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开卷也是未必有益的,刘向曾经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它有两层意思:一是书好比是良药一样多读就可以使人变得聪明;第二层意思是书也似一瓶毒药,如果不看我们现在适合的.书,而去看那些不健康的书,对我们没有利益的书,就会导致你走向一条通往犯罪的道路。
比如:我们现在看的什么言情小说的书啊,某些人看了就会想书里那样,找个男女朋友啊,早恋啊,什么的,都对我们的学习有影响;也有人看武侠小说的,懂的人还是会想它里面的好,而看不懂的人,就会向书里的人盲目的学里面,怎样打人,怎样用一些锋利的武器,甚至还有人杀人放火;还有的人看迷信之类的书,有的人看迷信的书因而把你诱惑住了,这就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看书要有选择的看,要看对我们有益的书,不要被不健康的书所迷惑。
品读经典润泽生命主题征文精选【一】
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而古典名着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品读经典,是一场经典的盛宴;是一出名人大家的相约;是一段穿越时光的回想。在品读经典中滋养着心灵,闻着书香伴我们健康地成长。
读——经典
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是有一定文学价值和影响的,它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红楼梦》这本伟大的经典文学作品,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它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本身就具有一种无限的力量。品读《红楼梦》,让我懂得了黛玉葬花的伤感和宝玉的.凄美爱情……在我高兴时快乐时,我会翻开书,继续吸取营养知识;当我伤心沮丧时,我也会翻开书,在书里面寻找知音,让我知道,生命是美而圣洁的,人生是幸福与苦难相伴而随的。正如古人所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品——经典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好书,像长者,谆谆教导;似导师,循循善诱;如朋友,心心相印。有这样一则小故事,父子俩在林间散步,父亲问:“除了小鸟的歌唱之外,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儿子答到:“我听到了马车的声音。”父亲说:“是一辆空马车”。儿子问:“你怎么知道是一辆空马车?”父亲说:“从声音可以分辨出来,马车越空噪音就越大。”父亲简单的话语,告诫我们人不要高傲自大,自以为是,应脚踏实地。正如古人所云:“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悟——经典
荀子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的获奖其中固然有其自身的刻苦努力、笔耕不辍,但却也与那些博大精深、滋养心灵的经典作品不无关系。他出身贫寒,但也从为放弃过读书,在部队担任图书管理员期间,将图书馆里1000多册文学书籍几乎全部看过,才最终登上世界文学之巅。莫言的成功验证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的古训。
经典如一坛老酒,醇香浓烈,馥香逼人;经典如一首古诗,绝唱历史,弥久珍藏;经典如一支舞曲,圆润华丽,不失内涵。品读经典就如饮酒、诵诗、跳舞,领略艺术的至善至美。品读经典,犹药也,力行,可以清新明志、洁身正性。
品读经典润泽生命主题征文精选【二】
经典是经过时间筛选出的著作,它经历了历史的考验,有其宝贵的价值。只有做到品读经典,经典著作的那些价值才会显现。
经典固然有其价值,但如果不去细细品味,经典中的价值又如何能够被显现出来呢?“品读”就是在认真阅读过经典著作后,仔细思考,慢慢领悟出其中的深刻道理。所以“品读经典”不是囫囵吞枣般地把经典大致翻一遍,而是要有思想、有情感地去阅读。这样,经典作品的价值才会显现出来。
