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数学小日记1
这一星期,我们都一直在学习植树问题,我感到有一点难。不过,通过学习越来越简单了。
植树问题分三大类:1、两端都栽。生活中上楼、排队、插旗,都是和两端都栽树相同的。2、两端都不栽。生活中在两棵树之间栽植物,就是运用了这个方法的。3、一端栽。生活中,封闭图形在边上种树或摆方阵就是这种情形。别看只有三个大类,可里边的问题可多着呢,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每小条都有,比较复杂,有些还不好记。
这个单元知识点,我有的明白,有的不明白。如:优化练习册上71页最后一道题不明白。(120+45)×2=330(米),求出了周长,330÷3=110(根),求出了棵数,但为什么不减掉四个角上的重复的一棵呢?我到家问妈妈,妈妈让我多读了几遍,我不明白妈妈为什么不给我讲,而让我多读题,读到第五遍我发现:题目光说长120米,宽45米,但没有说地基是什么形,就不用减4了。“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就是为什么要多读题的原因了。
植树问题数学小日记2
上周我学习了植树问题,植树问题分为3节课,讲了3部分情况。
第一种情况:两端都种,间隔数+1=棵树。有关两端都种的问题比如:在路的一侧插彩旗,每隔5米插一面,从起点到终点共插了10面。这条道路有多长?这部分我掌握的不错。
第二种情况:一端种,一端不种,间隔数=棵树。有关一端种的问题比如:一个圆形水池周长36米,每隔3米放一盆花,一共放了多少盆花?这种题目比较简单,只需用36÷3就行。我想提醒大家有一种题目是让在正方形花池上摆花,每一边摆4盆,每个角上都要有一盆花,一共要摆几盆花?这种题目要先用4×4,然后再-4,大家肯定会问,为什么要-4,因为-4是有4盆花重复了,所以要-4。大家见到这种题目时,一定要记住-4。
第三种情况:两端都不种,间隔数-1=棵树。有关两端都不种的问题比如:一根木料,要锯成4段,每锯开一处用5分钟,全部锯完要几分钟?这部分我掌握的也不错。不过,我提醒大家,如果见到上楼这种题目,假设说从1楼上到4楼,上一层走10台阶,那上到4楼走几台阶?我们要先用4-1,因为-1是1楼不用上,所以只需要上3层,然后再进行下一步计算。
这就是我学到的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数学小日记3
这一次,我再来讲一个新的课,上次讲那么多,这次,我再来讲一个新的。
这一次,我们学的就是植树问题,这一次学的基本就是要先会背一个植树问题里的定义,一共有三个定义。第一个定义是两端都栽,间隔数加一,等于棵数。第二个定义是一端栽,一端不栽,间隔数等于棵数。第三个定义是间隔数减一等于棵数。
虽然我都感觉都会背了,但我为什么还不会做这类题呢?难道是我上课没认真听?我觉得也许是这样吧。这次的题的确是很难,不过,老师布置的作业很难。老师又讲了一遍,让我又懂了一些,但还是没有全会。
这一次的植树问题一些是加一呀、减一呀,都不知道是什么玩意,使我的脑子一片混乱。
植树问题数学小日记4
20xx年06月06日 星期六 天气:阴
五年级六班:危佳妮 指导老师:曹永波
数学,不只是看懂书上生硬的数学符号,不只是学会书上千篇一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生活这个大教室里,学习实践,懂得如何运用那些书本上的知识。
一天,妈妈带我来到一栋25层的大楼里。坐电梯时,妈妈问我:“如果我俩从1楼开始比赛爬楼梯,当你爬到9楼时,我刚爬到5楼,照这样的速度,你到顶楼时,我在几楼?”听了这个问题,我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总感觉在哪里听到过类似的问题,但一时半会儿又想不起来。
于是,我的脑袋开始飞快地转动起来:25层的大楼应该有24层楼梯,我到9楼时,应该爬了8层楼梯,妈妈爬到5楼时,应该爬了4层楼梯......突然,一道光从我的脑海中闪过,这不就是植树问题吗?
我仿佛看到成功在向我招手。我嘴角一扬,说到:“这其实是一道植树问题,由题中的信息可以列出算式,25-1=24(层),9-1=8(层),5-1=4(层),发现我的速度刚好是你的2倍;所以用24÷2=12(层),说明我到顶楼时,你爬了12层楼梯,这是你爬的层数,还要用12+1=13。所以,我到顶楼时,你应该在13楼。”
妈妈欣慰地笑着说:“真不错,完全正确!我还以为你把从前学过的知识又还给老师了呢!”我挠了挠头,脸上泛起了淡淡的红晕。
数学知识需要经常巩固,以便以后用来解决大问题。
6月8日,我们所有数学教师观看了北京某校的分层递进展示课。这节课是郝老师指教对的四年级下册的《植树问题》。以下就是本人对《植树问题》的感悟。
《植树问题》就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的能力。郝老师都能研读教师用书,钻研教参,设计出生动而实效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总结规律。而郝老师所设计的课平实而实效,合理的利用了分层测试卡进行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做园林设计师,为植树设计,并为自己的设计解说。郝老师也进行评价,最后引导学生理解植树的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郝老师是将例1和例2合为一节课,将三种植树情况都进行了引导和归纳。总之,一节相同的课,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感受。教师的把握教材和教学风格,让我深深的觉得把握教材的重要性,只有把握住教材,学生才能收益。
通过这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在课堂上学生都很"自由"都能发挥学生自己的想法。教师都能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特别是郝老师,在她那柔和的声音中,调动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发言。知道学生需要的是什么。郝老师是位经验老道的教师,在备课的'同时也备学生,把所有可能学生会回答的结果都要有所准备。把每天的平时课上成汇报课,也要把汇报课上成平时课,让每一节课都扎实的度过,而不是虚架子。这是给我最大的感悟,同时也在告戒自己,在平时要关注学生的表现.关心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做到不遗漏.
