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古人七言名言楹联书法 正文

古人七言名言楹联书法

时间:2025-05-12 05:39:37

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下面是书法

1、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南朝梁皇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

2、时时只见龙蛇走。——唐代诗人李白

3、婉若银钩,漂若惊鸾。——西晋书法家索靖

4、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故当熟之于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于身。德而熟之于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书法三味》

5、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唐代书法家张怀瓘

6、龙跳天门,虎卧凤阁。

7、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张怀声

8、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9、怒猊抉五,渴骥奔泉。——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新唐书·徐浩传》

10、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唐代书法家孙过庭

11、老夫之书,本无法也。——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黄庭坚《山谷文集》

12、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陈绎曾《翰林要诀》

13、书肇于自然。——蔡邕

14、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松年《颐园画论》

15、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项穆《书法雅言》

16、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项穆《书法雅言》

17、疾风吹劲草,烈火炼真金;不经寒霜苦,安能香袭人。锋自磨砺出,玉乃雕琢成;人而不苦练,焉能艺精深。——李铎

18、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南朝梁皇帝萧衍

19、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

20、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王妤

21、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唐朝开国宰相房玄龄《晋书·王羲之传》

22、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刘熙栽《艺概》

23、写字如画狗,越描越丑。

24、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唐代诗人杜甫《饮中八仙歌》

25、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苏轼《书论》

26、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柳公权

27、笔秃千管,墨磨万锭。——苏轼

28、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黄庭坚《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

29、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30、一点失所,若美女之眇一目;一画失所,如壮士之折一肱。——元末明初文史学家陶宗仪《书史会要·书法》

31、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唐代诗人杜甫《醉歌行》

32、且其浩浩落落之怀,一皆寓于笔墨之际,所谓品高,韵自胜焉。——张沅《石涛画语录》

33、心正则笔正。——北宋文学家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

34、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刘熙载《艺概》

35、怒蹄蹴踏苍山颓,岧嶤臃肿难为状。——清代文人严允肇《洗象行》

36、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扬雄《法言》

37、挥毫落笔如云烟。——杜甫

38、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米芾

39、行于简易闲澹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范温

40、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韩渥

41、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项穆《书法雅言》

42、翰墨之美,多以身后腾声。——唐代书法家张怀瓘

43、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张彦远

44、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孙过庭《书谱》

45、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张彦远《法书要录》

46、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项穆《书法雅言》

47、学书当自成一家之体。——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学书自成家说》

48、字不可重笔,话不可乱传。

49、书之要,统于“骨气”二字。——清代文学家刘熙载《艺概·书概》

50、书法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朱和羹《临池心解》

51、书中有画,画中亦有书。——清代学者方玉润《星烈

52、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袁昂

53、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李嗣真

54、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虞世南《笔髓论》

55、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着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朱和羹《临池心解》

56、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张怀谨

57、拳要打,字要练。

58、学书者有两观:曰观物,曰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刘熙载《艺概》

59、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唐代书法家孙过庭《书谱》

60、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面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正。——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王羲之传论》

61、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刘熙载《艺概》

62、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唐代书法家张怀瓘《书议》

63、夫马,筋多肉少为上,肉多筋少为下;书亦如之,皆欲骨内相称,神貌洽然。——唐代书法家张怀瓘《六体书论》

64、字怕练,马怕骑。

65、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仓颉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称书,遗迹石鼓。

附:如何学习书法

临摹结合

临摹是学习书法最基本方法,不但初学书法要临摹,就是有了一定基础之后还需要临摹。学楷书需要临摹,学篆、隶、行、草各体书仍需要临摹。书法家一生都是在临摹中渡过,在临摹中学习,在临摹中思考,在临摹中创造。

摹帖,就是用薄纸蒙在字帖上面,然后笔随影走,按照显露出来字迹写,又叫“仿影”或拓写。摹还有一种方法叫“描红”,即在印有双钩红线字上去填写。

摹帖方法:第一步先描红。即从一本帖中选出清楚、完整字,用透明而不透墨薄纸,如打字纸、有光纸、描图纸等蒙在帖上,依着字轮廓,用极细线条钩成空心字,这叫“双钩”。然后把钩好字作为描红本,用红墨水填写,再用蓝墨水填写,最后用墨汁填写,这样写不但能加深记忆,而且节约纸张。

