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南传佛教的经典名言 正文

南传佛教的经典名言

时间:2025-05-15 15:40:28

1、忍得过,看得破;提得起,放得下。

2、用佛法衡量自己,才能找出自己的毛病;用佛法改正自己,才能真正地改变命运。

3、我们若有感恩的心,便不会缺乏感恩的事。睡前为今天一天献上感恩!

4、因为有未知的存在,于是便有发现的快乐。

5、我们每天所做的决定,将会影响下一代的世界。

6、人要常笑,不要不开心;前面是绝,希望在转角。

7、宽容,是使人能容纳异见,而与之相辅相成。

8、我们要不断地把充满杂念的脑子扭回到当下,这就是我们的修行。

9、不奔走权贵之门,不会自讨没趣;不逢迎顺非之心,不会自感惭愧。

10、不要任意挥霍时间或话语,因为这两样事物是无法收回的。

11、有所求的爱,是无法永久存在的。能够永久存在的,是那份无形、无染且无求的爱。

12、学历是铜牌,能力是银牌,人脉是金牌,思维是王牌。

13、人生乃是给予和接受的平衡,既照顾到你,也照顾到别人。

14、有些事情不是因为难以做到才失去信心,而是因为失去信心才难以做到。

15、最甜蜜的声音,是仁慈的话,它永远带来阳光。

16、记住别人对我们的恩惠,洗去我们对别人的怨恨,在人生的旅程中才能自由翱翔。

17、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瞭解他。有智慧的人,则努力地想瞭解自己。

18、生活中的每个问题与挫折,都丰富着我们的人生。

19、处贫如富,处贱如贵,无勇而威,与世交通,终身无患难。

20、幸福与快乐是如此的垂手可得,俯拾皆是。

21、事事反己,世上尽可恕之人;时时问心,腹中少难言之隐。

22、乐观的人,从挫折中看到成功的契机;悲观的人,从挫折中看到失败的来临。

23、发心,才能把事情做好;立愿,做事才有目标。

24、如果你想参与人生的游戏并且赢的话,就得全心全力而为。

25、打开心灵那扇窗,你将会发现:原来快乐与幸福是一种感恩、祥和与宁静的心灵状态。

26、欲望,就是努力想变得不同。一旦不再想变成什么,我们也就不再努力去得到满足。

27、别企图想做得十全十美,只要能做个不错的模范就成了。

28、每一次微笑,就是把仁慈与积极的能量散播到世上。

29、把你所知的跟他人分享,就能够真正拥有影响力。

30、脾气好、嘴巴不好,心地再好也不是好人。

31、多一分踏实,少一分空虚;多一分清静,少一分烦恼。

32、假如我们转身面向阳光,就不可能陷身在阴影里。人生充满希望,去做就对了!

33、心灵贫瘠空虚的人,再多的世俗财富也无法丰盈他内心的贫苦。

34、孝顺,就是在父母需要你的时候,能欢喜付出。

35、用感恩的心,用报恩的心,来做服务的工作,便不会感到倦怠与疲累。

36、一个人最强大的武器不是外界的认可,而是对自我的认同。

37、欣赏别人,就是庄严自己;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38、只要发愤图强、越挫越勇,一样可以走出昔日的阴霾,而看见令人雀跃的彩虹啊!

39、学著以爱来看世界的过程中,我们也同时在清除心中的愤怒与仇恨。

40、磨难是幸福伪装的面貌,伟大的磨难背后都藏着伟大的幸福。

41、纷争起于我要、我是、我胜。烦恼源于心私、心邪、心疑。

42、宽恕是除了爱之外,我们另一个可贵的赋予。

43、修行的心境是轻松、自在的。因为真正修行的人,没有所谓的压力;有的,只是努力。

44、我们因为拥有太多,因而失掉了自由!

