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仙――李白
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想象丰富奇特,恣意挥洒,感情奔放,豪迈不羁,构成独特的意境,风格豪放飘逸,色彩绚丽多姿,语言清新自然。贺知章曾称他为“谪仙人”,后世称其为“诗仙”。
2、诗圣――杜甫
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明清文人叶燮有“诗圣推杜甫(《原诗》)”之说。其诗广泛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被人们誉为“诗史”。杜甫
3、诗神――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其诗挥洒自如,清新刚健,一帜独树,人称“诗神”。
4、诗魔――白居易
他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过份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苦学使他的文学才华崭露较早。其诗通俗易懂,声调优美,形象生动,所以人称“诗魔”。
5、诗鬼――李贺
晚唐诗人。一生体弱多病,27岁逝世。今存诗242首。他的诗作有讽刺黑暗政治和不良社会现象。其诗的艺术特色是想象力非常丰富奇特,句锻字炼,色彩瑰丽。如“羲和敲日玻璃声”、“酒酣喝月使倒行”、“银浦流云学水声”等匪夷所思的奇语,比比皆是。据统计,他的作品中出现“死”字20多个,“老”字50多个。尤其是写神仙鬼魅的'作品,常常让人感到幽灵出没,阴森可怖。其诗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宋代魏庆之指出:“李白仙才,长吉鬼才。”故后人称之为“诗鬼”。因手指奇而长,被时人称为“长爪郎”。
6、诗豪――刘禹锡
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豪爽刚劲,清新自然,白居易赠他“诗豪”的美誉。刘禹锡的诗以律诗、绝句为工,乐府短章尤为著名;多用比兴手法,借咏史咏物,讽刺、鞭挞社会丑恶,抒发胸中郁愤;诗风沉着稳练,词浅意深,格律精巧。
7、诗杰——王勃
他才华横溢,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被尊为“初唐四杰”之冠,人称“诗杰”。
8、赵倚楼——赵嘏(gǔ)
因作《长安秋望》,诗中有“残星万点倚横塞,长笛一声入倚楼”两句,因写得凄婉动人,博得杜牧的吟叹,称之为“赵倚楼”。
9、郑鹧鸪——郑谷
以《鹧鸪诗》而闻名,故有“郑鹧鸪”之称。
10、诗佛――王维
他晚年隐居山林,远离世俗,多写以佛教禅理为主要内容的山水田园诗,被清代诗人王世祯称为“诗佛”。这种称谓除了有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之外,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11、诗隐――孟浩然
孟浩然的诗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又称之为“孟山人”。因他未曾入仕,以隐士终身,故称“诗隐”。清代文人陆风藻在其《小知录》里说:“诗星,孟浩然也”,因此孟浩然又有“诗星”之雅号。
12、诗狂——贺知章
他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作品大多散失,现仅存二十余首。写景之作,较清新通俗,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遨游里巷,醉后属词,动成卷轴,文不加点,咸有可观”。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
13、诗奴――贾岛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14、诗囚――孟郊
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因长年生活在穷苦潦倒之中,他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虽然他们都曾得到过当时韩愈的奖掖与资助,但这并没使他们摆脱现实生活的困顿。所以在他的诗中象"泪"、"恨"、"死"、"愁"、"苦"这样的字眼随处可见,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无好问,所以有“诗囚”之称。孟郊一生坎坷,际遇凄凉,被称为“寒酸夫子”。
15、诗虎――罗邺
罗邺才智杰出,笔端超绝,气概非凡。以七言诗见长,尤长七律,咸通、乾符年间,时宗人罗隐、罗虬俱以声格著称,遂与之齐名,号“江东三罗”。明代有人将罗邺置于“三罗”之首,辑有《罗邺诗集》一卷,《全唐诗》卷六五四收其诗。被世人称为“诗虎”。
