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阈限与通过
阿诺尔德?范热内普(ArnoldVanGennep)使用“阈限”这名词将仪式模型化研究,所谓阈限就是“从正常状态下的社会行为模式之中分离出来的一段时间和空间”,因此,阈限既是过程也是状态。凉山彝人对于火把节,也有过渡仪式的痕迹。彝族过火把节,按理来讲家里的每个人都得参加。如果由于一些特别的特殊的原因,没有办法回家与家人一起过火把节,错过了火把节,怎么办呢?有两种办法:
第一种,在自己所在的地方与当地亲戚朋友一起过一个火把节,参加了当地的火把节也就不算错过火把节了。第二种,如果自己所在的地方,没有亲戚朋友,无法参加他们的火把节,或者是当地不过火把节,那么家里面父母也有办法解决这种情况的。父母会把过火把节时准备的食物,比如,鸡肉、猪肉等象征性地拿一点点腌制好并保存下来,等在外的人回家后给他品尝,就算是不小心,没保存好,孩子回来的时候肉已经坏了,也要象征性地尝一下,这样就表示过了火把节了。如果没有过火把节,发生了一些不顺的事,不快的事或者是身体上出点小毛病啊生病什么的,那么发生的这一切就会被认为是活该。只有过了火把节,这一年才得以平安。
很明显的,离家在夕卜工作的人,得想办法从他所处的工作环境中分离出来,回家过那三天的火把节,谁也不敢去试没有过火把节有什么样的后果发生。火把节三天时间里是不能下地耕作的,火把节在这里明显地具有通过仪式的作用,只有通过这个仪式才會旨寻求到心灵的归宿与认同。
二、火把节选日子的内部涵义
凉山彝族有关火把节的古i彦语说:“猪月朔九夜,日子不用选”。其意思是说,每年的猪月也就是农历的六月,朔九夜就是初十五后的第九个晚上,这一天的日子是最好的,不管属什么都可以过火把节。据介绍,普格县乡村中火把节较热闹的中心一一日都地迪撒一带所选的日子,是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前后那个属“龙”的日子。据说这是一个非常吉祥的日子,龙日路卧饱龙,年底会有一个丰收饱肚子的好曰子。
过火把节的日子,凉山彝族自治州官方定的是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但民间并不按照官方的要求去过,凉山几个方言区的人所过火把节的日子都不一样。
凉山民间每年举行火把节的日子具体在某一天,这是没有固定的。每年当地人发现地里面有荞麦粒变黑的时候,就会请来这个地区最有威望的毕摩或者会择算的德古占卜择算吉日,看哪一天开始过火把节是最好的。“仪式是关于重大性事务的形态,而不是人类社会劳动的平常形态”。火把节整个节日本身就是一个大型的仪式,这选日子的事情当然不能马虎。
仪式是具有强烈的目的性的,“仪式行为本身就是其目的”。通过祭祀仪式行为的表演来帮助实现现实生活中人们所办不到的、无法取得的结果。从逻辑上说,仪式行为是建立在一种信仰之上的。火把节的目的,在前文所述的祭祀祖先、点火把仪式和送火把仪式中所念的祈语以可以得知实为达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丁安康,驱邪避寒”等这些目的。对于山地耕作的彝族人来讲,这一切都是关乎着这一年能否过上好日子,所以谁也不敢马虎。选日子得慎重,山地气候,每个地方物候条件是不一样的,正所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根据“有荞籽粒已变黑”的物候现象来择选火把节这个祈愿的日子,每个地方当然就不一样了。行政的手段帮规定不了火把节举行的日子,因为人们不愿意去冒那个风险去在当地不合适的日子里举行,如果在政府规定的日子里过火把节,恰巧这一年遇着不顺的话,没人给他们买单。对于山地农耕民族来讲,没有什么比六畜兴旺,人丁安康,庄稼丰收更重要的了,这关系到他们的生计。四川彝族“依诺”地区不过火把节,古代本来是要过的,传说有一年火把节期间下了一场红雪,庄稼颗粒无收,大家都认为这是因为火把节的原因,故“依诺”地区以后不再举行火把节。
三、神圣与世俗二元对立的调和