45、我们常为失去的机会或成就而嗟叹,但往往忘了为现在所拥有的感恩。

46、我们的心能够平静,是因为我们在观察它,而不是迷失在其中。

47、做该做的事是智慧;做不该做的事是愚痴。

48、快乐,只是一个方向,而不是一个地方。

49、推一个人,不如拉一个人;讨厌一个人,不如同情一个人。

50、被恨的人没有痛苦,恨人的人却终将遍体鳞伤,所以,绝不去恨人。

《本愿经》第四品

我们这一品仍然有几个理解的重点。第一个理解的重点,是有两位佛陀,他们在宿世发愿修行的时候,他们的愿望不同,有一位佛陀说:“我要先成佛,以后再度众生”,有一位佛陀说:“我必须要把众生度尽,然后再成佛。”这两位佛陀他们在发愿时候的区别,是我们这一次诵经需要理解的重点。他们最终都成就了佛果,那么成就佛果的根本力量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发愿先成佛、后度众生,也可以成佛?为什么发愿说,先把众生度尽了,然后再成佛,也可以成佛呢?看样子,度众生这件事情,最终是自己成佛的根本力量,因此我们看佛的经典里面,就常常谈到菩提心的内容,什么叫做菩提心呢?菩提心就是:你虽然有成佛的意图,但是所有的意图都是围绕让众生不受苦,让其他的生灵能够得到度脱,才能最终成就佛果。也就是说,我们个人的意愿,需要跟广大的生灵联系在一起,联系到一块去了,你的所有的愿都不是孤立的,你的所有的发愿都不是自私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你才具备成佛的根本力量。成佛力量的源泉还是度众生这件事,或者说这本身就是大乘佛教的特质所在,我们对于其他的生灵的帮助,如果是在小乘佛教的体系当中,他们可能是放在次要的位置上的,大乘佛教的一个鲜明的主张,就是把自利的所有行动都和利他关联起来,他们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他们是没有办法拆分开来的,或者说,如果是你本身没有度化其他生灵的这种意愿,你自己的得度也无法完成。只有在大乘佛教的体系当中,才这么完整地把个人的利益和大众的利益紧密地关联在了一起。我们通常说:“政治是指什么?”——就是指大众的事。我看这个大众的事情,宗教也是最关注的,宗教也关注大众心灵的解脱:你能不能成佛?这才是你生老病死、痛苦解决与否的关键。是不是朝着解脱道去发展?这才是关键,而不是在人间的是非上。

那么,怎样能够生起利他的这种大乘的菩提心呢?我们都知道,菩提心是自己能不能进展,能不能成就佛果的根本力量。那么菩提心,它到底在我们内心里是一股什么样的力量?我们看前面经文里边,地藏菩萨他的母亲在地狱里面受苦,他看到的时候,他受不了了。他为了度化自己的母亲,他就说,我要把天下的所有的母亲都度化了,因为他从个人的痛苦当中理解了其他生命的苦难,自己都有度化他们的责任。在这个时候,他产生了力量,他能够度化他的母亲,佛陀给他授记,就说:不光是你的母亲得度,所有众生都得度了。

这在心里边是一股什么样的力量呢?从根本上讲,这本身就是信仰的力量。我们前面在学习《中观见与道德经》的时候,曾经提到过这样的问题,就说,信仰是一个什么样的指标?怎样才算是有了信仰?真实的信仰啊,是要你在体会人世间的无常和痛苦,还有生命当中的波折,整个过程当中甚至于你最好的挚友都抛弃你了,所有你可以倚仗的力量都没有了,你完全一个人处在孤立状态下对于生命进行的反思,在这种生命反照的过程当中,而从内里产生的一股关注生命,一股希望生命更加美好转化的这股力量。这种力量产生出来以后,你在观照自己生命的时候是同样地具备热情,观照他人生命的时候也同样具备热情的这个时候,这样的力量才叫做信仰。在这个力量还没有产生之前,我们所希望拥有的信仰很有可能只是停留在形式上,或者只是在插科打诨, 我们并没有获得发诸内而形诸外的根本力量。

