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牛津格言集中的幽默故事 正文

牛津格言集中的幽默故事

时间:2025-05-09 03:49:15

哈佛图书馆墙上的20条训言似乎已经给出了答案。短短数语,引人深思,给人启迪。

→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哈佛老师经常给学生这样的告诫:如果你想在进入社会后,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下都能得心应手,并且得到应有的评价,那么你在哈佛学习的期间,就没有晒太阳的时间。在哈佛广为流传的一句格言是:“忙完秋收忙秋种,学习,学习,再学习。”

20世纪初,在数学界有这样一道难题,那就是2的76次方减去1的结果是不是人们所猜想的质数。很多科学家都在努力地攻克这一数学难题,但结果并不如意。1903年,在纽约的数学学会上,一位叫做科尔的科学家通过令人信服的运算论证,成功地证明了这道难题。

人们在惊诧和赞许之余,向科尔问道:“您论证这个课题一共花了多少时间?”科尔回答:“3年内的全部星期天。”

同样,加拿大医学教育家奥斯勒也是利用业余时间作出成就的典范。奥斯勒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成功地研究了第3种血细胞。为了从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读书,他规定自己在睡觉之前必须读15分钟的书。不管忙到多晚,他都坚持这一习惯。这个习惯他整整坚持了半个世纪,共读了1000多本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天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闻名于世的约翰霍普金斯学院的创始人、牛津大学医学院的讲座教授、被英国国王册封为爵士的威廉·奥斯勒在年轻时,也曾为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一次,他在读书时看到了一句话,给了他很大的启发。这句话是:“最重要的不是去看远方模糊的事,而是做手边清楚的事。”

对此,哈佛提醒学生说:“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天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明天再美好,也不如抓住眼下的今天多做点实事。

获得哈佛大学荣誉学位的发明家、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有一次接到一个年轻人的求教电话,并与他约好了见面的时间和地点。当年轻人如约而至时,本杰明的房门大敞着,房间里却乱七八糟、一片狼藉,年轻人很是意外。

没等他开口,本杰明就招呼道:“你看我这房间,太不整洁了,请你在门外等候1分钟,我收拾一下,你再进来吧。”然后本杰明就轻轻地关上了房门。

不到1分钟的时间,本杰明就又打开了房门,热情地把年轻人请进房里。这时,年轻人的眼前出现了另一番景象——房间内的一切已变得井然有序,而且有两杯倒好的红酒,在淡淡的香气里漾着微波。

年轻人在诧异中,还没有把满腹的有关人生和事业的疑难问题向本杰明讲出来,本杰明就非常客气地说道:“干杯!你可以走了。”

手持酒杯的年轻人一下子愣住了,带着一丝尴尬和遗憾说:“我还没向您请教呢……”

“这些……难道还不够吗?”本杰明一边微笑一边扫视着自己的房间说,“你进来又有1分钟了。”

“1分钟……”年轻人若有所思地说,“我懂了,您让我明白了用1分钟的时间可以做许多事情、可以改变许多事情的深刻道理。”

珍惜眼前的每一分每一秒,也就是珍惜了今天。哈佛的这句话实际上揭示了一种人生哲学,那就是人要以珍惜的态度把握时间,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做起。

→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安曼曾经是纽约港务局的工程师,工作多年后按规定退休。开始的时候,他很是失落。但他很快就高兴起来,因为他有了一个伟大的想法。他想创办一家自己的工程公司,并把办公楼开到全球各个角落。

安曼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实施着自己的计划,其设计的建筑遍布世界各地。在退休后的30多年里,他实践着自己在工作中没有机会尝试的各种大胆和新奇的设计,不停地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经典: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机场,华盛顿杜勒斯机场,伊朗高速公路系统,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中心建筑群……这些作品被用来当作大学建筑系和工程系教科书上常用的范例,也是安曼伟大梦想的见证。86岁的时候,他完成了最后一个作品——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悬体公路桥——纽约韦拉扎诺海峡桥。

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如果你愿意开始,认清目标,打定主意去做一件事,永远不会嫌晚。

→今天不走,明天要跑

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化学公司——杜邦公司的总裁格劳福特·格林瓦特,每天都要挤出1小时来研究蜂鸟,并用专门的设备给蜂鸟拍照。权威人士把他写的关于蜂鸟的书称为自然历史丛书中的杰出作品。

