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最伤心的佛家名言 正文

最伤心的佛家名言

时间:2025-05-09 01:07:02

【超伤感的

1) 我们要像一只大象一样,在战场上能承受箭的毒害而继续奋战不已。我们也能忍受别人对我们的侮辱和敌视,而能保持自己内心的安详寂静。

2) 己饮独居味,以及寂静味,喜饮于法味,离怖畏去恶。善哉见圣者,与彼同住乐。由不见愚人,彼即常欢乐。

3) 供养供应者,脱离于虚妄,超越诸忧患,佛及佛弟子。若供养如是,寂静无畏者,其所得功德,无能测量者。

4) 人必须在自我中觉醒,才能破除我执。

5) 生日又云母难日,自哀未遑,切不可作寿庆贺。

6) 能不起分别心,无心任运,就不生烦恼;心若分别,即成见尘,就有烦恼,就被苦乐境界转了。

7) 什么是真实呢?就是要追随优秀的人,跟他们一起行动,做有益的智慧之游,就好像月亮追随着黄道的星辰循环游走。这就是真实。

8) 诽谤他人就像含血喷人,先污染了自己的嘴巴。

9) 假如有人愚昧地对我做出恶事,我将回报以无限的爱。他愈是对我作恶,我愈是回报以善。无论别人待我如何,我永远放出净善的芳香。

10)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

11) 在找到智慧之前得先找到快乐,找到快乐之前得先找到自己。人要寻求最高的觉悟,得先明白自己和自己与时空的关系。

12) 我们的好或坏全因为自己,我们修改自己是为了要舍弃坏而趋向好的方向,是为了善恶,而不是因为别人的批评。

13) 生命是妄想的产物。

14) 谁能够不懈地遵行我所说的教理,谁就能够远离痛苦的轮转,而令苦完全消失。

15) 胜利生憎怨,败者住苦恼。胜败两俱舍,和静住安乐。无火如贪欲,无恶如嗔恨,无苦如五蕴,无乐胜寂静。

16) 我思故我在,我观故自在。

17) 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可见有淫就有生死,断淫就断生死。

18) 佛陀说:“净化自己完全在于自己,别人无法代替。”但是心要怎么净化呢?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19) 莫结交爱人,莫结不爱人。不见爱人苦,见憎人亦苦。是故莫爱着,爱离为苦。若无爱与憎,彼即无羁缚。

20) 如牧人以杖,驱牛至牧场,如是老与死,驱逐众生命。若以刀杖害,无恶无害者,十事中一种,彼将迅速得。

21) 作事不怕不成,只怕无恒。

22) 想编织未来的美梦,现在正是时候。

23) 我之为我完全是因为自己是什么,而不因为别人改变自己。一朵芳香的花朵不因为憎恶的人到来而改变芳香的本质而发臭。

24) 因为你我无始以来,被七情六欲所迷,从朝至暮,总是在声色之中过日子,所以沉沦苦海。

25) 真正的神通,是把烦恼弄通。

26) 莫从卑劣法。莫住于放逸。莫随于邪见。莫增长世俗。奋起莫放逸。行正法善行。依正法行者,此世他世乐。

27) 坐禅要晓得调养身心。若不善调养,小则害病,大则着魔。

28) 凡夫的境界,总是贪染财色名利。

29)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30) 一个人要努力自求解脱,如来只是提供了修行的方法。就从禅定开始着手,真切地去做。最后终将解脱一切外在的束缚,心便得到了自由。

【超伤感的佛语经典语录二】

1、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2、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3、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4、佛法的修学是: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

5、在日常生活里面,分别、执着要淡薄,看得淡薄就是看破。

6、欲为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7、缘起即灭,缘生已空。得失从缘,心无增减。

8、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9、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10、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11、觉悟人生如过客,世间如旅舍,是真正的福报,真正的清凉自在!

