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王永彬
2.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雨果
3.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冈察尔
4.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5.孝是流水,上代截流,下代干涸。——字严
6.母子之情是世界上最神圣的情感。——大仲马
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8.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9.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恶的人。——鲁迅
10.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
11.再没有什么能比人的母亲更为伟大。——惠特曼
12.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13.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歌德
14.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庐
15.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16.老年,好比夜莺,应有他的夜曲。——康德
17.父母的美德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贺拉斯
18.母爱乃世界上最伟大的势力。——阿瑟·米
19.忤逆不孝矣,三世果报然。——《劝孝歌》
20.慈善行及至亲,但不应仅此为止。——富勒
21.勿以不孝身,枉着人子皮。——《劝孝歌》
22.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23.家贫出孝子,国乱识忠臣。——《名贤集》
24.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25.父亲,应该是一个气度宽大的朋友。——狄更斯
26.孝敬父母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孟轲
27.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高尔基
28.再没有什么能比人的母亲更为伟大。——惠特曼
29.夫孝者,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后汉书》
30.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31.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萨克雷
32.仁爱和打人都先自家中开始。——鲍蒙特和弗莱彻
33.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34.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何铸
35.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36.大孝终身慕父母。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轲
37.天下最苦恼的事莫过于看不起自己的家。——狄更斯
38.没有和平的家庭,就没有和平的社会。——池田大作
39.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40.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赠与的最佳礼物。——维斯冠
41.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狄更斯
42.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
43.要用希望孩子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父母。——苏格拉底
44.家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爱默生
45.老人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司汤达
46.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47.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周秉清
48.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49.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增广贤文》
50.深恩未报惭为子,浅薄不消羞作人。——《格言集锦》
51.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维吉尔
52.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愚昧之子使母亲蒙羞。——所罗门
53.人生最美的东西之一就是母爱,这是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绌。
54.真不公平,原谅青年人寻欢作乐,却禁止老年人追求享受。——蒙田
55.一家人能够相互密切合作,才是世界上唯一的真正幸福。——居里夫人
56.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57.一个老年人的死亡,等于倾倒了一座博物馆。——高尔基
58.生前厚养实为孝道;归后薄葬真乃贤儿。——《格言集锦》
59.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格言联璧》
60.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61.老年人犹如历史和戏剧,可供我们生活的参考。——西塞罗
62.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63.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拉法格
64.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65.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瓦普察洛夫
6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67.家庭的.基础无疑是父母对其新生儿女具有特殊的情感。——罗素
68.慈母的心灵早在怀孕的时候就同婴儿交织在一起了。——狄更斯
69.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周秉清
70.你希望子女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你的父母。——伊索克拉底
71.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72.母羊要是听不见她自己小羊的啼声,她决不会回答一头小牛的叫喊。——莎士比亚
73.黄昏,你把清晨驱散的一切收集回来;羊群归棚,孩子回到母亲身边。——萨福
74.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需要报答最美好的人,这就是母亲。——奥斯特洛夫斯基
75.青山悲吟声声泪,声声呼严父;碧水苦诉字字血,字字哭慈母。——《
76.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二十四孝·为母埋儿》
77.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间谷。天地虽广大,难容忤逆族。——《劝孝歌》
78.父虑后母虐,鸾胶不再续。母虑孤儿苦,孀帏忍寂寞。——《劝孝歌》
79.慈乌尚反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劝孝歌》
8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81.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培根
82.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老舍
83.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84.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孝经》
85.有的儿女使我们感到此生不虚,有的儿女为我们留下了终身遗憾。——纪伯伦
86.那些博得了自己子女的热爱和尊敬的父亲和母亲是非常幸福的。——伊林娜
87.一个天生自然的人爱他的孩子,一个有教养的人定爱他的父母。——林语堂
88.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狄更斯
89.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90.我看见过挨饿的孩子。我看见过母亲和妻子们的悲痛。我痛恨战争。——罗斯福
1、中国这一伟大的历史文物,昭示着中国伟大的未来。
2、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为研究秦朝时期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成为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坑内的陶塑艺术作品是仿制的秦宿卫军。近万个或手执弓、箭、弩,或手持青铜戈、矛、戟,或负弩前驱,或御车策马的陶质卫士,分别组成了步、弩、车、骑四个兵种。秦始皇兵马俑整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练。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从中可以看出秦兵来自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民族,人物性格也不尽相同。陶马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所有这些秦始皇兵马俑都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3、1982年9月,朝鲜国家主席金日成到秦俑馆参观,金日成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古迹,中国考古工作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讲解员把马讲‘活’了,很感动人。”
4、当文物变为买卖的媒介时,是否就降低了自身的品格呢?靠着祖宗的宝藏,来融资上市是否不够尊重历史呢?似乎这都是我们有待解决的观念谜题。
5、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惊叹:“铜车马比我们宫廷的马车还要好!”
