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令人肃然起敬的。 -- 培根
有些老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 培根
身材高大,就跟地位的高贵一样,显然是好事儿;然而,假使灵魂是卑劣,那就不见得有什么好处。
-- 《克雷洛夫寓言》
充实的思想不在于言语的富丽,它引以自傲的是内容,不是虚饰。 -- 《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刘备:《三国志》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 张衡
出身贫苦,不可骄傲;创业艰难,不可奢华;努力不懈,不可安逸。能以"谦"、"俭"、"劳"三字为本,而补余之不足;以"骄"、"奢"、"逸"三字为终身之戒,而为一个健全之国民,则余愿足矣。
-- 车耀先:《自传》
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 -- 周恩来
一个人有了崇高的伟大的理想,还一定要有高尚的情操。没有高尚的情操,再崇高、再伟大的理想也是不能达到的。 -- 陶铸:《理想·情操·精神生活》
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尤其难上难,锻炼品德纯。 --《陈毅同志诗词选》
一个人最伤心的事体无过于良心的死灭。 -- 郭沫若:《文艺论集》
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 -- 德谟克里特:《道德思想》
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留传到辽远的后世。 -- 莎士比亚
支配和统治一切的,在君主政府中是法律的力量,在专制政府中是永远高举着君主的铁拳,但是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 -- 孟德斯鸠:《法的精神》《十八世纪法国哲学》
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堕落。 -- 狄德罗:《论戏剧艺术》
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不是由文字。 --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把"德性"教给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之外,也是道德。 -- 贝多芬
守法和有良心的人,即使有迫切的需要也不会偷窃,可是,即使把百万金元给了盗贼,也没法儿指望他从此不偷不盗。 -- 《克雷洛夫寓言》
不朽之名誉,独存于德。 -- 彼德拉克
要是一个人的全部人格、全部生活都奉献给一种道德追求,要是他拥有这样的力量,一切其他的人在这方面和这个人相比起来都显得渺小的时候,那我们在这个人的身上就看到崇高的善。 -- 《论崇高与滑稽》
他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同别人计较享受的优劣,而同别人比较革命工作的多少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 少奇:《论共产党的修养》
赞美好事是好的,但对坏事加以赞美则是一个骗子和奸诈的人行为。 —— 德谟克里特:《古希腊罗马哲学》
如果丑陋的人偏想要别人称赞他美,跛脚的人偏想表现矫健,那么原来引起我们同情的不幸情况又会引起我们的讥笑了。 —— 菲尔丁:《约瑟夫·安德路斯》
虚荣促使我们装扮成不是我们本来的面目以赢得别人的赞许,虚伪却使我们把自己的罪恶用美德的外衣掩盖起来,企图避免别人的责难。 —— 菲尔丁:《约瑟夫·安德路斯》
发闪光的不全是黄金。 ——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赠人以言,重于珠玉,伤人以言,重于剑戟。 —— 孙子
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 苏轼:《留侯论》
青年人应当不伤人,应当把各人所得的给予各人,应当避免虚伪欺骗,应当显得恳挚悦人,这样学着去行正直。 —— 夸美纽斯
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 —— 约翰·洛克:《教育漫话》
愤怒以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 —— 毕达哥拉斯
火气甚大,容易引起愤怒底烦扰,是一种恶习而使心灵向着那不正当的事情,那是一时冲动而没有理性的行动。 —— 彼得·阿柏拉德
脾气暴躁是人类较为卑劣的天性之一,人要是发脾气就等于在人类进步的阶梯上倒退了一步。 ——达尔文
理喜欢批评,因为经过批评,真理就会取胜;谬误害怕批评,因为经过批评,谬误就要失败。—— 狄德罗
应当耐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如果他有理,你就修正自己的错误,如果他理亏,只当没听见。若他是一个你所敬重的人,那么可以通讨论提出他不正确的地方。 —— 达·芬奇:《论绘画》
供给人们的甜食已经够多了,他们的胃因此得了病:这就需要苦口的良药和逆耳的忠言。 —— 莱蒙托夫:《当代英雄》
既然太阳也有黑点,"人世间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没有缺陷。 —— 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
人的美丽可爱,不仅仅是由于他的容貌,首先决定他的精神面貌。一个品质高尚的人,永远是年轻和美丽的。 —— 冯雪峰:《与青年人谈心》
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是某种动物的东西。 —— 德谟克利特:《着作残篇》
有些偶像穿戴和装饰得看起来很华丽,但是可惜!它们是没有心的。 —— 德谟克利特:《着作残篇》
……在美方面,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式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 —— 培根:《论美》
一个人如果只想到自己,那是最可耻的,一个人如果只为自己活着,那就不如死掉。 —— 彭德怀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 陶铸:《赠曾志》
人的理性粉碎了迷信,而人的感情也将摧毁利已主义。 —— 海涅:《论浪漫派》
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 —— 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
一切利已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 —— 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
自己脑子里只是满装着自己,这种人正是那种最空虚的人。 —— 《莱蒙托夫诗选》
只为家庭活着,这是禽兽的私心;只为一个人活着,这是卑鄙;只为自己活着,这是耻辱。 —— 《奥斯特洛夫斯基两卷集》
最美丽的猴子与人类比起来也是丑陋的.…… —— 赫拉克利特:《古希腊罗马哲学》
一般地说,精确的审美趣味在于能在许多毛病中发现出一点美,和在许多美点中发现出一点毛病的那种敏捷的感觉。 —— 伏尔泰:《趣味》
若要把感性的人变人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 ——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
眼睛如果还没有变得象太阳,它就看不见太阳;心灵也是如此,本身如果不美也就看不见美。 —— 普洛丁
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 《罗丹艺术论》
