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三国的歇后语
1、黄忠交朋友——人老心不老
2、诸葛亮戴相帽——大事已然
3、看三国掉泪——替古人担忧
4、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5、许褚斗马超——赤膊上阵
6、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7、庞统当知县——大材小用
8、诸葛亮对降曹的议论——嗤之以鼻
9、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
10、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11、诸葛亮借东风——神机妙算
12、诸葛亮的锦囊——用不完的计
13、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14、孔明弹琴退仲达——临危不乱
15、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16、张飞戴口罩——显大眼
17、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18、关羽流鼻血——红上加红
19、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20、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
21、关羽看《春秋》——一目了然
22、后主降魏——不知羞耻
23、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24、诸葛亮坐西城——故弄玄虚
25、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26、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27、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28、司马夸诸葛——甘拜下风
29、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30、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31、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32、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33、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34、诸葛亮下东吴——心里有数
35、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36、黄忠抡大锤——老当益壮
37、缝瞧诸葛亮——瞧扁了英雄
38、张飞睡觉——不闭眼
39、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40、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41、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42、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43、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44、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45、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46、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47、周喻打黄盖——装样子
48、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49、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50、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有关三国的成语
1、髀肉复生(刘备):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2、后患无穷(刘备):指给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
3、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4、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5、初出茅庐(诸葛亮):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
6、虎踞龙盘(诸葛亮):形容南京地势的雄伟。
7、集思广益(诸葛亮):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
8、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9、空城计(诸葛亮):指一种作战方法。
10、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1、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将崔琰):指代人写文章。
12、才占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采好。
13、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14、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15、一身是胆(赵云):形容胆量极大。
