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格言新说 正文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格言新说

时间:2025-05-15 13:16:35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3、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4、春宵一刻值千金。

5、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6、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7、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8、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9、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10、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11、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1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3、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14、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5、梦境总是现实的反面。——伟格利

16、如意算盘,不一定符合事实。——奥地利

17、很难说什么是办不到的事情,因为昨天的梦想,可以是今天的希望,并且还可以成为明天的现实。——佚名

18、要获得理智,须付出昂贵的代价,它必须以青春为代价。——拉法耶特夫人

19、道德之所以有如此崇高和美好的名声,就是因为它总是伴随着巨大的牺牲。——康德

2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21、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富兰克林

22、当我真心在追寻著我的梦想时,每一天都是缤纷的,因为我知道每一个小时都是在实现梦想的一部分。——佚名

23、一个人如果认为自己在一生中能干出一番不同寻常的大事,就比没有远大理想的可怜虫,有着更多的成功的机会。——伯纳德·马拉默德

24、台阶是一层一层筑起的,目前的现实是未来理想的基础。只想将来,不从近处现实着手,就没有基础,就会流于幻想。——徐特立

25、梦想家的缺点是害怕命运。——斯·菲利普斯

26、对心灵来说,没有微不足道的小事。心灵能将一切放大。——巴尔扎克

27、人,总是要经得起风吹雨打虫蛀,经过奋斗,作过努力,那才能终于以“果子”的形式向自己的青春告别的。——岑桑

28、梦想,是坚信自己的信念,完成理想的欲望和永不放弃的坚持,是每个拥有她的人最伟大的财富。——任初七

29、梦是心灵的思想,是我们的秘密真情。——杜鲁门卡波特

30、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时期,而是心灵的一种状况。——塞涅卡

31、青春这玩意儿真是妙不可言,外部放射出红色的光辉,内部却什么也感觉不到。——萨特

32、一个民族的`年轻一代人要是没有青春,那就是这个民族的大不幸。——赫尔岑

33、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34、有人说青春就是批判的年华,这种说法并不夸张。这种批判的特点是很高的积极性和很强的原则性。——苏霍姆林斯基

35、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6、青春是多么可爱的一个名词!自古以来的人都赞美它,希望它长在人间。——丰子恺

37、心存希望,幸福就会降临你;心存梦想,机遇就会笼罩你。——佚名

38、世较晚的一辈人要求就要更严格些,他们不应该老是摸索和走错误,应该听老年人的忠告。——歌德

39、所谓青春,就是心理的年轻。——松下幸之助

40、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才止;像种子在地下一样,一定要萌芽滋长,伸出地面来,寻找阳光。——林语堂

4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之。——陈寿

42、谁勇敢地经受过青春之火的洗礼,谁就毫不畏惧晚年的严寒冰霜。——兰多

43、努力向上吧,星星就躲藏在你的灵魂深处;做一个悠远的梦吧,每个梦想都会超越你的目标。——佚名

44、你不能同时又有青春又有关于青春的知识。因为青春忙于生活,而顾不得去了解;而知识为着要生活,而忙于自我寻求。——纪伯伦

45、青春啊,难道你始终囚禁在狭小圈子里?你得撕破老年的蛊惑人心的网。——泰戈尔

46、青春似一日之晨,它冰清玉洁,充满着遐想与和谐。——夏多布里盎

47、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秋瑾

48、青春应该怎样度过?有的如同烈火,永远照耀别人。有的却像荧光,甚至也照不亮自己!不同的生活理想,不同的生活态度,决定一个人在战斗中站的位置。——吴运铎

49、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无穷的,趁短的青春,去学习无穷的智慧。——高尔基

50、青春活力,可以说是把我们整个身心都舒展开了,同时用生活的的乐趣把我们眼前的万物也美化了。——卢梭

51、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高尔基

52、有了金钱在这个世界上可以做很多事,惟有青春却无法用钱购买。——莱曼特

53、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冰心

54、理想的社会状态不是财富均分,而是每个人按其贡献的大小,从社会的总财富中提取它应得的报酬。——亨·乔治

55、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列夫·托尔斯泰

56、充满了精神的青春,是不会那么轻易消失的。——卡洛萨

57、青春是惟一值得拥有的东西。——王尔德

58、最高的道德就是不断地为人服务,为人类的爱而工作。——甘地

59、我们因梦想而伟大,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大梦想家:在冬夜的火堆旁,在阴天的雨雾中,梦想着未来。有些人让梦想悄然绝灭,有些人则细心培育、维护,直到它安然度过困境,迎来光明和希望,而光明和希望总是降临在那些真心相信梦想一定会成真的人身上。——威尔逊

60、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最重要的是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勇气和行动。——俞敏洪