“发诸内而形诸外”是一句中国话,可是实际上这种精神却是我们获得信仰源泉的根本精神。地藏菩萨也正是在自己的母亲遭受痛苦,在进行深度反思、震撼的状态之下,他生起了要度化天下生灵的这么样的大愿。由个人的信仰产生力量以后,我们才有可能产生度化其他生命的力量,这也就是当自己内心信仰建立,才能够使外部世界的清净名言得到转化的理证的依据。我们外部的世界如果是根据如来藏所言,我们现在举手投足能感触到的外部世界都是清净的佛世界,都是清净佛土。那我们为什么感受不到?其原因就是我们内部存在的信仰的力量没有产生,菩提心的力量没有产生。内里的这股力量产生以后,我们才有可能产生外在转化的能力。

因此,《地藏菩萨本愿经》在这一品里面所交代的发愿的这种精神实际上是我们每一位佛弟子修行和发心的精神,我们都需要。如果我们的这种精神没有生发起来,我们的信仰可能还是缺乏力量的,甚至于都还仅仅只是在追随形式。根本力量是否形成,我们可以对照《地藏菩萨本愿经》。所以在诵持这样一部经典的时候,我们实际上会得到很多提示,信仰是如何在生起?善愿如何在生起?菩提心如何在壮大?这都是从我们的发心过程当中可以观察的,也是从《地藏菩萨本愿经》可以借鉴来的。

《本愿经》第五品

第五品这里最需要理解的是业感差别。这所谓业感差别呢,也就是说,业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丁是丁,卯是卯的,你只要干了哪一件坏事就必定堕哪个地狱,不是我们所理解的这么简单,因为地狱这种果报通常都是由生前很复杂的各类业果缘起纠集夹杂在一起的。比如说我们眼看着有人在偷别人的车,可是他是不是马上就获得一个自己的东西被别人盗的这么一个果报呢?也许我们正希望它能呈现这个果报的时候,果报没有呈现,不希望呈现的时候,有的果报也就呈现了。

因为业感差别有其极大的复杂性,我们所愿意这样理解的丁是丁,卯是卯的果报,心为什么老停留在这里呢?因为我们对于业果的理解,对于生命的理解都半是当世的。我们就觉得我们这一辈子就是当世的这一生,至于以前还有千千万万的生,以后还有千千万万生,这个事实往往被我们忽略掉了,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业果的理解就充满了局限性。可是即便是佛陀在介绍地狱的时候,也都说一一狱中更有百千种差别,百千种苦楚,更何况多狱?地狱的各种各样的情况,是没有办法用特定的某一个事件去说明的,因此在人间我们产生了对于业果判断有时候的一些遗憾。有人说,怎么好人尽是得恶报,坏人尽还是有好报?你看现在社会上那么多的坏人,他们吃喝玩乐,过得那么潇洒,而我们善良的人呢,总是被别人欺负。甚至于有的父母亲教导孩子说“你就要学的恨一点”,“你要学的坏一点”,或者教导孩子说 “你应该学得狡猾一点,你这样出去被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

善良在对于业果不信赖的状态下就会被误解,恶行会被理解为善行,善行被理解为恶行。根源在哪里呢?还是对于业果这一问题的简单化的理解,进行我们内心所意愿的合理化。在我们心里面合情合理,实际上业果就不是业果了,所以我们还是要相信当年佛陀所提出的那句话“业果缘起不可思议”,背后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线索太多了,不是我们用简单的小心翼翼就能够判断得清楚。如果是说我们的判断不够精确,我们也尽量地按照佛陀所说的“业果不可思议”,我们暂且搁置,不要做出短期的有限智慧判断的决定。把这个决定做出来以后,自然就会倡导出一种抱怨情绪,或者是一种邪见,流传起来,对于社会,对于自身、周边人的影响都不好。我们始终要记住一条就是“业果不可思议”。它虽然是各大类型可以说,但并不是说我们一说就给说定了。像地藏菩萨曾经就在前世的弘法当中说:我对于偷盗的人就说贫穷苦楚报,对于嗔恨的人就说遭受打击的这样的报……只是向他们那一类的人说那样的报,制止别人的恶行而已。报是基本的类属,而不是决定性的丁是丁卯是卯的——你今天偷了马上就得到一个果报:你的东西被偷了。业果的理解要留出这么样的弹性这么样的宽松的空间,对于业果的理解才不会走向片面。