16、顾曲周郎(吴国都督周瑜):形容欣赏音乐或听歌、听戏很内行。
17、巢毁卵破(孔融的两个儿子):比喻国家或集体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员当然不能幸免。
18、坚壁清野(曹操的谋士荀彧)指饿死、困死敌人的一种作战方法。
19、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
20、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比喻父母爱抚子女。
21、势如破竹(杜预):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的顺利。
22、车载斗量(吴国的中大夫赵咨):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
23、断头将军(巴郡太守严颜):形容壮士英勇不屈,宁死不降。
24、吴下阿蒙(吴国名将吕蒙):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
25、想当然(孔融):形容没有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断。
26、兵贵神速(魏国谋士郭嘉):指用兵贵在神奇而快速。
27、出言不逊(张郃):形容说话不客气,没有礼貌。
28、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成器。
29、负重致远(人称“凤雏”的庞统,陆绩,顾邵):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
30、乐不思蜀(刘禅):比喻乐而忘本。
三国小故事
1.三顾茅庐的故事
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
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慌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有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三国演义》小故事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那年诸葛亮才27岁。
2.火烧连营的故事
孙权杀了关羽,抢回荆州,这两件事惹得刘备心里冒火。他不顾文武大臣们的劝阻,亲自率领75万人马杀向东吴。
张飞命令3天之内作好白旗白甲,全军将士带孝出征,并叫范疆、张达快去办理,误了期限就杀人。范疆、张达看不能完成任务,就刺死《三国演义》小故事张飞,投奔了孙权。
刘备听说张飞被害,大哭一场,对孙权恨之入骨。再说孙权听说刘备大军杀来,十分害怕,就写信请魏国帮忙。这时,曹操已经病死,曹丕正希望两家相争,自己从中得利,所以,一个救兵也不肯派。 孙权只好自己对付刘备。他先派年轻的孙桓、后派年老的甘宁等将领阻挡刘备,都被刘备打败。孙权急得没有办法,就把杀害张飞的凶手范疆、张达送给刘备,还愿让出荆州求和。刘备不答应,非要灭了东吴不可。
孙权急得不知如何是好。老臣阚泽推荐小将陆逊,说:“如果不用陆逊,东吴非灭亡不可!”孙权便任命陆逊为大都督。陆逊说:“我是文官,有这么年轻,恐怕有些人不服从我的命令。”孙权就把自己的宝剑交给陆逊,允许他先斩后奏。
果然,一些将领对陆逊不服。这时,蜀军天天跑到营前挑战,对东吴军队破口大骂。《三国演义》小故事有些将领非要出营跟蜀军杀个痛快不可,陆逊严令不许出营。他要等蜀兵十分疲劳、麻痹大意的时候再出兵。 刘备听说孙权让小将陆逊做大都督,很不把他放在心上,说:“我指挥打仗有年头了,还打不过一个小孩子吗?” 刘备的部队从春天出征直到夏天,也没打败东吴主力,就在树林里安营扎寨了。营寨一个挨一个,连续几百里长。马良感到不妥,劝刘备说:“这样安营,是不是征求一下丞相的意见?”刘备说:“我很懂兵法,何必问孔明。” 陆逊得知刘备的营寨犯了兵法大忌,就想好了打败刘备的计谋。这天,东南风刮得很猛,陆逊指挥大队人马带着茅草和火种,并分三路,一起杀进蜀营,把蜀军40个营地烧成一片火海,刘备在赵云的保护下逃到白帝城。
3.赤壁大战的故事
周瑜与诸葛亮商量好进攻曹操的时间,然后,把人马分成6队,只等东南风一刮《三国演义》小故事起来,就开始行动。
东南风刮起来后,黄盖带了20只装满芦苇、硫磺等物的火船,向对岸开去。快到曹操军营时,船一齐起火,顺着风势,将曹军船只烧着。由于曹操听信庞统的话,将所有的.船用铁环锁在一起,根本没法逃走。
这时,曹军水寨全都烧着,一片火光。许多兵士被烧死了。曹操知道中了计,一边叫骂,一边寻找船只。这时,张辽驾着一只小船过来,曹操才脱离火海。 曹操被救上岸时,东吴兵马已杀了过来。他在张辽等人的保护下,终于甩掉了东吴的追兵。他们来到一个山势很险的地方。这时,曹操哈哈大笑起来,将士们都吓了一跳,问他笑什么,曹操说:“我笑诸葛亮、周瑜不懂计谋,如果他们在这里埋伏下一支兵马,那就厉害了!”话没说完,杀出了一支人马,原来是早已埋伏在这里的赵云。曹操连忙突围,死伤了许多兵士,好不容易才逃出来。
这时,天已经亮了,正下着大雨。曹操以为没有危险了,就下令休息吃饭。他坐《三国演义》小故事在树林中,不禁又哈哈大笑起来。旁边人问:“丞相您损失了那么多人马,笑什么呢?”曹操说:“我笑诸葛亮、周瑜还是缺少计谋,如果他们在这里埋伏下一支人马,我们还能逃得了?” 话音没落,突然一阵喊声,张飞率领兵马冲了过来。曹操大吃一惊,甲衣也没穿就上了马。他手下的将士一边跑一边迎敌,许多人都受了伤。 这次,曹操开始走小路。他们来到了华容道。曹操见远处还有烟雾,像有伏兵。曹操说:“这是诸葛亮叫人放的烟,让我不敢走这条路。”于是,曹操等人走上了华容道,这条路本来不平,加上刚下过雨,特别难走。曹操下令砍树搬草,垫平路面。不少士兵累得昏倒在地上。
好不容易到了平坦一点的路面,曹操又哈哈大笑起来:“如果是我指挥打仗,肯定在这里埋伏一支军马,诸葛亮、周瑜到底是不行啊!”话没说完,有是一声炮响,关羽带人截住了去路。
曹操吓了一跳。等他定下神来,看清是关羽时,脸上顿时有了笑容:“云长。以前我对你不错,请你看在过去的情义上,放我一条生路吧。”关羽是个讲义气的人,他回想起曹操对他的种种好处,又看那些士兵的可怜样子,就让开了道路。
诸葛亮听说关羽放走了曹操,非常生气,说:“关羽因为私人情义耽误了公事,拉出去杀了!”刘备一听,急忙过来求情:“我和关羽像亲兄弟一样,本来准备一齐死的,先生杀了他,我也没法活了,就原谅他一次吧。”诸葛亮这才不说什么了。