认真阅读并品味经典,你会发现经典中那耐人寻味的人生道理。而这些道理对每一个品读经典的人都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读《老人与海》,看到老人身上无所畏惧的品质,明白了只有坚持才能获得成功;读《简•爱》,看到简•爱身上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知道了面对现实的不公,要敢于斗争;读《悲惨世界》,看到冉•阿让身上追求正义的力量,懂得了无论何时,都要坚守正义……这些人生真谛对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所以多品读品读经典,这对个人来说百益而无一害。
一旦一个民族中有越来越多的人去品读经典,去感悟经典中的人生真谛,并时刻坚持那些从书中领悟到的精神品质,那么这个民族的整体素质一定会大为提高。所以,品读经典,对一个民族的发展也会有重要的影响。《三国》、《水浒》等民族经典中所蕴含的的民族精神,正是支持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这些经典文学的不断传承也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一个重要原因。倡导全民品读经典,促使国家不断发展壮大。
而在这个充斥着快餐文化的年代,人们更多地倾向于各类武侠小说、时尚杂志,越来越少的人愿意把时间、精力用在品读经典上。经典就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他能照亮人们前进的路。而那些武侠小说、时尚杂志只会是时间那汪洋大海中的泡沫。所以,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应该去品味经典,去感知前人留下的智慧。
品读经典,感悟经过时间考验的人生真谛,让经典的价值能够充分显现。
品读经典润泽生命主题征文精选【三】
从牙牙学语,我们就开始吟诵唐诗宋词,听长辈们谈论四大名著,背《三字经》、《弟子规》,品读《论语》所教给我们的道理,一直到步履蹒跚,还在更深一层地领悟这些东西。从古至今,有多少人写出不朽的文章,经典的书籍一直激励着我们,伴我们前行。
在闲暇时光里,我重新翻阅了一些曾读过的名著古书,就好比《论语》,即使有众多翻译过的现代文,白话文,我还是钟情于孔子原话中的深刻哲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便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不学习便精神疲倦而无所得。“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等等这些
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经典。春天,面对那柔柳,不禁吟诵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在荷塘,感受那“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无限乐趣;冬天,到处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苍茫景象;面对长江,我们不禁为之感慨,“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就是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了,秋风送走了帆影--和好朋友分别,心里是多么难舍啊!一句句诗,看似简单,却蕴含了诗人浓厚的感情。诗的用处非常大,任何一项事物都能被它描绘下来。
我国的四大名著,更是文化的经典。《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从中蕴含了许多道理,而且这些故事人们百看不厌。
到刚劲端庄的方块字里,感受“水浒”、“三国”的英雄豪气;到如歌如画的唐诗宋词中,领略枫桥的钟声,大漠的孤烟;在外婆的歌谣里牙牙学语,女娲、大禹的故事萦绕耳畔……经典,伴我成长!
一
我总是无法忘记他。
他是我的小学同桌,叫徐番。虽然当时年纪很小,但我还是察觉出了他与我们细微的不同。他生涩的普通话、旧而暗淡的文具、洗得发黄的白球鞋,还有土头土脑、起了毛边的书包……与我们“Hello Kitty”或是“迪斯尼”的名牌卡通系列相比,他的这一身行头显得特立独行,至少在我看来很有范儿。