摹帖应注意笔随帖走,切勿失形,要看准笔画来龙去脉,揣摩它笔法和结构形态。摹帖要带有“写”意,将笔画一笔写成,饱满而精到,切勿依葫芦画瓢地填描涂抹。

临帖,即在摹帖基础上,对帖字用笔、结字规律有了基本认识之后,对着帖写。临帖有对临、格临和背临三种方法。

对临,即把字帖放在对面帖架上照着写,这是最方便,最常用临帖方法。

格临,即用透明纸打好格子(田字格、米字格、九宫格等)照式临写。主要用以掌握帖字结构部位。

背临,即把帖收起,凭记忆默写帖中字,不但求其形,更要求其神。背临之后可以集字为联或集字成篇,然后进入创作阶段。

摹帖笔随影走,古人怎样写,我们就怎样写,大小、长短、宽窄、粗细、方圆、斜正等都必须按帖字要求去写,有一定规范和约束。摹帖特点在于易学到古人结构位置,但由于规范太死,反而失去了古人笔意,用笔死板而不灵活,让人感到放不开,受不了;临帖或对临,或背临,或意临,加入许多书者自己个性特点,所以易得古人笔意,而易失古人结构位置。写来自由随意,追求个性,却得之甚少。

所以在临摹中必须临摹结合,先摹后临,既得古人用笔方法,又得古人结构规律。练习时可以采用先摹后临,再反过来摹,摹完再临。或者采用“双钩”方法来研习结构规律。摹临穿插,取长补短,效果极好。临摹中要多看、多思、多琢磨,然后下笔。下笔要准,先形似,后神似,以求形神兼备。临摹后要反复对照检查,总结

在每个不同方面事情上都会有个经典东西,对于在对联上,也存在有经典之处,那么在经典对联中,怎样去赏析它比较好?经典对联赏析到底有哪些?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上联:青春有志须勤学