休格·布莱克在进入美国议会前,并未受过高等教育。他从百忙中每天挤出1小时到国会图书馆去博览群书,包括政治、历史、哲学、诗歌等方面的书,数年如一日,就是在议会工作最忙的日子里也从未间断过。后来他成了美国最高法院的法官。

一位名叫尼古拉的希腊籍电梯维修工对现代科学很感兴趣,他每天从下班后到晚饭前,总要花1小时来攻读核物理学方面的书籍。随着知识的积累,一个念头跃入他的脑海。1948年,他提出了建立一种新型粒子加速器的计划。这种加速器比当时其他类型的加速器造价便宜且更强而有力。他把计划递交给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做试验,又再经改进,这台加速器为美国节省了7000万美元。尼古拉得到了1万美元的奖励,还被聘请到加州大学放射实验室工作。

在人生的道路上,你停步不前,但有人却在拼命赶路。也许当你站立的时候,他还在你的后面追赶,但当你再次回望时,已看不到他的身影了,因为,他已经跑到你的前面去了,现在需要你来追赶他了。所以,你不能停步,你要不断向前,不断超越。

→狗一样地学,绅士一样地玩

我们说要珍惜时间,努力为实现理想而打拼,但有一点要注意,那就是不要一味地拼命,也要有适度的休息和放松。对此,哈佛有个很贴切的说法,叫做“狗一样地学,绅士一样地玩”。话虽略显粗俗,但揭示的道理却很深刻。

在哈佛,虽然学习强度很大,学生们承受着很大的学习压力,但他们也不提倡学生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他们认为,学要尽力,玩也不能忽视。哈佛的学生也说,哈佛的课余生活要胜过正规学习。而哈佛也意识到适度的课外活动不但不会背离教育使命,而且还会给教育使命以支持。因此,他们提出要像“绅士一样地玩”。

在哈佛,学生们除了紧张地学习外,还会参加学校组织的多种艺术活动,比如音乐会、戏剧演出、舞蹈表演及各种艺术展览等。此外,哈佛每年还会举办艺术节,以活跃学生的业余生活。这些充满着浓厚艺术氛围的活动不仅让学生接受了艺术教育和熏陶,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现在流的口水,将成为明天的眼泪

成功与安逸是不可兼得的,选择了其中的一个,就必定放弃了另外一个。正像哈佛图书馆的训言所提醒的那样:现在流的口水,将成为明天的眼泪。今天不努力,明天必定遭罪。

我的邻居查尔斯曾经在哈佛度过4年的大学时光,他现在就职于纽约的一家软件公司,做他最擅长的行政管理工作。不久前,他的公司被一家法国公司兼并了。在兼并合同签订的当天,公司的新总裁宣布:“我们不会随意裁员,但如果你的法语太差,导致无法和其他员工交流,那么,不管是职位多高的人,我们都不得不请你离开。这个周末我们将进行一次法语

散会后,几乎所有的人都涌向了图书馆,他们这时才意识到必须赶快补习法语了。只有查尔斯像平常一样直接回家了,同事们都认为他已经准备放弃这份工作了,毕竟,哈佛的学习背景和公司管理层的工作经验会帮助他轻而易举地找到另一份不错的工作。

然而,令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考试结果出来后,这个在大家眼中最没有希望的人却考了最高分。原来,查尔斯在来到这家公司后,发现在工作中与法国人打交道的机会特别多,不会法语会使自己的工作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他很早就开始自学法语了。他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每天坚持学习,最终学有所获。

→投资未来的人,是忠于现实的人

作为世界知名的学府,哈佛十分强调要有长远眼光,为未来投资。要投资未来,就要定好未来的投资方向,也就是要及早地设定人生目标。没有目标,就谈不上发展,更谈不上成功。

哈佛大学曾进行过这样一项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在智力、学历和生活环境等方面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着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其余3%的人有着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以后的岁月,他们行进在各自的人生旅途中。25年后,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3%的人,在25年间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地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和社会精英;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地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剩下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抱怨他人,抱怨社会,当然,也抱怨自己。

其实,他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25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就已经知道自己最想要做的是什么,而另一些人则不清楚或不很清楚。这个调查生动地说明了明确生活目标对于人生成功的重要意义。

偏执狂安迪·葛洛夫的人生故事

移民生涯

1936年9月2日,葛洛夫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乔治是卖牛奶的,爱交际,好相处,很有头脑,很早就辍学并自学商业知识和会计,对牛奶经营和服务更是得心应手,而母亲玛丽亚是一个可爱的图书管理员。葛洛夫住在一个19世纪的两居室公寓里,从小就被称为资本家的儿子和犹太人,他父母希望他能用勤奋刻苦来消弭这些偏见。4岁那年,布达佩斯流行猩红热,葛洛夫也被传染了,差点一命呜呼。至今,他还记得自己在医院醒来时的想法:“我一定是死了,躺在坟墓里看天空。”高烧留下了后遗症:耳膜由于中耳感染而破得像个漏斗,使他必须使用助听器。