61、青春是美妙的;挥霍青春就是犯罪。——萧伯纳

62、不管有了成就也好,还是有了虚荣心也好,不管是讽刺别人也好,还是我自己爱情的痛苦也好,总之,在欢乐与悲伤中,温暖的青春光辉仍然在照耀着我。——海塞

63、青春之所以幸福,是因为它有前途。——果戈理

64、道德修养能达到的最高价段,是认识到我们应该控制我们的思想。——达尔文

65、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列夫·托尔斯泰

66、一个有事业追求的人,可以把梦做得高些。虽然开始时是理想,但只要不停地做,不轻易放弃,理想能成真。——佚名

67、青春的特征乃是动不动就要背叛自己,即使身旁没有诱惑的力量。——莎士比亚

68、青春是一种持续的陶醉,是理智的狂热。——拉罗什富科

69、青春是不耐久藏的东西。——莎士比亚

70、我已享受过这世界的欢愉,青春的快乐早已流逝,生命的春天离我非常遥远。——海塞

71、题诗寄汝非无意,莫负青春取自惭。——于谦

72、青春,一旦和它紧紧地握手,就能获得开拓新途径的动力,拥有创造性人生的灵性。——金马

73、青春在人的一生中只有一次,青年时代要比其它任何时代更能接受高尚的和美好的东西。谁能把青春保持到老年,不让自己的心灵冷却变硬僵化,谁就是幸福的人。——别林斯基

74、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易卜生

75、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裉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雨果

76、最初所拥有的只是梦想,以及毫无根据的自信而已。但是,所有的一切就从这里出发。——孙正义

77、很多时候,我们富了口袋,但穷了脑袋;我们有梦想,但缺少了思想。——佚名

78、一个人只要他有纯洁的心灵,无愁无恨,他的青春时期,定可因此而延长。——司汤达

79、书,能保持我们的童心;书,能保持我们的青春。——严文井

80、梦是心灵的思想,是我们的秘密真情。——杜鲁门·卡波特

8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82、小孩儿时候,再加上刚刚进入青春时期的两三年是生活中最充足的最优美的最属于我们的部分;它不知不觉地决定整个未来。——赫尔岑

83、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林语堂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诗意赏读一

1.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长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高的山峰。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景象。为什么不能完整地看清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你就在山里面,眼界受到了局限的缘故。

我游览乐山大佛时,首先坐船顺江而下,从侧面看到的是一座普通的山,当船行至山的正面时,大山变成了一座卧佛。

任何事情都具有多样性,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俗话说得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说明了一个道理: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景特,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埃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难道诗人所说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普天下山山岭岭,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势互不一样?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观察结果各殊呢!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充满智慧,我们读过以后,仿佛自己也聪明了一些。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位于江西省北部,耸立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的庐山,自古有“匡庐奇秀甲天下 ”的美称。这里不仅冈峦环列,山峰多达九十余座,而且长年云雾缭绕,烟雨弥漫。她那瞬息万变、瑰丽奇迷的山色,为历代文人骚客讴歌不已。唐朝诗人钱起这样写道: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疑云雾里,犹有六朝僧。

庐山的风雨云雾使诗人感到惊异骇怪。庐山如此神奇莫测,似乎在于云烟雾霭的作用。然而北宋大诗人苏轼却以他独特的感受,翻出新的意境,这便是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这首诗,是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的西林寺时的作品。其实,十几天前他刚入庐山的时候,曾写过一首五言小诗:“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他很风趣地说,第一次见到庐山,好象遇到一位高傲的陌生人;要想和他混熟,今后就得常来常往。于是他 “往来山南北十余日”最后写出这篇歌咏庐山的名篇。

在这里,诗人透过云雾的迷纱打算直接体认庐山本体。你看,他从横里看观察,所得到的印象是道道山岭;再从侧面端详,则是座座奇峰。无论是从远处望,近处看,还是高处俯视,低处仰观,所见景象全然不同。然而苏轼并没有象其他诗人那样仅仅止于惊叹和迷惘,而是进一步地思索:人们所看到的万千异态毕竟是局部景致,而并非庐山的本来面目。原因就在于游人未能超然庐山之外统观全貌,一味山间留连,“见木不见林”,自然难见其本象。

结尾二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难道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吗?小而言之,我们研讨某个问题时,不是也有因为钻牛角尖而陷入困境的吗?我们从事某项工作时,不是有时也由于纠缠一些枝节而难以自拔吗?大而言之,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不是常常也有限于某一局部或某一方面的偏见而未能着眼于全局,把握不住客观事物本质吗?…… 这一切不都是由于当事者“身在此山中”,因而“不得庐山真面目”的结果吗?这种种人生境遇与游人看山不得其法何其相似啊!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多少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

2.横看——从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3.侧——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4.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来就是浏览胜地。

5.缘——因为。

[简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自在此山中”,难道诗人所说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普天下山山岭岭,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势互不一样?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观察结果各殊呢!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充满智慧,我们读过以后,仿佛自己也聪明了一些。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

他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