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诵《本愿经》时的心态一定要对,一定要先对地藏菩萨生起信愿,不要怕鬼啦、或是一边诵一边打妄想等等。
有个人问,要如何修地藏法门,念《本愿经》。其实,就一句话,你要把地藏菩萨充满你的生命空间。
祖师大德说,你要专修,不要杂修。这个专就是说,你要用一个法门来充满你的生命空间。你遇到危难时,你去求谁呢。不能一边求观音,一边又求地藏,听这个灵,就念这个,那个灵就念那个。这样子就造成分心,往往很难感应。那如果你要修地藏法门,建议你把百分之五十的时间,用在地藏法门上。剩下的百分之二十五时间,用来看其他法门,也可以念《普门品》、《药师经》、《金刚经》、《法华经》都可以。但要明白,我们生命的空间中。地藏菩萨占的比例最大。
地藏法门包括,我们念《本愿经》,去护持地藏道场,建设地藏像等。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你就把地藏法门作为你真正生命归宿。每天都念《本愿经》,同时把《本愿经》背诵下来,然后对地藏菩萨要有一种感情。这个感情的培养,很重要。学佛的人,对佛菩萨没有感情,想要长久,很困难。因为人是有感情的。
念《本愿经》,这次就讲一点。就是要上供下施。上供就是上供诸佛菩萨,尤其是初一十五,一定要用米饭、水果来供养地藏菩萨。上供最好在中午前,佛是中午吃饭,天人是上午吃饭,晚上就是饿鬼道吃饭。下午就下施,晚上尽量去施食。这些需要仪轨。那就要去学习禅宗的仪轨。这些增长福报很快。这个世界有佛,有天人,有鬼神,也有饿鬼道。那他们都要吃饭。所以佛门很注重用饮食来供养佛菩萨,还有护法神。护法神也属于六道众生,也有执着,同时自然也要饮食。我们供养,他们就吃,他们道业精进,也能护持我们修道人。
禅宗是很重视供养,尤其是和六道众生沟通。禅门中有供佛,供天,晚上施食,经常组织各种法会,那也是请诸佛,龙天,还有鬼神土地吃饭。寺院,都会设置土地牌位,供养当山土地。对护法神,千万不能轻慢。尤其是山神土地,城隍等,他们虽然没有解脱,但也统领一方鬼神道。修道人也要多感谢他们的护持。坚牢地神就是地藏菩萨最大的护法。念《本愿经》的人,要学会很恭敬他们,千万不能起轻慢心。古人讲,德重鬼神钦,学佛后,还要德行好,鬼神才会护持你。
这些供养,是外在的相。不要觉得这些供养,很浪费时间,很麻烦。寺院要开光,要动土,要做大举动,都会供养土地神。如果你只诵经,而不修供养,下辈子就会有智慧,福报就缺乏。修供养很重要。尤其我们常年组织供米给寺院,因为这个因缘,我们去寺院,都能吃到饭。供米给寺院,也是修供养的一种方式。有人胃口不好,或者消化不良,或者小孩身体不好,建议多买米,买油去供养贫困寺院。
学佛人,要行菩萨道,第一条是布施。就是把心量打开。有人说,我念经很勤劳,以后一定赚大钱。其实不一定啦。念经能遣除你部分的.违缘。但赚钱要靠福报。你想从三宝门中得到利益,必须先去付出。先努力的去三宝门中付出,三宝就加被你。那我们什么都舍不得时,只想自己好,拜一拜佛就想要大富贵。这就是乞讨的心态,像三宝乞讨,那怎么可能。我们要先学会布施。有钱出钱,没钱的话,大家去寺院做义工,用体力,三宝也是不会亏待你的。
佛法是让人富贵的方法。要富贵,首先要心灵富贵起来,自己做个富有的人,能帮助别人的人,而不是向别人乞讨,想去占别人便宜的人。占到了别人便宜,就损了自己福报,结果就是越来越贫穷。相反,我们内心越富贵,越布施时,外在的也会越来越富贵。
拓展阅读:多诵读《普门品》和《本愿经》
修行首重见地。确立圆满的见地,是修行的第一步。这第一步,如果方向错了或出了偏差,后续的修行一定会遇到不少障碍。不过,要确立圆满的见地,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却很不容易。一是身边的善知识太少,二是佛教的经典太多,难于抉择。佛经之多,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如何从中选取一些代表性的经典供自己终身修学,以较少的精力获得较大的受用,少走弯路,这是我们每个学佛的人必须考虑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虚云老和尚的修行经历和开示中,找到答案或者启示。这答案或启示,对于充斥着种种邪知邪见的末法时代之修行者来说,可以说是一盏很好的指路明灯。
在增订《年谱》的时候,有一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九五六年九月,在虚云老和尚一百一十八岁生日的时候,江西佛学社的同人借给虚老祝寿之机,邀集了江西省部分寺庙的僧众,在云居山举办了一个大型的佛经讲座活动,后来由此发展成为“真如寺佛学研究苑”,让那些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年比丘就学于其中。按虚老的旨意,讲座的内容定为讲解“大乘三大部”,即《金刚经》、《法华经》、《楞严经》。佛学研究苑的日常课程,除了研习这三大部之外,另加《四分律比丘戒本》。当时因为虚老年纪大,讲课困难,遂聘请海灯法师任主讲。这个活动一直持续到一九五七冬天才结束。
虚云老和尚发动大众研习“三大部”,绝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由来已久。细读虚云老和尚的《年谱》、《开示》和《书信》,我们会发现,虚云老和尚这一生,无论是自度时期的个人修行,还是度他时期的讲经弘法,关于听习、宣讲、劝修《楞严》和《法华》的记载,多达数十处。虚老生前还曾用蝇头小楷撰写过《楞严经玄要》和《法华经略疏》等著作,只可惜在一九五一年的“云门事变”中散失了。
在中国佛教史上,早就有“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这一说法,至于《金刚经》,则一直被视为六百卷《大般若经》的大纲。可见,虚老提倡反复地研习这三大部,是由这三大部在大乘经典中所处的“纲宗”地位决定的。《法华》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圆顿的一乘见地,这是成佛的基础;《楞严》可以帮助我们明心见性和避免魔障的干扰,这是证道的前提,《金刚》可以帮助我们开启智慧之眼,这是修道的指针。所以,修习大乘法门的人,直接、反复,乃至终身研读这三大部,应该说是进入佛法精髓的最有效的途径。
至于在家修行人,虚云老和尚主张,除了研习这三大部之外,还应多多诵读《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和《本愿经》,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宗教感情、树立修学的信心,并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祈福消灾等方面的实际利益。此外,虚老还主张研习《大乘起信论》,认为这也是一个进入佛法大海的有效方法。
