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训心得体会1
想起20xx年我刚踏进新安校园的那一刻,没有太多的想法,只是对未来三年的生活充满了期待。转眼间一年多的大学生活就已经结束了,在过去的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也对学院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因此,每每说到我们学院就不由自主的想起它的创始人,他就是广东省原副省长,政协副主席,杰出的人民教育家王屏山同志 。从他提出新安学院的办学理念中就可以知道他是个对教育热忱到极致的人。“学会做人、打好基础、培养专长、加强实践、报效祖国”就是他的办学理念也是我们的校训。
一所学校的精神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就是校训,校训也直接体现了一所学校的生命和灵魂,同时它也包涵了这所学校的历史的传统和文化的积淀也是时刻激励我们成长的标杆。我们的校训是“学会做人、打好基础、培养专长、加强实践、报效祖国”这么一个顺序也是有其重要意义的。
首先是“学会做人”,俗话说的好“千教万教教会做人,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也就是这个理。如果连人都做不好,谈什么做事、做学问。一个品德败坏的人,他掌握的知识越多,能力越强,对社会的危害越大,这就足以说明学会做人有多么的重要。而且当我们学会做人了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了解自己活在这世上是为了什么?应该怎样个活法?当我们知道活着为了什么,生活就有了无限的动力;知道应该怎样个活法,生活就会很充实而有意义。简单点说,学会做人能让你的做事有原则,不违背道德不违反法律。
其次就是“打好基础,培养专长”,打好基础是教育的根本。一个人如果没有一技之长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而我们如果要想培养自己的专长,前提是要打好基础。达芬奇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名出色的画家,就是因为当初他不停的画蛋,打好了学画画的基础。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基础不扎实,高楼又如何平地起呢?有了好的基础之后,就要好好培养自己的专长,发挥自己的长处,努力寻找自己的闪光点,这对我们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将来出来社会,有一定的专长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接受来自各方的考验,成为一名生活的强者。
然后就是“加强实践”,当我们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时,不要以为这就是全部,因为理论终究是理论,如果我们在实际当中不会运用,那它还是书本的知识,而不是我们自己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将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加强实践不仅可以让我们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得到加强,在实践当中我们可以发现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在哪里,同时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优缺点,更重要的是加强实践能让我们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加强实践还可以让我们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理解自己想要什么,应该怎么做,这样就避免了“眼高手底”的尴尬处境。
最后是“报效祖国”我觉得这个不需要有太多的说明,我们是龙的传人,是炎黄子孙的后代;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我们没有理由不爱自己的国家;但我们更要学会报效祖国。在我们身边就有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就是王屏山同志。他一生都在为教育事业做贡献,即使知道自己得了癌症也仍然在为教育事业而奔波劳累,他把自己的生命焊接在教育事业上,他就是教育战线的“焦裕禄”。而他的这些不单单是为自己,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他是在报效祖国,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想他肯定没有想过这些,他只是简单的想为教育尽一份力而已。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一定好好学习,努力践行校训,让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相信在校训的陪伴下我们一定能更好的成长,变的更加出色。
校训心得体会2
踏进四团小学的大门,驻足而观,我们会发现校园很美。正前方,花团锦簇间一尊白色雕像令人肃然起敬——和蔼的老师正引领学生一起探索科学的奥秘;雕像后面,是一幢庄严的回字形教学大楼,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往左一瞧,幽静的长廊、悠久的古藤、可爱的蘑菇亭……向里不断延伸着,令人神往;抬头往右瞧,我们会立即看到六个赤色大字赫然在目——校训:弘正育爱,不禁让人遐想万千。
20xx年,我还是一名刚迈出师范大学的学子,带着对教师梦想的追求,来到了四团小学。正是这幽美的环境吸引了我,我走了进去,开始一关关的面试,浓浓的教育情结感染着我,我留下来了,一晃已经有五个年头。
