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帕格尼尼人生格言 正文

帕格尼尼人生格言

时间:2025-05-04 04:54:50

 

第一篇:成功之路不止一条

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偶然,是需要不懈努力得来的,同样也需要方法,总要有个过程。就像要有桥或船才能到达彼岸。

办法总比困难多。一个困难就可以有几个变法来解决,有时需要我们去选择一个更好、更快捷的方法。但是有时的问题未必很快找到正确的办法,不过可以变通。就像文章的作者一样:在时装展要开幕时,却没有了缝纫姑娘,可以说十分棘手,但一变通又成了更与众不同,更别出心裁的一道“风景”。

除了事业是这样,平常的生活也一样,学习也一样,就拿学语文来说。老师曾说语文可以有很多种答案,关键要看哪个答案妙。一道题目,答案多种多样,为什么有人失分,有人得分呢?因为答案的角度不同,给人感觉就不同,这样就分出了高下。

在身边,我们可以发现,如果要到一所学校,至少都有两条路可以走。去一个广场,周围四通八达,以广场为出发点,可以去很多地方。这也说明了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现在的数学知识会牵涉到很多,数学习题里的有些题目练的就是思维、方法,题目的答案需要自己想办法解。有时妈妈总是用自己初中、高中的知识来跟我讲解,我不懂。可我用自己现阶段学习的知识,一步一步来,就解出来了。这同样说明了办法比困难多。从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引申的各个方面,让我悟出了一个新的道理:困难、问题是固定的,是死的,而办法、方法却是多样、活的

第二篇:成功之路不止一条

船改变方向是为了找到彼岸,溪流改变方向是为了寻找大海,人改变方向是为了从另一条道路获取成功。很多时候,坚持一条道路并不一定能成功,为了获取成功我们不得不改变方向另辟蹊径,因为成功的路不止一条。

错误方向的坚持并不一定能成功。杜甫一生渴求在政治上一展雄心,他心系天下百姓,他为做官而困居长安十年。而后的安史之乱中他身陷敌手,后来又因谏言被贬,待到晚年他只落得个秋风卷茅屋的结局。杜甫一生为他的仕途做了太多努力,他一直坚持着追逐,但最后他还是未能如愿。或许是生不逢时,总之,他的坚持并未为他带来成功。《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多次科考,也未中得举人。由此可见,坚持并不一定能获得成功,有些不适合自身,不符合环境现状的坚持只会是徒劳。

适时改变方向,你会发现另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在爱因斯坦潜心投入学业之前,他曾一度痴迷于小提琴,立志成为帕格尼尼那样的小提琴家,可他所拉出的琴犹如锯木头一般。很快,他意识到自己在小提琴方面成名无望,于是他开心全心力投入学习,以致后来才会有相对论的问世。他的成功就在于他能及时发现前进的道路上那无法消除的障碍,从而及时转变自己的方向,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路通向成功。如果他没有放弃小提琴,如果他没有转而投身学习,那相对论一定不会与爱因斯坦有关。

“条条大路通罗马”成功的路从来不止一条,我们没有必要非坚持一条道走下去,当途中发现道路不通,我们便没有相信“坚持就会成功”的理由,此时,最好的选择反而是由现状出发,重新找到一条更适合的路。

成功的.得来看似一蹴而就,带有偶然性,但实际却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宛如一粒种子,若只向被岩石挡住的土层生长它是无法探出芽来,只有它稍加偏离从另一绕过石块的方向生长,那它在经历营份的沉积后才可以发芽、开花。

如果说成功是一座庄严的城堡,是一株苍茂的大树,是一只飞翔的海鸟学会发现另一条成功之路便是那穹顶的梁柱,是那深扎的树根,是那扇动的翅膀。

第三篇:成功之路不止一条

罗曼.罗兰有一句格言:没有一次争取是劳永逸的完成,争取是一种每天重复不断的行动,要一天又一天的坚持,不然就不会消失。

是啊!历来的事实都证明这一点,只有动脑筋,想办法坚持努力,才会迎来成功。

广州某公司在报纸上刊登一则招聘营销人员的招聘启事,应聘条件,工资待遇等内容一应俱全,可是这篇启事从头到尾,就是没有应聘的联系方式。

“过家公司真奇怪,为什么不写一下联系方式呢!我百思不得其解,难道写招聘启事时忘记写了吗?难道们写启事的人是吃干饭的吗?这些问题促使我继续往下看。

这是多数人认为这是一个疏忽,便耐心等报社登更正或补充说明,但有三位应聘却不在耐心,而用各种办法寻找这家公司:小王联网,一下子被搜出了公司所有信息:小张立即通过114查号台,获取了联系方式;小刘是通过找广告才得到了公司的信息。

此后,人事主管与小王,小刘,和小张相约面试。面试后,老板立刻为三人都办了录用手续。而被录取的原因,是因为把们会另辟蹊径。而后大多数人,还在眼巴巴地等待。

哦!原来我们勤于思考大胆尝试,寻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才会领先一步,比别人早获成功。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故事:

有一对双胞胎兄第,一个想去谈琴,一个想去画画,可是上天却关闭了他们的想法。想谈琴的耳都聋了,想画画的眼睛瞎,他们伤心透顶,对人生的道路彻底绝望了。有一天,他们遇到了一位老人,对老人说出了他们的苦衷,老人对他们说:“眼睛瞎了可以去学弹琴呀!耳聋了可以去画画呀!于是,他们照着老人的话,耳聋的画画,眼瞎的去弹琴,不久,一个成为名杨天下的的画家,一个成为著名的钢琴家,完成自己的人生。

是啊!当上天在关闭一扇大门时,会给你敞开另一扇大门。这一点我也亲身

我明白:与其在等待中浪费时间,还不如积极行动起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四篇:成功之路不止一条

读完十四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后,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凡事都会有许多解决的方式,如果一种方式行不通,我们不能放弃,应该去尝试其它的方式;如果这种方式行得通,那也应该去试试其它的方式,看看哪种方式最好。这就是所谓的“通向成功的路不止一条”“成功之路在于开拓”。

领悟到这个道理,却不由得使我联想到以前我是多么的傻,老是认为通向成功的路只有一条,从不试着去走其它的路。比如在有次数学

生活是多么的多姿多彩,它一点不像死板的数学,全是一些不容更改的真理;它是灵活的,是有无数种答题的方法,每个人都能从它的身上学出无限的启示,悟出无限的道理。

唉!我多么羡慕伊尔莎•;欺奇培尔莉,她是多么的爱动脑筋呀!在离时装展只有十三天的时候,缝纫的姑娘们在另一家店的挑拨下跑光了,而衣服都没有完成。十三天后,时装展上摆放着的是没有完成好的衣服……最后的展览竟非常成功!如果是我,我一定想不出这么大胆、有创意的想法来,就算想出来了,也总是要想前想后,担心不能成功而被人嘲笑没有勇气去做……她真是既聪明又大胆。

十四课,一定会让我一生受用不尽的!

很多时候,我们仰望并羡慕着各行各界的顶尖人才,我们渴望成为成功后的他们。同时,我们想探秘的是,顶尖人才究竟是怎样修炼成的?他们用的是什么样的学习方法?

中国杰出小提琴家吕思清,4岁开始学琴,8岁被中央音乐学院破格录取,11岁被世界著名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纽因选送到英国他创办的天才音乐学校学习,17岁即参加成人比赛,一举拿下国际小提琴艺术最高奖——意大利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赛金奖,打破该奖项11年无东方人得到金奖的纪录,被国际权威音乐杂志《TheStrad》誉为“难得一见的天才”。

一家国际知名媒体采访吕思清:“您年仅17岁就站在世界巅峰,用的是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是不是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呢?”

吕思清摇摇头,苦笑了一下:“说句实在话,学琴真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想在事业上获取成功,天赋只是其中一部分,而情商的高低对人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从古至今几乎无一特例,像勃拉姆斯、贝多芬这些西方古典音乐巨匠,包括现今郎朗这样的出类拔萃的音乐家,都是在童年时,经受了特别多的磨炼才得以成长成才的。在事业领域,如果不具备刻苦的自我约束精神,缺乏执着的追求精神,纵使你有再大的才能,也不可能取得成功。所以通常意义上,我们所说的快乐学习法,是以普及大众为主的。而顶尖人才,大多用的都是痛苦学习法。”吕思清所说的情商简称EQ,主要是指人认识、了解、控制情绪的能力。

这家媒体又提出这样的疑问:“众所周知,帕格尼尼是意大利著名的魔鬼小提琴家,这个比赛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因演奏技巧要求高、演奏曲目难度大而令人望而生畏。您作为第一个拿到此奖的东方人,靠的是幸运还是实力呢?”

吕思清没有正面回答,却如同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1987年,中国文化部推荐我去参加意大利帕格尼尼小提琴比赛,同去的还有我的老师和文化部一位领导。那次旅途并不顺利,本来我们应该先坐飞机飞到意大利首都罗马,再从罗马转机到意大利的热那亚(帕格尼尼的出生地)。出人预料的是,罗马突起浓雾,导致飞机无法降落,只能改航道飞往瑞士苏黎世,在苏黎世我们等到罗马雾散了,才返飞到罗马,那时大家已是身心俱疲。在罗马,因为语言不通,我们只买到了从罗马到热那亚的末班机票。折腾了将近30个小时,我们终于在晚上8点钟,辗转到了热那亚。安排好住宿酒店已是晚上9点,大家累得浑身像散了架一样。我整理好行李,摸了摸咕咕叫的肚子,兴冲冲地说:‘终于可以出去吃饭了!’在飞机上吃了将近30个小时的`航空食品,味同嚼蜡的感觉实在令人不舒服。可是,我的老师却严肃地说:‘不行!你看你飞了将近30个小时,晚上再睡会儿觉,就是40多个小时。将近两天的时间,你的手指都没动过琴,这一定会对你的比赛产生影响。所以,你现在赶快把琴拿出来练吧!’我只得饿着肚子拉琴。这还能忍受,最难挨的是时差效应,再加上在飞机上没有睡好,我整个人就像是浮在云端,仿佛是在梦里晃晃悠悠地拉琴。拉拉拉,一直练了两个小时,快11点钟,老师才肯让我罢手。幸好,意大利人吃饭时间晚,要是换到北欧去,我们那个时候再出去吃饭就没餐厅开着门营业了。在酒店附近一家中餐馆,我抱起一碗酸辣汤风卷残云般喝到肚子里,我敢保证,那是我人生中最绝妙的美味……”