6、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于1979年至1987年期间先后3次参观秦俑馆,留下了“能创造这个灿烂历史的民族,一定能创造出光辉的未来”的赞叹。
7、德国前总理科尔说:“今天看到了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和伟大的历史。”
8、美国总统克林顿发感慨:“真希望到这里来当馆长。”首先,秦始皇陵作为我国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其价值无可估量。
9、前法国总统的希拉克先生称秦兵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说这句话的人。
10、约旦国王侯赛因赞扬道:“这是劳动人民的智慧,这是人类的财富。古代制造它是伟大的劳动,今天修复它也同样是伟大的劳动。”
11、曾在90年代,有人提出过,“卖几件文物来盖博物馆”。当时,有人大代表针对文物工作的窘境,提出“卖它一个兵马俑如何”的动议。这本身就是本末倒置的表现,博物馆就是为了更加良好的保护文物而兴建的,如果,出卖了文物,来盖博物馆,那这博物馆本身就一直悲哀和耻辱。秦始皇兵马俑本身就是一个整体,怎么能单纯因为其数量众多,就起了“倒卖几个又如何”的愚蠢无知的念头。破坏了这个完整的整体,于心何忍呢?在物质社会中,也同样不能将“卖”字作为文物工作改革的出发点和突破口。
12、在2002年,“陕西旅游”上市以 8000万股“卖”掉兵马俑再次引发争议。按照陕西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的最初设想,“兵马俑”的上市借鉴的是“黄山旅游”(600054)的'模式,将门票经营权通过租赁等方式进入股份公司,进而上市融资。其中目的是开发旅游,资金重组,但要强调的是文物有没有经营权,文物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能否分离?这才是民众最为关心的问题所在。公司负责人一再强调不是“卖文物”,而是“卖门票”,以便于更好的保护文物。()目前,这种“卖兵马俑”的方式,仍然是一个争议颇多的话题。
13、1976年5月,时任新加坡总理的李光耀有幸成为目睹秦兵马俑奇迹的第一位外国政府首脑。
14、李光耀称赞“秦兵马俑的发现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
15、文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的载体,是先民们智慧和创造力的见证。文物的特殊性在于其不能再生。我们固然听说过像梵高、毕加索画作等艺术奇葩在国与国之间拍卖过,但从未听说过有哪家国立博物馆的藏品沦落到拍卖场上的,至于拍卖珍藏了几个世纪的顶尖的馆藏文化则更是匪夷所思。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将整个民族的历史财富出卖。也没有任何人可以给兵马俑定位价格,这是无价之宝。
第一篇:参观鲁迅博物馆
爸爸经常对我说,鲁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让我多读鲁迅的书。但我对鲁迅并不太熟,所以我一直想了解鲁迅。
八月的一天,天气很晴朗,我央求妈妈带我去参观了鲁迅博物馆。通过参观,我知道了很多关于鲁迅的知识。鲁迅的真名叫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城东昌坊口新太门。他的爸爸妈妈最初叫他周豫山,十八岁时才改名叫周树人。他有句
我还知道了他的故事。在鲁迅十三岁那年,他的父亲生病了。因为家里的钱不够,他只能把家里的衣服当了,才有钱去买药。1898年5月,鲁迅来到南京上学,他上学十分刻苦,
可惜的是,在1936年10月19日早晨5时25分时,鲁迅因病逝世。终年56岁。
看了鲁迅的故事后,我想到了一首歌“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想,鲁迅不是和那些成功的人一样,他们的辉煌历程,不是用勤劳与汗水造就出来的吗?他们的人生之路,不就是从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吗?