回首过往,思绪万千。五年的教育征途,犹如一幕幕记忆深处的电影,在脑海中循环往复地播放着。五年的跌跌撞撞,虽然有过失意,也有过迷茫,但却也在不断地收获着、成长着。而这一切,离不开刚踏上岗位时,学校精心组织的各种培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那一番对校训“弘正育爱”的解读。
“育爱”取自温家宝总理的题词“以爱育爱”。“弘正”,即要求师生弘正思行,抗直守正,始终做到:心灵纯正、为人正直、处事公正、作风清正、授业学习端正。
这是最终的解读,于我而言,却只浓缩成了八个字“授业端正 以爱育爱”,从此,它成了我教育生涯的座右铭。
“授业端正”——教师的职能“传道、授业、解惑也!”若想无愧于“教师”这一称谓,必须有其必备的专业技能。一句老话说的好,想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或者一缸水,甚至可以更多。因此,作为教师,具备专业的教学知识、教学技能等是何等的重要。可是,初出茅庐的我,还只是那个满脑子理论的“书呆子”,怎样和幼小的孩子打交道,怎样把知识巧妙地教给学生,怎样地给予孩子学习的方法……这些都是我需要磨练的内容。有些东西,时间可以让我们学会。可毕竟我们面对的是祖国的花朵——小学生,不能等待时间来给予,不能等一次次失败的案例后,才能等着成长。所以,我必须主动出击。于是,一次次外出听课,我积极参加,静心欣赏学习着;一场场报告,我认真记录,默默思考践行着;一次次比武的机会,我牢牢地抓住,精心准备、深刻反思着……我努力加快自己成长的步伐,为的就是离“误人子弟”远些,离“授业端正”近些,再近些。
的确,这样的思想促动着不断地成长。我再也不是那个讲台上局促的毛头小子。五年的历练,我经历了很多,一次次的比武、一次次的反思、一次次的蜕变、一次次的成熟……这样的过程辛苦淡忘,甜蜜愈浓。“区优秀青年教师、区五年级考核一等奖……”的殊荣,证明这一路走来,值得!
当然,教师是一份饱含爱的职业。“以爱育爱”与“授业端正”相较,我觉得不分伯仲。在我看来,教师的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默;教师的爱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孩子的心灵,纯真且脆弱,需要我们用心的呵护。因此,我向来注重经营宝贵的师生关系。身体不舒服了,我会第一时间察觉,而后妥善照顾处理;和同学闹别扭了,我会静心倾听孩子心里的声音,而后认真调解;考试成绩不如意了,我会帮助同学一起分析原因,而后指明日后该注意的事项……因此,我乐意与孩子们打交道,孩子们也乐意与我亲近。课后,他们喜欢围着我讲各种有趣的事。每逢节日,还会主动发各种温情的邮件或者短信给我,每当此时,我总觉的自己真的好幸福——播下爱的种子,收获爱的花朵。
“弘正育爱”是我校的校训,也是开启我成长之航的风帆。希望借着它,我可以“乘风破浪”,走得更远、更好!
校训心得体会3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已经是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了。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一年级入学第一天,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走进了教室,开始向我们传播知识的种子,带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还告诉我们,学校的校训是“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由于老师当时没有过多解释,所以我对这几个字也是一知半解。直到有一件事,才让我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还记得去年暑假,我在硬笔班练习书法。由于我比别人多练了几年,所以字写得还不错,也因此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于是,我开始骄傲起来,连作业也有些应付了事,写得糊里糊涂的。
一天晚上,妈妈不动声色地把我叫到身边,温柔地说:“儿子,你喜欢书法吗?”我不假思索地答道:“当然喜欢,我的理想是将来成为一名书法家!”妈妈微笑着说:“你有远大的理想,这样很好,但是,只有远大的理想还不够。我先给你讲个故事吧。意大利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叫达芬奇,他的那幅蒙娜丽莎更是举世闻名。他14岁开始学习画画,老师只是让他天天练习画鸡蛋。一天、两天、三天……达芬奇开始不耐烦了。他的老师告诉他,画鸡蛋虽然简单,但是每个鸡蛋都长得不一样,所以想要画好并不容易,画鸡蛋是为了让你有扎实的.基本功。达芬奇听了,就静下心来,不厌其烦地继续画鸡蛋。一年、两年、三年……他画鸡蛋的纸都堆成了一座小山。经过勤学苦练,达芬奇终于成为了一名伟大的画家。”
听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妈妈对我的良苦用心,妈妈是想通过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人光有一个理想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做到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地去奋斗,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美好的天地。这个道理不就是我们校训的意思吗?我以后一定要努力练习书法,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我们做任何事情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这八个字将伴随我茁壮成长!