《本愿经》第六品

读诵这一品,我们就要从这部经典当中获得利益了。首先,我们只要是听到地藏菩萨这个名号,或者是随喜赞叹甚至于自己也念诵,生生世世当中,我们都将富足平安,没有恐惧,有着种种的善报。假如说自己还能在平日里诵《地藏菩萨本愿经》,诵这个经一个月,从初一一直到二十九、三十,这十个斋日里面每天诵一遍,或者是诵一诵地藏菩萨的名号,有无量的功德。这是佛陀直接来教授的这些方法,我们确信无疑。

这里关键是关于《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的所谈到的,关于人临终的时候来进行转诵这一件事,我们要重点地来进行了解。当有亲人、朋友、长辈、幼辈这样的人在生死之际难得决定的时候,我们诵持这样一部经典,对于他将是最大的帮助。《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所提倡的方法,自己读一遍,或者是请人转读,或者是拿病人可爱的物件、衣服、宝贝或者庄园、田舍对着病人在那里说,就说“我帮你的东西拿去塑佛像了,拿去供养经像,拿去供养寺院了”,一定要对着病人说。在病人昏蒙的神识状态下面,他听到了这个话,功德就增进了,这实际上也正是地藏菩萨名,一闻名得福的这么一个果实。甚至于诸识分散,志气尽了,从第一天到第七天高声转读这样一个经典,宿殃重罪乃至于五无间罪都永得解脱。

一个人在生命的转型的过程当中,这是他获得解脱,获得重大生命进展的一种机会,所以我们具备信仰的佛弟子,对于生死的问题,往往有我们一套的理解。人在生来死去的时候,他不是孤苦无依的,有了信仰的人在朋友死亡或者自己死亡的时候都有着很好的解决方法。南传佛教有一个礼仪,叫作“回生仪式”,是怎么做呢?在生前自己花钱买一个棺木,请一位法师来或者是直接送到寺院去,去了以后就准备好自己死亡的各种物件,往生被啊、鲜花啊、什么扎在手上的黑手章啊,这些全部都准备好了,很隆重地躺倒棺材里面去,躺倒里面去了,法师在旁边诵经,就把往生的所有的经咒都诵完了以后,然后宣布你的这一生已经死去了。一宣布完以后这个人就可以从里面出来,出来了又得到另外一个宣布,就说你的新的一生又来临了,出了棺木就相当于从新活了一遍。我看这样的一个仪轨特别具备佛教的转生转世的这种精神。人总是这样的,最抛不下的就是过去的各种烦恼、疑惑、犹豫,而如果是说我们并没有到生命的最终结的时候,能够让我们获得新生,让我们获得对于生命的崭新的理解,那这样岂不是跟重生了一模一样嘛!

而《地藏菩萨本愿经》,我们在这个生和死的关键时候进行转诵,将有无量的福德因缘。不过我们现实的生活过程当中,平时多半都是愿意在没有重大责任的时候,处于自我的懈怠状态,或者是一种半封闭状态,自己要干什么都行,自己为自己作决定。在这个状态当中啊,对于生命的问题我们很难总像那样的警惕起来,或者是即便有亲戚朋友出现了生来死去的事,在发生事件的那几天可能受到一个震撼,可当事情过去了久了,也就心平气和还是会回到平常的生活当中了,我们似乎人人都不会有死亡,人人都不会有生老病死的问题一样。地藏菩萨在这里用福德因缘的方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当中来,让我们知道诵持《地藏菩萨本愿经》到底有多大的恩惠,有多大的现实果报。在诵持的'过程当中,实际上我们就已经在对于生和死有着更理性、更加充分全面的理解,在这个理解的基础上面,我们的信仰的精神就会现前。这是《地藏菩萨本愿经》在利益存亡这一部分没有直言说白的一件事。可是我们知道,只要把生死流转的无常现实常常在作理解,我们自然地会有种种福报。

《本愿经》第七品

第七品有一个理解重点,就是:如果我们是为他人来念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六分功德生者自利,一分功德是临终人他们能够获得。为什么分成这样的六分和一分功德?

