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名言名句汇总
1. 叶圣陶先生提出:“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2.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显示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3. 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 山东大学校长展涛先生说:“应该让学生学简单的数学,学有趣的数学,学鲜活的数学。”
5. 清人唐彪说:“有疑者看到无疑,其益犹浅;无疑者看到有疑,其学方进。”
6. 北宋学者欧阳修曾言:“教学之法,本于人性,磨揉迁革,使趋于善。”
7.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
8. 华罗庚先生说过:“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退”成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把这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想通了,想透了,然后再……来一个飞跃上升。“这是一个十分精辟的思维方法,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第一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之遇”新“不惧;第二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习惯。”
9. 著名外语教授许国璋同志在个北京市自学青年颁发毕业证书的会上讲了一段话:“古往今来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无不都是靠自己学习,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谁能教莎士比亚成为莎士比亚?谁能教爱因斯坦发现解释宇宙的根本原理?谁能教鲁迅先生刻画出阿Q的形象?自己的学习和创造是前进的一种动力。”
10. 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只要途径之一。”
11. 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论坛”上所说:“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
12. 苏霍姆林斯基:“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13.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4. 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陶行知
15. “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
16. 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著名教育家赞可夫
17. 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美国心理学家斯奇卡列
18. 如果学习只在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就不会有技术。——高尔基
19. 顽强的意志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山——狄更斯
20. 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爱因斯坦
21. 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教育家
22.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善诱者,善导。”
23. 古人云: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以渔,终身受用。
24. 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爱因斯坦
25.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美国学者布鲁巴克
26.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 ——郭沫若
27. “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退”成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把这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想通了,想透了,然后再 …… 来一个飞跃上升。”这是一个十分精辟的思维方法,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第一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之遇”新“不惧;第二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习惯。——华罗庚
28.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29.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30.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 第斯多惠
31.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瑞士著名教育家 皮亚杰
32. 我们应该“使每一个学生在毕业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终生不熄地燃烧下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33. 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34. 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柏拉图论教育》
35. 求知与
36. 有疑者看到无疑,其益犹浅;无疑者看到有疑,其学方进。——清人唐彪
37. 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马卡连科
38. 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苏霍姆林斯基
39. 人脑这部机器应该分为两部分,动力部分和工作部分。……——魏书生文选?第一卷》
40. 一个人在学校里表面上的成绩,以及较高的名次,都是靠不住的,唯一的要点是你对于你所学的是否心里真正觉得很喜欢,是否真有浓厚的兴趣…… ——中国 邹韬奋《工程师的幻想》
41.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42. “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43. “总之,必使学生得学之乐,而耐学之苦,才是正轨。若一任学生趋乐避苦,这是哄骗小孩子的糖果子,决不是造就人才教育。” ——《陶行知全集》