校训心得体会4
“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这句出自刘备的千年古训,如今成为了我们莫干山路小学的校训,伴随着我们成长……
平时,我们经常以假日小队的方式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如在炎炎夏日清洗小红车,那似火的骄阳炙烤着我们,队员们红彤彤的脸颊上流下了豆大的汗珠,但还是在一丝不苟地擦洗着小红车。还有爬上高山峻岭捡垃圾、弯弯腰捡起地上的垃圾,将它放入随身携带的垃圾袋中。平日里遇到一些游客有不文明的行为,我们也会耐心地去劝导……这些小小的善举随处可见,我们并没有因为这件善举小而不去做。毕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每天从小事做起,这些举手之劳常年累月下来就成为了一件大大的善举。这些,大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最终受益不还是那些热心的人吗?“莫以善小而不为”说的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反之,“莫以恶小而为之”说的就是不要以为这只是一件小错误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去做。就像那些恶作剧,在同学之间起绰号。虽然事情不大,但是如果不加以制止,就会愈演愈烈。有一次,我和爸爸在超市里买水果,突然看到了自己的最爱:葡萄!我想尝尝甜不甜,就随手摘了一颗下来。爸爸看到了这一幕,赶紧走过来制止,告诉我在没有店员的许可下,这种行为是不对的。我低下了头,脸唰地一下涨得通红,就像一根石柱那样矗立在那里。这时,营业员走过来反而安慰我,说:“不要紧,不要紧。”我心里就更加羞愧了,深刻地记住了错误。如果每个人都像你这样,偷吃一颗葡萄,就会积少成多,店家就会有极大的损失。这是一种多么不好的行为呀!
我们莫小的学子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处处留下了校训的影子。它时刻激励着我们,处处告诫着我们。少一些虚伪,多一点善举,让校训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在校训的影响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校训心得体会5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校风校训,我们学校也是如此。“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这是我们的校风。“生活即教育”,这是我们的校训。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由此可见读书对古人的重要性,如今读书对我们也很重要。读书可以让我们学习知识,增长才干。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精华,就是靠听、说、读、写传承下来的。母亲时常对我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你一生的武器,你要用更多的知识来武装你的头脑,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暗暗地将这些话记在心里,开始发奋读书,在学校里,我读教科书;在家里,我读科普书;在清晨,我读古诗词;写完作业时,我读历史书。
可是我的文科成绩依然提不上来,我又问妈妈,妈妈说:“你的阅历太少,还未经受生活的磨难,接受生活的教育,要多写作,加入你真实的感情,多观察生活,不要只读死书,不懂得活用,为了读书而读书。”
于是,我又开始慢慢地转变,我从内向慢慢开始变得开朗,学会了为人处事,学会了交朋友,学会了积极发言,开始变得幽默,变得自信,不再像以前一样唯唯诺诺,自卑,逆来顺受。
妈妈说,我是真的长大了。随着我的转变,我的成绩也慢慢地提上来,作文也从低谷慢慢爬了上去,成为及格、良、优,甚至成为优+,有一次还上了《鲁中晨刊》小记者报,爸爸拿着手机拍了照片到处转发,奶奶的脸上也露出了微笑。但我的心里一直装着两句话: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生活即教育。
一直到现在,我依旧坚持每天读书。渐渐地,读书成了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时,妈妈就会笑着骂我几句:“你看,咱家养了个书呆子,整天买书光浪费钱呢!”但我总是一笑而过,或许,这是生活对我的考验吧!