接下来的经历是葛洛夫从不言及的隐私。二战开始了,东欧的犹太人都像清晨的雾一样消失了。葛洛夫的父亲于1941年被召集到劳改队后,就失踪了,不过后来还是活着从战线上回来,但已患病不轻。1944年3月,德国人占领了布达佩斯,开始搜捕所有的犹太人。8岁的葛洛夫与母亲一起隐去真名,靠偷来的证件生活,是一个基督教家庭收留了他们。14岁,他加入了当地的青年报,投身记者行列,他很爱这个工作,可是很快成了报社不受欢迎的人。40年后,他写道:“我不想要这样一种职业:即主观地、用政治观点来决定我工作的成绩,我从写作转向科学。”不过,后来他还是著书立说,满足了写作的爱好。

葛洛夫特别喜欢化学,尤其对分子有本能的直觉。“他无疑是一个天才。他很开朗,你总能听见他唱歌——在体育课上、实验室里。”葛洛夫还有另一爱好:听歌剧。受《卡门》的“斗牛赛”的诱惑,他甚至想当歌剧演员。在逃离匈牙利一周前,还和同学唱了凶杀爱情戏。当苏军进入时,他乘坐军舰逃到美国,当时他20岁,在伯克利一间很小的单人公寓里(是他姨夫提供的),他迷上了艾森豪威尔时代的美国。

不久葛洛夫进入了纽约城市大学,这是移民的“牛津大学”。刚到美国,经济是个问题,而且初来乍到,“……可以读、写一些英语,但说的时候就跟不上了。我常被科学课上的技术名词弄糊涂。”但他最终闯过了这一关,几乎门门成绩都是偏执狂安迪·葛洛夫的人生故事。后来,他一年级时的导师说:“我对他如此强烈的事业心感到有点吃惊,饥饿对一个人的成长的确有好处。”

1957年夏,葛洛夫在疗养地打工时认识了伊娃,她也是一个避难者。“我走进一间房子,那儿有群人,每个人都和我握手,有一个真正英俊的人拉着我的手,我的感觉,喔!”她笑着回忆。1958年1月,他们结婚了。

后来,葛洛夫进入了美国著名高等学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并于1963年获得博士学位。

最严厉的老板

葛洛夫扮演强硬派的角色,正如霍根所言:“如果他母亲碍着他了,他也会把她解雇掉。”考克斯也说:“你得理解这一切,诺宜斯是个很善良的人,这使他深受爱戴。因此公司就得有人去鞭策和训斥后进员工,葛洛夫正好擅长这一手。”一次他对一位女员工叫道:“如果你是男的,我会打断你的腿!”1979年,葛洛夫出任公司总裁。1982年,经济形势恶化,公司发展趋缓,他推出了他的“125%的解决方案”,要求雇员必须发挥更高的效率,以战胜咄咄逼人的日本人。这也是“迟到登记表”的由来。公司员工每天得工作10小时,所有在上午8:10以后上班的人都得签下大名。一天上午,《纽约时报》的记者居然看到葛洛夫也签了名。

在销售会议上,人们可以看到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的葛洛夫。他的匈牙利口音使其吐词不清,他用拖长的声调说:“英特尔是美国电子业迎战日本电子业的最后希望所在”。这一刻,几百名青年男女热血沸腾,似乎被一共同的命运所吸引,甘愿牺牲一切去完成一个神圣的使命:把生产出来的芯片卖掉!

当然经营公司是件难事,让人感觉好像总在最后时刻才绝望地跳进救生船。一天晚上葛洛夫梦见自己被一群野狗追赶。他说:“这是一个压力锅。”著名的风险投资家约翰·道尔在70年代为英特尔工作了6年。“葛洛夫不能忍受迟到或没有目的的会议。他是一头拼命的驴,这是行业的特性,没有答错的机会。”1984年的《幸福》杂志,将他评为美国最严厉的老板之一。有时连他自己也觉得太过分了。

