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道德制高点的名人名言 正文

道德制高点的名人名言

时间:2025-08-04 09:13:29

文化输出的

1)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可怕的是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如果文化亡掉了就会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 。 ——南怀瑾

2) 从语义上讲,文化自觉就是对文化的自我觉悟。这个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国家的,还是阶层的、地域的,乃至团体的、个人的。一般意义上——广义的文化自觉,是属于国家民族层面的。 ——李宗桂

3) 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 ——林语堂

4)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谈论灵魂问题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但是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有灵魂且灵魂相对重一些的人却值得每个人想想。 ——崔永元

5) 文化也是有层次的。最外围的,是物质文化;居于中间的,是制度文化;处在中心的,是精神文化;而精神文化的核心,就是人格。所以,文化自觉,既包括物质文化的自觉,也包括制度文化的自觉和精神文化的自觉,这里更重要的,是人格的自觉,人格的自觉是文化自觉的终极。 ——宋圭武

6) 文化的价值在于它对人类品性的影响。除非文化能使品性变为高尚、有力。文化的作用在于裨益人生,它的目标不是美,而是善。 ——毛 姆

7)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和传统,可以说我们不缺‘文’了,我们当代最缺少的是‘化’。文化的繁荣发展到文化自觉,我个人心得是:关键在一个‘化’字上。 ——于 丹

8) 中国文化应该有一种自信和从容,没有必要去声嘶力竭地辩解。 ——于 丹

9) 藏族人从血液上就认为生死是一件自然的事。他们不会绕圈圈,始终站在起点上,也在那终点上。 ······ 我也一直在那个点上。不是我有了悟性,然后再找一个特别好的地方去生长。我本来就是一棵长在土地里的树,土地就是我的本质,我不会思考太多。 ——杨丽萍

10) 文学的衰落表明一个民族的衰落。这两者走下坡路的时候是齐头并进的。 ——歌 德

11)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既是中华民族的先哲通过观察宇宙万物提出的重要思想,也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因此成为中国的千年传世格言。

12) 一个新的想法是非常脆弱的,他可能被一声耻笑或一个呵欠扼杀,可能被一句嘲讽刺中身亡,或者因某位权威人士皱一下眉便郁郁而终。

13) 文化是人的生存状态以及情感、愿望的反映,反过来又对人的生存、发展给予能动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即人。 ——孙家正

14) 人与文化是一种共在关系,即人是有文化的人,文化是人的文化,人的存在离不开文化的存在,文化的存在也离不开人的存在。 ——李金齐

15) 人类在道德文化方面最高级的阶段,就是当我们认识到应当用理智控制思想时。 ——达尔文

16) 文化既不外是人类适应各种自然现象或自然环境而努力于利用这些自然现象或自然环境的结果,文化也可以说是人类适应时境以满足其生活努力的结果。 ——陈序经

17) 文化自觉就是将“文”挪到了“化”,将我们五千年的文明遗产化入我们的道德规范。如果“文而不化”就会出现道德失范的问题。 ——于 丹

18) 硬实力——HARDPOWER是指支配性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如土地面积、人口、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软实力——SOFTPOWER则分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

19) 历史是知识分子文化活动的结果。 ——高尔基

20)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化”和“化人”。“人化”是按人的方式改变、改造世界,使任何事物都带上人文的性质;“化人”是反过来,再用这些改造世界的成果来培养人、装备人、提高人,使人的发展更全面、更自由。“化人”是“人化”的.一个环节和成果、层次和境界。 ——李德顺

21) 西方有人认为中国到二十一世纪初叶将成为经济大国,甚至是军事大国,其实中国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文化大国,最有可能对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是中国文化,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文化的世纪。 ——季羡林

22) 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本精神为融和与自由 。 ——许思园

23) 文化体现人的超越性和创造性,从根本意义上决定着人的层次、地位和社会评价。 ——彭文山

24) 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所载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之经典作为源头活水。“经典”不仅构成民族之传统,而且提供给全人类以无限之启发。 ——王财贵

