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奥的哲理”
◎关键不在输赢,而是在过程。
◎如果上帝想要我们成功,它将会为我们引路,我只要耐心等候就行了。
◎不幸的是,我不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
◎成功与你知道什么无关,而与你认识谁有关,而我一个人也不认识。
◎富者越富,穷者越穷。
我把这些话称为“哲理牛”,为了使我们的一些借口听起来不那么像借口,我们会竭尽所能地去援引上面这些看似意味深长的理论。
我有一个老熟人,他经常引用“学问好不如人际关系广”这句话来解释他为什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没有取得成功。他认为,没有成功的原因既不是“自从他离开学校之后就没有再继续用功更新他的专业知识”,也不是“他从来没有主动去完成他本职之外的工作”。对他而言,不认识公司中“恰当的`人”才是导致他陷入困境的真正原因。
这一类“箴言”,正是我们圈养的“奶牛”。“关键不在输赢,而是在过程”,看起来不像是对待生活的不良方式。除非你近距离地去检视它,否则这头看似拥有一些高尚特征的“奶牛”,是不会显露原形的。然而,我们还是来考虑一下带着这样一头“奶牛”到处走的后果吧。
如果你认为输赢真的没什么大不了,在比赛中,你怎么能发挥出你全部的潜能呢?我必须指出,在我的一些工作访谈当中,有些人对于这个主题感到非常不安,对一些人来说,这句格言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至于他们甚至会觉得我把输赢看得那么重要是有攻击性的表现。
我并没想刻意去坚持这样的看法,我想说明的是,如果持有这样的观念,到底是会帮助我们,还是会伤害我们。
在一次特别的讲座中,( 人生哲理)我记得曾问过观众:“如果输赢真的无关紧要,你们有多少人不介意输掉人生这场比赛呢?”结果没有一个人举手。
你看,如果我们输掉的只是一盘象棋比赛,那可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但是,如果将要输掉的是我们的目标、梦想和幸福,那我们可就不会轻易答应了。
这些观念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一旦你在生活中的某个领域认同了这些观点,它们通常就会成为你在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行事准则。
此外,在你迫不及待地采纳某个新的指导原则之前,都应该思考一下它的来源。你觉得那句话是谁最先提出来的呢?我猜肯定不会是赢家,这头“奶牛”可以说是通往平庸路上的一座鲜明的纪念碑。
虽然并非出于本意,但我的朋友卡拉已经沦为这种观念的受害者,明知道付诸实践才是人生的实际价值,但她仍满足于这种“奶牛”所带给她的安慰感而无法自拔。卡拉回忆说:“这个荒谬的观念,既限制了我的努力,又限制了我的斗争精神。”幸运的是,她设法赶走了那头“奶牛”。现在,当她没看到她所期望的结果时,她会找出是什么地方出错了,更换策略,寻求帮助,并再次尝试。她的新策略包括做任何能够做的事情来实现她的既定目标,当然,她也从未放弃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她的做法是多么值得喝彩啊!
二十几岁是褪尽青涩,走向成熟的男人;二十几岁是很有紧迫感的年龄,
如果男人到了三十还一事无成,人们就不再像对二十几岁时那样宽容和理解;
二十几岁是准备拥有幸福家庭和享有骄人成绩的年龄……
二十几岁,你得准备做一个成功的男人!
几年前,一篇题为《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文章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共鸣。
在文章里,这位叫做麦子的年轻人用一种平静的口吻讲述了出生带给人的巨大差异:
从"我"出生那一刻起,我就得为跳出"龙门"而奋斗;好不容易上了大学,却不能像城里同学那样轻松地享受大学生活,
反而得为凑学费而四处忙活;终于毕业了,能幸运地在上海找到工作的应届本科生只有每月2000元左右的工资,
"我"要租房,要交水电煤电话费还要还助学贷款,还想给家里寄点钱让弟妹继续读书,剩下的钱只够我每顿吃盖浇饭。
在奋斗了18年之后,"我"终于融入到这个国际化大都市中,与周围的白领没有什么差别。
"我的白领朋友们,如果我是一个初中没毕业就来沪打工的民工,你会和我坐在starbucks(星巴克)一起喝咖啡吗?
不会,肯定不会。比较我们的成长历程,你会发现,为了一些在你看来唾手可得的东西,我却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几年后,又一位网友写了一篇名为《 我奋斗了18年,不是为了和你一起喝咖啡》,同样让万千有着同样经历的网友唏嘘不已。
因为出生的不同,同样的生活,有人轻而易举就能得到,而有的人却要洒下无数的汗水和泪水。
有时候,我们会莫名其妙地被一种恐惧感所折磨,尤其是当我们清楚地意识到:
这个世界本来就不公平,有些人含着金钥匙出身,因而他注定会比一般人拥有更多的资源;
而有些人从一出生,就注定他必须从此奋斗不息。
现实有时是残酷的,对于没有富爸爸的我们来说,生命的"生"字,就像是一幅"牛在独木桥"的景象:
桥的对面可以看到令人垂涎欲滴的牧草与清澈的泉水,后面是追捕的人,
被他们抓到的话,就得任人支使,等到老了、无法工作了,还会被拖去屠宰场,结束余生。
那么,牛该如何是好呢?是走过独木桥追寻幸福的生活呢,还是被奴役一辈子呢?
许多年前,香港一个贫困的家庭,全家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父亲决定把很小的孩子送进戏班,
那时,演戏是很低贱的行业,并不像现在这样受人尊重。小孩在梨园吃尽苦头,几次偷偷回家都被父亲骂回去。
十多年过去了,他练就了一身本领出师了,但戏曲行业却一落千丈。
虽然香港的影视业正在迅速发展,但小鼻子小眼睛的他看上去似乎并没有多大前景。
虽然他只能在邵氏片场跑跑龙套,但小伙子却以超人的忍耐力,默默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