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书中认为,宗教可以分解为两个基本范畴:信仰和仪式。仪式属于信仰的物质形式和行为模式,信仰则属于主张和见解。他还认为,世界划分为两大领域,一个是神圣的,另一个则是世俗的。彝族是一#分崇尚祖灵信仰的民族,对祖先灵魂抱有坚定的确信感和深刻的`尊敬感。在彝人的宗教信仰世界中,祖灵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和权能,它们关注着后代的事务,能从多方面影响、操纵现世生活。凉山彝族人常常把吉祥福禄的获得视为祖灵的仁慈与关爱,把灾难和不幸的降临看作是祖灵惩罚所致。在心理上,凉山彝人对祖灵是一种崇敬、仰赖、敬畏的心理。在凉山,无论大凡小事,祭祀祖先是必须做的一件事情,祭祖先时如果家里某人不在无法参加,那么得把一件他平时穿过的衣服放在仪式现场以代表他。
祭祀祖先是非常重要的,火把节第一天,如果去亲戚家窜门去了,无论如何都得回家把祭祀仪式做了。祭祀完成后,祭品都是分食了的。如果有客人在,上供的祭品必须是主人家先吃了,客人才能吃。彝人的待客之道平时都是先让客人吃饱了主人才再吃,只有这火把节的祭品必须得主人家先吃。但彝人是好客的,主人家并不会吃多少,只是象征性地先吃一点点,然后给客人吃。主人家每个人都得分食献祭过后的肉,还不能吃东西的小娃娃,大人就撕一点点肉在小孩的嘴上抹一下,算是小娃娃吃过了。
在整个祭祖仪式中用于祭祀的牺牲是与祖灵交往的纟某介,通过献祭,祭品的分食,用牺牲从祖灵那里换得庇佑达到神圣与世俗的交融。
四、结语
凉山彝人认为通过火把节,祭祀了祖先与各方神灵,通过了这个仪式,可以求得来年人丁平安,五谷丰登得到心理上的安慰。火把节中蕴含着丰富的彝族传统宗教与文化,值得继续探讨。
凉山彝族的传统丧葬习俗介绍范文
凉山彝族传统的丧葬习俗是火葬,火葬在凉山彝族地区传袭甚久。葬礼的规模视死者的年龄、家庭条件以及亲族网络关系的强弱而定。丧葬的礼仪基本相同,大体可分为收殓、丧集、守灵、出殡、聚食等程序。
在凉山彝族地区,不管是男是女,不论名望高低尊卑,辞世后家人和邻居都给他穿上黑白蓝配套的丧服。合唇瞑目蜷腿,两手交叉于胸前,手指轻轻扣拢成拳。盖上披衫,将遗体侧身放在木制的尸架上。男的左侧在下,这是因为男的右手需要拿剑防身,女的需要左手在上,便于抓羊毛捻线。
遗体可以放在家里,也可以搭上布棚放在院子里,近邻听到哭声,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不沾亲的都纷纷哭着赶来合力料理丧事。寨人到齐,长辈们择吉定下出殡日期,出殡日期是根据辞世者属肖、命宫、死日查经掐算而定。而辞世者的命宫是根据辞世者出生之日的“弹布”所在方位而定。出殡日期确定以后分头给居住在远处的亲友报丧。出殡前夕彝族称之为“撮热”,意为集中人。
这天是丧期中最热闹的一天。凡是来参加丧葬的人都定在这天到齐,祭品也是这天送来。奔丧者多以一个家支或村寨为单位,客人中有提酒的,牵牛羊的,还有悬举着祭帐的。临近了人人都得大哭一场。之后劝诫家属节哀,主方则就地用酒给他们洗尘,简要介绍死因及生平事迹,然后统一安排食宿。
守灵是凉山彝族地区丧葬的一大习俗,也是各村寨间团结互助和亲戚哀悼死者的一种表现。彝族认为老人辞世是青笋脱壳,菜熟叶黄,是人们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用不着过分悲伤。因此灵前既有悲戚的哭声,也有乐天的酒语,还有扣人心弦的'摔跤比赛。最吸引人的则莫过于答辩贤言巧语了,通常以宾主对垒的形式,引经据典临场发挥相结合,双方常常争得面红耳赤,难解难分。“阿古荷”是贯通这一夜的活动,鸡鸣之后更盛,通常组织许多人,排成队以领唱的形式为死者指路送魂。
出殡在凉山彝族的丧葬活动中是很重要的,要专门请“毕摩”做法事,目的是为了不让死者带走在场亲戚朋友的灵魂也为死者做出殡前最后的指路送魂。凉山彝族的葬地多选在住房上方的荒坡上,有些岁数比较大的人自己在世的时候就把葬地指定好的,有些是死后其子女或者祭师指定的。出殡时,所有的送葬者都拥挤在灵床后边朝前走动。这时儿女子孙、亲朋好友个个捶胸顿足,嚎啕大哭,有的泣不成声,一直把灵床抬到柴堆上,安放就绪,从上引柴火。
聚集在一起饮食是凉山彝族丧葬中特别重要的一种仪式。彝族叫“古止古舍切”。为老人办丧呜枪意为向前来蛮缠死者灵魂的魔鬼开火,为祖灵除去祖界途程上的邪魔。实际上是为了显示家支的势力,过去在这个场合里,谁家的枪鸣得多谁家就显得体面,以显示家支势力庞大。雨点般的枪声,使人震耳欲聋。
在枪声陪伴下主方抬起砣砣肉和荞饼,让客人自由组合成团,不分男女老幼,不管相识或相关与否,按人头分给一份砣砣肉、荞饼或米饭。待到在场的人都得到一份时,主人鸣枪,大声宣布丧事圆满结束,并劝各路宾客回到村寨吃点便餐再走。至此,有宴者可以赴宴,无宴者可以归家,整个丧葬仪式便告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