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刑过不避大臣的名言 正文

刑过不避大臣的名言

时间:2025-04-30 13:27:56

1、君子以俭德辟难。——《周易·否》

2、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

3、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4、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5、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辞过》

6、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

7、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

8、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9、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10、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

11、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范纯仁列传》

12、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治家格言》

13、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尚书·周官》:以公心灭私情,民众才会心悦诚服。

14、大义灭亲。——《左传·隐公四年》

15、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左传·僖公九年》

1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17、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孟子·滕文公上》

18、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惩罚有罪过的人,即使大臣也不能放过;赏赐做好事的人,即使平民百姓也不能漏掉。

19、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

20、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21、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贾谊《新书·阶级》

22、衡之于左右,无私轻重,故可以为平;绳之于内外,无私曲直,故可以为正。——《淮南子·主术训》

23、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淮南子·泛论训》

24、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淮南子·修务训》

25、奉公如法则上下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6、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史记·太史公自序》

27、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刘向《说苑·正理》

28、圣人不敢以亲戚之恩而废刑罚,不敢以怨仇之忿而废庆赏。——徐干《中论·赏罚》

29、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30、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通志》

31、发号施令,在乎必行;赏德罚罪,在乎不滥。——包拯《论星变》

32、有功则赏,有罪则刑。——司马光《进修心治国要札子状》

33、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石成金《传家宝·绅瑜》

34、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刘鹗《老残游记》第九回

1、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

2、刺骨,故小痛在体而长利在身;拂耳,故小逆在心而久福在国。——韩非

3、小信诚则大信立。——韩非

4、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韩非

5、不明察,不能烛私。——韩非

6、不踬于山,而踬于垤。——韩非

7、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韩非

8、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韩非

9、矜伪不长,盖虚不久。——韩非

10、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韩非

11、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韩非

12、明主之道,明于公私。——韩非

13、祸难生于邪心,邪心生于可欲。——韩非

14、狡兔尽则良犬烹,敌国灭则谋臣亡。——韩非

15、治民无常,唯法为治。——韩非

16、布帛寻常,庸人不释;铄金百溢,盗跖不掇。——韩非

17、远水不救近火。——韩非

18、家有常业,虽饥不饿。——韩非

19、事以密成,语以泄败。——韩非

20、人处疾则贵医。——韩非

21、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故人多溺。——韩非

22、悬衡而知平,没规而知圆。——韩非

23、以肉去蚁,蚁愈多;以鱼驱蝇,蝇愈至。——韩非

24、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韩非

25、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干赏罚。——韩非

26、凡治天下必因人情。——韩非

27、摇镜则不得为明,摇衡则不得为正。——韩非

28、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

29、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韩非

30、明法制,去私恩。夫令必行,禁必止。——韩非

31、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韩非

32、和氏之璧,不饰以五彩;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韩非

33、糟糠不饱者不务粱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绣。——韩非

34、一家二贵,事乃无功。——韩非

35、治民者,禁奸于未萌。——韩非

36、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韩非

37、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韩非

38、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韩非

39、冬日之闭冻也不固,则春夏之长草木也不茂。——韩非

40、长袖善舞,多钱善贾。——韩非

41、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韩非

42、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韩非

43、十仞之城,楼季弗能逾者,峭也;千仞之山,跛牂易牧者,夷也。故明王峭其法而严其刑也。——韩非

44、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韩非

45、以子之矛,陷子之盾。——韩非

46、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韩非

47、欲成方面圆而随其规矩,则万事之功形矣,而万物莫不有规矩,议言之士,计会规矩也。——韩非

48、巧诈不如拙诚。——韩非

49、战阵之间,不厌诈伪。——韩非

50、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

51、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52、抱法处世则治,背法处世则乱。——韩非

53、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韩非

54、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

55、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

56、不劲直,不能矫奸。——韩非

57、法不阿贵,绳不挠曲。——韩非

58、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韩非

59、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韩非

60、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

61、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韩非

62、敏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韩非

63、立志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韩非

64、圣人不期循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

65、华而不实,虚而无用。——韩非

66、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韩非

67、时移而治,不易者乱。——韩非

1、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商鞅《商君书定分》

2、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尚书·大禹谟》

3、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刘禹锡《砥石赋》

4、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韩非子,诡练》

5、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子·饰邪》

6、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尚书·大禹谟》

7、公私不可不明,法制不可不审。——韩非《韩非子》

8、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惟行而不返。——王勃《上刘右相书》

9、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则有财而莫理。——王安石

10、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王夫之(明末清初)

