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性默写古诗文是2014、2015、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中出现的新题型,是指在给出语境的情况下,根据记忆,默写古诗文。与以前的直接默写相比,理解性默写更强调对古诗文内容情感的把握,比填空式难度更大。下面为大家带来《马说》理解性默写,快来看看吧。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世有伯乐,后有千里马。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0)揭示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参考答案
1、本文中心句:(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本文写法:托物寓意(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统治者不能识人才,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3、本文段意:一段: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作用。二段: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三段:总结全文,写食马者的愚妄。
4、表明千里马与伯乐依赖关系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5、千里马必然被埋没的原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6、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及作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作用: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
7、表明食马者无知的句子: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8、食马者无知所造成的恶果的句子及作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再次从反面论证论点,揭示被埋没的原因。
9、写食马者的愚妄(平庸浅薄)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0、"其真不知马也"的作用:与开头呼应,点明全文主旨。
1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意义:伯乐比喻知贤识才的人,千里马比喻出类拔萃的人,食马者比喻埋没摧残人才的统治者。
12、《马说》中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①伯乐不常有。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14、在《马说》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对"千里马"的摧残、埋没体现在哪三个方面?①策之不以其道。②食之不能尽其材。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5、策马者是怎样的不认识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6、《马说》中提出人才培养需要外在条件的句子是: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7、《马说》中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18、《马说》的主旨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9、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千里马常用,而伯乐不常有。
20、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
21、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是哪一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赏析
《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
《马说》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个命题不合逻辑。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说自然界)存在着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的。所以有人认为韩愈这句话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义的。从唯物主义原则来看,这句话是错误的。韩愈把它作为语言,却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名言。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太少。于是作者在下文正面点明主旨,把千里马的无限委屈倾诉出来。正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好的牧马人,而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受无知小人的.腌气。这些宝马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不幸、结局悲惨。没有把这些马当做千里马,千里马的死也是毫无所谓的了。“不以千里称也”,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千里马的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从文章表面看,作者说得透彻,却有很多辛酸痛楚还没有吐露,看似奔放,实则内涵丰富。
作者刻画“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千里马在无人给它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有时欲一展所长却有力无处使,最后到了无力可使的程度,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实现不了日行千里的功能,因此待遇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马”。受辱和屈死也就不足为奇,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了。由于食马者的原因,千里马不能恪尽职守,还会受到责难和惩罚,往往被痛打一顿在待遇上也就越加糟糕(食之不能尽其材)。表面看“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却蕴涵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那些愚昧专横的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一层意思。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还觉得不够,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使文章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愤激。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反而让他面对着千里马不懂装懂,还说“天下无马”。意思是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问题,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千里马,食马者却对着千里马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马。这是作者的讽刺。文章写至此处,作者立即点明主题,用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结束,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矛盾形成一个高潮。这是韩愈凝聚浓缩手法的结果。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作文开头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开门见山
2.烘托气氛抒情法
教学难点:巧妙模仿法
教学设想:讲练结合
教学内容:
一、导入:
曾有这样一段校园流行语:作文作文,想起伤人;想说不写,中考逼人;真的写起,开头就不行。开头俗称“豹头”,也有人称之为“凤头”、“龙头”,都是指开头应该不同凡响,有吸引力,能有引人入胜的效果。
二、作文开头的常见毛病
阅读下面材料,试写一段开头。
人生路上充满了挑战,挑战首先就是挑战自己。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敢不敢迈开第一步是挑战,要不要改变不适当的行为习惯是挑战,愿不愿承担应负的责任是挑战,能不能承认错误也是挑战,等等。
请以“挑战”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寓言、故事等,所写内容必须在‘挑战“的范围之内。
要求: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作文开头常见的毛病:
1、远离中心;
2、交待不清;
3、戴大帽子;
4、人云亦云,唱老调;
5、浮泛,似是而非;
6、硬凑不好,“无愁强谈愁”;
7、平淡、平庸。
三、作文开头的常见方法
1、开门见山法、直接点题
开门见山,即不拐弯抹角,直截了当点明与题目有关的人、事、物,揭示主题的方法
示例:
A、时间老人牵着我的手带着我走过了十五个春夏秋冬,蓦然回首,成长的路上已留下了我一串串由小变大的脚印。
-------《成长的脚印》
B、老师高兴地拿着一张获奖证书给我,此时我知道我成功了。老师给我竖起了大拇指。我拿着证书,欣喜地流下高兴的泪水,我为自己竖起了大拇指。
----《为自己竖起大拇指》
好处:文章一开头就紧扣题目,用此方法入题快,符合读者心理,节省篇幅。
2、烘托气氛抒情法
所谓烘托气氛抒情法,就是在文章的开头,通过环境、景物描写,展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创造出一种艺术境界。
示例:我冒了严寒,回到了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色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不禁悲凉起来了。——《故乡》
文章开头都通过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和抒发情感,其作用是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交待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同时也迅速地把读者带到了特定情境中。
学生习作:
A、晚风吹过河面上最后一波涟漪,夕阳收起它最后一道余辉,秋霜目送去最后一只归雁。我们默默地站着,目光游离在那记忆之门上……
B、 此刻,世界寂静,了无声息。
此刻,大地漆黑,一片冰凉。
猛地抬头,远处的景物竟被镀上一层银色,让人来不及惊叹。多么皎洁的月光啊!流翠泻玉般的倾斜在大地上,泼洒在周围同学的'身上,然后缓缓的流进那已经干枯、麻木的心田……
3、设问置疑法
设问置疑这种开头的方法能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兴趣,同时可以增加文章的曲折性,显现出文章的结构美。
示例:镜子里出现了一个楚楚动人的女孩,最显眼的是那张充满喜悦、纯真的笑脸。为什么女孩现在会笑得那么灿烂、动人呢?