利已的人最先灭亡。他自己活着,并且为自己而生活。如果他的这个"我"被损坏了,那他就无法生存了。他的前面一片昏暗,只有利已主义和注定的悲哀。但是,人如果不为个人活着,而把自己溶化在社会里,那便很难杀死他……必须杀死周围一切,杀死整个国家、整个生活才行。 -- 《奥斯特洛夫斯基两卷集》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 荀子:《修身》
如果天下平静无事,到处都是溢美和逢迎,那么无耻、欺诈和愚昧更将有滋长的余地了;没有人再揭发,没有人再说苛酷的真话! -- 别林斯基:《文学的幻想》
关于阿谀拍马的卑鄙和恶劣,不知告诫过多少遍了;然而总是没有用处;拍马屁的人总会在我们的心里找到空子。 -- 《克雷洛夫寓言》
人民不喜欢假话,那怕多少装腔作势,多么冠冕堂皇的假话,都不会打动人们的心。 -- 艾青:《诗人必须说真话》
人人心中都有一架衡量语言的天平。 -- 艾青:《诗人必须说真话》
自夸的人的虚荣的性格显示他的隐秘的罪恶。 -- 《伊索寓言》
好炫耀的人是明哲之士所轻视的,愚蠢之人所艳羡的,谄佞之徒所奉承的,同时他们也是自己所夸耀的言语的奴隶。 -- 《培根论说文集》
饶舌的人多虚妄。 -- 培根
咒诅使人振奋,赞誉使人松懈。 -- 《布莱克诗选》
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 -- 柏格森:《笑》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 《罗丹艺术论》
在活生生的现实里有很多美的事物,或者更确切地说,一切事物只能包括在活生生的现实里。 —— 《别林斯基文学》
一个人好象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分数值愈小。 -- 列夫·托尔斯泰
当一个人受到公众信任时,他就应该把自己看作为公众的财产。 -- 杰弗逊
你要记得,永远要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 -- 高尔基
必须学习,必需锻炼自己,而不要什么也没看见,就以为您已经是一个思想家了。必须善于恰如其分地估计自己的力量。 -- 高尔基:《给青年作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龚自珍:《已亥杂诗》
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 —— 陶铸:《理想·情操·精神生活》
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 华罗庚
我不如起个磨刀石的作用,能使钢刀锋利,虽然它自己切不动什么。 —— 贺拉斯:《诗艺·诗学》
我们从别人的发明中享受了很大利益,我闪也应该乐于有机会以我们的任何一种发明为别人服务;而这种事我们应该自愿地和慷慨地去作。 —— 富兰克林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
《论美》一文被选编在苏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本单元的单元提示这样说:“学学牛吃草——读书要讲求智慧,读书有精读与泛读,对充满智慧的经典作品就得深读精思,反复品味,如同牛的”反刍“一样,含英咀华,直至得其精髓。”而本文正选自英国哲学家培根的名作《培根论人生》,当为经典著作。培根是英国哲学家,在这篇杂感中,他论及人的外貌美,形体美,风度美,最后提出了德行美,希望“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从而达到理想的美的境界。随感式的写法虽于条理不够分明,却于字里行间透露出哲学家对“美”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和熏陶的绝佳范本。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基于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把学习权,话语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反复研读,品味课文,探寻美的真谛。并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生活去识别美,发现美,创造美,从而让本课成为一节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教育的语文课。此外,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有限,不宜在课堂上涉及太多美学范畴下的概念、理论,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影响学生主动参与,切实联系生活实践的积极性。综合以上因素,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A、了解作者,积累本课字词,熟读课文
B、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质疑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通过联系语境,利用工具书探究词义的学习方法
3、情感与价值目标
A、理解“美”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
B、学会在生活中识别美、发现美、创造美
教学重点
反复品读课文,领悟课文大意以及所蕴含的美的真谛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这是一篇结构自由灵活,语言跳跃性强的杂感
二、说教学和学法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建议在语文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在教学中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的结合。本单元教学提示,读书要讲究方法,方法很多,最重要的是四个字——熟读精思。一篇好的文章,一个精彩的片,读一遍还不行,、要反复地读,直至滚瓜烂熟。而《论美》就是一篇耐读的经典作品。根据新课程理念和本单元的教学提示,我在选择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上,充分考虑到学习的知识水平,年龄特征。在课堂上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倾听、开口,让学生在一个平等,对话,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气氛中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真正做到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当课堂的主人。为此,在教学中我选择了创设情景,激发思维,引导探究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品读——探究——质疑——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
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了六个环节来完成本文的教学。接下来,我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我认为,一堂课的导入,不仅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还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符合本课内容所要求的学习情境,以及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因此,我在这个环节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同学们热爱自己的家乡吗?你觉得它美吗?美在哪呢?”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美,这样将话题定位在“美”上,进而巧妙地转入讨论“什么是美?”,“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美?”在学生踊跃的发言中,学生学习兴趣得以激发,探寻美的真谛的学习情境也顺利地创设了。
