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2、把握机遇,心想事成。
3、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4、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5、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6、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7、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8、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9、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1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1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2、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13、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14、与其轻人,不如重我。
15、与其轻人,不如重我。
16、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7、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18、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19、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20、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21、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22、一息若存,希望不灭。
23、一人当关,万夫莫开。
24、一箭易断,十箭难折。
25、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26、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27、雁怕离群,人怕掉队。
28、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2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0、虚怀若竹,清气若兰。
31、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2、心气和平,事理通达。
33、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3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35、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6、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37、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38、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39、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40、头雁先飞,群雁齐追。
41、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42、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4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44、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45、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46、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47、食之以时,用之以礼。
48、十年树人,百年树木。
49、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50、失之桑榆,收之东隅。
51、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52、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53、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54、圣人千虑,必有一失。
55、圣境之下,调心养神。
5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7、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58、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59、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60、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61、三十六策,走为上计。
62、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63、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6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65、人之幼稚,不学则愚。
6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67、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68、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69、人多山倒,力众海移。
70、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7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7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74、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7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76、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77、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78、贫而无怨,富而不骄。
79、拼搏奋斗,
80、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81、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82、能量+毅力,征服一切。
83、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84、两粒种子,一片森林。
85、力求有功,方能无过。
86、君子之学,死而后已。
87、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88、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89、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90、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91、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92、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93、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94、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95、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96、观海得深,瞻天见大。
97、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98、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99、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100、耳闻是虚,眼见为实。
101、独脚难行,孤掌难鸣。
10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103、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104、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10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06、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107、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108、船载千斤,掌舵一人。
10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110、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111、柴多火旺,水涨船高。
11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113、不勤于始,将悔于终。
114、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115、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116、追求目标,坚持不懈。
117、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118、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
3、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汤赋》)
5、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宋苏询》)
6、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宋史》)
7、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
8、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曷冠子天则》)
9、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10、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孔子)
11、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荀子》)
1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
13、兼听则明,倔信则暗。(《汉王符》)
1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15、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孙子》)
1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17、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宋朱熹》)
18、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19、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20、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21、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宋释道原》)
22、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23、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
2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25、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
2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27、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
2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29、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30、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曹操)
目兔顾犬 犬兔俱毙 势若脱兔 守如处女,出如脱兔
兔角龟毛 兔生角,龟长毛。都是没有的事。比喻有名无实。
目兔顾犬 看见兔子而呼猎犬。比喻及时补救。
秋后的兔子--又撒起欢儿来
狮象搏兔,皆用全力
兔头麞脑 形容人面貌猥琐。多形容坏人。
狡兔三窟
兔死狗烹 烹:烧煮。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
成语:白兔赤乌 东门逐兔 动如脱兔 待兔守株 得兔忘蹄
兔丝燕麦 兔丝:菟丝子。菟丝不是丝,燕麦不是麦。比喻有名无实。
兔子不吃窝边草
守株待兔 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
兔走乌飞 形容光阴迅速流逝。
兔死狗烹 兔死狐悲 兔死犬饥 兔丝燕麦 兔头麞脑
守株待兔兔子咬起狼来--这还了得
势若脱兔 势:攻势。脱:脱逃。对敌人攻击的`速度极快,就像脱逃的兔子奔跑那样。
狡兔三窟 狡兔死,良犬烹 狡兔三穴 惊猿脱兔
兔起凫举 兔起鹘落 兔起乌沉 兔缺乌沉 兔死凫举
兔死犬饥 比喻敌人灭亡后,功臣不受重用。
两手掐兔子--稳拿
乌飞兔走 乌:古代传说日中有三足乌,故称太阳为金乌;兔:古代传说中月中有玉兔,故称月亮为玉兔。形容光阴迅速流逝。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兔子掉进海里--不是时髦(湿毛)的事
兔角牛翼 兔不生角,牛不长翼,故以“兔角牛翼”喻不合情理之事。
兔子急了眼--还会咬人哩
兔葵燕麦 形容景象荒凉。
兔死狐悲 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伤。
白兔赤乌 多借指时间
东兔西乌 龟毛兔角 狐死兔泣 获兔烹狗 狐兔之悲
兔葵燕麦
兔死凫举 象兔敢奔跑,象野鸭急飞。比喻行动迅速。
狡兔死,良狗烹 烹:烧煮。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
兔起凫举经典的句子 希望你会喜欢!; 凫:野鸭。象兔敢奔跑,象野鸭急飞。比喻行动迅速。
东兔西乌 兔、乌:古代神话传说中说,月亮里有玉兔,太阳里有三足金乌,所以用乌、兔代表日月。月亮东升,太阳西落。表示时光不断流逝。
待兔守株 比喻墨守成规不知变通或妄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开春的兔子--成群结队
得兔忘蹄 犹言得鱼忘荃。蹄,兔罝。语出《庄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狮子搏兔,亦用全力 守株待兔 兔角龟毛 兔角牛翼
守如处女,出如脱兔 处女:未嫁的女子,指军队未行动时象未出嫁的姑娘那样持重;一行动就象飞跑的兔子那样敏捷。
狼奔兔脱
见兔顾犬 狡兔死,良狗烹
狮子搏兔,亦用全力 比喻对小事情也拿出全部力量认真对付
狼奔兔脱 形容仓皇逃窜。
一雕双兔 三人并列显位,一人势盛而两人受其挟制。
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见兔放鹰
兔走鹘落 兔走乌飞 乌踆兔走 乌飞兔走 一雕双兔
兔起鹘落 鹘:打猎用的鹰一类的猛禽。兔子刚跳起来,鹘就飞扑下去。比喻动作敏捷。也比喻绘画或写文章迅捷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