16、诗侠——刘过
其诗有豪侠之气。元代杨维桢《宋龙洲先生刘公墓表》:“南渡后,以诗侠名湖海间。”因此,他被称为“诗侠”。
17、诗瓢——唐求,一作唐球
唐求,一作唐球,生卒年已不可考,唐末蜀州味江山(今崇州市街子镇)人。在唐僖宗乾符年间,曾为青城县令。在《全唐诗》中,也只收其诗1卷,计35首。《唐才子传》称唐求的诗“气韵清新,每动奇趣,工而不僻,皆达者之词”。
唐昭宗时,王建帅蜀,欲聘唐求为参谋,他拒不受聘,弃官返乡,隐居于味江山中,人称为“唐山人”或“唐隐居”。他写诗,或片语,或成联,不拘长短,随手记下,数日后即成一首好诗。每诗成,捻诗稿为丸,投入一大葫芦瓢中。晚年卧病,他把诗瓢投入味江,无限感慨道:“兹瓢尚不沦没,得之者始知吾苦心耳!”诗瓢漂入新渠,有识者见之曰:“此乃唐山人诗瓢也!”乘小舟将诗瓢捞起,可惜诗稿多以浸润损坏,仅得诗为其诗稿的十之二三,人称之35篇半。后人因此称其为“一瓢诗人”、“诗瓢”。
18、诗僧——张志和
张志和(743~774),字子同,道号玄贞子,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博学能文,曾经进士及第。其自幼受到其父道教文化熏陶,精通道教。唐肃宗年间,张志和到京城“游太学”,取得国子学士资格。不久,一举明经擢第,此年仅16岁。一个弱冠少年就能向肃宗皇帝献策,可谓少年得志,因张志和才华出众,受肃宗李亨赏识,特加奖掖,任命为待诏翰林,授予左金吾录事参军,肃宗同时还赐名“志和”与他,自此“志和”即为其名。
19、诗癖——萧纲
萧纲(503~551),字世缵,梁简文帝,梁武帝萧衍第三子,昭明太子萧统同母弟。初封晋安王,昭明太子卒,立为皇太子,后嗣位。谥曰简文帝,庙号太宗。萧纲六岁能属文,七岁有“诗癖”,是一早慧文学少年。三国魏曹植封东阿王,梁武帝惊叹六岁的萧纲的文才,以曹植比之。
20、诗肠——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人。字文昌,祖籍吴郡(今苏州),幼迁居和州(今安徽和县)乌江。世称“张水部”、“张司业”。他的诗文为韩、白二人所推重。韩愈称道他“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病中赠张十八》),白居易更赞誉他“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读张籍古乐府》)。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他成绩卓著,然而遭遇却很不幸,可谓贫病交迫,坎坷一世。
21、诗囊——齐己
齐己(861~937),俗姓胡,名得生,湖南益阳人,是晚唐与贯休齐名的诗僧。家贫,少孤,好作小诗,出语惊人。七岁捐俗于湖南宁乡大伪山寺。勤于著述,《全唐诗》录其诗作800余首,此外,还有《诗论专著众风骚旨格》传世。齐己的诗作不仅篇什繁富,而且艺术价值也令人瞩目。齐己善用物,遣意抒情,形成独特的清美诗风。
22、诗窖——王仁裕
王仁裕(880~956),字德辇,史传均称他是天水人,今据墓志以为应作唐秦州长道县人。五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仁裕在文学上先以诗名,时人号为“诗窖(jiào)”,在五代已负盛名,至今转述引用甚多,但考察史料,最早记载“诗窖”之称,则见于两宋之际曾慥编撰《类说》卷二十六。清吴任臣《十国春秋·王仁裕传》:“生平作诗满万首,蜀人呼曰诗窖子。”亦省称“诗窖”。清陆凤藻《小知录·文学·诗世界》:“诗窖,王仁裕也。”
23、诗魂——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宣州区人。荫庇河南主簿,历任县主簿、知县,国事监直冲,累官尚书都官员外郎。善诗,诗意深远古淡,间出奇巧,有“宋诗开山祖”之称。欧阳修自称不如,并尊之为“诗圣”。司马光说:“我得圣俞诗,胜有千金珠。”时有“宋文欧公第一,诗梅公第一”之评论,著有《唐载记》、《毛诗小传》、《宛陵集》等,皆刊行问世。
24、梅河豚——梅尧臣
梅尧臣曾在范仲淹宴席上赋《河豚鱼》诗:“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扬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满座交口称赞,以为绝唱,遂称梅尧臣为“梅河豚”。
25、五言长城——刘长卿