11、喜不可从有罪,怒不可杀无辜。——诸葛亮《便宜十六策·喜怒》

12、立法普法执法司法依法治国,公正公开公平公道秉公为民。——卢志勤

13、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战国策秦策》

14、人能胜乎天者,法也。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刘禹锡《天论》

15、一民之轨,莫如法。——《韩非子·有度》

16、知为吏者奉法利民,不知为吏者枉法以害民。——汉·刘安《说苑·政理》

17、圣人之立法,本以公天下。——陈亮

18、法无古今,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耳。——张居正

19、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商君书》

20、立宪利于国,利于君,利于民。——清·郑观应

21、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乱。——韩非《韩非子》

22、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有度》

23、历法禁,自大更始,则小臣不犯矣。——苏轼《策别第六》

24、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孝经·卿大夫章》

25、政令必行,宪禁必从。曲木恶直绳,重罚恶明证。——王符《潜夫论·考绩》

26、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管子·明法解》

27、故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欧阳询《艺文类聚》

28、法令明具,而用之至密,举天下惟法之知。苏轼《策别第八》

29、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墨子·法仪》

30、欲着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欧阳修《魏梁解》

31、可行必守,有弊必除。——刘禹锡

32、为人上者释法而行私,则人臣者援私以为公。——《管子·君臣上》

33、守一而制万物者,法也。——《羲冠子·度一》

34、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梁启超

35、其知而犯之谓之故,意以为然谓之失。——张斐

36、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沈家本(清)

37、以道为常,以法为本。——《韩非子·饰邪》

38、有事不避难,有罪不避刑。——《国语·晋语七》

39、明慎所职,毋以身试法。——《汉书·王尊传》

40、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三国志·诸葛亮传》

41、先王以明罚敕法。——《易传·象传·噬嗑》

42、执法如山,守身如玉。——金缨《格言联壁·从政》

43、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孟子

44、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包拯《致君》

45、法者,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46、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三国演义》

47、法者,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管子·心术上》

48、法立于上,教弘于下。《三国志·魏书·钟会传》

49、设若上无道栓,则下无守法。——葛洪《抱朴子·判子》

50、如平直必以准绳。——《吕氏春秋·分职》

51、法不阿贵,绳不绕曲。——韩非《韩非子有度》

52、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韩非子有度》

53、宁正以逆众意执法而违私志。——桓范《政要论·为君难》

54、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上不行法则民不从彼。——《管子·法法》

55、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夏敬渠《野叟曝言》

56、功同赏异则劳臣疑,罪钧刑殊则百姓惑,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汉书》

57、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

58、宪律制度必法道。——《管子·伍法》

59、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韩非子·解老》

60、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史记·循吏列传》

61、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商君书·算地》

62、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尚书·大禹谟》

63、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刘禹锡《天论》

64、法者,天下之仪也。——《管子·禁藏》

65、诛恶不避亲爱,举善不避仇仇。——《汉书》

66、立法设禁而无刑以待之,则令而不行。——苏辙

67、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丘

68、有法而不循法,法虽善与无法等。——沈家本

69、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野叟曝言》

70、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韩非子·解老》

71、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无。——《三国志》

72、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刘禹锡《天论》

7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74、法度者,政之至也,而以法度者,不可乱也。——《黄帝经·经法·君正》

75、法出于仪,威于义。——苏轼《王振大理少卿》

76、法行于贱而屈于贵,天下将不服。——苏辙《上皇帝书》

77、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刘恒

78、诛禁不当,反受其央。——《马王堆汉墓帛书·国次》

79、法者,公天下持平之器。——完颜雍(金世宗)

80、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诸葛亮《论斩马谡》。

81、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管子·法法》

82、圣人立法以导民之心,各使自然。使生者无德,死者无怨。——《文子·自然》

83、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苏辙

84、法施于人,虽小必慎。号令不虚出,赏罚不滥行。——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

85、诛不避贵,赏不遗贱。举事不私,听狱不阿。——《晏子春秋·内篇》

86、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董仲舒

87、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史襄哉《中华谚海》

88、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王安石《周公》

89、圣人为法国者,必逆于世,而顺于道德。——《韩非子·奸劫弑臣》

90、省刑之要在禁文巧。——《管子·牧民》

91、不以私害法,则治。——商鞅《商君书修权》

92、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管子》

93、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孟子离娄上》

94、唯奉三尺之律,以绳四海之人。——唐·吴兢《贞观政要》

95、用赏贵信,用刑贵正。——《鬼谷子·符言》

96、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欧阳修《纵恶论》

97、法平则吏无奸。——《商君书·勒令》

98、赏厚而刑,刑重而威,必不失疏远,不违亲切。——《商君书》

99、言出为箭,执法如山。——李绿园《歧路灯》

100、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唐·欧阳询·艺文类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