我会牢记我们的校风校训,把她作为我成长、生活的一个标准,让自己更有学识,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杨绛传读书笔记1
昨天一天把《杨绛传》看完了,关于先生的传记有很多人写,我看的那本名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这本书是20xx年5月买的,同期还买了《我们仨》,当时,一目十行完《我们仨》就丢掷一边了,包括这本《杨绛传》。现在看完了,脑海中能形容先生的词,唯有尊敬二字。
先生从小出生在一个知识家庭,父亲杨荫杭在杨绛儿时,引导多过教导,特别是在那个年代,包括现在的很多家长都做不到这一点。确实杨绛少时所处的环境是非常好的,写的一手好字,有浓厚的读书兴趣。包括到后来高中,大学去往清华,结识了钱钟书,到结婚,一起前往国外学习到生下女儿都是幸福的。
我印象深的是他们在清华任教后接二连三的遭遇,字里行间我没看出先生有多委屈,多悲伤,一样劳作,一样创作。女儿、丈夫先后离世,她说她是留下来打扫战场的。她继续女儿的未完的《我们仨》,继续整理丈夫留下来的手稿,96岁高龄还写了《走在人生边上》。对于大家对她的关心,她说“很好,很乖,虽然年老,不想懒懒散散,愿意每天都有一点进步”。
说人生,杨绛说:“如果锻炼一个人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回头看看自己,与婚姻,与人生,可用浅薄来怼自己。先生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大起大落的句子,就像先生的女儿说的“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像一双手,总能在你需要的时候,握紧你。
杨绛的文字,没有让我惊天动地,也没有让我昏昏欲睡,让我感到的都是温暖和美好。
和风,日影,致敬先生!
杨绛传读书笔记2
百年人生,历经沧桑,阅历世事,平静温和。那一世的荏苒岁月里,杨绛先生走过了真正的艰辛与苦难,走出了历经岁月洗礼后的平淡与美好。她的从容淡静里的生命真性情,有亲情的滋养,更有自己对生命的挚爱与对梦想的坚守。
杨绛出生在一个大户人家里,这里的"大户"更多的是指家族精神的高贵,高贵的精神靠的是经典书籍的涵养,小小的杨绛在父亲的书房里构建起了自己后来的精神家园,更习得了爱读书的好习惯。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在幼小的杨绛灵魂里埋下了爱读书的种子,他对小女儿的爱都呈现在了无言的教诲里,他身体力行地影响着小杨绛的成长。他的恬淡寡欲、他的静心于书、他的大爱无言宛若江南水乡里的烟雨润泽了一颗幼小的心,使之丰盈、安静。父亲对儿女无私而恰当的爱一直陪伴着儿女的成长,他给了女儿正确的人生态度,他教会了女儿思考。在女儿面对问题的时候,杨荫杭从来都不直接给出女儿一个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给她一个方向,让女儿自己去选择、去解决,父亲的鼓励给了杨绛最坚定地选择的动力。在这样的家庭里杨绛学会了如何去爱、怎样去直面困难,这成了杨绛一生的处事生活哲学,也是杨绛一生的财富。
文学里的百态人生教会了杨绛先生从容优雅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爱让杨绛先生在平凡的生活中学会了淡然,杨绛用爱演绎了最美好的爱情与婚姻。他们的爱始于在最对的时间有了最美的相遇,那时一种"你刚好成熟,我刚好温柔"的爱情。那一身青布大褂、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的风神激荡了少女的心。"于千万人之中,于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他遇见了她,相视一笑,莫逆于心,成了一生的朋友、知己和爱人。"苦难离乱在杨绛与钱钟书那里都流淌成了诗的海洋,文学滋养了爱情,更奠定了他们恬静优雅的人生品格。相同的志趣,独立的精神,赌书消得泼茶香,一人读书,一人撰文,岁月无声流淌,自有洗尽铅华之美。
