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好则臣为,上行则下效。
——[唐]白居易
君圣则臣忠,上明则下直。
——[唐]白居易
君失臣兮龙为鱼,权离臣兮鼠变虎。
——[唐]李白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孟子·离娄》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春秋]孔子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春秋]孔子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三国]曹植
财匮而令虐,所以失其民也。
——《管子·君臣下》
忠且无私,可谓君子矣!
——[宋]司马光
但得官清吏不横,即是村中歌舞时。
——[宋]陆游《春日杂兴》
位于十人之上者,必处十人之下;位在百人之上者;必处百人之下;位在天下之上者,必处天下之下。
——[清]唐甄
我心如手平,不能为人低昂。
——[三国]诸葛亮
私仇不及公,好不废过,恶不去善,义之经也。
——《左传》
治平而忽危亡,未有不危亡者也;高位而忘颠覆,未有不颠覆者也。
——[宋]苏舜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左传》
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洁。
——《资治通鉴》
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
——《左传》
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孟子》
贤不肖不杂则英杰至,是非不乱则国家治。
——《荀子》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
——《吕氏春秋》
苟正其本刑将措焉,如失其道议之何益。
——[隋]王通《中说·关朗篇》
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治量功,不自废也。
——《韩非子》
明主好要,暗主好详。
——《荀子·王霸》
贤君无私怨。
——《列子·力命》
败不可处,时不可失,忠不可弃,怀不可从。
——《国语·晋语四》
侈将以其力毙,专则人实毙之。
——《左传》
美曰美,不一毫虚美;过曰过,不一毫讳过。
——[明]海瑞
将欲治人,必先治己。
——[宋]杨时
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
——《墨子·公孟》
抱火措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然,因谓之安,偷安也。
——[汉]贾谊
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
——[三国]诸葛亮
一、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二、关于孔子名言名句(精选120句)
1、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5、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6、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7、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8、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1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1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14、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15、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16、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8、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19、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20、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21、过,则匆惮改。
22、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23、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24、听其言而观其行。
2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6、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27、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2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29、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30、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31、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3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33、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34、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35、不迁怒,不贰过。
36、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37、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3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39、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40、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1、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42、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4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4、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45、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6、巧言令色,鲜矣仁!
47、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48、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4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50、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5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52、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3、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5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55、巧言令色,鲜矣仁!
56、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57、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58、鞭扑之子,不从父之教。
59、不迁怒,不贰过。
60、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6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62、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6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5、礼之用,和为贵。
66、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7、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68、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69、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7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1、听其言而观其行。
7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7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5、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76、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77、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8、过,则匆惮改。