25) 教育从根本上讲应该是一个人文过程,是有关价值的事情,而不仅仅是知识或信息。 ——陆登廷

26) 所谓文化,比起文明开化往往不过是掩蔽愚昧无知的一层裱糊纸 。

文化输出的名言警句【2】

1) 智慧是知识凝结的宝石,文化是智慧放出的异彩。——印度

2) 中国的长斯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3) 所谓文化,比起文明开化往往不过是掩蔽蒙昧无知的最后一层裱糊板。——马洛利

4) 任何一个文化的轮廓,在不同的人的眼里看来都可能是一幅不同的图景。——雅各布。布克哈特

5) 越是自觉自信,就越能胸有成竹、珍惜自身,同时越能改革开放,兼收并蓄。——王 蒙

6) 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文化不能从上向下压,因为它应该是从下面高涨起来的。——里德

7) 文化的进步乃是历史的规律。——约翰·赫尔达

8) 文化的视野超越机械,文化仇恨着仇恨;文化有一个伟大的激情,追求和美与光明的激情。——马大·安诺德

9) 文化开启了对美的感知。——爱默生

10) 文化是,或者说应该是,对完美的研究和追求;而文化所追求的完美以美与智为主要品质。——阿诺德

11) 文化虽然不像文明那样具有地区的广泛性,但是,它相应地和各个国家的每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具有更深刻的联系。——森谷正规

12) 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

13) 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经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垢政治和经济。

14) 有如语言之于批评家,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文化就是指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爱献生

15) 在这富有历史背景、富有高度私人秘密性的社会,人类的文化应是多彩多姿的。——黑塞

16) 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陶行知

17)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刘 向

18) 所谓“文化自觉”,“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费孝通

19) 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20) 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这是人;做一切想做的事,这是神。 ——拿破仑

21)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宗旨。——高尔基

22) 人生来本是一个蛮物,惟有文化才使他高出于禽兽。——《世俗智慧的艺术》

23) 克服民族性是文化的胜利。——爱献生

24) 道德文化有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认识到我们应该控制自己的思想。——Charles Darwin

25)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26) 不伴随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将成为灭绝的文化。——邱吉尔

27) 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 ——龙应台

28) 文化作为人最核心的内在因素,决定了人之所以为人,此人之所以非彼人。占有文化、支配文化、创造文化的意识和能力,彰显着人与人的根本差别。

29) 任何一个文化的轮廓,在不同的人的眼里看来都可能是一幅不同的图景。 ——雅各布。布克哈特

30) 文化,是人类在其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创造、总结、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历史发展的体现。

好的高考

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出炉,各种题目难易不同,角度不同,趣味各异,引发网友评头论足,也激发网友创作激情。新浪教育第一时间针对全国各地作文题目,设置了一组“最作文”调查问卷,广东作文《胶片与数码时代》荣登“最想写”的作文排名首位,安徽卷作文《剧本修改谁说了算》被列为“最奇葩”“最难写”题目。

《胶片与数码时代》荣登“最想写”作文似在情理之中,胶片与数码尽管属于不同时代的影像留存技术,然而它们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现在的青少年学生,有几个不爱“臭美”、不喜欢于镜头前摆酷摆拍,留下青春年少的倩影?不管学生喜不喜欢写作文、也无论作文水平高低,这个话题足以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到有话可说。而且,此题凸显历史沧桑感,在用胶片留影的时代,一卷胶片至少需要一二十元钱,只能拍摄三十多张相片;而数码相机无疑开启了“科技改变生活”的新时代,只要相机在手,愿意拍多少就拍多少,使得留下闪光瞬间如同家常便饭般唾手可得。

安徽卷作文《剧本修改谁说了算》被列为“最奇葩”“最难写”题目,丝毫不为奇怪。话题语境毕竟离学子生活现实太远,对于剧本修改的程序不够了解,更为关键是学生阅历有限,很难把握一部影视剧中导演、编剧以及演员各种角色在剧本修改中处于何种地位、发挥什么作用。其实,演员在角色表演中修改剧本内容,不仅涉及到对编剧以及导演劳动的尊重问题,更是牵涉到合作效率问题,除非演员与编剧、导演达成事前协商或者高度默契,一般不主张演员在演戏过程中擅自修改剧本,否则拍戏过程就会给导演造成困难,也给同台其他演员带来障碍,演员拍戏“戴着镣铐跳舞”有其合理性。