下联:白发无情要着书

上联:少年不经勤学苦

下联:老来方悔读书迟

上联:每临大事有静气

下联:不信今时无古贤

上联:心中常贮千里志

下联:笔底能开倾刻花

上联:有三尺地身可坐

下联:到五更时心自轻

上联:穷达尽为身外事

下联:升沉不改故人情

上联:坚忍何能易视事

下联:自尊不敢轻薄人

上联:横眉冷对千夫指

下联:俯首甘为孺子牛

上联:光阴似箭催人老

下联:日月如梭赶少年

上联:山高自有人行路

下联:海阔不乏破浪舟

上联:宝剑锋从磨砺出

下联:梅花香自苦寒来

上联:心头有德前程远

下联:眼底无私後路宽

上联:反观自己难全是

下联:细论人家未尽非

上联:世事沧桑心事定

下联:胸中海岳梦中飞

上联:励志方显钢骨硬

下联:经霜更知秋水明

上联:无情未必真豪杰

下联:有度方为大丈夫

上联:世本无先觉之验

下联:人贵有自知之明

上联:不因果报方行善

下联:岂为功名始读书

上联:利人时出平情语

下联:修己常存改过心

上联:书有未曾经我读

下联:事无不可对人言

上联:金温玉粹瞻人品

下联:秋月春云见性情

上联:受欺貌誉宁知己

下联:获益讥弹赖雅人

上联:春风大雅能容物

下联:秋水文章不染尘

上联:莫对青山谈世事

下联:休将文字占时名

上联:骑马莫轻平地上

下联:收帆好在顺风时

上联:唯其不是而常是

下联:思己无知则长知

上联:白日放歌须纵酒

下联:青春作伴好还乡

上联:读世高天知学问

下联:析疑静夜启玄机

上联:读书常戒自欺处

下联:勤者不可有闲时

上联:恒心搭起通天路

下联:勇气冲开智慧门

上联:读书贵在有文胆

下联:踏浪应无怕水心

上联:海到无边天作岸

下联:山登绝顶我为峰

上联:学海无涯须纵艇

下联:驹光过隙不留踪

上联:旧业尚存三径草

下联:小窗独对半床书

上联:万卷古今消永日

下联:一窗昏晓送流年

附:历史人物对联

屈原,战国时楚国政治家,出身楚国贵族。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因遭谗害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后因楚国政治腐败,国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所作《离骚》,《九章》等篇,他在吸收民间文学艺术营养基础上,创造出骚体这一新形式,以优美语言,丰富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出鲜明形象,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有联曰:“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清湘应识九歌心”。韩信。大汉名将,得萧何举荐,登坛拜将。萧何有知己之恩,偏后来又因萧何之计夺命无常。漂母救命在前,吕雉诛杀于后。观其一生,功莫大焉,然而憾事亦多也。忍辱胯下,成就千古佳话。舍项羽,投刘邦,堪识时务者为俊杰。而后奇兵渡陈仓,以闪电战接连平定三秦、魏、赵诸地,攻城掠地,成为汉名将之首,一跃手握雄兵实力人物。“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韩信祠庙上这副对联生动形象地概括他坎坷曲折一生。

关羽。关帝庙联:“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皆丧胆;单刀会鲁肃江南文武尽寒心”万古丹心盟日月,千年义气表春秋

诸葛亮,三国时期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他留给后人“智慧”、“节操高尚”光辉形象,是东亚地区家喻户晓历史人物。诸葛亮武侯祠遍及我国各地,其中最出名、至今保存最好是南阳和成都两祠。两祠中两幅楹联,令人回味。其一:“收两川,摆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设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思三顾;取西蜀,征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按金木土爻之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这幅对联巧妙地使用数字,对得工整,概括诸葛亮出山后27年戎马政治生涯,综合世代传说种种事迹。其二:“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幅对联道出诸葛亮治政治军经验和他高远境界。他用兵之道,以功心为上,功城为下;治蜀采用严刑峻法,使蜀中风化肃然。一代诸葛武侯,其情,苍天可表;其义,大地为之动容;其智慧,千百流传;其忠诚,为后世人所景仰,诸葛亮可以不是军事家、不是政治家。但就凭其鞠其躬,尽其瘁,出师未捷而身先死,就可名垂华夏。后人吊曰“心悬八阵图,初对策,再出师,共仰神明传将略;目击三分鼎,东连吴,北据魏,常怀谨慎励臣功。”“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

韩愈,唐宪宗时,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谏迎佛骨,触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潮州韩文公祠始建于宋,历八百年而香火不断。祠联曰“天意启斯文,不是一封书,安得先生到此;人心归正道,只须八个月,至今百世师之”

李白。伟大浪漫主义诗人,“一生好入名山游”,尤其是晚年,在“天风难破浪,失计长江边”彷徨苦闷中,更常借采石山水以自娱,歌咏采石风物、抒发逸兴豪情,为纪念这位伟

大诗人,后人便在采石构筑一座太白楼,即当涂采石矶太白楼。人们登楼纵目,可见天门双黛妩媚,青山云岚浮拂,江天一色,风月无边,确有“风月江天贮一楼”之感。相传李白醉酒跳江捉月而死,衣冠落入江中,初葬当涂,后移到此。楼内楹联颇多。其一黄琴士题“侍金銮,谪夜郎,他心中有何得失穷通,但随遇而安;说甚么仙,说甚么狂,说甚么文章身价,上下数千年,只有楚屈平,汉曼倩,晋陶渊明,能仿佛一人胸次”;其二“谗起七言,千古人才千古恨;快登百尺,一楼风景一楼诗”;其三“青山埋忠骨,岂肯折腰事权贵;白发怀丹心,甘愿低头为庶民”;其四“如何邀月问天,想是平生知己少;只可以诗下酒,懒开醉眼看人忙”;其五“狂到世人皆欲杀;醉来天子不能呼”黄山太白楼有联曰:“四壁云山开醉眼;一楼风月话诗仙”。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唐诗人,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祖藉襄阳,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黑暗政治有较深认识。吴丈蜀题怀甫亭联:“舟系洞庭,世上疮痍空有泪;魂归洛水,人间改换已无诗”;杜甫可谓“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腾虎跃几诗容;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苏洵,他青少年时,独爱交游,二十七岁始发愤读书作文,他胸怀炽烈报国热忱,闭门刻苦攻读,不仅精通“六经”百家之说,而且下笔能写出秘千字好文章。成宋代著名文学家。病逝后,英宗赠其为光禄寺丞,后追赠为“文安公”。苏轼,苏洵之子。苏轼文章名扬天下,病逝后葬于河南郏县小峨眉山,追谥为“文忠公”。苏轼一生,道路坎坷,但他胸怀宽广,爱国爱民,倔强豪放,至死不衰。他既善于诗、记、文、赋;又长于书法、绘画,而且造诣很高,成绩卓著,誉贯古今。苏辙,苏轼之弟。他仕途崎岖曲折,逝世后与兄同葬一地,追谥“文定公”。他学识渊博,“汪洋澹泊”是其文风特色。眉山三苏祠联曰:“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岳飞,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少时勤奋好学,并炼就一身好武艺。19岁时投军抗辽。开始他抗击金军,保家卫国戎马生涯。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信条。高宗和秦桧派人向金求和,金兀术要求“必先杀岳飞,方可议和”,秦桧乃诬岳飞谋反,将其下狱。秦桧以“莫须有”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是年岳飞仅三十九岁。“千秋冤狱莫须有;百战忠魂归去来”,岳飞墓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秦桧。阮元讽秦桧夫妻跪像:“咳!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此?啐!妾虽长舌,非老贼不