44. “凡是儿童自己能够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应当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和感受。不过,教师知道应当朝哪个方向引导儿童:对于他们的思想,有些加以支持和发展,而有些则机智地予以抵销——当学生离开了作品的思想内容,陷入一些细节的时候就需要这样做。”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
45. “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
46. 导师应该记住,他的工作不是要把世界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部交给学生,而是使得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在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他自己。”——英国教育家洛克(1632——1704):《教育漫话》
47. “如果学生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不是和教师、同学隔绝,而是和他们合作进行),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确的答案,百分之百正确,他还是学不到什么。” ——美国教育家 杜威(1859-1952):《民主主义与教育》
48. “最好的一种教学,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49. 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说过;“化学实验室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最有效和收获最丰富的场所,培养化学科学素质,不仅要传授知识,最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因素包括动手、观测、查阅、记忆、思维、想象、表达七种能力,其中思维是智力因素的核心。上述全部质量因素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皆能得到一定的训练,而且非智力因素也与所增长。”
50.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
51.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52. “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这是任何教学的首要的、最高的规律。”“只教给学生以最本质的、最主要的东西,才能切切实实地掌握这种教材,使它不可磨灭地铭记在学生的记忆里。” ——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53. “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法国思想家卢梭
54. 顽强的意志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山——狄更斯
55. 如果学习只在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就不会有技术。——高尔基
56. 错误本身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由于错误真理才会发现”——德国哲学家黑格尔
57. 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
58. 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与技能,又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爱因斯坦
59.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是学习的重要方法,“疑”是启迪思维的钥匙。学必有疑,有疑比有所思。)
60.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
61.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
62.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
63. 高尔基:“如果学习只在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就不会有技术。”
64. 爱因斯坦:“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
65. 布鲁纳:“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
66.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67. 郭沫若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
68.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好课是拥有“五实”的课,即: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
69. 教育属于生活,教育为了生活,而且教育要依靠并借助于生活。——克伯屈(美)
70. 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斯宾塞(英)
71.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第斯多惠(德)
72. 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杜威(美)
73. 儿童的一切教育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即帮助孩子身心自然的发展。——蒙台梭利(意)
74.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
75. “真正的艺术是人类进步的最强大动力之一。 能够使尽可能多的人接近真正艺术的人,是造福于人类的人。”——柯达伊(匈牙利)
1.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2.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3.著名外语教授许国璋同志在个北京市自学青年颁发毕业证书的会上讲了一段话:“古往今来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无不都是靠自己学习,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谁能教莎士比亚成为莎士比亚?谁能教爱因斯坦发现解释宇宙的根本原理?谁能教鲁迅先生刻画出阿Q的形象?自己的学习和创造是前进的一种动力。”
4.陶行知先生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5.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只要途径之一。”