部分省份作文题也各有特色。新课标全国一卷《山羊过独木桥》富有时代气息,这个时代既体现拼搏竞争,亦呼唤包容合作,唯竞争才有活力、因合作而实现共赢。新课标全国二卷《喂食动物失觅食能力》,颇有象征与启示意义,很容易引起学生对于少年当自立自强的联想。北京卷《老规矩》学生可从移风易俗、老规矩与新习俗等方面展开思考。上海卷《穿越沙漠和自由》具有一种思辨色彩,“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它仿佛给人以暗示,人生中有些目标你需要抵达,这是不自由;然而抵达方式与路径可以有不同选择,这是你的自由。人既需以方式选择彰显自由自主权利,也需要以“不自由”来完成背负的各种使命。四川卷《人只有站起来后世界才能属于他》,身体站起来可以看到远处,思想站起来才能透过表象发现背后的真实。湖南卷《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就是“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翻版,只要用心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有风景。其他省市高考题目不再一一列举,总之都有一个共性特征,无论是直接切入生活现象,还是都极富思辨与探求特征,当代学子应该学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在思考中明理、在思考中成熟、在思考中发现真相。

好的高考作文题目,表情达意应该具有天然亲和力,不宜曲高和寡绕弯子,应该离生活很近,不宜搞世外桃源,它理当像一个自来水开关,轻轻一旋转,不竭的思想之水就能哗哗流淌……

高考作文,很多时候蕴含了对考生历史素质的考量。综观历年高考佳作,无不具有较为丰厚的历史底蕴,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芒和理性思维的色彩,这就是最好的明证。我认为应当重视

历史知识——高考作文的一个制高点

培根的

“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千古风流人物,无一例外地成了匆匆的历史过客。任何现象都不是永恒的,任何现象又都是历史的。历史是永不间断的时间长河,人们在现实中感知的只是这一发展长河中的一段。多少兴亡盛衰,唤起人们对相似社会现象的感叹,从那些已经消失的人和事中,叩问历史,掩卷太息!历史消失的是时间,永不消失的是后人对千秋功业的缅怀。作为文化精粹的智慧言论和行事,运筹帷幄的大智大勇,辚

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已拉长了我们与传统的距离,然而永不衰竭的历史长流又无处不在地滋养我们的生活。历史知识愈丰厚,散乱的知识愈容易结成四通八达的网络,使原本某些模糊的印象明朗化,形成清晰的逻辑。如果把一经感悟到的作为进一步思考的契机,锲而不舍地多方探究,那又何愁不能在见解上胜人一筹?因为,历史给了你一个观察的制高点,可谓“胸中历历著千年,笔下源源赴百川”。所以,历史知识是高考作文的一个制高点。

历史典籍——高考作文的主题话语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所谓文以载史,史以文传。一些史学名著,同时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史记》就被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作文与时俱进,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从命题作文、供料作文到近年的