以五言律诗擅长,他的五言诗作是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称其为“五言长城”。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如《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笔调苍凉沉郁。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五律简练浑括,于深密中见清秀。如《新年作》、《岳阳馆中望洞庭湖》、《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海盐官舍早春》等。七律也多秀句,如“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别严士元》)、“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长沙过贾谊宅》)。五绝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对月》、《送灵澈上人》,以白描取胜,饶有韵致。但他的大部分诗内容单薄,境界狭窄,缺少变化,有字句雷同之感。
26、诗家天子七绝圣手――王昌龄
他擅长绝句,尤以七绝著称于世,诗风奔放雄壮,格调高昂。其七绝写得“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举为“诗家天子”。他的七言绝句具有清刚之美,格调多样化,情景交融。
27、茶仙——陆羽
唐朝文人陆羽,著有《茶经》,外号也称“茶圣”。
28、海棠颠——陆游
他对海棠情有独钟,写有名篇《花时遍游诸家园》。诗云:“看花南陌复东阡,晓露初干日正妍。走马碧鸡坊里去,市人唤作海棠颠。”故称其为“海棠颠”。
29、红杏尚书——宋祁
他善于填词,官至工部尚书。其词《玉楼春》把早春景色写活了,尤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最为传神,后人称之为“红杏尚书”。
30、梅花主人——周恭
他爱梅成癖,自号“梅花主人”,写有《梅花主人歌》。
31、梅妻鹤子——林逋
宋代词人林逋终身未娶,他酷爱梅花,并以养鹤自娱,因此有“梅妻鹤子”雅称。
32、秦妇秀才——韦庄
唐诗人韦庄经历黄巢起义,写出了著名长诗《秦妇吟》,诗中“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遍公卿骨”一联因形象描绘了战时实景,为当时人所赏识,于是称韦庄为“秦妇秀才”。
33、穷瞎子——张籍
唐朝诗人张籍,因家境贫困、眼疾严重,又任过太常寺太祝,故人称“穷瞎子”。
34、三红秀才——应子和
他曾写过“蜡烛烧短红”、“风雨落花红”、“两岸夕阳红”三句而声名远播,被世人称为“三红秀才”。
35、三绿词人——王士稹
他因“春水平帆绿”、“梦里江南绿”、“新妇矶头烟水绿”三个佳句,被人称为“三绿词人”。
36、山抹微云君——秦观
北宋词人秦观因《满庭芳》词中有“山抹微云,天粘衰草”而闻名!苏轼戏呼秦观为“山抹微云君”。
37、算博士——骆宾王
他喜欢以数字为诗,故有“算博士”之称。如“秦地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
38、咏絮才——谢道韫
东晋女诗人谢道韫以“未若柳絮因风起”比拟雪花而得名!
39、鲍孤雁——鲍当
因写《孤雁诗》而得名,也就唤作“鲍孤雁”。
40、程君山——程贺
唐朝诗人程贺咏《君山》,以“云是昆仑山顶石,海风飘落洞庭湖”,写出湖中君山缈缈,富有传奇色彩,时人称之“程君山”。
41、崔黄叶——崔不雕
清代王渔洋(王世祯)的门生,善诗画,渔洋最爱他“丹枫江冷人初去,黄叶声多酒不辞”一联,称之为“崔黄叶”。
42、崔鸳鸯——崔珏
他赋《鸳鸯诗》,别具一格,人称“崔鸳鸯”。
43、曹七步——曹植
曹植七步成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而得名!
44、杜紫薇——杜牧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因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
45、范履霜——范仲淹
范仲淹喜欢弹琴,平时只爱谈《履霜》一曲,于是便有“范履霜”之雅号。
46、高梅花——高启
高启,字季迪,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他的咏梅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耐人寻味,人们称之为“高梅花”。他有《梅花》诗九首流传于世。
47、管杏花——管水初
他在所作《春日即事》中有“两三点雨逢寒食,廿四番风到杏花。”的诗句。故称其为“管杏花”。
48、贺梅子——贺铸
他的名篇《青玉案》中云:“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雨时。”人皆服其工,故称其为“贺梅子”。他体长七尺,面铁色,眉目耸拔,人家叫他“贺鬼头”。
49、李三瘦——李清照
她曾以“瘦”字入词形容花容美貌,留下了三句流传不衰的名句:“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故她有“李三瘦”之雅号!