“125%的解决方案”使英特尔成为血汗工厂,一些不满的工程师在头上系上布条来发泄不满。而且葛洛夫的努力仍无法抵挡日本厂商的进攻。1984年,公司存储器业务衰退。生产出的产品像山一样积压在仓库里:资金周转失灵,公司危机深重。好在葛洛夫创立的目标式管理支撑住了企业运营的轴心。而且大救星微处理器业务也逐渐成熟。1985年的一天,葛洛夫与公司董事长兼CEO的摩尔讨论公司困境。他问:“如果我们下台了,另选一位新总裁,你认为他会采取什么行动?”摩尔犹豫了一下,答道:“他会放弃存储器业务。”葛洛夫说:“那我们为什么不自己动手?”1986年,公司提出新的口号“英特尔,微处理器公司”。英特尔顺利地穿越了存储器劫难的死亡之谷。

芯片和身体缺陷

有了微处理器这件护身符,英特尔就平步青云。1992年,英特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企业,而且与第二名的距离越拉越大。葛洛夫的传奇色彩也逐渐加深。因为英特尔已不仅仅是微处理器厂商,它逐渐成了整个计算机产业的领导者。

1994年,一个小小的芯片缺陷,一下子将葛洛夫再次置于生死关头。“1994年11月22日。我想给办公室打电话,这时电话铃响了,传播部的领导有急事找我。说CNN将派人来公司,他们已风闻奔腾处理器的浮点缺陷问题。这事就要闹大了。”12月12日,IBM宣布停止发售所有奔腾芯片的计算机。“现在,预期的成功忽成泡影,一切变得不可捉摸。我们的雇员心神不宁,甚至感到恐惧。”葛洛夫说。

但葛洛夫不能恐惧。12月19日,他决定改变方针,更换所有芯片,并改进芯片设计。结果公司耗费4.75亿美元之巨,相当于公司研发的半年预算或奔腾的5年广告费用。

但英特尔又一次活了下来,而且更加生气勃勃,是葛洛夫的性格和气质救了自己。他的.勇气和热情像电流一样传遍英特尔公司。葛洛夫拯救了公司,这一次又该拯救自己了。因为他的身体出现了病情。

1994年秋,新来的私人医生为他作了一次全面检查。一切都正常,只有一项PS偏执狂安迪·葛洛夫的人生故事的化验结果是5,而正常值应是0~4。医生似乎不在意,葛洛夫也没当回事。1995年早春,在一次度假中,他突然想到了PS偏执狂安迪·葛洛夫的人生故事化验,决定上网查找相关信息,他发现了前列腺癌的新闻组。休假完毕,立刻又做了一次PS偏执狂安迪·葛洛夫的人生故事化验,结果升到了6。肿瘤在扩散!他紧急约见了一位泌尿科大夫,诊断结果不出所料,他患了癌。这一年他58岁!

他将开刀、化疗和冷冻这三种方法进行分析,最终选择了化疗。一个月后指标正常了。但他知道,对癌症的恐惧将伴随他的余生。由此他得到启示:“调查、选择、去治,而且要快。你需要采取主动进攻的态度。消极等待只能更糟。”这与他经营理念如出一辙。

葛洛夫曾经许诺,到57岁他就退休。但到了57岁,他干得正欢,英特尔也如日中天。因此即使身体出现问题,也不言退休。但此时,他不得不考虑接班人问题。

1996年,身兼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授的葛洛夫出了新书《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是他一生理念的总结,其中核心就是战略转折点问题。“穿越战略转折点为我们设下的死亡之谷,是一个企业组织必须历经的最大磨难。”“我常笃信‘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一格言,我不惜冒偏执之名,整天疑虑事情会出岔。”

但是偏执一生的葛洛夫还是在新的转折点面前遭遇挫折。1997年,在多媒体奔腾和奔腾二代的推动下,英特尔达到了辉煌的顶点。但网络所带来的反冲很快显现。作为摩尔定律的忠实执行者,葛洛夫一直否认低端市场的重要性。但是低端市场却在他的眼皮底下熊熊燃烧起来。1998年,公司公布了第一季业绩,让众人大跌眼镜。这年5月,迫于形势,葛洛夫将CEO一职也交给了贝瑞特,自己从第一线上急流勇退,将跨越新的转折点交给了继任者。

历程评述:

在葛洛夫身上,偏执表现为对信念异乎寻常的执着。他认为,企业繁荣之中时刻孕育着毁灭自身的种子,而他正是以如此偏执的态度时刻关注着危机的降临和“战略转折点”的到来。当人们惊呼“葛洛夫是信息产业的天才”时,葛洛夫自己则说: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