史事名人——高考作文的论据素材

2001年,一篇《赤兔之死》炒热了一位作文特长生,同时也使人们开始关注高考优秀作文选材的一些共性。既然话题作文不易走题,选材便成为关键。五千年中华历史文化,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素材库。笔者浏览过2002年“心灵的选择”、2003年“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和2004、2005年获得高考命题权十余省市的一批满分、高分作文,发现其中不少都是汲取中外历史文化的养分,以历史事件和名人为题材,围绕试题给出的话题,以青春的心怀去阐述、感知。2002年山东考生的一篇《刺秦》,浓缩了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通过壮士的内心独白,凸显决斗前夜心灵的痛苦挣扎和艰难抉择。荆轲最终放弃刺秦,甘愿捐躯:“图穷匕现,我用匕首去刺秦王却给了他逃跑的机会;环柱而走,我有九次机会,却让他能拔剑伤我;倚柱而骂,我要保持太子的尊严。侍臣杀我的,我想起了天下苍生,他们没有看见我眼角的那颗英雄泪。”这样的结局,与张艺谋大片《英雄》的架构不谋而合。既不违背史实主线,又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展现荆轲心系天下苍生的胸怀,不禁让人拍案叫绝。江苏考生的一篇《历史,从那一夜开始》,聚焦的是司马迁受刑前的那个“暮秋之夜”。是“用高贵的头颅证明历史的.清白”,还是“为了成就一部属于大汉的史书,做一个不完全的男子”?司马迁必须在日出之前做出选择。文末“一阵秋风呜咽着,吹起《史记》发黄的纸页”把读者的视线拉回现实的时空,点明“真正的勇敢不是为某件事壮烈地死去,而是为某件事卑贱地活着”的主旨。2003年广东一考生的《勿为情所障目》:“……君不见,为博褒姒一笑,周幽王的三百里烽火,不仅烧出片刻的欢喜,更吞噬了周朝的大好河山;只因凭着‘六宫粉黛无颜色,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妹妹,杨国忠便在一系列提拔中平步青云,扬眉吐气,唐王朝的衰败也由此而起;而吴三桂情动之下‘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劣迹,千百年来仍然令人发指。而愤激至死的屈原,惨死风波亭的岳飞之所以成为令人扼腕的悲剧,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冲突,难道就没有很大一部分是与君王疏远的原因吗?只因君王之目为情所障,看不到有幸埋葬忠骨的青山,只瞥见白铁无

独辟蹊径——高考作文的得分亮点

俗话说,“文无定法”,但经典自有经典的共性。对传世佳作的反复解读会为高考作文提供体裁选择、构架设计等方面的借鉴,经典美文是高考作文的写作范例。近年来,不少优秀的议论文如2000年的《诚信归去来兮》《回答》等,就是以陶渊明、鲁迅等大家名作为范,融入当代学子的理性思考,谈古论今,信马由缰,已具备了杂文和哲理性散文风格。还有一些考生从四大名著中寻找创作灵感,或反弹琵琶,或旧说新解,像2003年的《孙悟空下岗记》《宝钗鸣冤》等,同样搅动阅卷老师和读者的眼光。事实上,现场完成的800字作文,如果没有从形式到内容的创新,难以在数以百万计的考卷中脱颖而出。2001年有江苏考生蒋昕捷以纯熟的文言文(古白话)写成的《赤兔之死》一纸风行;2003年北京一考生的《转折》,更是以通篇文言,从鹰鹫之辨说到转折之义,激起一片叫好声。当然,文言文高考作文也引起争辩,从教改导向上并不提倡写文言作文,但对于那些具备相当的历史学识和古文功底的考生来说,为什么不允许扬其所长,凸现其特色?既然高考文体不限,就应最大限度地开禁。2003年广东一考生的满分作文《甲三儿开讲》,通篇采用罕见的说书体,以一个说书人的口吻,将三个故事娓娓道来,说明感情的亲疏和对认识程度没有绝对因果关系的主旨,全新的体裁让人眼前一亮。陕西一考生另辟蹊径,写出一首现代诗《无题》,这篇仅有209个字(含标题题记)的

人文精神——高考作文的主题依托

高考作文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起到了龙头作用。回首十年,高考作文经历了从命题、供料到话题作文的转变,这其间变化中也有不变。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考测同学们的思想修养,这是不变的。不管今后作文题怎么变,这一“主旋律”不会变。2001年的“诚信”,触及了中华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道德中最核心的规范——诚实守信;2002年“心灵的选择”则要求同学们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义与利等层面作出正确的选择;2003年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实际是要求同学们“捕捉理性的灵光”(一满分作文题目)。连续几年的高考题都与道德情操紧密相连,说明个体的分析判断能力与人的思想素质有密切联系,素质教育要引导同学们学会用自己的知识分析身边发生的事情,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因此,我认为,在高中作文训练中,除了加强同学们写作技艺的锤炼,更重要的是主题的提炼升华。同学们可以对世相时弊作一定程度的抨击,但灰暗的色调应当不出现或少出现在作文中;中外文化传统中的人文精神,如民族大义、传统道德、人间真情等等,应当是一根红线,贯穿写作训练的始终。