去参观鲁迅博物馆的收获真是不小啊!
第二篇:参观鲁迅博物馆
今天爸爸带我参观了位于阜成门内北街的鲁迅博物馆,关于鲁迅,我可是很小的时候就听说了,知道他是很久以前的人,是谁都知道的名人,但是跟很多歌星明星不一样,鲁迅好像永远是名人,爷爷说他小时候就知道鲁迅,现在我这么小也知道他,我和爷爷都熟悉的名人还真不是很多。
要说我熟悉鲁迅,好像也不是,知道他的文章很有名,看过几篇,似乎不是很懂,不光内容不懂,连句子好像也和现在的不一样,要是我这么写句子,老师肯定会判为病句,学过日文的爸爸说,那是因为鲁迅去过日本,好多文字受日文的影响。那他到底为什么那么大名鼎鼎,而且经久不衰呢,带着这些疑问,我走进了鲁迅博物馆。
博物馆里有很多的.资料、照片、手稿,都是介绍鲁迅写的文章和参加过的活动,内容我虽然看不懂,但是我可以看出来,鲁迅当年的文章很受欢迎(要是放在现在开一个博客,肯定会招来很多粉丝关注),好多人请他去讲学、演讲,他去世时好多人自发地给他送葬,可见其地位不是一般的高。
至于他的文章为什么那么给力,除了犀利的文笔,更主要是其敏锐的洞察和深邃的内容,通过参观博物馆,我似乎发现鲁迅做到这一点的其中一个秘密,那就是他去过好多地方!博物馆里详细介绍了鲁迅生活过的地方,绍兴、南京、仙台、北京、上海、广州、厦门……鲁迅在很多地方留下了足迹,而且不是短暂旅游,都是在当地学习、生活、讲学、结交当地名流,见的人和事多了,自然思想就活跃,写的文章就吸引人,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这个道理。
我今后也要尽量多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体验各地风土人情,结交各类人士,有机会还可以到国外去看看,这样我也就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写出让人叫绝的文章。
第三篇:参观鲁迅博物馆
寒假,我和妈妈来到了鲁迅博物馆。它坐落在阜城门内,是鲁迅先生在北京四处故居中唯一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处遗址,现为鲁迅博物馆。里面陈列了许多鲁迅有关的物品,包括他在绍兴童年时期房屋的模型。
馆中按时间顺序以手迹、照片、图片形象地展现了鲁迅不朽的-生。其中有新发现的鲁迅地质佚文手稿,也有与我们熟悉的作品密切相关的文物。如《阿Q正传》的唯一一篇残稿、鲁迅20多岁时所写《自题小像》手稿、鲁迅在仙台医专时的解剖学笔记等等,都是十分珍贵、难得一见的珍品。
参观的时候,妈妈给我大概讲了讲百草园、三味书屋,讲了《呐喊》、《彷徨》。我对那个时期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我还对鲁迅先生在日本仙台时期留学的成绩单特别感兴趣。当时的鲁迅叫周树人,学号为39,平均成绩为丙,席次为68。当站在鲁迅先生的照片前,注视着他始终坚定犀利的目光,我仿佛看到了鲁迅先生眉头紧锁,奋笔疾书的“战斗”场面,仿佛听到了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深沉呐喊
鲁迅先生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病逝,享年55岁,他那短暂的一生却留给中外革命人士以刻骨铭心的记忆,给予中国革命事业以巨大的鼓舞。鲁迅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