4.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的故事
三国时代,在赤壁这地方发生了一次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叫“赤壁之战”。
曹操号称拥军百万,雄居北方,想并吞南方。东吴、西蜀就联合起来,一起对抗北魏。东吴的统帅周瑜和西蜀的军师诸葛亮在一起研究攻打曹操的方案。他们决定利用曹操狂妄自大的轻敌情绪,采用火攻的作战方案。周瑜用反间计,让曹操杀死曹军中熟悉水战、可以抵挡他们的将领蔡瑁、张允。周瑜又叫庞统假作献计,骗曹军把战船连在一起。
周瑜又打黄盖,让这老将用“苦肉计”去诈降曹操。实际上,黄盖在船中装满了容易燃烧的物品,准备以诈降的方式冲向曹营,发起火攻。
一切都安排好了,就缺一个很重要的条件——要向北岸曹军放火,必须依仗着东南风才能办到。当时正当隆冬季节,天天都刮西北风。周瑜忧急成病,卧床不起。只有军师诸葛亮心中有数。他自称有个秘方可以治好周瑜的病。诸葛亮拜访周瑜,把药方写了出来: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四句韵文道破了周瑜的心事。 周瑜急切地请教诸葛亮有什么办法,可以借东风。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通过气象观察,心中就有了办法。他对周瑜说,自己能呼风唤雨,借三天三夜东南风来帮助周瑜放火。周瑜立即命人筑了一个土台,叫“七星坛”。诸葛亮在“七星坛”上祈求东南风。
到了预定的日期,果然东南风大作,周瑜就顺利地执行他的火攻计划。东风狂吹,火光冲天,赤壁之役,曹操吃了败仗,从此奠定了“鼎足三分”的局势。
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比喻样样都准备好了,就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
《三国演义》描述了东汉末年,山河动荡,刘汉王朝气数将尽。内有十常侍颠倒黑白,祸乱朝纲;外有张氏兄弟高呼“苍天当死,黄天当立”的口号,掀起浩大的农民起义。一时间狼烟四起,战火熊熊,刘家的朝廷宛如大厦将倾,岌岌可危。一起来看看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篇一】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功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假装投降。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他不但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
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忠义,也应该要有诚信吧。如果一个人把现实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诚信也丢掉了,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金钱、地位、官职?这些都是次要的。诚信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如果没有了诚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点点,你不会难过吗?这些又岂是金钱、地位、官职能弥补的?虽说兵不厌诈,但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个缺点多的不胜枚举的人吧!所以,让我们打开诚信的大门,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面对人生吧!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篇二】
今天我和爸爸、叔叔一起又下了一盘三国演弈棋,在棋盘上回到了三国时代。下完棋后我意犹未尽,忍不住又拿起读了三遍的《三国演义》翻看了起来。
《三国演义》真是一部百看不厌的经典小说,我觉得小说最吸引人的是对于魏国、蜀国、吴国英雄人物间棋逢对手的描写。三个国家中都有各自杰出的谋略家、军事将领和治国能手,在人才方面达到了平衡。
在智谋人才方面,魏国有郭嘉、荀彧、贾诩、程昱、司马懿等人,蜀国有诸葛亮、庞统、法正,吴国有周瑜、鲁肃、陆逊,这些人都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们之间的能力都是势均力敌,是当时杰出的人才。
武将方面,由于《三国演义》的描写,我们熟知了蜀国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五虎上将。实际上,魏国的武将也不逊于蜀国,夏侯渊、徐晃等将领也都是智勇双全,张辽在逍遥津之战中显示了超强的作战能力,张合也在对蜀国作战中屡立奇功。只不过《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以蜀国为正统,才着重刻画了关羽、张飞等蜀国人物。吴国方面,吕蒙、甘宁、太史慈等人也是一时的豪杰,还有吴国老将军黄盖,赤壁大战曾向周瑜献火攻之策,以苦肉计诈降,率船火烧曹操水军。
三国的人才旗鼓相当,才让三国如此富有魅力。
三国后期,魏蜀吴三国间人才对比不再均衡,魏国由于地域广阔,政治上实行好的人才制度,出现了邓艾、钟会等人才,但蜀国和吴国的'人才制度比较落后,优秀的文臣武将少于魏国,这也是蜀国和吴国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篇三】
从小,总听人们们提起《三国演义》,于是便缠着家人给我买《三国演义》。无奈当时年纪太小,歪着个脑袋傻傻地听姐姐费力地跟我解释每—句话的意思却还是对此模糊不清。当到了小学三年级时,终于把这本书勉勉强强读完。可对三国还是一无所知,看了两三遍,也只不过把里面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搞清楚了。但那里面的深刻的含义又是我一个小孩能懂的?
三国时代,战火纷飞,英雄辈出,但——谁是英雄?