到如今!”秦涧泉题“人从宋后羞名桧;我至墓前愧姓秦”。

辛弃疾,从小生长在金兵占领地区。其祖父辛赞,经常给予抗今复地、洗雪国耻教育。20岁那年,率领2000多人起义抗金。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爱国词人,词中表现他积极主张抗金和实现国家统一爱国热忱。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词疆域,提高词表现力,成为南宋词坛最杰出代表作家。辛弃疾“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文天祥,南宋状元。临安被围,以右丞相兼枢密使之职,奉命往敌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拘,后得以脱逃,转战于赣、闽、岭等地,兵败被俘,坚贞不屈,就义于大都(今北京)。谱写一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壮歌。广州文天祥祠“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温州文天祥祠“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古谊若龟鉴,忠肝若铁石;敢问何为浩然之气,镇地为河岳,丽天为日星。”

蒲松龄。郭沫若挽蒲松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蒲松龄曾作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郑成功。厦门郑成功祠“由秀才封王,主持半壁旧江山,为天下读书人顿增颜色;驱外夷出境,自辟千秋新事业,语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

孙中山,民主革命先行者。逝世后,天津国民会议促成会追悼大会会场,四壁满悬挽联,其中会场悬挂三副挽联最为哀恳动人。“反帝国主义大同盟”挽:“先生去矣,非我族类多狞笑;吾辈哀哉,为他压迫尽悲鸣”;国民直隶省党部挽:“同居在惨雨愁云世界中,与弱小民族共申哀悼;齐集到青天白日旗帜下,向帝国主义联合进攻”;“青年会”挽:“剑气归天,星茫堕地;江河涌浪,华夏埋云”。蔡元培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李烈钧挽联:“才逾汤武,功盖桓文,九万里震威名,天授如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持节疆场,运筹帷幄,二十年共患难,山颓安仰,上为国痛,下为私哀”。李大钊长联最为著名:“广东是现代思潮汇注之区,自明季迄于今兹,汉种孑遗,外邦通市,乃至太平崛起,类皆孵育萌兴于斯乡。先生挺生其间,砥柱于革命中流,启后承先,涤新淘旧。扬民族大义,决将再造乾坤。四十余年,殚心瘁力,誓以青天白日,红血红旌,唤起自由独立之精神,要为人间留正气;中华为世界列强竞争所在,由泰西以至日本,政治掠取,经济侵陵,甚至共管阴谋,争思奴隶牛马尔家国。吾党适丁此会,丧失我建国山斗,云凄海咽,地黯天愁,问继起何人,毅然重整旗鼓。亿兆有众,惟工与农,须本三民五权,群策群力,遵依牺牲奋斗诸遗训,厥成大业慰英灵。”

瞿秋白。鲁迅赠联曰:“人生得一知己足已;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瞿秋白就义后鲁迅挽曰:“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

李大钊,中共缔造者,英勇牺牲后,北平青年挽:“为革命而奋斗,为革命而牺牲,死固无恨;在压迫下生活,在压迫下呻吟,生者何堪”。王麓水挽李大钊曰:“社会历史原空白,你一笔,我一笔,写到悠长无纪极;壮士热血皆鲜红,这几点,那几点,造成全球大光明”。杨铨挽李大钊:“南陈已囚,空教前贤笑后死;北李犹在,哪用我辈哭先生”。这里南陈、北李指陈独秀、李立三

