着的《教师如何做课题》这本书,让我有专家手把手教你做课题的感受。此前,课题班组织了多次的专家现场培训和兄弟校成功课题研究经验交流,从中也颇有收获。但这些收获有些零碎肢解,不成体系。拿起这本书细细读来,真可谓拨开云雾见月明。
这本书依据课题研究过程的阶段、步骤,用引名言、举例子、析理论的方式,从如何做、注意事项等方面一步步教我们如何做课题。
如何选择恰当课题。这一部分感触最深的就是如何选题。选题决定课题研究的方向、内容、价值和质量等,故选题不可不慎。选好题,起好步,课题研究就会顺利很多。作为一线教师,遵循立足教学的原则。只是自己研究校本问题和班本问题,则可做小、精、实的选题。
如何选择恰当课题。课题名称在研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课题研究放向具体化的表现。要结合自己在实践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反复推敲课题名称,注意选择明确、具体的语言来表达,使它准确地反映出课题研究的内容、研究范围和研究目标,以期取得理想的研究效果。
如何实施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是课题研究的展开阶段,也是课题研究的关键步骤。课题最终成果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阶段做得怎么样。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内容是获取研究
如何面对中期检查。做好课题的中期检查,首先需要从课题发布者或课题管理部门了解中期检查的要求,根据要求做准备。这样才能达到并满足检查部门的要求。
如何撰写结题报告。课题研究的材料是结题报告写作的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广泛、科学、详实的材料,就写不出好的课题报告。课题报告是建立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之上的,课题研究的过程主要是材料收集、分析的过程。在撰写结题报告前,需要对平时的积累的研究资料进行进一步的梳理,使之向着结题报告所需要的方向集中。
如何做好结题工作。为了保证顺利结题,要事先做好精心的准备。课题材料的要求是真、精、齐、清、定、美。结题研究
作为还没有实战的我来说,缺乏的正是行走在路上的思考与经验。学习这本书,让我对课题研究有了更整体和宏观的认识。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对问题的关注,做一个对问题敏感的课题研究参与者。
篇一:课题研究总结范文
课题研究已进行半年有余,通过同组教师的协作努力,课题顺利进行着,对此,本人特做出如下总结:
一、本年度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及成果:
1,教师理论水平等到较快提升
通过课题研究,全组教师共同努力,阅读了大量的教育理论书籍,查阅了很多文献
的提升。
2,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得到有效的培养,从而在学校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课题研究与开展,学生能独立完成只是结构的构建,有利于学生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通过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对知识进
行了一次有效信息加工,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增强立体思维能力。
3,加强了师生的协作,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的提高,光靠老师的行动还是不够的,关键是如何让学生真正积极自主的学习起来,俗话说“教学相长”,通过老师的有效指导,学生渐渐自主的培养起学习的积极性并真正落实到实践中,从而提高整整体的教学质量。
以下是教师获得的科研成果:
王柳明 《返璞归真的文本阅读——谈初中
邵秋芳 《有效朗读,精彩课堂》 2011年“金帆杯”二等奖
二、下一阶段研究规划
1,继续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实验,注意及时收集课题研究资料,总结研究成果。
2,针对学生差异,在教师的有效课前指导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
要重视整体知识的构建的运用,提升自己对知识有效加工的水平,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3,教师在,有效指导过程中,要侧重思维方法上的指导,提供相关示范,鼓励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提高学
生探究新事物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习的乐趣。
4,积累教育资料,撰写案例和论文。
篇二:课题研究总结范文
本学期对学生进行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以便促进以后的工作,现做以下总结:
1.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学习新课之前能按老师的要求预习课文,要求做到:把课文读熟,借助拼音自主学习生字。每人准备一个预习本,把预习的生字注上拼音,借助工具书给每个生字组两个词,这样学生及认识了生字,还进行了扩词练习。预习时能对要学的`内容,认真思考,把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找出不明白的地方,也记在预习本上。老师在教学新课之前,先看一看学生的预习本,你会发现学生那些字容易写错或写得不规范,那些字组词容易出错,学生会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预习是学习的第一步,走稳这一步,后面的路就好走多了。教学中常常可以看到:自觉进行了预习的同学,上课就积极主动,认真听讲,对新知识接受快,学习效率就高;成绩越来越好,反过来又促使他自觉地预习。这样,良性循环就形成了。
2.养成听课注意力集中,认真听讲的习惯
加强常规训练,严格要求,培养学生特别是成长困难学生用心听课的习惯,上课能坐得住,不但要专心听教师讲,还要注意听同学讲,学会听,能听懂;同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成功,对于形成、巩固和发展他们良好学习习惯起着特殊的作用。在成长困难学生的身上,往往消极因素暴露得比较明显,缺点常常掩盖了他们的闪光点。因此,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平时多观察,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表扬,鼓励后进生继续努力,并为成长困难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和条件。比如对待后进生,只要他举手回答问题,就赶紧让他回答,并且会大家赞扬:你看,人家谁谁听讲多认真哪,还这么爱动脑筋。谁谁认真思考了。教师讲完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后,问:我刚才强调的什么问题,谁能说说?这时故意让后进生回答,并表扬:某某同学认真老师讲的问题了。这些学生会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自信心不断加强,认真听讲的习惯会越来越好。
3、规范书写的习惯。
尽管电脑日益普及,但硬笔书写仍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传递信息和知识更新的技能,写一手好字或者写一手规范的汉字仍是一个优秀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之一。在帮助孩子养成认真写字的问题上,教师要有书写意识,一方面强调写字姿势、握笔姿势;另一方面渗透一些必要的书写知识,如字的基本构成、间架结构、占格问题等。因为儿童容易受暗示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板书、在学生作业上写批语时,书写要规范,给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课桌整理得越干净,越能静下心写好字,减少因分散注意力而造成的错字、别字、漏字等现象。在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时,我们分三方面对学生的书写进行评价,即:干净、漂亮、正确。每次学生的作业都得三个分。这样学生就知道自己那方面做得好,哪方面做得不好。另外,为了规范学生的字体,让学生从小就写一手漂亮的字,我们从一年级就让学生每天坚持练字,每人一本与教科书同步的字帖,让学生描摹生字。每次单元测试,我们都设有卷面分,让每份试卷尽量做到书写认真、整洁。
4、让学生乐于积累,养成良好的习惯
《语文新课程标准》多次提及“语言积累”这个问题。例如在基本理念中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又特别指出在阅读方面要注意“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又在各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可见,积累对学好语文的重要性。确实,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更不能学好语文。而且语文学习很难做到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做法如:
(1)每周的语文阅读课。
(2)定期开展的评比奖励活动,让它成为学生们主动积累的不竭动力。
(3)学生准备摘抄本,有好词佳句积累本、名人名言积累本等,发动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妙词佳句、名人名言等摘抄上去,互相交流学习。
各位老师,今天,我校小语再生教学研究组为不日举行的课题商榷会,在此召开筹备会。现在,由我代表课题组作一个简短的讲话。
一、我们应向大师学些什么
刚才,我们一起观看了全国著名小语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去年的树》的教学视频。说实话,面对着这样的一顿课堂教学的盛宴,我们都会陶醉、赞叹、佩服和震感。正如有人评价他的课时所说:“王崧舟老师的课是一个艺术连续体,一个对内凝聚,对外辐射的艺术作品。”因此,在我们享受饕餮大餐而后,留存于脑子里便只是一片记忆里的空白。
是的,当我们沉浸在他的一个个眼神、一种种姿态、一句句诗性语言、一段近乎完美的课堂构造的艺术之中时,我们的确为其沉迷,为其倾心,以至于我们无暇顾念其它。可是,记得另一位全国著名小语特级薛法根老师曾说过:“名特优教师的优质课、精品课往往是精心打磨过的,甚至是艺术化的课堂,所呈现的是精彩的、成功的篇章,省略的是曾经失败的、受挫的过程。”故在我们享受这般丰盛的课堂大餐之时,所看到仅是鲜花怒放的姿态,所听到的也只是此刻花开的美妙奏响。