刘备是英雄吗?很多人会说是。包括我也不例外。因为他以仁义当先,热爱百姓。而且求贤如渴,为请孔明出山,三顾茅庐。足可看出刘备是个贤明之君。可对三国无所不知的姑父却说出了他的一番见解。他说刘备不仅没有固定的城池,还没有一只所向披靡的军队,连名扬四海的名气都没有,而且姑父还觉得,刘备有时候还忘恩负义,卢布的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想当初,吕布曾在刘备危难之时救过他,使他避免了—场注定的败仗,挽回了刘备的一条命。可当曹操捉住吕布问刘备该不该杀吕布时,刘备不仅不婉言相劝,还雪上加霜的说了句:“别忘了董卓是怎么死的!”于是,吕布就被自己恩惠过的人的—句话给牺牲了。
再说我最喜欢的人,当然是诸葛亮了。他是—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生谨慎,可为是个奇才!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都成了流芳千古的故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里精彩的人物和故事,使我百读不厌。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明白这本书的深刻含义。
甘宁,字兴霸,少有气力,好游侠,招合轻薄少年,为之渠帅。群聚相随,挟持弓弩,负毦带铃,民闻铃声,即知是宁。人与相逢,及属城长吏,接待隆厚者乃与交欢;不尔,即放所将夺其资货。至二十余年,止不攻劫,颇读诸子,乃往依刘表,因居南阳,不见进用,后转托黄祖,祖又以凡人畜之。
于是归吴。周瑜、吕蒙皆共荐达,孙权加异。宁陈计曰:“今汉祚日微,曹操弥,终为篡盗。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图之。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权深纳之。权遂西,果禽祖,尽获其士众。
后随鲁肃镇益阳,拒关羽。羽自择选锐士五千人,投县上流十余里浅濑,云欲夜涉渡。肃与诸将议。宁时有三百兵,乃曰:“可复以五百人益吾,吾往对之,保羽闻吾咳唾,不敢涉水,涉水即是吾禽。”肃便选千兵益宁,宁乃夜往。羽闻之,住不渡,而结柴营。权嘉宁功,拜西陵太守。后曹公出濡须,宁为前部督,受敕出斫敌前营。权特赐米酒众肴,宁乃料赐手下百余人食。食毕,宁先以银碗酌酒,自饮两碗,乃酌与其都督。都督伏,不肯时持。宁引白削置膝上,呵谓之曰:“卿见知于至尊,孰与甘宁?甘宁且不惜死,卿何以独惜死乎?”都督见宁色厉,即起拜持酒,通酌兵各一银碗。至更二时,衔枚出所敌。敌遂退。宁益贵重,增兵二千人。
宁厨下儿曾有过,走投吕蒙。蒙恐宁杀之,故不即还。后宁赍礼礼蒙母,乃出厨下儿还宁。宁许蒙不杀。斯须还船,缚置桑树,自挽弓射杀之。蒙大怒,击鼓会兵,欲就船攻宁。宁闻之,故卧不起。蒙母徒跣出谏蒙曰:“至尊待汝如骨肉,属汝以大事,何有以私怒而欲攻杀甘宁?宁死之日,纵至尊不问,汝是为臣下非法。”蒙闻母言即豁然意释自至宁船,笑呼之曰兴霸老母待卿食急上与蒙俱还见母欢宴竟日。
(选自《三国志·吴书·甘宁传》,有删减)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破祖军,鼓行而西 鼓:击鼓进军
B.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 诚:实在、确实
C.后宁赍礼礼蒙母 赍:送给,给予
D.至尊待汝如骨肉,属汝以大事 属:通“嘱”,托付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招合轻薄少年,为之渠帅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B.因居南阳,不见进用 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
C.非能承业传基者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何有以私怒而欲攻杀甘宁 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人与相逢,及属城长吏,接待隆厚者乃与交欢;不尔,即放所将夺其资货。
(2)卿见知于至尊,孰与甘宁?甘宁且不惜死,卿何以独惜死乎?
