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伪满洲国》中,作者通过记录他们的家长里短、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命运浮沉,来展示伪满洲国统治下的民众生活状态,并希望以此来还原、或者说论证这段历史的存在。下面是对《伪满洲国》的作品鉴赏。
一、艺术手法
叙述方式
《伪满洲国》延续了司马迁开创的历史叙述方式,从各个层面上表现历史中的人物,有帝王、后妃,有不可一世、专横拔扈的侵略者,也有以侵略者身份的普通百姓;有各为其主的军界人士,有令人尊敬的抗日英雄,也有啸傲山林、豪气冲天的侠胆义匪。有工商阶层,有平民百姓,有文化界、演艺界、知识界人,也有小手艺人,卖身女;有工人、农民、学生、士兵;有汉人、满人、鄂伦春人;有白俄、朝鲜历史的演变让历史的人物以不同的面目出现,历史的发展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但形式可能改变,历史的本质不可能改变。历史在她的笔下,充满了生命的质感,像她的文字一样富有生机和活力。
审美意义
《伪满洲国》作为一部新历史主义小说,是有着独特审美意义的。从历史观来看,尽管它与革命历史主义都追求宏大历史叙事,可切入角度却不是“庙堂历史意识”,而是“民间历史意识”,因此,在宏大叙事的同时,就不可避免地加入了解构革命历史主义的新历史主义行列;从时间观来看,她充分借鉴了革命历史主义的线性时间观,极具个性地走进了新历史主义的时间观,却又极具个性地走了出来;从对历史主体的塑造来看,她是拒斥革命历史主义的,而在新历史主义的观照下,她表现出了一如既往的冷静思考,既不全面颠覆、也不多加嘲讽,只是尽可能如实地切近历史真相。
叙事体裁
笔端穿梭在“伪满洲国”特定的历史时空中,叙事呈现出形式的特别——大历史小叙述。整部作品以历史大事记为经,老百姓生活为纬,经纬交织阡陌纵横,以年谱的形式写出长达十四年的中华民族耻辱沉的“满洲国”历史。作者的用意与笔力均在于小人物的命运上尽管出于对历史感的考虑,作品中也描写了以溥仪为首的伪 满洲国的行政设置以及日本侵略者关东军的阴谋暴行,但写得最为充沛丰盈的依然是小人物的命运和们的日活。大历史小叙述切入了历史氛围,风暴的中心往往是表面静止。《伪满洲国》编年体的“大历史小叙述”叙事特征,使抗战题材传统表现的正剧意义出现了不同的意味。在体味小人物波澜不惊酸甜苦辣的日常人生时,作家笔下理解 的朴素简单的英雄情结让我们从中感悟到历史的真谛。传统正史书写的抗战史“主流”,毕竟有太多意识形态为依据的正史蓝本,今天重新反思历史,现代立场与意识已经在一些研究领域有了新的判断。伪满历史也如是。对英雄理解的多元化开放化写作态度,使《伪满洲国》呈现出历史厚重复杂的这一面,也因之对小人物命运的细致勾勒而使作品显得气韵生动。
二、人性叙述
人物塑造
《伪满洲国》里设置这样三个代表性的人物,羽田对爱情的绝望、张秀华对亲情的扼杀、王恩浩对友情的拒绝,不能说是个别的偶一为之!是什么粉碎了人性与生俱来对爱情、亲情、友情的依赖?——战争——以人性贪婪为动力的利益攫取,与人性善的一面殊死顽抗,昭示着人性中残忍的一面。
《伪满洲国》实现了深层意蕴的'超越与逆转,,在传统结构的着力点上大规模的颓化和弱化,,使叙事对象呈现出个人化和民间化的迁移。如剃头师傅, 作为我党的地下工作者,无论是在四平与寻安客栈店主接头, 还是在承德女儿家里重开理发铺, 甚至让教书先生王亭业写门联并使其入狱直至惨死,,都袅生出阻碍性情感反应, 但这种经验非但丝毫无损作品的真实度,,反而更能激发起读者的认同性热情及现实展延魅力。同样的还有对赵尚志牺牲场景的描写,在典范的历史题材小说那里,这是英雄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精神放歌处,而作者相当淡化的处理, 令人信服地缩短了文本和读者的间隙。对日本人的刻画也没有采取简单化的倾向, 正如作家所说:“ 尊重历史,保持历史的真实,在保有一个作家应有的良知的同时,对我作品中的人不管他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 赋予以人性的意义” ,小说中羽田的多情正直, 中村正保的大度、喜欢孩子, 山口川雄的明智、重义气,麻枝子的沉静、娴雅等都突破了小日本、日本鬼子的审美范式, 闪烁着民间理想照耀的光点。
人道主义
在民间化的审视中, 人性及人道主义的砝码始终左右着均衡, 在人物链及人物活动的动力系统中起着枢纽及润滑的作用。所以, 以民族铺垫升起的民间精神, 充盈于人性的光环之下,相得益彰;相反, 非民族的异质社会势相在上述民间域里矛盾重重, 举步维艰, 不得不靠人性观照来扩张民间的活性。迟子建有效地调和了民间与人性的矛盾,人性的大纛超越了一切价值取向而富有形而上的意义。《伪满洲国》绝不单单是写给中国百姓的,它的读者中必须包含日本人民,当然也可以是日本在内的各国人民,因为它叙述的是一个人类共同的问题,那段历史,那段岁月中人类的处境,是无法回避的,小说不惟是饱含民族情结的爱国主义讨伐和申诉,而是超越了侵略一反侵略的对立立场,面对战争,审视人性。作者匠心独具的地方是用大自然强化了人本应清醒却遗忘的意识,承接了自然里面的丰富资源,并把这些资源逆转过来,难以泯释的哀痛又回到自然中,形成一个自我警策、自我反思、继而自我疗伤的开放系统。
每当年末,或者像我们这样的总喜欢期末的时候来一点总结。至少回顾一下,眨眼间就过去的一年里,我们都做了一些什么,是不是该到了收获的时候呢?我也很想整理一下,希望能说点什么总结发言词。但是,好像没有什么可以说的。最大的收获可以用汪涵在接受采访时说的一句话来总结,他说:人太多的烦恼来自于这种自以为是,自以为别人会依赖你。人的烦恼来自于欲望,世界上有两种人很牛。一种人什么都拿得起,还有一种人什么都放得下。经典,不是吗?