一节同样内容的课堂,学生有着不同的表现。这就是教师的魅力和处理课堂、驾御课堂的能力。在一节内容没有起伏,较死板的内容时,就能体现教师的整体素质。如何将枯燥的知识让学生愉悦的接受,并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一直都是教师在研究和学习的。看似课堂气愤很活跃、学生兴趣较高,但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却少之又少,这样的课是失败的!若课堂气氛是低沉的,学生兴趣不高,这样的课堂和教学也是失败的!所以在这次听课中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喜悦。
总之,在这节课中我有许多收获,郝老师还运用的让学生动手操作,数形结合的方法,也很值得我们借鉴。
关于植树问题的数学日记1
那儿,我就被那里的景色迷住了:缤纷的花朵,绿油油的小草,五彩的小鸟在飞翔、在歌唱……这时老师说话了:“同学,这条路长100米,每隔5米栽一棵树,头尾都栽,大家算算,一共要栽多少棵树呀?算好就快点儿开始吧!”
老师的话让我们大伙儿瞠目结舌。这是让我们植树啊还是让我们做数学题呀?!废话少说,赶快算一算吧!
我对这道题进行了分析:“首先,100米是这条路的总长,5米是它的间隔数。总长除以间隔数,求出来的是什么?对了,就是棵数。可是头尾都种,应该再加上1,不可能让它头种尾不种吧?所以,这个算式应该是:
100÷5+1=21(棵)”
这时,马大哈XXX说话了:“太好了,那我们快点儿开始吧!”
我说:“你错了!不能这样算!应该再乘以2。”我看他们迷惑不解的样子,又分析起来:“刚才算出的只是一边种的棵数,乘以2,是因为不可能只种一边。大家明白了吗?这个算式应该是
(100÷5+1)×2=42(棵)”
同学们恍然大悟。
关于植树问题的数学日记2
20xx年06月06日 星期六 天气:阴
数学,不只是看懂书上生硬的数学符号,不只是学会书上千篇一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生活这个大教室里,学习实践,懂得如何运用那些书本上的知识。
一天,妈妈带我来到一栋25层的大楼里。坐电梯时,妈妈问我:“如果我俩从1楼开始比赛爬楼梯,当你爬到9楼时,我刚爬到5楼,照这样的速度,你到顶楼时,我在几楼?”听了这个问题,我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总感觉在哪里听到过类似的问题,但一时半会儿又想不起来。
于是,我的脑袋开始飞快地转动起来:25层的大楼应该有24层楼梯,我到9楼时,应该爬了8层楼梯,妈妈爬到5楼时,应该爬了4层楼梯......突然,一道光从我的脑海中闪过,这不就是植树问题吗?
我仿佛看到成功在向我招手。我嘴角一扬,说到:“这其实是一道植树问题,由题中的信息可以列出算式,25-1=24(层),9-1=8(层),5-1=4(层),发现我的速度刚好是你的2倍;所以用24÷2=12(层),说明我到顶楼时,你爬了12层楼梯,这是你爬的层数,还要用12+1=13。所以,我到顶楼时,你应该在13楼。”
妈妈欣慰地笑着说:“真不错,完全正确!我还以为你把从前学过的知识又还给老师了呢!”我挠了挠头,脸上泛起了淡淡的红晕。
数学知识需要经常巩固,以便以后用来解决大问题。
关于植树问题的数学日记3
上周我学习了植树问题,植树问题分为3节课,讲了3部分情况。
第一种情况:两端都种,间隔数+1=棵树。有关两端都种的问题比如:在路的一侧插彩旗,每隔5米插一面,从起点到终点共插了10面。这条道路有多长?这部分我掌握的不错。
第二种情况:一端种,一端不种,间隔数=棵树。有关一端种的问题比如:一个圆形水池周长36米,每隔3米放一盆花,一共放了多少盆花?这种题目比较简单,只需用36÷3就行。我想提醒大家有一种题目是让在正方形花池上摆花,每一边摆4盆,每个角上都要有一盆花,一共要摆几盆花?这种题目要先用4×4,然后再-4,大家肯定会问,为什么要-4,因为-4是有4盆花重复了,所以要-4。大家见到这种题目时,一定要记住-4。
第三种情况:两端都不种,间隔数-1=棵树。有关两端都不种的问题比如:一根木料,要锯成4段,每锯开一处用5分钟,全部锯完要几分钟?这部分我掌握的也不错。不过,我提醒大家,如果见到上楼这种题目,假设说从1楼上到4楼,上一层走10台阶,那上到4楼走几台阶?我们要先用4-1,因为-1是1楼不用上,所以只需要上3层,然后再进行下一步计算。
这就是我学到的植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