11.第Ⅰ卷文言文中,甘宁的“优点”“缺点”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作答。(5分)
参考答案
8.C(赍:携带,拿着)
9.D(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A.动词,担任;介词,替 B.副词,于是;动词,沿袭。C.助词,……的人;助词,表停顿)
10.(1)(在路上)和甘宁相遇的人,以及所属县城的官员,接待甘宁很隆重、丰厚的人,甘宁就与他们结交欢娱;(如果)不这样,甘宁就放任他所带领的人强夺别人的财产。(交欢:结交,欢娱,1分。尔:这样,1分。所将:所带领的人,1分。大意,1分)
(2)你被主上信任,和我相比哪一个更受信任?我尚且不吝惜生命,凭什么唯独你怕死呢?(见……于:被,1分;孰与:和……相比,哪一个更,1分;且:尚且,1分;大意1分)
11.缺点:①少年游侠,为非作歹(或:少年时横行乡里,恣意掠夺)。②性情暴躁,轻率杀人(或:出尔反尔,射杀厨下儿)
优点:进谏孙权,深谋远虑(或:深谙形势,献策孙权)。④乐观自信,声震关羽。⑤爱戴下士,分食御赐。⑥忠心耿耿,视死如归。(语言简要,信息准确即可给分,每点1分,任答对5点,即可满分)
附:文言译文
甘宁,年轻时有气力,喜爱游侠,招集一批轻薄少年,担任了他们的首领。他们常成群结队聚在一起,携弓带剑,头插鸟羽,身佩铃铛,百姓一听到铃声,就知道是甘宁来了。在路上和甘宁相遇的人,以及所属县城的官员,接待甘宁接待得周到的人,甘宁就与他们结交欢娱;否则,甘宁就放任他所带领的轻薄少年强夺别人的财产。到了二十多岁,停止这种举动不抢劫之后,甘宁读了不少诸子百家的著作,于是去依附刘表,就住在南阳。不被刘表晋升任用,后来又转而依附黄祖,黄祖又以普通人对待他。
于是,甘宁就归附了吴国。周瑜、吕蒙共同推荐,孙权也看重他。甘宁献计说:“如今汉朝的国运日益衰微,曹操更加骄傲专横,终会篡夺帝位。南方荆州之地,山势便利,江河畅通,实在是我们吴国西边的好地方。我观察刘表,他考虑问题并不长远,儿子更加无能,不是能继承传授基业的人。主上应当尽早谋取荆州,不能落在曹操的后面。图谋他的计划,第一步应该先拿下黄祖。您今带兵前去,必定能够获胜。一旦打败黄祖军队,大张旗鼓向西进军,在西面占据楚关,势力更加扩大,就可以逐渐谋取巴蜀了。”孙权十分赞许他的意见。孙权于是向西进军,果然擒获了黄祖,俘虏了他的.全部兵士。
以后甘宁又随鲁肃镇守益阳,抵抗关羽的进攻。关羽亲自挑选精锐兵士五千人,说要在夜里涉水渡河。甘宁当时只有三百兵士,便说:“可再给我增加五百兵士,我前去对付关羽,保证关羽一听见我咳嗽的声音,就不敢渡河,渡过河就会全部被我军捉拿。”鲁肃便挑选了一千兵士加给甘宁,甘宁便连夜前往。关羽听说甘宁来了,就停下不再渡河,扎下营寨。孙权嘉奖甘宁的功劳,任他为西陵太守。后来曹操出兵濡须,甘宁为前部督,受命出击敌人的前锋部队。孙权专门赏赐米酒和很多菜肴,甘宁便计算着将这些酒菜分赐给手下一百多人吃。吃完后,甘宁先用银碗斟酒,自己喝了两碗,才斟酒给他的都督。都督伏下身子,不肯立即接酒碗。甘宁拿过一把雪白的刀放在膝上,呵斥都督说:“你被主上信任,和我相比哪一个更受信任?我尚且不惜生命,凭什么唯独你怕死呢?”都督见甘宁满脸怒气,立即起身行礼端酒,并给兵士们通通斟上一银碗酒。到了二更时,大家口里衔着竹枚,出击杀敌。敌人终于败退。甘宁的地位更加贵重,又给他增加了二千兵员。
甘宁厨房中一个仆人有过错,逃走投奔吕蒙。吕蒙怕甘宁把仆人杀了,有意不马上送还。以后甘宁带着礼物来拜见吕蒙的母亲,才送出那个仆人还给甘宁。甘宁答应吕蒙不杀仆人。过了一会儿回到船上,甘宁将仆人绑在桑树上,亲自拉开弓箭射死了仆人。吕蒙大怒,擂鼓集合士兵,要上船攻杀甘宁。甘宁听说后,故意躺在船上不起来。吕蒙的母亲光着脚出来劝吕蒙说:“主上待你如同骨肉,把军国大事托付给你,哪里能因为私怨而就想攻杀甘宁?甘宁若是死了,纵然主上不责问,你作为臣下这么去做也是非法的。”吕蒙听了母亲的话,豁然醒悟,怒意顿时消释,他独自来到甘宁船上,笑着招呼甘宁说:“兴霸,老母亲等你吃饭呢,赶快上来!”甘宁与吕蒙都回来见吕蒙母亲,欢宴一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