12、人生就象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该去珍惜。

13、见思烦恼是执著;尘沙烦恼是分别;根本无明是妄想。

14、放下一切,菩提心就现前;放下一切,才能见到事实真相。

15、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16、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17、觉悟人生是无常、无我、苦、空,你就会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

18、大乘以“自度度他”为本,“自度度他”以六度为本;佛法讲“自度度他”,放下是“自度度他”。

19、学佛,要从“放下”开始;先放下见思烦恼,再放下尘沙烦恼,最后放下根本无明。

20、所谓顺其自然,并非代表你可以不努力,而是努力之后你有勇气接受一切的成败 。

佛语伤感经典语录:

1) 凡夫的境界,总是贪染财色名利。

2) 因为你我无始以来,被七情六欲所迷,从朝至暮,总是在声色之中过日子,所以沉沦苦海。

3) 年轻不知好歹,把宝贵的光阴混过了,老病到来,死不得,活不得,放不下,变为死也苦,活也苦。这就是“早不预修,年晚多诸过咎。”

4) 年老的人死在眉睫,固要猛进;年轻的人亦不可悠忽度日。须知“黄泉路上无老少,孤坟多是少年人。”总要及早努力,方为上计。

5) 佛法的根本要义,乃是戒定慧三字,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6) 学佛当以明心见性为本,断恶修善为行。

7) 做工夫不一定在静中,能在动中不动,才是真实工夫。

8) 能不起分别心,无心任运,就不生烦恼;心若分别,即成见尘,就有烦恼,就被苦乐境界转了。

9) 众生习气毛病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佛就有八万四千法门来对治,这是佛的善巧方便。你有什么病,就给你什么药。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10) 如是一切法,尽在自性。自性常清净,日月常明,只为云覆盖,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忽遇惠风吹散,卷尽云雾,万像森罗,一时皆现。

11)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

12)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

13)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14)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名自性中真忏悔。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

15)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

16) 凡学佛贵真实不虚,尽除浮奢,志愿坚固,莫贪神通巧妙,深信因果,懔戒如霜,力行不犯,成佛有日,别无奇特。本来心佛众生原无差别,自心是佛,自心作佛,有何修证?今言修者,盖因迷悟之异,情习之浓,谬成十界区分。倘能了十界即一心,便名曰佛。故不得不尽力行持,消除惑业,习病若除,自然药不需要。古云,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喻水遭尘染,一经放入白矾,清水现前。故修学亦如是,情习如尘,水如自心,矾投浊水,浊水澄清。凡夫修行,故转凡成圣也。

17) “要知今日之人,未能进步者,病在说食数宝,废弃因果律仪,此通弊也。若禅者以打成一片之功夫来念佛,如斯之念佛,安有不见弥陀?如念佛人将不念自念寤寐不异之心来参禅,如斯参禅,何愁不悟?总宜深究一门,一门如是,门门如是。果能如此用功,敢保人皆成佛,那怕业根浓厚,有甚习气不顿脱乎?此外倘更有他术能过此者,是则非吾所能知也。”

18) “每叹学道之士,难增进胜益,多由偷心不歇,喜贪便宜。今日参禅,明日念佛,或持密咒,广及多门。不审正助,刻刻转换门庭,妄希成佛,毫无佛行,造诸魔业,共为魔眷。待至皓首无成,反为讪谤正法。古云,‘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今逢大士胜会,同心庆祝,各各须识自家观自在。大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19) “吾人须是从平实处见得亲切,从平实处行得亲切,才有少分相应,才不至徒托空言。平实之法,莫如十善。十善者,戒贪戒嗔戒痴戒杀戒盗戒淫戒绮语戒妄语戒两舌戒恶口,如是十善,老僧常谈。可是果能真实践履,却是成佛作祖的础石,亦为世界太平建立人间净土之机枢。”

20) 教化人不在于多谈,行为好,可以感动人心。如《怡山文》所说‘若有见我相,乃至闻我名,皆发菩提心,永出轮回苦’。你行为好,就是教化他,不要令人看到你的行为不好,而生退悔心,这会招堕无益。

21) 修道如栽田,谷子变秧,插秧成稻,割稻得米,煮米成饭。佛性如种子,众生本性与佛无异,自心是佛,故曰佛性,这种子和秧稻米饭相隔很远。不要以为很远,就不相信这种子会成饭。成佛所以要先有信心,即把种子放在田里,等它发芽变秧,这时间又怕焦芽败种,错过时光,就是说修行要学大乘,勿误入小乘耽误前途。插了秧以后要锄草,等于修道要除习气毛病,把七情六欲,十缠十使,三毒十恶,一切无明烦恼都除净,智种灵苗,就顺利长成,以至结果。