6.华罗庚先生说过:“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退”成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把这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想通了,想透了,然后再……来一个飞跃上升。“这是一个十分精辟的思维方法,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第一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
7.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斯宾塞(英)
8.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苏霍姆林斯基
9.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著名教育家赞可夫
10.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说过;“化学实验室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最有效和收获最丰富的场所,培养化学科学素质,不仅要传授知识,最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因素包括动手、观测、查阅、记忆、思维、想象、表达七种能力,其中思维是智力因素的核心。上述全部质量因素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皆能得到一定的训练,而且非智力因素也与所增长。”
11.“真正的艺术是人类进步的最强大动力之一。 能够使尽可能多的人接近真正艺术的人,是造福于人类的人。”——柯达伊(匈牙利)
12.山东大学校长展涛先生说:“应该让学生学简单的数学,学有趣的数学,学鲜活的数学。”
13.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
14.高尔基:“如果学习只在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就不会有技术。”
15.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美国学者布鲁巴克
16.错误本身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由于错误真理才会发现”——德国哲学家黑格尔
17.陶行知先生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18.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
19.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 ——郭沫若
20.“如果学生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不是和教师、同学隔绝,而是和他们合作进行),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确的答案,百分之百正确,他还是学不到什么。” ——美国教育家 杜威(1859-1952):《民主主义与教育》
21.“凡是儿童自己能够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应当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和感受。不过,教师知道应当朝哪个方向引导儿童:对于他们的思想,有些加以支持和发展,而有些则机智地予以抵销——当学生离开了作品的思想内容,陷入一些细节的时候就需要这样做。”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
22.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论坛”上所说:“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
23.如果学习只在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就不会有技术。——高尔基
24.一个人在学校里表面上的成绩,以及较高的名次,都是靠不住的,唯一的要点是你对于你所学的是否心里真正觉得很喜欢,是否真有浓厚的兴趣…… ——中国 邹韬奋《工程师的幻想》
25.郭沫若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
26.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陶行知
27.苏霍姆林斯基:“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28.叶圣陶先生提出:“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29.人脑这部机器应该分为两部分,动力部分和工作部分。……——魏书生文选?第一卷》
30.我们应该“使每一个学生在毕业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终生不熄地燃烧下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31.该记住,他的工作不是要把世界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部交给学生,而是使得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在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他自己。”——英国教育家洛克(1632——1704):《教育漫话》
32.顽强的意志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山——狄更斯
33.“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这是任何教学的首要的、最高的规律。”“只教给学生以最本质的、最主要的东西,才能切切实实地掌握这种教材,使它不可磨灭地铭记在学生的记忆里。” ——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34.北宋学者欧阳修曾言:“教学之法,本于人性,磨揉迁革,使趋于善。”
35.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
36.“总之,必使学生得学之乐,而耐学之苦,才是正轨。若一任学生趋乐避苦,这是哄骗小孩子的糖果子,决不是造就人才教育。” ——《陶行知全集》
37.“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
38.“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39.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美国心理学家斯奇卡列
40.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41.古人云: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以渔,终身受用。
42.清人唐彪说:“有疑者看到无疑,其益犹浅;无疑者看到有疑,其学方进。”