50、祁鱼虾——祁珊洲
清代王渔洋(王世祯)的门生,因他诗曰:“一夜东风吹雨过,满江新水长鱼虾。”渔洋深爱之,戏称他为“祁鱼虾”。
51、王黄叶——王苹
王苹以“乱泉声里才通屐,黄叶林间自著书”、“黄叶下时牛背晚,青山缺处酒人行”两联而得名“王黄叶”。
52、王桐华——王世祯
王士禛(祯),字子真,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王渔洋好戏谑他人,但自己也未免受谑。他的词《蝶恋花·和漱玉词》中有“郎似桐花,妾似桐花凤”之句,柔媚异常,最终得了个漂亮的雅号——“王桐花”。
注:生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卒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享年78岁,身后因避雍正(胤禛)讳追改为士正,到乾隆时,乾隆认为“正”“禛”相差太远,恐流传日久,后人不知为何人,诏改士祯。
53、温八叉——温庭筠
温庭筠,本名岐,字飞卿,唐代诗人、词人。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年轻时苦心学文,才思敏捷。晚唐
54、谢蝴蝶——谢逸
谢逸喜咏蝴蝶,其蝴蝶诗有三百多首,其中最为人称道的诗句是:“狂随柳絮有时间,舞入梨花何处寻”、“江天春暖风细,相逐卖花人过桥”,因其爱蝶如狂,绘蝶如神,世人称之为“谢蝴蝶”。
55、徐洞庭——徐棠
唐朝诗人徐裳的《洞庭》诗,多角度铺陈渲染,烘托出十里洞庭的磅礴气势:“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鸟飞应畏堕,帆远却如闲。”人们极力激赏之,献给他以“徐洞庭”的雅号。
56、许子规——许秋史
宋人许秋史有“人在子规声里瘦,落花几点春寒骤”的诗句,为诗友陆来庄、沈梦塘所叹赏,称他为“许子规”。
57、杨春草——杨基
他的《春草》一诗是写景咏物诗中的珍品,因此被称为“杨春草”。
58、应梅魂——应文虎
他以咏梅著称于世,游京师时曾作《梅花魂》一诗,颇受时人赞许,故有“应梅魂”之雅称。
69、袁白燕——袁凯
明朝袁凯未仕时谒杨维桢,见几上有咏白燕诗,觉体物不工,杨不以为然。第二天袁凯呈上自作,有“月明汉水初天影,雪满梁园尚未归”之句。杨阅后大加赞赏,连书数纸,一时袁凯被人誉称为“袁白燕”。
60、张碧天——张绵麟
清代诗人张绵麟,因诗中有“碧天如水雁初飞”名句,人称“张碧天”。这首诗为“一点黛峰玉液杯,雾挽海烟泛云微。晓风吹邹波乍起,碧天如水雁初飞。”
61、张春水——张炎
他擅长咏物,以《南浦·春水》一词得名。
62、张三影——张先
张先,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词中有“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旧朝欢》)、“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剪牡丹》)的妙句,人称“张三影”。
63、张孤雁——张炎
宋代诗人张炎以《解连环·孤雁》词扬名,人称:“张孤雁”。
苏轼的诗词名句和分析
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出处】《饮湖上初晴后雨》
【解析】
这首七言绝句,作于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苏轼在杭州做地方官时。诗句描述了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雨天的西湖山色空蒙。无论晴雨,西湖都美不胜收,就像绝代佳人西施一样,无论淡妆还是浓妆都美丽绝伦。诗人别出心裁地把西湖比做我国古代美女西施,极写西湖之美,比喻奇特、新颖,虚实结合,令人遐想,刻画出西湖的天生丽质和动人神韵,表现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2、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出处】《赠刘景文》
【解析】“最是橙黄橘绿时”是指秋天。这两句诗的语译是:你可要记住,一年当中最美好可爱的景色,正是那橙子已黄、橘子尚绿的时候。“一年好景君须记”常用来嘱咐他人要特别记住某一段意义不寻常的日子,或是景色最美好的时光。
3、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出处】《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解析】胸中保有一股浩然之气,迎着千里的雄风,心怀是多么的豪放、快意。后人常引用“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来形容志在千里的豪情壮志,很有一种“乘长风破万里浪”的雄伟气势。登高望远,迎风屹立,最容易引发人的豪情壮志,此时此刻大呼“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确实可以把人心的豪情,畅快地表达出来。
4、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
【出处】《和子由渑池怀旧》
【解析】人生在世,总是到处流浪漂泊,这像什么呢?就恰似那飞来飞去的鸿雁一样,偶然在雪地上停留片刻,也许会留下一些指爪的痕迹,但等到鸿雁飞去以后,又有谁会记得它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呢?恰似,或作应似。常年在外流浪的人,最喜欢吟“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这两句诗了。