——《铲平心中的那座“山”》
例句在一个特写镜头后有意提出问题,这样以直接提问开启下文,都能激发读者心中的疑问,引导读者急切地读下去。
4、巧妙模仿法
模仿不仅是一种借鉴,同样可以创新。我们说的模仿应该既吸取它的长处,又不能完全照搬。请看下面这篇学生作文的开头: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只失去了一部分;如果你失去了健康,你只失去了一小半;如果你失去了诚信,那你几乎一贫如洗了。——“诚信”
这位同学模仿了歌德的名言:“你失去了财产,你只失去了一点;你若失去了荣誉,你就丢掉了许多;你若失去了勇敢,你就把一切都丢掉了!”这在时间非常有限的考场上,如能扣紧话题,巧妙模仿,也是一种不错的开头方法。
5、引用名言警句法
开头引用警句、名言、诗句、歌词或俗语、谚语、典故等,可以达到吸引读者,帮助突出中心的作用。
在书香的天空下,我领略到“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展云舒”的那份超然;我感受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那份大气;我想像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那份凄凉;我还能品味“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那份美丽;我更能体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那份自信!
-----《充盈着“书香”的天空 》
此法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开篇巧妙引用贴切的名诗佳句,以自己的文化积累为依托,转虚成实,从中引出要写的人或事来,这样的开头能引起读者的遐想,并为故事开拓思路,突出了所表达的中心。
6、巧用修辞法
开篇使用修辞(拟人、排比、对比、比喻、设问、反问、反复等),生动形象,易把读者带入文章境界中,以引起读者对所要面对的事物或观点的兴趣,使文章开端新颖,极富吸引力。
示例:
1、童年是一首歌,唱出欢乐无谱的乐章;童年是一只船,承载父母无数的心愿;童年是一座博物馆,展出天真稚嫩的作品;童年是一个故事,讲述单纯生动的片段。
--------《童年》
2、爱心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驱散了凛冽的寒霜;爱心是久旱后的一场甘霖,滋润了龟裂的心田;爱心是汪洋中的一个航标,指明了新生的希望。
---------《把爱心带给他人》
四、练习:
1、在你的学习生涯中,经历了许多考试,有时让你高兴,有时让你悲伤……请以“考试” 为题,写一个的开头。
2、试以“朋友”为话题,写一段开头
3、我们体验着亲情,感受着亲情,以“亲情”为话题写出开头。
4、我们的生活不能离开水,它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试以“水”为话题,写一段开头。
五、小结
同学们,在今后的岁月里,也许我们不能亲历惊险的故事,也许我们不能成为传奇作家。但是,让我们一起乘着想象的翅膀飞翔,带着探险的精神前行,我相信你们的作文一定会写得更加精彩,中考一定会取的成功!