43.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44.有疑者看到无疑,其益犹浅;无疑者看到有疑,其学方进。——清人唐彪
45.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马卡连科
46.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教育家
47.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
48.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与技能,又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爱因斯坦
49.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 第斯多惠
50.“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是学习的重要方法,“疑”是启迪思维的钥匙。学必有疑,有疑比有所思。)
●1 9 4 8年 5月 1 4日下午 4点 ,就在耶路撒冷城外 ,为保持道路畅通而筋疲力尽的拉宾和帕尔马赫士兵正在收听收音机里犹太代办处主席戴维 ·本古里安的宣言 。在特拉维夫博物馆内 ,本古里安站在赫茨尔的肖像下向二百五十名听众宣布 : “我将宣读建国宣言 … … ”他和他的助手曾争论这个国家应该叫什么 。一些人曾建议叫 “犹地亚 ”或 “锡安 ” ,这两个名字都和耶路撒冷有关系 ,而且犹太复国主义者正努力控制这座城市的部分地区 。其他一些人建议叫作 “希伯来亚 ”或 “赫茨里亚 ” ,但本古里安赞成 “以色列 ”这个名字 ,他的选择得到一致同意 。 “以色列之地 , ”他宣读 , “是犹太民族的诞生之地 。 ” ----西蒙·蒙蒂菲奥里《耶路撒冷三千年》
●在这个萌芽的教育体系中,建立希伯来语的尝试所遇到的困难不难想像,正如当时的老师所言:“气氛浓重压抑。难以想像和描述第一颗种子是怎么种下去的。我们像哑巴,结结巴巴的,要手和眼来帮忙。” ----《犹太人》
●我们目前想到的佛教,一般说来倾向于内修的、静定的、沉思墨香的精神状态;但是,原始佛传故事及本生经变故事中其实充满了对生命极悲惨强烈的叙述与描写。有些部分十分近似于希伯来的《旧约》,借助着非理性的忍辱、牺牲,来完成宗教的崇高之感;而这种为绝对的信仰受苦到非人地步的强调,确实是原来中国本土所没有的。 ----蒋勋《美的沉思》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未见之事的确据。 ----《希伯来书》
●希伯来神话中,上帝创造给亚当的第一个女人是莉莉丝,但她与亚当起了争执,愤而离开,天使在红海边找到她时,她已经与恶魔生下了许多总称为莉莉姆的小恶魔。因为莉莉丝不肯回来,上帝才抽取亚当的.肋骨创造了夏娃。 ----尼尔·盖曼《星尘》
●天地都要灭没,你却要长存;天地都要像衣服渐渐旧了,你要将天地卷起来,像一件外衣;天地就都改变了,唯有你永不改变,你的年数没有穷尽。 ----《希伯来书》
●犹太人的母语是希伯来语,在希伯来语中,“学习就是重复”。在犹太法典《塔木德》中有这样一句话:“念101遍肯定比100遍要好。”强调重复得价值。在《塔木德》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只要把一本书念100遍,你就有能力读懂世界上的任何一本书。”
●还有难民,幸存者,我们对待他们既怜悯,又有某种反感。这些不幸的可怜人,他们选择坐以待毙等候希特勒而不愿在时间允许之际来到此地,这难道是我们的过错吗?他们为什么像羔羊被送去屠宰却不组织起来奋起反抗呢?要是他们不再用意第绪语大发牢骚就好了,不再向我们讲述那边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切就好了,因为那边所发生的一切对他们对我们来说都不是什么荣耀之事。无论如何,我们在这里要面对未来,而不是面对过去,倘若我们重提过去的话,那么从《圣经》和哈斯蒙尼时代,我们肯定有足够的鼓舞人心的希伯来历史,不需要用令人沮丧的犹太历史去玷污它。犹太历史不过是堆负担。 ----阿摩司·奥兹《爱与黑暗的故事》
●可能在塔尔博特这个人心里,摄影发明这个事情只是业余爱好。首先让我惊讶的当然是人文主义者塔 尔博特所研究的古代语言。他研究古代巴比伦尼亚的楔形文字,编撰亚述语辞典,另外还研究埃及象形文字,而且擅长希伯来语。甚至,他还对《麦克白》的希腊语诗文进行翻译。人类在蒙昧无知的黑暗时代中建立起来的古代文明人的灵魂,在这个人的精神世界里,已经完全得以理解。 ----杉本博司《现象》
●但是在一个遥远的君主和起源于几百英里外的无法预见的事件能深刻影响当地事务的世界里,一神教似乎是唯一能够真正令人满意的解释。在这样的时代,宗教的地方性再也不能适应一般常识和日常
●他们的宙斯不仅以他自身的形象出现,还更为令人兴奋地将自己装扮成兽类,作为一头公牛气势雄劲地凌驾于女性之上,化作一只扑打着双翼的白天鹅以异乎寻常的方式进入她的身体。欲望所带来的一切疯狂。放荡。堕落。最粗野的欢乐。不要那绝对孤独,绝对隐晦,作为现在、过去以及永远唯一主宰的穷极无聊地整日为犹太人操心的希伯来上帝。不要那完全无性别的基督神人和他降孕怀胎的母亲以及所有某种精致的超凡性所印发的罪恶感与羞耻感,而选择纠缠于冒险之中、具有鲜活表达力、朝秦暮楚、沉醉于声色犬马、精力充沛地与他丰富多彩的生活联姻、从不单独行事、从不偷偷摸摸的希腊的宙斯。 ----菲利普·罗斯《人性的污秽》
●婚姻,人人都当尊重,床也不可污秽,因为苟且行淫的人神必要审判。 ----《希伯来书》
●没有对 「未来」 的希望,自我牺牲和相互扶持的精神就不可能养成。如果「今天」是我们仅有的全部,我们就会拼死命多抓住一些「今天」。我们会像是漂浮在一个虚无的海洋里,任何一小片船骸都会被我们当成生命之树一样,死抱住不放。反之,如果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在前头,尚未来到,我们就会愿意把自己的所有与别人分享,眼睛放在我们手中已有的东西前面。唐纳移民团(Donner party)成员怀有希望时的互助和失去希望后的互相猜忌,反映出同舟共济精神亟需要有希望作为后盾。希望一丧失,人群就会分裂,每个人都拼命去照顾自己的利益。如果只有共同苦难而没有共同希望的话,既不能产生团结,也不能患难与共。希伯来人在埃及受奴役时,生活固然万分困苦,彼此却整天争吵不休,后来,摩西靠 ----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Glory 未知 光荣
Marcia 玛西亚 拉丁 女战神
Vidonia 拉丁语 葡萄枝
Giacinta 意大利语 风信子
Lydia 莉蒂亚 英国 来自里底亚的人,财富
Vera 拉丁语 真实的
Gail 英语 愉快
Lillian 丽莲 希腊 一朵百合花,代表纯洁;上帝的誓约
Valencia 拉丁语 勇敢的
Francesca 拉丁语 来自法国
Lauren 罗伦 拉丁 月桂树
Tyne 英语 小河
Fiona 凯尔特语 白色,公正
Katherine 凯瑟琳 希腊 纯洁的
Thirza 希伯来语 快乐的
Fawn 拉丁语 小鹿
●我们的希伯来《圣经》又是什么呢?除了我们认为(激进的正统派犹太人和基督徒也这么认为)它把上帝的话直接指示给摩西和先知们之外,大部分经文的惊人的、诗意的叙事不过像另一位考古学家所说的那样,只是历史真相的一种“回声”罢了。而有些情节,像根据文字记载的关于出埃及的故事写于人们认为的真实事件发生之后近500年,就很可能不是真的。在犹太史诗中,故事情节与真实历史之间的确有一个交汇点,但希伯来《圣经》是犹太人心灵的印记,是想象中犹太人起源和先祖的图画,是耶和华与以色列人立约的史诗。它令唯一的、无形的上帝成为犹太人精神想象力的原始宝藏,在历史长河中穿行。 ----西门·沙玛《犹太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