鲁迅。蔡元培挽鲁迅“著书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遗言犹沉痛,莫做空头文学!”陈毅挽鲁迅“要打叭儿落水狗,临死也不宽容,懂得进退攻守,岂仅文坛闯将?莫做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嘻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

项羽。天意欲兴刘,到此英雄难用武;人心犹慕项,至今父老尚称王

孟子。由仁居义,传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知言养气,充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

华佗。未劈曹颅千古恨,曾医关臂一军惊

1、字之纵横,犹屋之楹梁,宜平直,不宜倾欹。

2、笔须凌空,固也。然学者误会斯语,每走入空滑一路去。必曰气空笔实,方能无弊。

3、唐代书法家张怀瓘。

4、离形得似,书家上乘。然此中消息甚微,不可死在句下。

5、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

6、逆笔起,最得势。褚河南书,都逆起,隶法也。

7、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

8、手与神运,艺从心得。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自得,以终其身。

9、云鹤游天,群鸿戏海。

10、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

11、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仓颉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称书,遗迹石鼓。

12、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学兼长,居官更讲政绩声名,所以后世贵重。

13、书中有画,画中亦有书。

14、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

15、书无定法,莫非自然之谓法,隶法推汉,楷法推晋,以其自然也。唐人视法太严,故隶不及汉,而楷不及晋。

16、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

17、熟能生巧,凡事皆然。书未熟而专事离奇,魔道也。弄巧成拙,不如守拙。

18、工夫深,结体自稳;天姿好,落笔便超。

19、行于简易闲澹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

20、怒蹄蹴踏苍山颓,岧嶤臃肿难为状。

21、学书者有两观:曰观物,曰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

22、无声之音,无形之相。

23、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

24、字怕练,马怕骑。

25、时时只见龙蛇走。

26、字须笔笔送到,到笔锋收处,笔仍提直,方能送到。

27、一点失所,若美女之眇一目;一画失所,如壮士之折一肱。

28、书法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

29、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

30、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31、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

32、意居笔先,形随法立。

33、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书亦如之。

34、古碑贵熟看,不贵生临,心得其妙,藉笔以达之,方能神似。

35、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

36、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37、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

38、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

39、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

40、学书当自成一家之体。

41、秦汉之书,其巧处可及,其拙处不可及。

42、欲知后笔起,意在前笔止,明乎此,则笔笔呼应,字字接贯,前后左右,自能一气相生矣。

43、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

44、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

45、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46、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47、龙跳天门,虎卧凤阁。

48、作楷须明隶法,作隶切忌楷气。作隶须有万壑千岩奔赴腕下之气象。

49、清心寡欲,字生精神,是亦诚中形外之一证。

50、书贵熟,熟则乐。书忌熟,熟则俗。未能画平竖直而遽求神妙,是犹离规矩以求巧,非吾所敢知也。

51、夫马,筋多肉少为上,肉多筋少为下;书亦如之,皆欲骨内相称,神貌洽然。

52、心粗气浮,百事无成。书虽小道,亦须静定。

53、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

54、老夫之书,本无法也。

55、学楷宜由唐而晋,隶则非汉不可。

56、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

57、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齐,便不是书法,但得其点画耳。

58、初学临书,先求形似,间架未善,遑言笔妙。

59、死指活腕,书家无等等咒也。指死则笔直,腕活则字灵。

60、笔法尚圆,过圆则弱而无骨。体裁尚方,过方则刚而不韵。

61、心正则笔正。

62、渣滓去,则清光来,若心地丛杂,虽笔墨精良,无当也。故扬子云:字为心画。

63、龙威虎振,剑拔弩张。

64、览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折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

65、书法亦就佛法,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至于极也,亦非口手可传焉。

66、握笔之法,虚掌实指。指聚则实,指实则掌自然虚。

67、昔人有联语云:夫复何为,莫非自然。真至理

68、汉隶笔笔逆,笔笔蓄。起处逆,收处蓄。

69、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70、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

71、古之善书者多寿,心定故也。人能定其心,何事不可为。

72、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73、冷看古人用笔,勿参以杂念,是亦收放心之一法。

74、疾风吹劲草,烈火炼真金;不经寒霜苦,安能香袭人。锋自磨砺出,玉乃雕琢成;人而不苦练,焉能艺精深。

75、摹古之法,如鬼享祭,但吸其气,不食其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