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出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解析】人生在世,会遭遇到各种悲、欢、离、合,就好像天上的月亮也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事是自古以来就不曾圆满周全的。这首词流露出作者洞察人生活的.洒脱情怀,也是作者对人生感到无奈的一种自我解嘲。这三句词通常用来感叹人生的无奈,与世事无常。人生在世,总难免会碰到不如意,或令人遗憾的际遇,既然知道没有绝对圆满的人生存在,又何必太过执著呢?
6、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出处】(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解析】人可以像秋鸿般有信息,年年重回旧地;而那些早已过去的往事,却犹如春梦一般,未曾留下一丝痕迹。“事如春梦了无痕”通常用来感叹往事的飘渺,难以寻觅,留下的只是无尽的眷恋与萦怀,若用来代表失去的恋情,则在追忆、怀念中,还蕴蓄着一份苦痛遇见迷惘。
7、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出处】苏轼《洗儿》
【解析】苏轼一生聪明能干,才能卓越。由于他自持聪明过人,不肯逢迎权贵;他又擅长写作诗文,时常得罪显要,以至于一生困顿失意。这首“洗儿诗”,是苏轼藉对儿子的期盼,抒发自己满腔的激愤。表面是在嘲弄自己聪明一世,失意一生,实际却是在讽刺那些公卿大臣,全都是“愚且鲁”的无能之辈。
8、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出处】《念奴娇·赤壁怀古》
【解析】大江的流水终日不停地向东奔流,那汹涌澎湃的浪潮,淘洗尽了千古以来无数的风流人物。大江东去,代表时间巨流的无情流逝,带走了千古的大好岁月,也带走了千古的英雄人物。大江:长江。风流人物:杰出人物。原词中的羽扇纶巾:指周瑜温文尔雅,儒将风度。故国神游:神游古代的战场。苏轼借此词感叹英雄人物的盛衰无常,气势雄浑,意境悲凉,千古称颂不朽。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卷头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就是由这里演变而来。苏轼在原词中把古战场描写得有声有色,塑造了雄姿英发的周瑜形象,可是结尾却很悲凉。这是苏轼感怀自己年近半百,功业未成的反映。
9、少年辛苦真食蓼,老景清闲如啖蔗。
【出处】《定惠院寓居月夜出次韵》
【解析】蓼:读作了,是一种野草,味道苦辣。少年时代,历尽苦难折磨,那种辛苦的滋味,就像是在吃蓼草一样,又苦又辣;老年以后,生活平静逍遥,那种清闲的感觉,就像是在吃甘蔗一样,有甜又香。这两句诗形容人生不同阶段的各种境遇。少年时代,奋勇冲破无数难关,吃了不少苦头;老来渐入坦途,一切称心如意。唯有在少年时代历经磨练,才会有老年以后的清闲舒适。现今常用“少年辛苦真食蓼,老景清闲如啖蔗”这两句诗,来勉励人要及时努力,有了辛勤耕耘,到后来才会有美好的收获。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出处】《题西林壁》
【解析】原诗中的横看:正面看。岭:不很高的山,形状长而平。峰:山的顶端,形状尖而高。缘:因为,由于。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省庐山上。原诗的意思是:正面望去高岭横空,侧面一看却成了峻拔的奇峰。从远近、高低不同的角度来看,更是千姿百态。雄伟的庐山啊!为什么认不清你的真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深山之中。这首诗描写了庐山的秀丽多姿和作者自己从观望山景中所得到的启发,意在说明观察事物如果不是处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之外,就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能描写出“当局者迷”的情境;“不识庐山真面目”常用来比喻无法认清一个人真正的底细与才干。“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现今用来说明人们要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观察问题。
11、谁道人生无在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出处】《浣溪沙》
【解析】
写出了作者人老而新却不老的一颗像年轻人的心 。"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先著《词洁》卷一谓:"坡公韵高,故浅浅语亦自不凡。" 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
拓展: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残月黄金梳
残月黄金梳,我欲
彼姝不可见,桥下流泉声如
晓日月桂冠,
青天犹可上,生离令我情惆怅。
【注】本篇最初载1920年1月7日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
春寒
凄凄春日寒,中情惨不欢。
隐忧难可名,对儿强破颜。
儿病依怀抱,咿咿未能言。
妻容如败草,浣衣井之阑。
蕴泪望长空,愁云正漫漫。
欲飞无羽翼,欲死身如瘫。
我误汝等耳,心如万箭穿。
【注】本篇收入1959年11月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潮汐集·汐集》。
春愁
是我意凄迷?是天萧条耶?