(二)自读课文,感知文意
这个环节我让5分钟的时间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1—2遍。探究字音、词义,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同时,我把本课的生字词写在黑板上,然后请个别学生读,接着全班齐读两遍。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利用工具书掌握“颜色”这个词的含义。最后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提到了人有三种美,分别是“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优雅行为之美”。也就是“外在美”和“内在美”;这其中“优雅行为之美”即“内在美”更重要;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算是真正的美。学生对于任何课文的学习和理解都是建立在充分感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的,这是语文学习的根本,而有目的限时阅读,又是提高学生阅读效率和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自读任务的设置上,除了引导学生总体把握课文的中心内容外,还顾及到了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因为字词教学始终是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强调“颜色”一词,旨在引领学生探究词义,而这一探究的过程,既是字词教学的一种提高和升华,更是帮助学生体会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的重要途径。
(三)研读课文,探寻美的真谛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印象最深的句子,谈谈自己的认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主人,引领学生自己去感受、发现、探究,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学生在表述自己观点的同时,也能极好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当然,在学生发言后,我还要加以适当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肯定、点拨和激励,这样也就做到了平等交流,师生互动。另外,抓住学生找出含有比喻句的例子,对学生进行运用比喻的训练。这样,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四)听读课文,提出质疑
《论美》是一篇翻译作品,由于年代、文化、语言的差异以及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解等,都会影响到学生准确地把握和理解作者的真正写作意图。因此,若抓住伟人语言中的疏漏对学生进行质疑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一定会给学生极大的启发。所以,在让学生了解这是篇结构自由灵活语言跳跃性强的杂感以及翻译文学所难以克服的`局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敢于向权威产“不”的怀疑精神。爱因斯坦也曾说:“发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是否会疑,是否敢疑正是他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的最佳体现。
(五)齐读课文,铬记睿文哲语
让朗朗的读书声回归到语文课堂,正是近年来语文教学回归本色的一声召唤。因为只有在饱含感情的读书声中,学生对文章语句的含义主旨的把握,情感的体悟,才能真正达到更高的境界。同时,背书是学习语文的基本功,是语文知识积累的重要手段。妙词佳语,格言警句,经典诗文都让学生背。其实,背书的过程就是“牛吃草”的过程,或许学生背的过程中无法完全吸收,但它更大的意义在于给学生日后的学习储备了足够的可供“反刍”的养料。因此,在这个教学环节,我让全班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再次感悟美的真谛,铬记住那些充满哲理和智慧的格言警句。
(六)拓展延伸
在本节课中,学生懂得了美的真谛以后,如何在生活中识别美,发现美,创造美,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便尤为重要了。因此,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同学、老师入手,发现他人的闪光点,还有寻找生活中不美的音符,再写一段关于美的随笔。这必将在学生的心理建立起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趋美避丑,趋善避恶,趋正避邪,从而实现身心的健康成长。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不但能突出课文的中心,而且能使学生从中归纳文章的内容。因此,我的板书设计是:
论美——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
学习目标:
1、理解美的真正含义,形成对美的正确认识。
2、学习作者格言式的语言和惜墨如金的写法。
学习准备:
1、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同学们,一个很有学问和智慧的人,你不觉得他很美吗?一个人形貌出众,你不觉得他很美吗?一个人品行高尚,你不觉得他很美吗?那么,外在美与内在美究竟是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向著名的英国哲学家、美学家培根请教。
二、介绍培根。
(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培根的'
三、阅读课文(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1、找出作者的审美观念,谈谈自己的认识。
2、作者最看重的是什么美?学生讨
3、学生讨论形美与德行美的关系。可以举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
四、品味语言。
1、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理解它们在文中的意义及作用。(学习作者惜墨如金的写法。)
2、完成文后练习二。
五、自由阐发:
1、可以针对文中的句子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可以提出自己不懂的句子。
2、每人拟一条自己关于美的格言。
六、布置作业。
完成文后练习三、四。
板书设计:
很美的人多半无才能
(但不绝对,举例)
什么是美
怎样的美才是最美
论美 批驳生硬创造美的观念(按几何观念合成、杂取种种合成一个)
美的期望(希望“美放射真正的光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