作文开头歌诀
开头方法有六条, 一条一条都有效。
开门见山点题式, 题目主题见分晓。
烘托气氛抒情式, 写景开头定格调。
设问置疑方法好, 扣人心弦求根底。
巧妙模仿创新式, 激发读者感情高。
引用名言警句法, 吸引读者突中心。
巧用修辞好方法, 引人入胜添气氛。
课后反思:
俗话说“小曲好唱口难开”,要写好作文开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它既需要用心灵地去感受生活,也需要学习、积累写作知识,更需要有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在这节课里,我发现学生的知识是有一定的积累,但是他们不懂得如何去运用,刚开始他们大部分同学只会用第一种开门见山,后来经过这节课他们对作文的开头不再害怕,因为烘托气氛,设问置疑法和巧用修辞他们都觉得不太难,平常不会用是因为不知道,现在通过系统的学习,我相信他们的作文开头会有很大的进步。但是引用名言警句对他们来说比较难,一方面可能还是我给出来的例子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有点难,另一方面则是他们名言警句的积累还比较少,不太会写。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大海,写作是大海里的一朵浪花,只有全身心投入到知识的海洋里,不怕风浪,敢到海底探宝,才能撷取写作领域里那朵最美的浪花。
初中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阅读最大的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伴侣和导师。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初中语文名言名句2
一、友谊篇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 维<<渭城曲>>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柳 永<<凤栖梧>>
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4、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李白<<赠汪伦>>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唐王勃<<
8、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9、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唐白居易<<琵琶行>>
10、峰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唐李白<<送友人>>
1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
1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望天门山>>
二、道德品行篇
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唐?刘禹锡<<秋词>>
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3、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4、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学而>>
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6、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战国?屈原<<离骚>>
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9、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咏石灰>>
10、大丈夫宁可玉碎,不为瓦全。
11、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12、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1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清?郑板桥<<竹石>>
14、满招损,谦受益。
15、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宋?苏轼<<浣溪纱>>
16、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宋?苏轼<<衡论>>
三、爱国爱民篇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2、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陆 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陆 游<<示儿>>
4、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杜牧<<泊秦淮>>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唐?杜甫
7、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宋?辛弃疾
8、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清?徐锡麟<<出塞>>
9、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出塞>>
10、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11、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宋?文天祥<<扬子江>>
四、 思乡篇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州>>
2、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清?袁牧<<随园诗话>>
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
4、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唐?白居易<<长相思>>
五、 壮志篇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国?魏?曹操<<步出厦门行>>
2、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清?龚自珍<<已亥杂记>>
3、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清?曹雪芹<<红楼梦>>
4、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唐?李白<<行路难>>
6、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 翰<<凉州词>>
7、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黄 巢<<不第后赋菊>>
8、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
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
六、 劝学篇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陆游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学而>>
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论语?学记>>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5、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三国志?>>
6、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7、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8、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唐?韩愈<<进学解>>
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七、诚信篇
1、 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2、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3、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4、 言必信,行必果。
5、人无信不立,友无信不挚,家无信不睦,校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
6、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八、写景篇
1. 明月别枝惊雀,清风半夜鸣蝉。
2.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3.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白居易<<忆江南>>
5.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6.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7.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8.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9.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10.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苏轼<<食荔枝二首>>
11.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2.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索,洪波涌起。
1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1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17、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滕王阁序>>
九、哲理篇
1、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2、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唐?韩愈<<原道>>
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战国?屈原<<卜居>>
4、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清?赵翼<<论诗>>
5、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6、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7、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8、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9、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1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鹳鹊楼>>
11、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12、蓬生麻间,不扶自直。 汉?王允<<论衡>>
13、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14、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 苏麟<<断句>>
15、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
1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17、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初中语文名言名句3
白居易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表现卖炭翁内心矛盾——衣单体寒苦与天寒炭价高的矛盾。
唐白居易观刈麦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表现农夫内心矛盾。
唐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运用比喻,抓住色彩,描绘出春天的江南万紫千红的绚丽景色。
唐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运用比喻和谐音展示了恋人间生死相伴的真情,体现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现多用来赞颂追求事业者的奉献精神。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想象将来与亲人欢聚的情景,表达渴望与亲人早日相见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南唐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问答的形式表现词人内心满腔的愁苦之情。将抽象的愁化作形象的春水,比喻绝妙。
宋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表达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无奈与伤感,惋惜中又有点欣喜和安慰之情,也体现诗人的惜春情怀以及对昔日人的怀念。乃全篇妙笔。
宋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看着西风中萧瑟的菊花,联想到自己孤苦的处境,涌起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将人瘦与菊花相比,突出相思之苦。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以落花自喻,以赞花诉心曲,表明自己将继续奋斗,为国效力的志向。
晋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全句之意境集中在“悠然”二字上,写出了庐山的静穆高远,体现了全诗归复自然的宗旨,表达出诗人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初中语文名言名句4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写洞庭湖秋水高涨之景,突出其辽阔,也激起诗人立志为官报国的情怀。
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用“波撼”衬托洞庭湖的澎湃动荡,写出湖水的浩淼和磅礴气势。
宋范仲淹渔家傲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从视觉上写边塞荒凉萧瑟之景,气势雄浑,在人们眼前展现了一幅充满萧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
唐温庭筠梦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情景结合,用拟人手法写夕晖、流水,暗示思妇失望而凝愁含恨。
唐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以设问句式,昂扬的激情,尽抒投笔从戎、报效国家之情。
唐李贺南园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凌烟阁高挂开国功臣的画像,睹像抒怀,作者以设问句式,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要性,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
唐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既写景又写事,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唐李贺雁门太守行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燕昭王筑造黄金台来招贤之典,写出将士报效朝廷的决心,也反映了作者舍己报国的志向。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描写禅房环境的幽深。成语“曲径通幽”出自本句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作者身心融进宗教氛围,以余音衬寂静,以禅磬净心灵,抒发隐逸情趣。成语“万籁俱寂”出自本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