如何春日光,惨淡无明辉?
如何彼岸山,低头不展眉?
周遭打岸声,海兮汝语谁?
海语终难解,空见白云飞。
【注】本篇收入1921年8月出版的.《女神》。
少年忧患
少年忧患深苍海,血浪排胸泪欲流。
万事请从隗始耳,神州是我我神州。
【注】本篇刊于1919年《黑潮》第1卷第2期《同文同种辩》一文末,署名郭开贞。
暴虎辞
这首诗是一九二一年夏间的旧诗。
这在形式上和内容上与前面诸作均不相伦类,但因为它的精神是反抗既成的权威。我所以不能割爱,也把它收在这儿。1928.1.11
一
地在咸阳,时当汉武。汉武游猎甘泉宫,猎罢登楼看猛虎。猛虎在圈
中,成群相聚处:或
楼头曳长
坐雄主。
二
汉主一世雄,布令挥长弓:命女投狐兔,命士投糜熊。投未及地,群
虎腾空;巨掌掀拿,长舌
隆。汉皇心喜,高唱从容:“昔有李广兮,见石草中,疑是猛虎兮,射石
没
三
歌声方毕,一人出座,乃是侍中贵人,发语缕:“粤有李广之孙,其
名为
父遭暗箭祖自残,都是权贵之人中作蛊。自称有力能暴虎,先仇没报心欲
腐。今日之会
四
汉主闻之呼曰“
使刺虎。
五
之子孙,不忍见其充虎腹。悬未及地召止之,令人引绳不令落。
始放呼,呼声如雷震华屋:“男儿虽死不愿受人怜,虎不如人之暴殄!与
其混迹在人中,吾宁葬身入虎圈。”拔剑
幸得不为群虎啖。
六
群拥
事朔边,有曰普天之下一人耳,有曰历史之中罕曾见。上曰壮士能饮乎?
愿赐美酒斗十千。此时李
汝是天下万世仇!生民何罪复何尤,被汝趋走真荒
死于仇。 我弟李陵失救陷匈奴,为何母子遭虔刘? 我恨不欲饮汝血漆汝
头,岂止区区酒几斗!”