可在大家在陶醉、赞叹和茫然之际,我想提醒大家的是:我们是不是可以撇开花开盛世,源兹回溯,去探寻他为何如此的点点滴滴呢?是的,当我们精心找寻时,就自然不难发现大师成长背后的足痕。虽然其中不乏诸多天命与人事的妙然贴合,但却无论无何也离不开一个教师自身的涵养历程。老子所云“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禅宗里也有句名言:“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俱此之谓也。我校景鸿老师也常常说了一句经典的话:即课课是教研,天天是教研呀。所以,当我们考量应该向大师学些什么的话题时,我们就应该注重当下自己的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把每一堂课,每一种教育行为都视为最好的研究机会,敏心观察,细心揣摩,脚踏实地地从身边做起,不断地锻造自我。这样,日积月累,你自然会大有收获。
菩萨道里的'求因之道便着此意,而世人所谓“机会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人”也与此意尽同。
二、小语再生教学两个相关的话题
1、再生教育现象的简要诠释。
我们学校的课题搞了这么久,我们部分老师可能至今对于“再生”概念的理解仍有些许的偏执或误解。今天,藉此机会,我想再次单从教育现象上作简要的诠释。
从内心上说,关于“再生”这一概念以及其蕴涵,就课题开放者的我而言,由于才疏学浅,甚至是笨拙,暂此也不能用精辟的语言对此作完美地阐释。再说,如果用佛学的“凡有所相,皆是虚妄”的观念来看,我们也没有必要太执着于这一语词的真实名相。故我们不如从身边的一些教育现象来体悟它的存在。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教育现象可理解为“再生”呢?以我之浅见,就教师而言,你时常思索,每一堂课,每一天都有新的收获,并在次后的教育教学中有所调解,有所提升。这样,此时的你就不同于往日的你了。而这即是教师本人的“再生”至于小学生的“再生”当然也蕴含此理。譬如:一个学生,本来十分顽皮,在众人的眼中他就是一个“捣乱鬼”而通过你的一系列的教育行为而后,他爱学习了,有了自我的约束力,也有了自觉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等等。那么,这即是他个人学习情感、学习态度、自主学习意识等层面的“再生”还如:一个学生,开始不会写字,不会读书,不会做作业。而在你的耐心指导和帮助下,他慢慢会了一些。这也即是他知识层面的“再生”所以,所谓教育教学中的“再生”即是教师本人和学生的时时新添,日日进步的一种形象描述。
需要我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新添与进步,并不单指知识习得,还应着重包括人性的滋养与育化。以我之愚见,对于小学生来说,知识的习得还不是十分重要的,相反的是学习情感、学习态度、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滋养与育化才是重中之重。因为有了这些东西,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是一个爱学习的人,也是一个会学习的人,更会是一个有品格、有追求、有思想、有灵魂的人。无论是只考二十分的人,还是考九十分的人,都将拥有一个有意义、有快乐、有幸福的人生。
2、目今我校再生教学的行课方略
记得我曾与大家说过,小语再生教学与小语教学一样都是博大精深的。因此以我们之精力和智慧,是无法做出较全面的研究的。故我仅选取了其中的四个点做了一些尝试。这四个点即是:①教师的自我提升。②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滋养。③学生自主学习课堂的开发。④学生课外阅读的推行。而对于这四个点,由于我日常积累中偏重于第三点,其它三个方面目今尚未形成赋有自我特色的东西。所以,今天,我只想将其中的第三点作一个简要汇报。
这其中的缘由主要是缘自我对行课特色的一个肤浅的认识。即当我们向外人推介我们的课题时,外人首先要看的自然是我们的课堂。而我们向外人所展示的当然必须是我们自己的特色。倘若我们所呈现的课堂亦如一般所为,则仍就难脱庸常,更无法有吸引力。
因此,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便在实践中创立了“三五三”式的行课方略。即把语文课文的学习从“事件”“做法”“程序”这三个思维视角来重新构造,并把课文的学习分成“读文”“字词”“构造”“解文”“表达”五件事,还通过“独学”“小组学”“班级学”三个学块来展开。我们所做的虽然仍是众人日常所做之事,但由于我们是用做事观来实施语文课文学习的,也由于我们基本变换了教师和学生课堂学习的角色位系,以及近乎玩课的组织形式,更由于我们可以形成一个基本的行课方略,因此,我们就拥有了仅属于我们自个儿的课堂特色。
3、两个特别说明
(1)小语再生教学的适用范围。通过我自身三至六年级的小语教育教学的实验,以及通过对上学期景鸿老师执教二年级时的语文课堂观测,我确信小语再生教学适用于小学各个年级。
(2)小语再生教学给予教师的解脱
①备课的解脱。我以为一本语文教材用分类备课法只需要写少量的教案。譬如:凡是读文的课型不管有多少篇课文就只需要备一节课。还如二十首古诗的学习,也只需要备一节课等。
②上课的解脱。当我们的语文课堂从“事件”“做法”“程序”三个思维度确立以后,只要经历一段时日的练习,就可摆脱老师讲解的固有模式。
③作业批改的解脱。当我们教会学生自行设计和自行批改作业而后,教师在批改作业方面简直就少有事可做,最多也只是检查而已。
但可惜的是,以上语文课文学习中的诸多方略还十分粗糙,甚至还有不少缺憾。而我所期望的就是:大家理当以我为垫脚石,且屐于吾肩,向上攀摘,而不是以我为绳索而束缚自我。如果是这样,则课题研究可盼矣。
各位老师,佛祖曾曰:“知我说法,如筏喻者。”虽然以我之资,永远都不可能去做那一叶普渡众生的扁舟,但此刻的我,却十分愿意与诸位一同去寻觅那一叶能使我校小语教育教学渡过晦涩苦海的扁舟,更愿意与大家同舟共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