相比这个,我更有兴趣谈谈我最近看的迟子建的《伪满洲国》。
接触迟子建的文字应该是在初中的时候,当时就对这个女人产生了好奇。我觉得通过文字的魅力,我想她一定优雅,有品位,是新一代知性女性的代言人,她的文字平淡不失色调,清新委婉又有一点郁郁的忧伤,因为她死去的丈夫。不错,当时是看到她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这本书给了我很多遐想,我在脑子里描绘着那件旅馆,想象着停电时那个寡妇歇斯底里的吼叫。我想,那里的夕阳一定别样唯美,溪边的露水一定晶莹可爱。这是一种我的向往,自由的散心。慢慢享受时间在暮色中的流淌,没有我的故事,只是偶尔有片刻回忆,我只是一个生活的旁观者。悲伤中的主人公不正是吗?逃离正常的生活,在陌生的地方,疗养受伤的心。用爱将哀伤、痛苦和绝望凝结在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终于
迟子建 《伪满洲国》教师王亭业是可怜的细菌战牺牲品,他成了实验室里面被解剖的对象,不管他的代号是十六号,还是二十六号,精神麻木不是身体上的摧残,似乎是对有那么一群人的缩写。对吉来,该庆幸还是该悲哀?庆幸的时候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还能有这样的富二代过得逍遥自在,仿佛是生活再世外桃源,说明我们经济还没有垮,在大多数人吃不上饭时,还是有几个富人。悲哀的是,他的存在就是一种浪费。没有理想没有抱负,玩世不恭。我绝对相信在那时,有像吉来这样的人,过着盲目庸俗的生活。弹棉花的老人,因为惦记着家里更老的老伴,为了能活着出去,不得不对汉奸对日本人低头献媚。但是却又有骨气和勇气在给他们准备的食物里加一些作料,鼻涕、洗脚水,甚至尿液。看到他们吃得津津有味,书外的我都觉得大快人心,干得好!民族的骨气,连老人都没有放弃过斗争,中国怎么没有希望,怎不能屹立在东方?只是当时,小老百姓为了在艰苦的日子中生存下来,为了简单的衣食住行,他们在浑浊的空气中无力的挣扎着。
迟子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伪满洲国》《额尔古纳河右岸》,小说集《逝川》《雾月牛栏》《清水洗尘》,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我的世界下雪了》等。出版有《迟子建文集》四卷和三卷的《迟子建作品精华》。《雾月牛栏》曾获得第一届鲁迅文学奖、《清水洗尘》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2004—2006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奖”等多种文学奖项,作品有英、法、日、意大利文等海外译本。迟子建是当今文坛一颗耀眼的明星,她是唯一一位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两次获得冰心散文奖、一次庄重文文学奖、一次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一次茅盾文学奖的作家。
迟子建 《伪满洲国》
书的内容由几个部分分别穿插着进行,每一部分都有他的主角,就像黑白连续电视剧。沧桑中浸透着悲凉,困苦中夹杂着生的力量。但字里行间还是可以看出它们有同一个线索——战争。随着时间在变,战事在变,人民的日子也在变。所有的矛盾,所有的变化,都围绕着战争。但是我们却看不到一丁点儿关于战争的描写,看不到敌我双方厮杀的场面,也看不到枪弹如雨林般的画面,这就是本书最大的特点也是与其他同样题材类型的书的不同。它的故事没有直接或者很明显的表达对战争的愤怒,对社会局势想要有一个具体的描绘。总体看来,更像是在描述他们的故事,用一种平淡的姿态来处理故事情节的波动。但是,读完后,能让人对整个局面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仿佛刻意勾画却又不着痕迹。文字语言、篇章段落、故事情节的处理艺术技巧,迟子建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本书我看了好几天,真的让人有进入时空的穿梭的感觉。每每一进入书里面的文字,心底有一根神经就被牵动着移动。他的血,她的笑,他的苦,她的泪,他的故事,她的人生,他们的命运。文字会说话,立刻就是舞台中央的话剧表演。周围景物的描写,就是背景音乐的音符,随着剧情的发展而跳动。仿佛是空气中久久不能散去的氧气分子,耗尽了读者所有的情绪,承载了作者所有的感情。是的,历史的烙印刻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历史的故事在作者的笔下能再次浮现,重新点燃那颗炽热的心。这就是迟子建的文字,她的《伪满洲国》,我们曾经的伪满洲国。