22) 更须自己勤奋。不可依赖他人。阿难尊者以王子佛弟。舍其富贵。出家从佛。希望佛一援手。即得超登果位。讵知仍须自己悟修。不能假借。

23) 起行宜辨正助,或念佛为正,以余法作助,余法都可回向净土。念佛贵于心口不异,念念不间,念至不念自念,寤寐恒一,如是用功,何愁不到极乐……

24) 圣之与凡,唯心之垢净而现。六凡心垢故,则现六道善恶罪福等相。四圣心净故,则现威德自在光明赫奕慈容德相。故经云:“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是故苦乐由心,炎凉自我。自心作业,自身受报。唯圣与凡,但问自心可矣。

25) 若欲不犯此五戒,重在摄心。妄心若摄,分别不起,爱憎自无。种种恶业,何由而生。故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从定发慧。”当知摄心二字具足戒定慧。三无漏学。断除贪嗔痴,则诸恶不起。自能众善奉行。故摄心二字岂独挽救人心,维持世道。果能摄心一处,无事不办。日久功深,菩提可冀。

26) 法是体,世法是用。体是理,是真谛;用是事,是俗谛。要知二谛圆融三昧印的道理,不融通就落于偏枯。如离体表用,是凡夫凡情;离事讲心,是不明心地。真俗二谛,名目很多,真是体,俗是用;戒定慧体用都得,都是一个心地中生出种种名字,若能融会贯通,则条条大路通长安。

27) 修行要在动用中修,不一定要坐下来闭起眼才算修行,要在四威仪中,以戒定慧三学,除贪嗔痴三毒,收摄六根如牧牛一样,不许它犯人苗稼。

28) 人命无常,朝存夕亡,如石火电光。

29) 美女在前,则以为一枝花,其实,迷魂鬼子就是她。

30) 善用心者,心田不长无明草,处处常开智慧花。

31) 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可见有淫就有生死,断淫就断生死。

32) 时光长短,唯心所造。一切苦乐,随境所迁。

33) 时间是刹那刹那的过,刹那刹那的催人老。

34) 有智不在年高,无智空长百岁。

35) 古人说:“勿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

36) 禅是静虑,要在静中思虑好歹,择善而从。

37) 精进勇猛,有大愿力,难的会变为易。疏散放逸,悠悠忽忽,易的也变为难。

38) 有憎爱心,就有烦恼;憎心一起,道心就退。

39) 生命可置之度外,因果不可昧于毫厘。

40) 生日又云母难日,自哀未遑,切不可作寿庆贺。

佛语伤感经典语录精选:

1) 以智慧明鉴自心,以禅定安乐自心。以精进坚固自心,以忍辱涤荡自心。以持戒清净自心,以布施解脱自心。

2) 坐禅要晓得调养身心。若不善调养,小则害病,大则着魔。

3) 用功的人要善于调和身心,务使心平气和,无挂无碍,无我无人,行住坐卧,妙合玄机。

4) 中下根人,常被境风所转。境风有八: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行人遇着利风,便生贪着;遇着衰风,便生愁懊;遇着毁风,便生嗔恚;遇着誉风,便生欢喜;遇著称风,居之不疑;遇着讥风,因羞成怒;遇着苦风,丧其所守;遇着乐风,流连忘返。如是八风飘鼓,心逐境迁,生死到来,如何抵敌?

5) 凡当参学,要有三样好;第一要有一对好眼睛,第二要有一双好耳朵,第三要有一副好肚皮。好眼睛就是金刚正眼,凡见一切事物,能分是非,辨邪正,识好歹,别圣凡。好耳朵就是顺风耳,什么话一听到,都知道说的什么。好肚皮就是和弥勒菩萨的布袋一样,大肚能容撑不破,遇缘应机,化生办事,把所见所闻作比较研究,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 世尊所说三藏十二部经典,也是为了你我的贪嗔痴三毒。三藏十二部的主要内容就是戒定慧,就是因果。使我戒除贪欲,抱定慈悲喜舍,实行六度万行,打破愚迷邪痴,圆满智慧德相,庄严功德法身。若能依此处世为人,那真是处处总是华藏界了。

7) 静坐之重要:妙法莲华经云:“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因为静坐这一法,可以使我们脱离尘劳,使身心安泰,使自性圆明,生死了脱。一须臾者,一刹那之间也。若人以清净心,返照回光,坐须臾之久,纵不能悟道,而其正因佛性已种,自有成就之日。若是工夫得力,一须臾之间,是可以成佛的。