文学、家庭、写作、翻译串联起了杨绛先生苦难而幸福的一生,她在文学里获得了眼界与思想,她在家庭中收获了亲情与感动,她在写作《我们三》中撷取爱与幸福,她在翻译中再次守护了与钱钟书先生的伟大爱情与婚姻。
杨绛传读书笔记3
她是这世间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她是尘世中的一颗饱经岁月打磨的明珠;她能摇得笔杆也握得锅铲;她享得了三个人的繁华,也受得了一个人的孤寂,她是钱钟书心心念念的季康,她是世人眼中温婉卓然的杨绛。
初见杨绛先生年轻时的照片,我只觉得这位女子并无惊艳之处,她穿着朴素淡雅,不施粉黛却容光焕发,那一弯新月眉仿佛一位随性洒脱的画家勾画在她的脸颊上,她有着娇小玲珑的身躯,白皙的'双手永远拿着书本。整个画面都充满了端庄和优雅的气息,搜肠刮肚,无以形容这样的杨绛,唯觉“纯洁”二字最适合。
对于杨绛,好像多美好的词形容她都不为过,有人说“于时光的荒野里,她始终如兰芷,如清水,在这纷繁的尘世里,寂静欢喜,她坚忍,她从容,她睿智,她宁静”。
出身书香门第,学贯中西,腹有诗书,似不染红尘,然她遇到了钱钟书,他成了她的默吋,她成了他的季康,她完成了从大家闺秀到贤妻良母的华丽转身。在这段爱情里,她没有孤芳自赏,更没有娇小姐的骄横跋扈,她为了他付出一切,中断学业,出国陪读,照料起居,处理琐事。她懂得如何经营爱情,将妻子、情人、朋友三重身份集于一身,成就了这世间最洁白的女人花。无怪乎钱钟书说她是“最贤的妻”,诚然,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是夜,梦中,我见一女子倚靠窗棂,拖着腮凝望着窗外,窗外风云变幻,窗内她的容颜从稚嫩到布满皱纹,身边的人来来回回,唯有那目光始终温柔,不泛波澜,淡定从容,那温婉的面容,如同豆蔻旧梦,使人面对上,便不自觉陷入其中,那种优雅的姿态使氤氲茶烟都变得温柔。
时光漫漫,岁月浮华,愿我们都被温柔以待,都以优雅的姿态度过一生。
杨绛传读书笔记4
杨绛,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读这本书,是因为封面的一句话深深吸引着我,“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是钱钟书先生对杨绛说的一句话,也让我很想知道这是怎样一位德、才兼备的女性,才能在中国被称之为“先生"的。
这位生于江南书香世家的女子,身上有着水乡女子的温柔婉约,却又蕴藏着北方女子的傲骨。婉约和傲骨,在她的身上完美地融为一体,从小受父亲杨萌杭影响,杨降拥有了自然,沉稳,善良,正直等美好品质,不得不承认,杨降先生能有如此成就与她的家庭环境是分不开的。父亲轻松的教育方式让小时候的杨绛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成长。父亲身上的可贵品质,让杨绛先生受用一生。贤惠的母亲,则以中国传统女性的柔软,教会她什么是包容和信任。
与钱钟书的相遇,也是因为杨绛先生的清华梦。他们有缘相遇在清华大学,在最美最好的。年纪遇到彼此,一见钟情。从此便开始了他们幸福美好的生活。钱钟书先生每天一封情诗更是触动了杨绛的少女心。爱上一个人无须太多的理由。杨绛与钱钟书携手度过了大半生的时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割舍。世人常向往白头偕老,只是实现的人很少,而杨绛与钱钟书,风风雨雨几十年都未曾离散,直到死亡才叫他们分别。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杨绛先生与丈夫也不免要受到不公之事,但是他们彼此心心相印,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化险为夷。
人不到一定阶段,是不会盘点过去的,人不到一定年龄,也是不会沉下心来思考人生的。因为,人是带着梦想来的,是带着新奇来的,从年少到年老,总想潇洒走那么一回。人生是一种过活,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理解,只有吃过了馒头,才知道馒头的味道。哪怕是摸着石头过河,哪怕是头撞在南墙上。
杨绛传读书笔记5