【达摩难陀法师佛语经典语录】

恐惧与烦恼是我们为生活付出的代价,而不安是恐惧和烦忧的根源。

——达摩难陀法师《如何无忧无惧过生活》

在所有负面的心理状态中,最不健康、最伤身体的是慢性烦忧。

人为什么会烦忧?最根本的答案只有一个——烦忧是因为“我”和“我的”观念,或佛教说的“我执”所致。

——达摩难陀法师《如何无忧无惧过生活》

忧忡的人总感到自己不如人——“也许我无法胜任那份工作吧!”或“我觉得自己不够聪明,无法让人对我有好印象。”他们不愿意以自己的真实面目示人,总是对自己说:“我不能让别人知道真正的我,否则,别人可能对我失去信心或轻视。”所以他们只好伪装成另一个人。

——达摩难陀法师《如何无忧无惧过生活》

没有一个人在世上是不可或缺的,少了他,世界还是会继续运转。既然如此,他大可不必这么担心自己,老是怀著一些想象出来的忧虑,以致伤害自己的健康,缩短人生的旅程直到终了——死亡。

——达摩难陀法师《如何无忧无惧过生活》

忧虑来自于各种不同的承诺及责任,起源于各种的伪装。

——达摩难陀法师《如何无忧无惧过生活》

家庭是另一个忧虑的症结:“或者我根本不是个好爸爸(妈妈、女儿、儿子)”

先生担心年轻貌美的太太对其他男人示好;太太忧虑英俊的丈夫会离她们而去或有了外遇;未婚男女担心找不到好对象:结了婚的夫妻担心膝下犹虚会是多么寂寞;已有子嗣的夫妻又可能担心子女的教养问题。

有的人忧虑:“老公(老婆)已不再爱我,可能会遗弃我。”或“等我老了,孩子会不会照顾我?”还有一些父母过度担心小孩的安全问题、收入是否足够应付家庭开销、家庭的保全问题,或是家眷亲人的健康情形等等。

——达摩难陀法师《如何无忧无惧过生活》

人往往很在乎自己的外表——男人担心秃头;女人烦恼脸上出现皱纹或忧心自己的身材、肤质、身高等问题。

人也害怕遭受他人的批评,评击或谴责,因为害怕被人嘲弄,而不敢在人前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想法,但每当有人表达与自己相同的意见。而且得到别人的认同时,自己却又忿恨不平。虽然明知别人的批评是不公平的,也不是自己应得的,却又深受其苦。

——达摩难陀法师《如何无忧无惧过生活》

你的财富可以粉饰住处,

但只有美德能装扮自己;

你的服饰可以点缀外在,

但只有行为能够代表你。

——达摩难陀法师《如何无忧无惧过生活》

要了解,生命中所遭受的一切困厄终有解决之日,没有永远受诅咒的灾难,除非自己愿意让事情如此发展。

——达摩难陀法师《如何无忧无惧过生活》

然而,有些自由派的思想家则认为:“人只是一步小小的机器,由原子排列组合而成,不过是自然进化的一部分,而痛苦则是人类挣扎求生不可避免的过程。生命並没有特殊的意义及目的。而死亡是化学成分的分解,分解殆尽后,不余一物。”

——达摩难陀法师《如何无忧无惧过生活》

工作上,人可能烦恼著能否顺利完成工作,如何做正确的抉择。

“如果我的决定是错的,那该怎么办?”

“我应该趁现在赶快把股票卖了呢?还是迟些再卖?”

“我的部属在财务管理方面是否值得信任?他们会不会趁我不在时背叛公司?”