7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8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1、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8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8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84、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85、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8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87、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88、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89、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9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1、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9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93、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94、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9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6、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97、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98、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9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100、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01、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0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10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0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0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106、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107、道不同,不相为谋。
108、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109、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10、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111、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1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13、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11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1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16、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17、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18、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119、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120、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政治的名言警句1
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
——《明史》卷一三九《钱唐传》
伐本不自其本,必复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复流;灭祸不自其基,必复乱。
——《国语·晋语一》
多难可以兴邦。
——孙中山
自古控御全在仁,何必穷兵兼黩武。
——王禹偁《战城南》
任何国家都没有资格对别国进行裁决。
——(美)威尔逊
处君位而令不行,则危。
——《商君书》
良医治无病之病,故人常在生也,圣人治无患之患,故天下常太平也。
——[明]钱琦《钱公良测语·治本》
穷武之雄,毙于不仁,存义之国,丧于懦退。
——《资治通鉴》卷七七《魏纪九》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礼记·杂记下》
君贤者其国治,君不能者其国乱。
——《荀子·议兵》
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凡事不密则害成。
——《易·系辞上》
吾人合则存,分则亡。
——(古希腊)伊索
居上克明,为下克忠。
——《书·伊训》
邻国相亲,则长有国。
——《孔子家语·贤君》
邻国之间应像邻居一样主持公道,一个强盗,无论他是结伙抢劫还是单独作恶,他都是强盗;一个发动非正义战争的国家不过是一个大盗而已。
——(美)富兰克林
治天下国家,必本诸身,其身不正而能治天下国家者无之。
——[宋]程颢、程颐
治天下者,若身使臂,臂使指,小大适称而不悖。
——《新唐书》卷一五七
《陆贽列传》
治天下者惟君,乱天下惟君。
——[清]唐甄
彼日月之照明兮,尚黯黮而有瑕,何况一国之事兮,亦多端而胶加。
——宋玉
治国如行船,领袖如领江。
——《行知诗歌集·川行有感》
治大者,不可以烦,烦则乱;治小者,不可以怠,怠则废。
——[汉]桓宽《盐铁论·刺复》
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第六○章
治国如治病,十全为良医。
——汪大经《读书所见》
治国者圆不失规,方不失矩,本不失末,为政不失其道,万事可成。
——[三国]诸葛亮《诸葛武侯集》
官无腐蠹之藏,国无流饿之民,此贤君之治国也。
——[汉]刘向《说苑·政理》
事上之道莫若忠,待下之道莫若恕。
——[宋]晁沅之
青史待垂名,三湘自有英雄在,先经能治国,四海可容新任腾。
——王铜
国之将兴而伐于国,国之将衰而伐于山。
——[三国]诸葛亮《诸葛武侯集》
国之将亡,本必先颠。
——《晋书》卷五《孝怀帝孝愍帝纪》
国无大小,民无众寡,能修其政则强,不修其政则弱。
——康有为《政论集·进呈日本明治变政考序》
国以军为辅,君以臣为佐,辅强则国安,辅弱则国危。
——[三国]诸葛亮《诸葛武侯集》
国不信道,工不信度,亡可待也。
——[唐]马总《意林·正论》
国乱有三事:年饥民散,无食以聚亡则乱;治国无法则乱;有法而不能用则乱。
——《尹文子·大道上》
国家存亡之本,治乱之机,在于明选而已矣。
——[汉]王符《潜夫论·本政》
国无纪不可以终,民无信不可以固。
——《国语·晋语四》
国非忠不立,非信不固。
——《国语·晋语二》
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孟子·离娄》
国有轨,不通轨数而欲为国,不可。
——《管子·三国轨》
国有善类,犹人有元气。善类一败一消,元气一病一衰。
——《宋史》卷四二一《杨栋列传》
国家大事,百人争之不足,数人坏之有余。
——《明史》卷一八六《韩文列传》
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
——《左传·桓公二年》
国家之患,在于论事者不敢尽情,当事者不敢任责。
——《宋史》卷四四五《文艺列传》
国家之将兴也,君子自以为不足;其亡也,若有余。
——《国语·晋语九》
国之将兴也,百官有司貌若违异,而心则同于尽职;国之将亡也,百官有司貌若谐和,而心则各为竞进。
——[明]钱琦《钱公良测语·治本》
国勤则治,怠则乱。
——《蔡锷集·〈曾胡治兵语录〉序及按语》
法律一失效,暴政就会开始。
——威·皮特
治理国家是一项残忍的事业,好心是办不成事的。
——哈利法克斯《文集》
国家的头号敌人是暴君。在他的统治下,国家没有法律,而只有一个统治者,他把法律掌握在自己手中,因而平等也就不复存在。
——欧里庇得斯
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
——(德)叔本华
明主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按功而赏。
——《商君书》
革命之目的,在造成独立自由的国家。
——《孙中山集》
除肤疡,不除症结者,其人必死;称君圣,谪百官过者,其国必亡。
——[清]唐甄
除非暴政在国外结成强大的同盟,否则就无法无忧无虑地在国内实行统治。
——(英)莎士比亚
轻举妄动的国家是罪恶的国家。
——(法)杨格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
——[三国]孙权
离于众庶,则无英雄。
——李大钊
唯圣人能外内无患,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左传》
善为天下者,计大而不计小,务德而不务刑,居安念危,值利思害。
——《新唐书》
善建国者,立国于不拔之基,措国于不倾之地。
——《黄兴集·〈国民〉月刊出世词》
暴政只有藏在自己的肖像和招牌背后才最保险。
——兰多
暴君统治的国家就像一个倒置的圆锥体。
——(英)约翰逊
政治的名言警句2
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3、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4、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5、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7、子路问事君。子日: " 勿欺也,而犯之。”
8、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9、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0、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11、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12、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3、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4、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15、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16、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7、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18、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19、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20、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21、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2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3、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24、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
25、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