超常的实力,往往来源于痛苦到近乎苛刻的修炼。2014年,被称为古典音乐“男神”的吕思清依然非常忙碌,现在他已安排好明后年的档期了。但是,不管多忙,吕思清每天总有一个项目雷打不动,那就是拉不少于三四个小时的琴。在他心目中,练习高于一切。每天保证充足的练琴时间,并且以专业态度练琴,之后才能吃饭或者做自己喜欢的事。

“成功不在一时,而在一世。”这是吕思清的

帕格尼尼

小提琴家帕格尼尼一生遭遇了很多苦难,但这并没妨碍他成为一个音乐界的巨人。4岁时,帕格尼尼患上了麻疹和可怕的昏厥症,险些丧命;儿童时期,他患上了严重的肺炎;中年时他口腔疾病严重,口舌糜烂,满口疮痍,拔掉了所有牙齿,紧接着又染上了可怕的眼疾,走路都无法看清;50岁后,相继发作的关节炎、肠道炎、喉结核等多种疾病吞噬着他的身体;后来,他完全失去了发音的能力,儿子只能通过口型来判断他的意思;57岁那年,他走完了多灾多难的一生,离开了人世。

从4岁到57岁,帕格尼尼一直在与苦难为伍,但这并没有让他退缩,更没有将他压垮,反而让他在音乐方面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他是凭什么做到这些的?

在病痛的折磨下,帕格尼尼爱上了音乐。他闭门不出,疯狂地练琴,每天十多个小时。13岁时,他开始带着一把琴周游,过着流浪者的生活。同时,他还坚持学习作曲与指挥,创作出了《随想曲》、《无穷动》、《女妖舞》和6部小提琴协奏曲及许多吉他演奏曲,这些都让他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与汗水。15岁时,他成功举办了一次音乐会。就是这次音乐会使他震惊了世界,一举成名,他的名声传遍英、法、德、意、奥、捷等国。

有多少人能如帕格尼尼一般,经历诸多苦难,而又有多少人能够取得这样辉煌的成就?对于帕格尼尼来说,也许正是因为这些苦难,才让他的人生更加精彩,充满了挑战的乐趣。也正是这些磨砺,才让他的意志开始变得坚强,内心变得勇敢,从而战胜了命运。

在弱者眼里,苦难是鞋里的细沙;在强者眼里,苦难是一颗华丽的珍珠。苦难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苦难让我们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苦难让我们知道自己拥有的一切都是来之不易的,它让我们学会了对生活的感恩,学会了对生活的珍惜法国哲学家和作家卢梭在成名前曾做过仆人。在一次宴会上,人们因为一幅画所表现的内容而争执不下,眼看场面越来越尴尬,主人就找来卢梭来解释这幅画。人们都不相信一个仆人能说出什么令人信服的话。但卢梭关于那幅画的解释是那样清晰明了,那样具有说服力,他的表现镇住了在场的所有人。

有人很尊敬地问卢梭:“先生,您是从什么学校毕业的?”

“我在很多学校学习过,先生。但是,我学的时间最长、收益最大的学校是苦难。”这是卢梭给出的答案。当然,卢梭在苦难中付出的代价是值得的,虽然在当时他还是一个贫穷卑微的仆人,但不久之后,他就以超群的智慧震撼了整个欧洲。

人们往往只看到了成功者站在财富之巅时的风光,却不了解他们在风光背后付出了怎样的努力。任何一种成功都不是唾手可得的,不能吃苦、不肯吃苦的人永远不会成功。而那些被人们看成天才的人,往往会被赐予更多的苦难,这似乎成了一个不可更改的定律。因此,如果你正在承受苦难,不要抱怨不要气馁更不要放弃,要记住“吃苦就是吃补”的道理,把吃苦当做磨炼意志的磨刀石,在磨炼中积累经验和财富。请相信,上天为你安排这些苦难,是在帮助你获得更大的成就。只要坚持下去,你就会拥有更开阔的人生。

开悟箴言

苦是人生的增上缘,吃苦是成功必经的过程。

幸福中有苦难,生活就是享受与受苦、幸福与悲哀的混合体。

吃苦能够增强我们的免疫力,吃多少种苦,我们就会在多少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免疫,并自动获得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