有些人担心可能会遭受损失,或是无法如愿获得升迁,或是被托付太多的责任,有些人则烦恼功成名就会遭同事的嫉妒。

事实上,我们每天所遇到的烦恼永远也无法详列出来,活著,本来就充满了忧虑和恐惧,这造就了我们内心的黑暗面。人有无数的恐惧——怕敌人,怕飢饿、怕生病、怕失去财产、怕老、怕死,甚至害怕来生。

——达摩难陀法师《如何无忧无惧过生活》

人不只烦忧事情会出纰漏,甚至事情进行得太顺利也会烦恼。在他心中隐约有种莫名的恐惧感,似乎事情会顷刻之间出错,眼前的快乐可能在下一秒变成悲哀。

虽然有人说“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但人还是担心没有消息,无端的担忧使得生活中充满恐惧。这种不幸降临在每个人身上,只有心地纯洁的人,才能从桎梏中解脱。

——达摩难陀法师《如何无忧无惧过生活》

恐惧与烦恼似乎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任何一个活在现世的人,都无法从这些不愉快的精神困扰中解脱。

人到底为什么忧心忡忡?

忧虑来自于各种不同的承诺及责任,起源于各种的伪装。

——达摩难陀法师《如何无忧无惧过生活》

人必须做好心理调适,随时有接受责难的准备,即使这些毁谤毫无根据。林肯对批评有一套审慎又实际的应对方法。他说:“即使我们反驳别人的抨击,可是还是换不回小店关门的命运。我以竭尽所知所能的态度去做事,不到末了,绝不罢手。如果最后证明我是对的,那么别人的批评又有什么关係?如果事后显示我是错的,那么,即使十个天使的担保,也是枉然。”

——达摩难陀法师《如何无忧无惧过生活》

【达摩难陀法师简介】

达摩难陀长老,出生于1919年3月18日,家乡在锡兰南部。他在马达拉的基宁村一间学校受正规教育。由于文化的影响,年幼时,他便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有位出了家的舅父,成为他的精神导师。他的母亲是个非常开通及虔诚的佛教徒,虽然长老是个长子,但,母亲却鼓励他出家。母亲还说:如果你结婚,只能照顾到家人而已;若出家成为法师,就能照顾到无数的众生。长老12岁时,依 venerable k.dhammaratana maha剃度出家、在venerable n.sarananda maha 座下成为沙弥。

当中接受寺院的训练直到29岁受具足比丘戒。为了更了解佛法,所以就进入哥伦维也华丹那佛学院及其他著名佛学府深造,随后7年,他专心研修梵文、佛教哲理、巴利文合经典。26岁考获学院语言、哲学合巴利文经典研究文凭。曾获得印度兴都大学奖学金,到该大学深造,主修梵文、兴都文和印度哲学,经过4年的专精研读,获得大学颁发印度哲学硕士学位。后来,回返锡兰建佛学院,实现说法度众的心愿,还出版佛教月刊给予村民阅读。

33岁那年,长老获得维戴加拉学院院长选派,前来马来西亚十五碑锡兰佛寺服务。1962年。长老就在十五碑佛寺成立佛教弘法会,其目标是研究佛法和推扩佛教文化,鼓励、促进和发展佛教真理和慈悲观以及培育宗教和平及认识。1970年,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成立,长老鼓励佛教弘法会青年组,大马锡兰佛教会青年组也加入马佛青总会。同时马佛青总会也邀请长老为宗教导师,为佛青和佛教徒提供宗教资讯服务。长老到过东西方国家弘法。他拥有东方研究大学,那兰陀大学、兴都大学所颁发的名誉博士学位。60年代,长老是马来西亚宗教联系机构的活跃成员。长老也是筹组各宗教谘询理事会的创办人之一。

2006年8月31日中午十二时四十分,马来西亚、新加坡南传首座也是现任吉隆坡十五啤南传佛寺住持达摩难陀长老,在雪兰莪梳邦再也医药中心安详圆寂,世寿八十八岁,戒腊七十五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