以外行人的眼光看高考作文,未免“班门弄斧”,但弄斧必须到班门,否则难以提高。许多同学对文史交融、相得益彰的认识不清,认为只需“各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呼吁同学们,不要漠视历史,注意文史知识与各个学科的配合渗透,毕竟“读史使人明智”,喜欢历史的好处不仅仅在高考作文。《赤兔之死》的作者是一位理科同学,2002年北京理科高考状元曾把《中国通史》读了几遍,这似乎是再有力不过的例证。

文史交融——

中学历史的许多重大问题都可以从

2001年高考历史上海卷第39题以“公开信”的形式出现,从文句上看,丰富了试题的表达形式;从内涵来看,体现了惩恶扬善、经世致用等历史古训和褒扬正义、捍卫真理的历史责任感;从

历史学习不渗透

“文史不分家”,就不应该各自为政。从当代世界人才培养的取向来看,多学科的结合、渗透是大趋势。所以,文史交融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才能相得益彰,才能在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效果,才能取得

木心,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在纽约华人圈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和传奇人物。下面给大家分享作家木心经典

【1】: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木心《从前慢》

【2】: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木心《云雀叫了一整天》

【3】:我好久没有以小步紧跑去迎接一个人的那种快乐了。——木心《琼美卡随想录》

【4】:很多人的失落,是违背了自己少年时的立志。自认为成熟、自认为练达、自认为精明,从前多幼稚,总算看透了、想穿了。于是,我们就此变成自己年少时最憎恶的那种人。——木心《鱼丽之宴》

【5】:生活的最好状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木心

【6】:所谓无底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木心《素履之往》

【7】:万头攒动火树银花之处不必找我。如欲相见,我在各种悲喜交集处,能做的只是长途跋涉的归真返璞。——木心

【8】: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木心《从前慢》

【9】:我追索人心的深度,却看到了人心的浅薄——木心《云雀叫了一整天》

【10】:你再不来,我要下雪了。——木心《云雀叫了一整天》

【11】:我习于冷,志于成冰——木心《大卫》

【12】:看清世界荒谬,是一个智者的基本水准。看清了,不是感到恶心,而是会心一笑。——木心

【13】:悲伤有很多种,能加以抑制的悲伤,未必称得上悲伤。——木心《即兴判断》

【14】:康德的判断:“对自然美抱有直接兴趣,永远是心地善良的标志。”此话可以反说,凡已不复善良者,乃对自然美丧失了直接的兴趣。——木心

【15】:无知的人总是薄情的。无知的本质,就是薄情。——木心

【16】:从前的人,多认真认真勾引,认真失身峰回路转地颓废——木心《我纷纷的情欲》

【17】:那时候时间很慢,慢到只能用一生去爱一个人——木心

【18】:悲观是一种远见。——木心

【19】: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啊。——木心《云雀叫了一整天》

【20】:万念俱灰也是一种超脱——木心

【21】:不谦而狂的人,狂不到哪里去;不狂而谦的人,真不知其在谦什么。——木心

【22】:生命是什么呢,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木心《哥伦比亚的倒影》

【23】:从前的那个我,如果来找现在的我,会得到很好的款待——木心《云雀叫了一整天》

【24】:常以为人是一种容器,盛着快乐,盛着悲哀。但人不是容器,人是导管,快乐流过,悲哀流过,导管只是导管。各种快乐悲哀流过流过,一直到死,导管才空了。疯子就是导管的淤塞和破裂。——木心《同车人的啜泣》