每当夜深人静之时,忘却了白天的紧张与疲惫,处世的烦恼与愁绪也消失了,读《杨绛传》有感。没有尘世的喧闹和打扰,我独游于字里行间。《杨绛传》吸引了我的注意。只记得在学校的颁奖词中听闻过这个名字,封面中几个大字"生命的烤火者"令人遐想。不禁翻开书页,了解杨绛先生的一生。
杨绛与他的丈夫钱钟书被称为文学界的珠联璧合,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夫妇二人始终如一、淡泊名利、潜心向学。杨绛先生的作品《我们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想着会是一本描述家庭和睦、零杂琐事的事的回忆录,就在我将书往下翻阅,我才明白:这是充斥着生死离别的回忆录。女儿与丈夫相继离去,杨绛先生已心静如水,感叹:"世间好物不坚拆,彩云易散琉璃脆。"生死无常,世事就如一场长梦,梦醒了,就回家了。不得不感叹先生的文学功底以及对世俗红尘的释怀。她的笔清淡,她的文哀而不伤。她给人以无限慰藉,给人以生命的希望。
经历了与家人的生离死别,中国的分崩离析种种事变,杨绛先生孑然一身地生活在世上,饱经沧桑后,她并没有一脸戾气反而更加沉稳。岁月将她打磨成了一颗珍珠,光芒并不耀眼,内敛而温润。
也许我对杨绛先生还没有理解透彻,对她的作品也没有本本篇篇都了然于心。但从《杨绛传》中至少我认识了一个坚韧、爱国、勇敢的女人。她是"生命的烤火者",她的生命接受了中西文化之火的洗礼,她的生命亦烘烤着百年的文学历史。火萎了,她也走了,她的文字,她的品质,将永存于我的心中。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
自她之后,世上再无人能担得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一声誉。——题记
她是一代才女,出身于开明的书香门第,自小父亲对她的教诲不多,只仅有三条:不虚假做人,不做高官,从心而行。这三条教诲伴她度过105年的乱世岁月,但她在乱世中仍那么宠辱不惊,淡然优雅,活出自己的风采。她的灵魂散发着优雅的书香,她的骨肉流露着细腻的才情。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是钟书与世人给她的声誉。她的贤惠静雅,满腹诗书是在畅游书海后内心深处的沉淀与思考,正是这样的阅读,成就了这个娴静的她。一辈子她历尽沧桑,唯有书籍在她欣喜时、悲痛时、无奈时一直陪伴着她,支撑着她,坚强无畏地走在人生的路上,淡然世俗的不公与挫折,这是多么高尚的境界。
“与君相识,犹如故人”这是她与钟书的爱情,千万人之中,得以有一双梁祝,也许,这杨绛与钟书就是千万人之中少有的幸运,他们的爱情,经得起风花雪月与大风大浪,也耐得住平平淡淡,柴米油盐。她为了钟书,甘做“灶下婢”;钟书为了她,情愿放弃学业,是怎样的爱情可以支撑起他们的幸福与担当,两个人的相伴,互相支持着,鼓励着。他们一路走来,异地时书信往来,你侬我侬;同地时互相帮衬,相敬如宾。钟书说:“她满足了我对爱人的一切要求,既是我的情人,又是我的同学、挚友。”无数岁月里,他们的意志与性情将挫折苦难化为情意与惊喜,风尘中,他们的信任与尊重,理解与包容化为一缕缕暖阳射入心间,化为一阵阵春风吹拂心田,这是世人所向的爱情。他们是爱情的标杆,矗立在这世间。
她笑对浮生,跋涉世间,淡然如菊,安之若素。她曾在散文集中写道“我与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她保持自己内心的自由与平静,她跨越世纪的人生十分精彩,她对生活的.态度一丝一毫的渗人她的文字中,令人不禁感慨,她是乱世中的温柔的慰藉!她在岁月中,失去的只是年龄、稚嫩与容颜,不老的是她的优雅与人格的魅力,她总是一如既往的柔和淡雅,独立在岁月的倒影之中,给予人们温暖与力量。她好似一坛陈酒,浓厚朴实,历久弥香,在岁月的打磨洗涤下留芳万年。86岁高龄失去了爱女钱媛,87岁高龄又失去钟书,她一人又耐住万般凄凉孤寂,寻找昔时《我们仨》的温暖与美好。纵使她已逝去,她灵魂的深情优雅,淡然清朗依旧在岁月的更替中流淌,岁月风尘依旧难掩她的风华,她在世间万物的轮回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