七
嗟乎──
勇士竟此下吏死,令人至今思慕之。余慕许雷《手套吟》,挥笔而成
《暴虎辞》。
(本篇收入1928年2月出版的《前茅》。
哀时古调
一
阮嗣宗,哭途穷。刘伶欲醉酒,挥袖两清风。
饥火正熊熊,一东,二冬,人贱不如铜。
二
一碗饭,五羊皮,养活淮阴侯,买死百里奚。伯夷叔齐首阳山,不合
时宜活该死。四支,五微,秋高马正肥。
三
羡煞人,黄金印,顺口说合纵,横目说连衡。富贵在天生有命,一朝
尸被五牛崩。酒
四
唐藩镇,势绝伦,当年炙手热,今日几人存?河朔淮西一宵尽,满地
鹅鸭可成兵。虎口,当心,骊龙有逆鳞。
五
白居易,琵琶行,徐娘已老大,犹自嫁商人。怀抱琵琶邻舟去,赢得
青衫泪满襟。五鼓,三更,关公走麦城。
六
孙悟空,齐天圣,十万八千里,只消一
三桂哭清庭。三正,五行,相克还相生。
七
楚狂人,笑孔丘。七十二大贤,三千小猕猴,包办中华教育界,老庄
无分吃猪头。三跪,九叩,缘木把鱼求。
八
博浪
民之中今在否?一笔,全勾,醉死梦生
九
天风吹,海浪流。满怀悲愤事,聊以寄箜
赤帜满神州。朋友,朋友,努力事耕
1922.9.19
【注】本篇最初发表于1922年11月15日上海《孤军》杂志第1卷第3号,原题《哀时古调九首》。
题刘海粟山水画
艺术叛徒胆量大,别开蹊径作奇画。
落笔如
此图九溪十八涧,溪涧何如此峻险?
鞭策山岳入胸怀,奔来腕下听驱遣。
石涛老人知此应一笑,笑说吾道不孤了。
【注】本篇最初见于1927年上海出版的《海粟近作》画册。
归国杂吟
一
廿四传花信,有鸟志乔迁。
缓急劳斟酌,安危费
托身期泰岱,翘首望尧天。
此意轻
二
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
去国十年余泪血,登舟三宿见旌旗。
欣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
三
此来拼得全家哭,今往还将遍地哀。
四十六年余一死,鸿毛泰岱早安排。
四
十年退伍一残兵,今日归来入阵营。
北地已闻新鬼哭,南街犹听旧京声。
金台寂寞思廉颇,故国苍茫走屈平。
挈眷辇家何处往,蚩蚩叹尔众编氓。
五
悲歌燕赵已消沉,沦落何须计浅深。
到底可怜陈叔宝,南冠赢得没肝心。
六
雷霆轰炸后,睡起意谦冲。
庭草摇风绿,
江山无限好,戎马万夫雄。
国运升恒际,清明在此躬。
七
炸裂横空走迅霆,春申江上血风腥。
清晨我自向天祝:成得炮灰恨始轻。
归国前后随兴感奋,曾作旧诗若干首。杏村有嗜痂之癖,
【注】本篇收入1938年1月广州战时出版社初版《战声》。
惨目吟
五三、五四大轰炸,死者累累。书所见如此,以志不忘。
五三与五四,寇机连日来。
渝城遭惨炸,死者如山堆。
中见一尸骸,一母与二孩。
一儿横腹下,一儿抱在怀。
骨肉成焦炭,凝结难分开。
呜呼慈母心,万古不能灰!
【注】收入作家出版社1959年11月出版的《潮汐集·汐集》。
七律·游骊山题诗并书
1955年5月
骊山云树郁苍苍,历尽周秦与汉唐。
一脉温汤流日夜,几抔荒塚掩皇王。
已驱
捉蒋亭边新有路,游人士女乐而康。
重游华清宫读董老和诗因用旧韵续成一律
1959年7月7日
华清池水色青苍,此日规模越盛唐。
不仅宫池依旧制,而今民庶尽天王。
秦皇汉武遗荒冢,老母长生剩吉羊。
读罢和章怀大老,愿公长寿国同康。
百虎图
卅年四月十七午,有客来访天官府。
衣弊履穿一青年,图成一百有八虎。
于时我正卧病中,展图入室快观睹。
果然长卷十丈余,
或黄或白或胭脂,或老或壮或方乳。
或坐或卧或奔奏,或偶或独或聚处。
或接肿臂而
或张其爪露其牙,或息于陂饮于渚。
母者衔幼渡溪流,幼者交争媚其母。
怠者裂吻而欠伸,戏者噬尾如含怒。
穷形极态兴颇酣,画虽稚弱志可取。
观罢离榻感奋兴,吾病霍然忘所苦。
问客画此已多时?自云恰过三寒暑。
留客共饭话生平,彼此忘形到尔汝。
客言家庄在黄丹,乃是川南一僻圩。
君家我家距匪遥,大渡河边百里许。
家中有母六旬余,善画能书传自祖。
自幼即师母所为,草木虫鱼作伴侣。
十三负笈下嘉州,联中先后共风雨。
贪多鹜博骋才华,颇以文章傲同伍。
十六北上锦官城,始知画道不可侮。