总之,虚老的修行经验和开示告诉我们:现时代,如果你想让修行尽快进入轨道,少走弯路,不受人蛊惑、不落入偏执当中,最稳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先深入地研习《法华》、《楞严》《金刚》、《起信》等经论,并经常地诵习《本愿经》和《普门品》。这也许是对我们所处时代“善知识难遇”之现实的一个最好的补救方法。
论语十则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则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 能读会写“愠、殆、矣、诲、弘、凋、恕”等字词;
3.积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词语。
能力目标:
1.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2 . 理解、运用《论语》中名言警句。
德育目标:
1.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2.体会课文丰富的内涵,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点评《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十则的意蕴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在读中理解、领会每一则语录。
2. 探究法。在教学中,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语言文字质疑释疑并加以评点,调动学习积极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从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对世界文化的深刻影响入手)
设计1:
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对,他就是孔子。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和做人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设计2:
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长途跋涉、一路跪拜的虔诚的藏传佛**向着布达拉宫或者伊斯兰**向着麦加前行的壮观情景。而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也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这其中的缘故吗?人们多称孔子为“圣人”,曲阜是他的家乡。据说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长九尺有六寸(约合现在6.4尺),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古圣的教诲。
设计3: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她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不少光辉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然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二、交流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知识
(可以投影显示)
1.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他被尊为圣人。孔子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写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2. 《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叫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和对象。清朝时有一个故事,文学家毕沅在陕西当巡抚,有一天到庙里住宿,听见一位和尚在念经,就问他:“一部《法华经》共有多少个‘阿弥陀佛’?”和尚说:“我是一个蠢人,大人是天上文曲星,聪明的很,一定知道一部《论语》有多少个‘子曰’。”毕沅也答不出,因为‘子曰’太多了,谁也没有统计过。课文第一至第第九则属于这种体式;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课文第十则属于这种体式;叙事体,其中多少有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三、认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扫清文字障碍。
2、听读,听老师示范朗读,把握节奏语气。
3、正音释词:①论语(lún)②说(yuè):通“悦”,意思是愉快。诲女知之乎:同“汝”,人称代词“你”。是知也:通“智”,聪明。(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通假”。但由于语言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间,现在已不同音了,朗读中要读本字的音)③愠(yùn):生气,发怒。④三省(xǐng)吾身:察看,检查。 ⑤传(chuán)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⑥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有害。⑦弘(hóng)毅:强毅。⑧凋(diāo):凋谢。 ⑨矣(yǐ):语气词。
4、分则朗读,疏通文意,并且翻译。
四、研习课文,深层体悟
1、学生试作批注、概括、归纳每则内容大意。
2、积累格言警句和成语:
①为每则语录分别批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的评语。
②学习笔记
A.成语类——
B.格言类——
3、问题设计:
①“学而”一则
三个反问,尽得三叹之妙,那么“君子”指的是什么人?一个人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总是怨天尤人,这样的人还配称为君子吗?联系孔子经历,从中感受到孔子怎样的人格呢?