后来,我才知道,他的家在农村,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一直寄居在城里的大伯家,只有逢年过节父母进城给大伯家送米送面时,他们才有机会匆匆见上一面。他说这一番话时神色很平静,幼稚的我也只把这当成一个奇特的故事去听,没什么特别的触动。下半学期,他的大伯来开家长会时,我发现他竟是个衣冠楚楚、生活优越的知识分子形象:尖头皮鞋、派克金笔、银框眼镜,连班主任老师都对这位教授级别的人物尊敬有加。小小的我想起徐番的寒酸,巨大的反差下,猛然间有些疑惑和难受。
徐番并未注意到我的心理变化,依然乐呵呵的。那时候,男生之间流行玩“拍手游戏”,每次他都玩得意犹未尽,脑袋上热气直冒。我常调侃,说旁边坐了个刚出笼的大馒头,他就露出一口白牙笑得很灿烂。曾经,我对他寄人篱下的生活充满了同情,但是不久就被他的快乐情绪感染,将那些小伤心全抛到了九霄云外。
二
话说老妈曾雄心勃勃地想把我培养成一位大家闺秀、窈窕淑女,可惜天不遂人愿,我天生就喜欢说笑。而徐番又特能侃,我俩真是一对活宝。套用老妈的话:“摊上了这么个同桌,我对你的‘淑女培养计划’彻底宣告破产。”可不是,我们俩有说不完的话,他给我讲老家的葡萄园、柿子林、野鸭子,在他的描绘里,我仿佛看见了蔚蓝的天空下那个堆着金黄色麦垛、盖着红色砖房的小村庄。他说:“我奶奶做的煎饼、腌的白菜可爽口啦。”见我馋得口水直流,他忙补充道:“以后我肯定带些来给你尝尝。”我顿时激动得心花怒放,点头不迭。不久之后,他果然履行了诺言。
我不仅好说,而且好写。我很早就钟情于文学,算是个资深的文艺少年。当时,我就边玩边写完成了一篇长篇故事《塔萨和比萨》,后来又续了一篇《南希的学校生活》,徐番都是我的第一个“忠实读者”。很多时候,他一边读一边“嘿嘿”地傻笑:“嗯嗯,真好看,蛮有趣的嘛。”小学
言归正传,徐番不仅热衷于“文学事业”(对于当年的我们,那可以被称为“事业”),他的理科思维也很强。我总怀疑他的'脑袋里装了计算器,他解题的速度快得惊人,数学考个全班第一或第二,真是不费吹灰之力。我虽无天赋,但是小学数学只要稍下功夫,也绝不会差的。然而,每次考试成绩下来,他的分数总是比我高。我心里那个憋屈啊,低他几分就踩他几脚,好像只有这样才能一解心头之恨。这时候,他就默不作声,从不还击,只是很无奈地低着头笑。蓦然回首,现在想起他的少年早熟,他的忍让包容,我不禁自惭形秽。
三
徐番留给我的回忆很多,但印象最深的还是那次“抗师事件”。那天班主任上课来迟了,教室里乱得像一锅粥。我拿出《小飞侠彼得·潘》在桌兜里偷看,徐番则在一旁做作业。我俩虽然闲话不少,但也仅在课间时分聊聊,本质上我们都是乖孩子。真是不巧,班主任一踏进门,全班立即“消声”,只有我正读到精彩处“扑哧”笑了起来。班主任正想杀鸡儆猴呢,于是高声点了我的大名,我只得诚惶诚恐地站了起来。“王菡,你一个小女生怎么那么厚脸皮,整天呱呱呱地讲个不停?”我有苦难言,只好低头不作声。不料,他旋即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静”字,不依不饶地说:“你,滚到门外去,在走廊上大声把这个字念30遍。让大家都记住你特别不安静。”顿时我只觉五雷轰顶,不知所措。“老师,她根本没讲话,她刚才很安静。”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徐番挺身而出,声音洪亮地说。班主任显然没料到会有这一出,回击他的还是自己的得意门生!我清楚地记得班主任当时的表情。“那她笑什么?”愣了半晌,班主任总算想起了导火线。“她一句废话也没说。我保证。”徐番不紧不慢,气定神闲。这时,下课铃很识时务地响了。班主任大为恼火,觉得至高无上的权威受到了撼动,厉声要求我们俩第二天一早每人交500字的检讨。“我坚决不写,你也不许写。”徐番像个小大人,严肃地对我说。我惴惴不安,犹豫不决。“我们根本没错,你就那么没出息?”说完,他就大步流星地走了。此时的他和平日里温和的他判若两人。猛然间,我觉得他的背影坚定而高大。
意外的是,班主任再没找我们的麻烦。后来,我在读到古文里一句“虎瘦雄心在,人穷志不短”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徐番,还有他那一脸稚气却严肃认真的神情。
四
在我最快乐、最难忘的回忆里,总会有徐番的影子:埋头算题的他,挠头傻笑的他,滔滔不绝的他,沉默包容的他,正气凛然的他……他的快乐、热情、乐观成了我整个金色童年里最美的风景。纵然后来我也拥有了许多新朋友、新同桌,但对他的思念和怀想,仍然那么纯粹、那么真切、那么令人难以忘怀。
八年未见,亲爱的老同学,你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