【25】:雨后总像有谁离去了——木心《素履之往》

【26】:有人说,时间是最妙的疗伤药。此话没说对,反正时间不是药,药在时间里。——木心《艾华利好兄弟》

【27】:负心不奇,奇的是负心之前的一片真心——木心《云雀叫了一整天》

【28】:我不树敌敌自树——木心《云雀叫了一整天》

【29】:眼看一个个有志青年,熟门熟路地堕落了,许多“个人”加起来,便是“时代”。——木心

【30】:一流的情人永远不必殉陨,永远不会失恋,因为“我爱你,与你何涉。”——木心

【31】:做生活的导演,不成。次之,做演员。再次之,做观众。——木心《文学回忆录》

【32】:你这样吹过清凉,柔和再吹过来的我知道不是你了——木心《五月》

【33】:规律背后,有命运在冷笑。——木心

【34】:爱情,亦三种境界耳。少年出乎好奇,青年在与审美,中年归向求知。老之将至,义无反顾。——木心《即兴判断》

【35】:中国文化精神的最高境界是欲辩已忘言。欧陆文化精神的整体表现是忘言犹欲辩。——木心《即兴判断》

【36】:凡事到了回忆的时候,真实得像假的一样。——木心《伊斯坦堡》

【37】:人害怕寂寞,害怕到无耻的程度。换言之,人的某些无耻行径是由于害怕寂寞而做出来的。——木心

【38】:生命好在无意义,才容得下各自赋予意义。假如生命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却不合我的志趣,那才尴尬狼狈。——木心《素履之往》

【39】:悲观主义是一种态度,一个勇敢的人的态度。——木心

【40】:你们可惜看书太少。不但少,遍数也太少。莎剧,我看过五六十遍。为什么呢?年年中秋吃月饼。多少月饼?上礼拜,天天上,《福音书》我读过百多遍。每次读都不一样,到老也不懂透的。有人一看书就卖弄,多看几遍再卖弄吧……多看几遍就不卖弄了。——木心

【41】:爱,原来是一场自我教育。——木心《文学回忆录》

【42】:我曾见过的生命,都只是行过,无所谓完成。——木心《鱼丽之宴》

【43】:如欲相见我在各种悲喜交集处。——木心

【44】:莫依偎我,我习于冷,志于成冰,莫依偎我。别走近我,我正升焰,万木俱焚,别走近我。来拥抱我,我自温馨,自全清凉,来拥抱我。请扶持我,我已衰老,已如病兽,请扶持我。你等待我,我逝彼临,彼一如我,彼一如我。——木心《大卫》

【45】: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你再不来,我要下雪了。——木心《云雀叫了一整天》

【46】:活在自然美景之中,人就懒,懒就善。——木心

【47】:无论蓬户荆扉,都将因你的倚闾而成为我的凯旋门。——木心

【48】:十一月中旬,晴暖如春,明明指的是爱情。——木心

【49】:一场梦,不怨也不恨,上了想象力的当——木心《温莎墓园

【50】:遇事多与自己商量——木心《云雀叫了一整天》

【51】:智者,乃是对一切都发生讶异而不大惊小怪的.人。——木心

【52】:凡永恒伟大的爱,都要绝望一次,消失一次,一度死,才会重获爱,重新知道生命的价值。——木心《文学回忆录》

【53】:找好书看,就是找一个制高点。——木心

【54】:不自由,就是不自然。不自然,就是不自由。——木心《云雀叫了一整天》

【55】:给他们面子是我自己要面子——木心《云雀叫了一整天》

【56】:有时,人生真不如一句陶渊明。——木心

【57】:天才是被另一个天才发现的。——木心《云雀叫了一整天》

【58】:倔强是最难改的脾气。假如要改,也要倔强地去改。不用改,只有倔强的人才温柔。怎见得呢?譬如说,穿着讲究,就是对自己的温柔。——木心《即兴判断》

【59】:一个人,随便走几步,性格毕露——木心《云雀叫了一整天》

【60】:生活是什么?生活是死前的一段过程。——木心

【61】:耶稣讲话是话中有话。我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所以听来格外有感。一个爱我的人,如果爱得讲话结结巴巴,语无伦次,我就知道他爱我。凡真的先知,总是时而雄辩,时而结巴。凡是他说不上来的时候,我最爱他。假先知都是朗朗上口的。我全不信。我知道他不爱。——木心

【62】:当愚人来找你商量事体,你别费精神——他早就定了主意的。——木心《素履之往》

【63】:能做的事就只是长途跋涉的归真返璞。——木心

【64】:十五年前,阴凉的晨,恍恍惚惚,清晰的诀别,每夜,梦中的你,梦中是你,与枕俱醒,觉得不是你,另一些人扮演你入我梦中,哪有你,你这样好,哪有你这样你——木心《哪有你这样你》

【65】:年轻,真像是一个理由,一个实际上毫无用处的理由。——木心《鱼丽之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