②“温故”一则
有些老师知道世上许多事情,讲起来娓娓动听,这样的老师能说是好老师吗?子曰:“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在掌握旧知识的同时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才可以为师。
③“诲女”一则
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什么?
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该怎样看待。
⑤“岁寒”一则
孔子用松柏后凋比喻什么?
4、学生集体背诵全文。
五、积累拓展
1、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和格言,并说明理由。
2、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格言归纳并板书:
死而后已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修行人一定要读华严经,或者至少要读华严经中的普贤菩萨行愿品,这个很关键,行愿品是华严经的精髓。
昨天妙秀说要开智慧,发愿了每天诵法华经一品,法华经像莲花一样绽放,颂了能六根清净,长智慧。后来又发愿了要颂华严经几部。非常赞叹。能诵华严经的人的心量,是非常广袤的。
很多人学佛学着学着,就跑到了外道,或者儒家去了。或者很多人觉得佛教和儒家一样,叫人做好人做好事而已。其实佛的境界,不是凡夫能度量的,那么为什么把佛法,把佛教看得这么低呢。因为没有读《华严经》的缘故。华严经的全名,叫做《大方广佛华严经》,是经中之王。不读华严,不知佛门之富贵。佛门有多广大呢,不读华严,不知道啊。就以为佛法就是这么简单的。这就是我们现在人对佛教的误解。因为没有深入经藏的缘故。
佛教三部大经之首,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部经有历史的,是佛陀成佛后,给法身大士给讲的。不是给我们凡夫讲的,所以讲完了以后就被龙王收到龙宫了。后来呢,五百年后,出现了一个龙树菩萨,龙树菩萨很厉害,活了五百岁,而且还通晓世间的万法,当时觉得自己比佛陀还厉害了。这时有个龙王菩萨出现了,把他带到龙宫去,带他翻阅了大方广佛华严经。他看了,才知道原来佛陀的境界是怎么样子的。起了忏悔心,后来把华严经记录下来。就流传到人间了。所以,能看到华严经,很不容易啊。估计很多人都没有读过一遍的华严经吧。所以说,很难得,很难遇的。读了华严经,才知道佛的境界是怎么样子的。
修行人一定要读华严经,或者至少要读华严经中的普贤菩萨行愿品,这个很关键,行愿品是华严经的精髓。所以每天去读,体悟佛的境界。佛教和儒家为什么不同,和世间的法为什么不同。要读华严经才知道,不读是不知道的。
佛门有句话,知见要高,行动要低,就是要具备成佛的知见,但是做事做人要从最低的境界开始。
大家知道武则天,不仅政治一流,对佛法也是十分通巧的。以下是武则天为华严经写的序言,今天我把她拍下来,大家去看看武则天的境界。不过估计很多文字都看不懂。
武则天可以说是一个奇才,她统管一个天下,一个王朝,她的境界,不是凡夫能度量的。在政治生涯中,佛教对武则天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而让武则天具备如此广袤的心胸的,这部华严经一定功不可没。
“中天调御,越十地而居尊。”这句话可见武则天的佛学修养很高的。“十地”在楞严经上有详细记载。
以上是武则天写的序,好好看。希望能看的懂。
很多人喜欢去度量出家人,或者修行人的境界,心量。或者看到出家人一些不如法的现象,就内心很排斥。出家人,能抛弃世间的一切,然后进入佛门,他的境界,不是我们凡夫能度量的。也许他在做法上有些不如法,或者毁戒。但是他的心量,不是凡夫能度量的。佛经说,众生发起了一念的利他心的时候,都可以得到诸佛的护念。这一念利他之心,就可以得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赞叹。你看,这个功德多大呢。所以,修行人的功德,不是凡夫的心去度量的。就好比武则天的心量,我们凡夫永远度量不了。真的也许如法华经中说的,唯有佛和佛乃能究竟了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