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耽美小说励志名言 正文

耽美小说励志名言

时间:2025-04-28 10:50:21

耽美的女性主义视角,让女性从耽美文化中的小说、漫画、广播剧、网络剧中得到与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审美体验,这也是耽美文化盛行的一个原因。

1、所谓爱情不爱情,已经不重要了,信任与否,也不是最关键的了,明知道空气有毒,我就能不呼吸吗?明知道水里有毒,我就能不喝它吗?我们都知道自己会死,我们就不活了吗?

2、扛着梯子隔着山墙一天天等下去,总有一天能等到。

3、爱情的终点便是死亡,因为有你的陪伴,所以便是天堂。

4、每个好人的灵魂其实都是相似的,所以朋友一两个就够了,身边好人太多,自己就会脆弱,会抵挡不住磨砺。 每个人心底都有一只妖孽,就算踩死碾碎风干磨成灰也无法消失,但总有获得小小幸福的权利。 陌生人。 再多给我一秒钟,我就会爱上你。

5、我早已经背对上帝因为我要面对你。

6、卡妙笑了,笑得好开心,笑得眼睛都模糊了。

7、懦弱是被误解的无助。

8、隔壁白晃晃一片也罢,哭声也罢,都不过是一场春光一场梦。

9、你寂寞吗?几乎要冲口而出的话,又被吞了回来。

10、你说桃花落了你就回来,可是所有的花都落了你还没回来。 你依然青春,我依然年少,只是我们再没有机会,白首偕老。

11、明明从未见过,却在第一次看到他的脸时就想哭……因为我也一直觉得这么寂寞吗?

12、感谢你曾经把你的世界分给我;感谢你把我的天空染成彩色;感谢你那般纯粹的笑容;感谢你在我最脆弱的时候出现;感谢你让我不再孤独;感谢你曾经的等待;感谢你让我这么快快乐乐开开心心的`过了好长的日子。

13、我们两个之间就像喝酒,我干杯,你随意。

14、世人只以为伤筋动骨便是极尽惨烈的酷刑了,其实不然,所谓酷刑,乃是由心而发,断了此人的念想,令他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日夜倍受煎熬,永坠阿鼻地狱,世世不得超生,岂不比什么痛楚都来的刻骨?

15、十七年的过去,像是一场反反复复无法清醒的噩梦,幸好最后睁开眼,发觉生活竟能如此平和而美好。

16、从前咫尺天涯,相思无望。如今人在身旁,对面展颜。一生的时间,一半陷在相思,剩下一半,还给相见。

17、一切解释的权力,我放弃。

18、我爱你,不论你是男是女,不论你以任何种形态出现,()是一株草还是一棵树,我都会爱你。

19、喜欢到爱的升华就发生在那闪亮一瞬间,从此,死心塌地。

20、我的符卿书在北疆,几时能回来?

21、Kill me or love me,你选择吧。

22、下次再骗我时,不要伤了自己。

23、如果两个人在一起,却没有办法不快乐的时候,自由真的那麽重要吗?如果我有来生,我还是会一个人孤单一辈子,因为我爱的人不爱我。经典爱情语句。

24、神啊!无论我们的开始是一个多么荒谬的错误,我仍感谢这个错误,能让我如此靠近他。 生生死死,不过如此。

注解

“耽美”一词读(dānměi),最早是出现于日本近代文学中,为反对“自然主义”文学而呈现的另一种文学写作风格。“耽美派”,他的最初本意是“反发暴露人性的丑恶面为主的自然主义,并想找出官能美、陶醉其中追求文学 的意义”。耽美在日文中的发音为 TANBI,意为“唯美、浪漫之意”。 耽,沉溺。耽于女乐,不顾国政,则亡国之祸也(《韩非子·十过》); 且耽田家乐(李白《赠闾丘处士》)。