导语:《伪满洲国》告诉我们历史是由日复一日的生活累积而成,而主要支撑历史这座大厦的牢固基础便是亘古不变的芸芸众生。下面是对迟子建小说《伪满洲国》的作品评价。
《伪满洲国》告诉我们历史是由日复一日的生活累积而成,而主要支撑历史这座大厦的牢固基础便是亘古不变的芸芸众生。作品对历史的揭露渗透在小说的字里行间,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告诉我们这样一种事实:在看似一如既往的生活状态中,战争和侵略改变了每个人的命运轨迹,罪行惟其成为一种日常生活行为,无处不在,无时无刻,才更恐怖。征服一个国家易,征服一个民族难;消灭人的肉体易,消灭人的精神难;占领的是土地,占领不了的是情感;所以放浪形骸的胡二最终选择了逃逸山林;放荡不羁如谢子兰,宁可选择嫁给可以做她父亲的阿廖沙,也放弃了年貌相当的羽田;王恩浩虽然知道平顶山惨案与山口川雄无关,但他拒绝了与这个民族所有人的友谊。这是一种生命的拒绝,一种文化的拒绝。这是一种顽强而又坚韧的心灵的抵抗。真正牢不可破御敌于千里之外的长城建立在人的心上,这就是老百姓所代表的民间立场在历史上真正的作用和意义。它让统治者由绝望变得加倍疯狂,最终走向灭亡。
《伪满洲国》展现了其特殊的意义:它试图展现在沦陷历史中人们形形色色的日常生活,构建一种新的观视沦陷史的角度。我们看到另一种意义上的沦陷史,这里并非不包含侵略压迫以及奋勇抗争,但也关注那些既无所谓附逆也无所谓抗争的人群,甚至也关注侵略者以及附逆者内在的复杂情绪。换言之,它既容纳了主线历史的'叙述,又关注东北地方的独特性,同时不简单拒绝日本殖民现代性,而是重新反思这段殖民历史到底给这个地方以及这个地方的人民带来了什么。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的沈丽萍评价说:在《伪满洲国》中作家把历史人性化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也是卓有成效的。实际上,伪满洲国完全是一个人格化或人性化的象征,它寓言的是人脱离母体、脱离家园后的命运。在这个角度上,“满洲国”与一个个故事主人公的命运不正是相通的吗?王亭业、杨浩、郑家晴、姑姑、吉来、王金堂,包括日本人中村正保,他们演示的不正是失去家园后的痛苦与挣扎吗?如果说,在这部小说中历史多少显得有点空洞的话,那么正是那些人性的细节丰富和填满了历史的缺口。不同于传统的人性善恶二分和民族大义的正义考量,作者在《伪满洲国》中对众多人物的生存抉择,并没有给出明显的爱憎和居商临下的道德评判,而是保持一种看似超然的冷峻,把诸多的可能性向读者、也向未来敞开。在一个还不很善于谈论和正确思考人性的文学世界里,这无疑是一个比较聪明的策略。或许,疑问和模糊能够激发更多的人去寻求答案。-沈丽萍[10]
珠海教育学院的方守金评价说:一部气势恢弘,场面繁杂,人物众多且鲜活生动的长篇小说,在叙述结构上必定有其强大而独特的吸附力才行,《伪满洲国》便具备了这一凝结形象贯穿情节的力量。它以人物的命运及其心灵的展示作为情节之维,链接着一时间和人物关系上似无多大瓜葛的故事板块,其内蕴又共同指向那个悲惨年月东北大地民众的生存境遇和情感生活。
迟子建评价说:《伪满洲国》这部编年体的长篇小说出版后,评论家们都说是 “历史小说”,迟子建却觉得,它只是涉及了特殊岁月的生活。她笔下的“历史”仍然是日常的,没有大事件、大人物,有的只是开当铺的、当劳工的等等小人物的生存状态。“把一个特殊年代的日常生活写足了”,这便是她理解的历史小说。她认为,真正能让人回味无穷的作品,其实是靠冷静的叙述、富有“质感”的生动的细节营造来实现的。她不喜欢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作品,觉得和文学的本质背道而驰,文学的表达需要的是小提琴似的“如泣如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