粗学皮毛何足矜?趋步张师善子甫。
十九航海赴东瀛,曾向渡边学翎羽。
雅爱樱花孔雀图,兽园虎豹狮子舞。
中因母病赋归来,俄而抗战振
苏子楼头秋色殷,丹青四月镂肝腑。
画成博得人品题,见者交称神
迩来技已进于斯,此图犹并脱规
法摄中西衷旧新,毛是善子色剑父。
冠戴依稀笑沐猴,喉舌模糊耻鹦鹉。
丈夫有志在四方,还当独力出机
将军曹霸已无人,弟子韩干短资斧。
同学少年多不竞,不为吏胥便营贾。
冠盖如云权贵家,艺独不为人所与。
今来渝城执教鞭,所入难可供
闻客诉罢费
自来艺以穷而工,中外名家多病
我为文章君作画,我今五十君廿五。
春秋正富大可为,莫因道塞而窘武。
大渡河中千里波,峨眉山上万株树。
穷居何损行何加?要使江山长有主。
荃
有志竟成当悱愤,后无来者前无古。
【注】本篇收入1959年11月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潮汐集·汐集》。
华禽吟
华禽思振
华禽俯首生怜爱,奈何虎重不能载?乳虎堕入草丛中,禽已高飞在天外。
从此虎心悲,丛中长殒泪。残翎几片抱在怀,寸寸肝肠碎。
【注】本篇收入1959年11月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潮汐集·汐集》。
和老舍原韵并赠三首
一
江边微石剧堪怜,受尽
凝静无心随浊浪,飘浮底事问行船?
内充真体圆融甚,外发英华色泽鲜。
出水便嫌遗润朗,方知笼竹实宜烟。
二
蜀道诗人多自东,君今随国入渝中。
草堂不独传臣甫,玄阁徒危憾尔雄。
奇语惊人拼万死,高歌吐气作长虹。
文章自有千秋在,明月山间江上风。
三
未有诗人不太痴,不痴何独苦为诗?
千行难换粮千粒,一世终无宿一枝。
意入天边云树远,名书水上月华迟。
醍醐妙味谁能识?端在吟成放笔时。
【注】本篇收入1959年11月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潮汐集·汐集》。
倔强赞
守正不阿,是谓倔强。初必勉强而行之,继则习惯以为常。卷之殊不容于
一握,放之却弥塞乎八荒。有偏有党,不大至刚。
【注】本篇收入1959年11月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潮汐集·汐集》。
中国有诗人
中国有诗人,当推屈与陶。
同遭阳九厄,刚柔异其操。
一如云中龙,夭桥游天郊。
一如九皋鹤,清唳澈晴朝。
一如万马来,堂堂江海潮。
一如微风发,离离黍麦苗。
一悲举世醉,独醒赋离骚。
一怜鲁酒薄,陶然友箪瓢。
一筑水中室,毅魄难可招。
一随化俱尽,情话说渔
问余何所爱,二子皆孤标。
譬之如日月,不论鹏与雕。
旱久焦禾稼,夜长苦寂寥。
自弃固堪悲,保身未可骄。
忧先天下人,为牺何惮劳?
康济宏吾愿,巍巍大哉尧。
【注】本篇最初载于1942年10月11日重庆《新蜀报·蜀道》第812期。
孔丘
孔丘四十已不惑,欧谚人从四十始。
吴刚今日兼有之,表里通彻乘风起。
垂天健
文辞华藻壮山海,笔削严谨成春秋。
慧福双修道已闻,即不百年亦何忧?
丈夫忧先天下耳,要使瓮
凤凰鸣矣朝日升,为人须争第一流!
【注】本篇收入1959年11月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潮汐集·汐集》。
七律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
咒念金
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
教育及时堪赞赏,猪犹智慧胜愚曹。
·满江红颂领袖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人六亿,加强团结,坚持原则。天垮下
来擎得起,世披
太阳出,冰山滴;真金在,岂销
尧堪笑止,泥牛入海无消息。迎东风革命展红旗,乾坤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