耽美,沉溺于美,这个解释可以 使圈外人很快把握住耽美的要义。

武侠,玄幻,悬疑推理,近代历史,耽美作者们精彩的文笔和情节构思让耽美小说不再仅仅只是爱情 。与此同时,由于网络原创作者的壮大,耽美网站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于互联网上,耽美爱好者们用一个又一个的个人论坛传播着自己的原创作品,并将他人的作品整理成集,并在论坛内传播。

人生如读书、阅尽沧桑,读尽世事;人生的每个学期,都有不同的必修课。

十来岁,我们阅读的是童话和传说,关注的问题是“善”与“恶”。

那时候的镜像里,世界就像日月的运转一样,昼夜分明。现在回想起来,对人物印象的第一个判断常常是:“好人还是坏人,好事还是坏事?”对周围的人物如是观,对影视文学中的人物如是观,对自己亦如是观。黑白分明的世界里,天人合一,尚未起衅。如果哪一天,我们发现了善恶中间出现了灰色地带,并且能给予自己眼中的坏人以笑脸的话,那么这门功课也就结业了。善恶问题的'核心是要成为一个“好”人:做好人、做好事、得好评!

二十来岁,是诗歌与散文的阅读期,我们关注“美”与“丑”的问题。

“美”成了我们的第一价值,“中看”或者“不上眼”,条件反射一样撩动着我们的情绪。这时的世界充满了激情、理想与冷酷、毁灭,我们眼中只容得下理想型、完美与唯美,而我们的脚下却更多的是破碎、丑陋与苦恼。

我们的人生轨迹就是诗歌。正是这种嫉恶如仇与不羁的至真至纯的激情,才让我们不断地消费青春,却又无病呻吟;不断地行侠仗义,却又背信弃义;不断地呐喊“自由”,却又急着往下一个围城里爬。追求美的轨迹,爱美、耽美、臭美!

三十来岁,是人物传记和

每个人都有一种英雄情结,都想出人头地,不甘平庸。成王败寇,我们变得无比务实却又虚伪,高大却又卑微。有人为了成功而成了狷者,有人为了成功而成了狂者,也有人为了成功而成了忍者。

成与败的问题,其核心是怎样才能成功。只要目的,而没有目标。不计方式,不计后果的成功,最后会发现,却只是在“做功”。

四十来岁,是史书的阅读期,我们关注的是“真”与“假”的问题。

对事物真相的探求占据了我们的心灵,而历史往往交给我们的是负面的东西:事会很假,人会很奸。于是,我们对好人的第一反应是“骗子”,对好事的第一反应是“骗局”。

这个年龄,正是最有资格瞒上欺下,也是最喜欢以“真”的名义来造假的时期。人人看起来、说起来、做起来都很真实、真正、真诚,但人人又都坚信,很多人、很多事、很多话,加上或强调了这个“真”字,反而显得很假,或者其实很假。真假问题,其核心是怎么求真务实的问题。

五十来岁,是哲学的阅读期,我们开始对人生、事物和世界进行一些形而上的思考和追问。

“有”与“无”是这个时期所关注的问题。时间有限,有无意义和价值,是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许三多说:“有意义就是活着,活着就是有意义。”可是到了这个年龄,很多人会发现,人生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已经没了意义,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件事才有意义。

所以,孔子才愿意五十学《易》,就是简单入世之理。看透了这一点,有人成仙了,有人入魔了,更多的人变得深刻了。

六十来岁,是宗教学的阅读期。大限的迫近,使得我们开始关注“生”与“死”的问题,直到彻底解脱。

这时候的思考已不仅仅限于此岸,还包含了对彼岸和冥界的思索。生与死的问题,其核心是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死亡的问题。有的人恋恋不舍,却往往早死早超生;有的人初衷不改,每每大器晚成;更多的人是“六十不栽树,七十不制衣”,浑浑噩噩地等死。

善、恶、美、丑,是一个“是什么”的问题,是认识世界的问题;成、败、真、假是一个“怎么办”的问题,是改造世界的问题;有、无、生、死问题,是一个“为什么”的问题,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问题。可惜,我们往往等不及,“是什么”就“怎么办”,不问“为什么”,一辈子稀里哗啦地就过去了。