8) 何谓戒定慧?防非止恶曰戒。六根涉境,心不随缘曰定。心境俱空,照览无惑曰慧。防止三业之邪非,则心水自澄明,即由戒生定。心水澄明,则自照万象,即由定生慧。

9) 修行用功,贵在一心。

1) 凡夫的境界,总是贪染财色名利。

2) 因为你我无始以来,被七情六欲所迷,从朝至暮,总是在声色之中过日子,所以沉沦苦海。

3) 年轻不知好歹,把宝贵的光阴混过了,老病到来,死不得,活不得,放不下,变为死也苦,活也苦。这就是“早不预修,年晚多诸过咎。”

4) 年老的人死在眉睫,固要猛进;年轻的人亦不可悠忽度日。须知“黄泉路上无老少,孤坟多是少年人。”总要及早努力,方为上计。

5) 佛法的根本要义,乃是戒定慧三字,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6) 学佛当以明心见性为本,断恶修善为行。

7) 做工夫不一定在静中,能在动中不动,才是真实工夫。

8) 能不起分别心,无心任运,就不生烦恼;心若分别,即成见尘,就有烦恼,就被苦乐境界转了。

9) 众生习气毛病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佛就有八万四千法门来对治,这是佛的善巧方便。你有什么病,就给你什么药。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10) 如是一切法,尽在自性。自性常清净,日月常明,只为云覆盖,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忽遇惠风吹散,卷尽云雾,万像森罗,一时皆现。

11) 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12) 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13) 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14) 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15) 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

16) 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17) 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18)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19) 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20) 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21) 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22) 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23)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24) 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25) 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26) 今日的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27) 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28) 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29) 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30) 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31) 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去管别人。

32) 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33) 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34) 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

35) 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36) 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37) 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38) 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39) 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40) 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哪一样是你的。

41) 以智慧明鉴自心,以禅定安乐自心。以精进坚固自心,以忍辱涤荡自心。以持戒清净自心,以布施解脱自心。

42) 坐禅要晓得调养身心。若不善调养,小则害病,大则着魔。

43) 用功的人要善于调和身心,务使心平气和,无挂无碍,无我无人,行住坐卧,妙合玄机。

44) 中下根人,常被境风所转。境风有八: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行人遇着利风,便生贪着;遇着衰风,便生愁懊;遇着毁风,便生嗔恚;遇着誉风,便生欢喜;遇著称风,居之不疑;遇着讥风,因羞成怒;遇着苦风,丧其所守;遇着乐风,流连忘返。如是八风飘鼓,心逐境迁,生死到来,如何抵敌?

45) 凡当参学,要有三样好;第一要有一对好眼睛,第二要有一双好耳朵,第三要有一副好肚皮。好眼睛就是金刚正眼,凡见一切事物,能分是非,辨邪正,识好歹,别圣凡。好耳朵就是顺风耳,什么话一听到,都知道说的什么。好肚皮就是和弥勒菩萨的布袋一样,大肚能容撑不破,遇缘应机,化生办事,把所见所闻作比较研究,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6) 世尊所说三藏十二部经典,也是为了你我的贪嗔痴三毒。三藏十二部的主要内容就是戒定慧,就是因果。使我戒除贪欲,抱定慈悲喜舍,实行六度万行,打破愚迷邪痴,圆满智慧德相,庄严功德法身。若能依此处世为人,那真是处处总是华藏界了。

47) 静坐之重要:妙法莲华经云:“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因为静坐这一法,可以使我们脱离尘劳,使身心安泰,使自性圆明,生死了脱。一须臾者,一刹那之间也。若人以清净心,返照回光,坐须臾之久,纵不能悟道,而其正因佛性已种,自有成就之日。若是工夫得力,一须臾之间,是可以成佛的。

48) 何谓戒定慧?防非止恶曰戒。六根涉境,心不随缘曰定。心境俱空,照览无惑曰慧。防止三业之邪非,则心水自澄明,即由戒生定。心水澄明,则自照万象,即由定生慧。

49) 修行用功,贵在一心。

50) 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佛语伤感

1.

2.

3.

4.佛语经典简短语录

5.释虚云佛语经典语录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