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下为公。(孙中山)
2、 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
3、 国者,必以奉法为重。(《列子·说符》)
4、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管子》)
5、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
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7、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孟子》)
8、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9、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10、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
1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岳阳楼记》 )
12、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13、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陈子昂《感遇诗》)
1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出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
16、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1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8、天下犹人之体,腹心充实,四支虽病,终无大患。(《三国志?魏书?杜畿传》)
19、构大厦者先择匠而后简材,治国家者先择佐而后定民。(《意林》引《物理论》) 释:构,架屋。简,通“柬”,选择。佐,辅助的人。
20、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房玄龄语)
21、正其本者万事理,劳于永者逸于使。(唐?张九龄《对嗣鲁王道坚所举道侔伊吕科?第一道》)
释:劳于永,为长远利益而操劳。逸,安心。使,经常忙碌。
22、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宋?苏轼《司马温公行状》)
梭罗:书是世界宝贵财富,是国家和历史的优秀遗产。
蒙泰格尼:管理一个家庭的麻烦,并不少于治理一个国家。
罗曼罗兰:世界上还有些国家更重要的,那便是人类的良心。
(清)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普京: 领土问题没有谈判,只有战争。
伏尔泰: 国家的`功臣无需有荣耀的祖先。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左传: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
大仲马: 为祖国而死,那是最美的命运啊!
陶行知: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
福尔特尔:除了野蛮国家,整个世界都被书统治着
普京: 如果不准备动武就不要拿起武器。
哈维:国家的财富是人民,而不是棉花和金子。
塞内加: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定颓败
如果计划有某种改变,应事先通知,员工如能第一时间接到通知,工作效率肯定有所提高。
——松下幸之助
感悟:工作计划的变动,员工一定要及时知道,因为他们才是计划的具体执行者。将命令直接下达给具体执行者,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最有效的方法。因此管理者在得知工作计划改变后,一定要想方设法在第一时间内通知员工们。
讨论和研究可以连续几个小时的进行,但是一定要观点的碰撞,甚至于争吵,来接近真实答案。
——杰克·韦尔奇
感悟:很多企业遇到问题时都会讨论,而且一开会就是几个小时甚至是一天,但往往得到错误的答案。原因是缺乏争吵。因为讨论的本质是不同思想的碰撞,而且只有在多种思想反复碰撞下,才有可能互相取长补短,最大限度接近真实的答案。争吵则是最简单实效的方法。
员工坚持每天提高1%的工作能力,70天工作水平就可以提升近一倍。
——张瑞敏
感悟:管理者不要期望员工一步登天,因为这样会出现“拔苗助长”的现象。应该正确引导员工们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的水平,哪怕每天有细微的进步,时间长了员工们的工作水平就会有质的飞跃。前提是员工愿意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成长的危机在不同的行业、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不同的年代轮番上演,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共性是如此惊人相似。
——诺曼·奥古斯丁
感悟:这句话告诉管理者应该学会去总结前辈的失败教训和成功的
正确的判断是经验的结果,而经验是错误判断的结果。
——琼·德布·吕耶尔
感悟:管理者在做决策时可以依靠经验,但是决不能盲目依靠经验,正确决策更多的时候需要实践进行检验。
如果有一个项目,首先要考虑有没有人来做。如果没有人做,就要放弃,这是一个必要条件。
——柳传志
感悟:人的因素是一个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企业选项目时,要依靠人的能力来进行选择,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选,再诱人的项目也不能贸然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