01《空荡荡的家》

科尔姆·托宾

豆瓣评分:8.4 (674人评价)

有的人可以去任何地方,却唯独回不了“家”。

家不是一栋建筑,而是情感和灵魂的根基。

《空荡荡的家》是托宾的一本短篇小说集,收录了9个故事,主人公都漂泊在异乡,都是同志身份,都有一个回不去的家。这9个故事都很棒,但非常虐心。

人的每一次自我找寻与认定,或许都不得不将自己与原生家庭剥离,在异乡才能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坦然与满足。

02《孽子》

白先勇

豆瓣评分:9.0(6892人评价)

写给那一群,

在最深最深的黑夜里,

犹自彷徨街头,

无所依归的孩子们。

很多人知道白先勇是因为这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他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

《孽子》这本书讲述了两个主题:同性爱和父子关系。

高中生李青因在校发生同性性行为遭学校退学,并被父亲逐出家门,在台北街头流浪,后来进入新公园,结识了很多人,彼此相互扶持。

他们在莲花池畔形成一个“王国”,然而这个王国“只有黑夜,没有白天”。

每一个生命都有自由的权利,每一个灵魂都值得被照亮。

03《单身》

克里斯托弗·艾什伍德

豆瓣评分:8.1 (1063人评价)

人与人之间只有两种结局:

生离或是死别。

这本书讲述的便是后者。

这本书很薄,讲述了一个大学教授乔治残破不堪的一天。

乔治的同性爱人吉姆,因车祸丧生。吉姆,比他年轻好几岁。乔治曾经想的是,自己先行离逝,吉姆应该怎么办。但上帝却偏偏跟他开了个玩笑,在乔治完全没有

乔治起床,不过是让自己缓慢地恢复“活着”的知觉;

上课,不过是去扮演一个理性的教授角色;

和知己共进晚餐,喝到断片,只是让痛苦变得更透彻;

最终乔治发现,自己行尸走肉般地活着,只是期待遇到第二个“吉姆”……

只要这份记忆存活在你的身体里,那爱便是永恒的。

04《卡罗尔》

帕特里夏·海史密斯

豆瓣评分:8.2 (1142人评价)

但我仍然要推荐大家看看原著,原著充沛的思想和感情,是两个小时的电影不能承载的。

这是五本书中,唯一一本讲述女性同志间的爱情的书。

50年代的美国,社会不容忍任何偏离主流的身份与行为,特别是同性恋。

年轻女孩特芮丝是一名怀揣梦想的售货员,和婚姻危机的中年主妇卡罗尔在百货公司偶遇,两人一见钟情,从此开始了艰难的爱情之路。

她俩的爱情遭到了各种阻挠,特芮丝的男友认为她只是一时迷惘,卡罗尔的丈夫则请私家侦探调查取证,希望在离婚诉讼中,让卡罗尔一无所有。

最终,爱让卡罗尔从前夫的纠缠中解脱出来,让特芮斯不再卑微。

05《霸王别姬》

李碧华

豆瓣评分:9.1 (6476人评价)

提起《霸王别姬》,或许都会想起哥哥张国荣近乎完美演绎的那个程蝶衣,想起他的“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

但这部电影的光芒,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原著的精彩。在情感表达上,书比电影更细腻,更虐心。

这本书讲述的是梨园师兄弟程蝶衣和段小楼,历时六十年人生经历和荡气回肠的情感纠葛。程蝶衣最终用他送给霸王的那把注满他感情和幻想的宝剑,自刎了。

程蝶衣这个角色之所以永恒地活在我们心中,并且让人心生敬佩,是因为他把自己的人生和艺术等同了,做了很多人想做却不敢做的事。

他的死,并不是湮灭,只是一种与现实割裂的极端方式。

而他的灵魂,在历史的长河中,得到了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