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
2、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
3、师严道尊,教乃可施。
4、心平则气自和。
5、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6、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7、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
8、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之。
9、涵养、致和、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和次之,力行又次之。
10、言常苦于有余,行常苦于不足。
11、学者须先立志。今日所以悠悠者,只是把学问不曾做一件事看,遇事则且胡乱恁地打过了,此只是志不立。
12、不能感人,皆诚之不至。
13、有所不为,为无不果。有所不学,学无不成。
14、虚心顺理,学者当守此四字。
15、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16、俱收并蓄,待用无遗。
17、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
18、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19、当务之急,不求难知;力行所知,不惮所难为。
20、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
21、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
22、不以一毫私利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
23、慎勿谈人之过,切勿矜己之长。
24、一啜夜窗寒,跏趺谢衾枕。
25、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26、谦固美名,过谦者,宜防其诈。
27、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媚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
28、自古圣人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信。
29、读而不晓就思,思而不晓就读。
30、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
31、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谓远矣。
32、鸟畏死,故鸣哀;人穷反本,故言善。
33、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
34、责己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
35、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36、圣人之所以为圣也,只是好学下问。
37、内无妄思,外无妄动。
38、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39、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0、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成功之路也。
41、人之操履无若诚实。
42、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43、不以小恶掩大善,不以众短弃一长。
44、朋友,以义合者。
45、心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物皆病。
46、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47、立志不坚,终不济事。
48、为学读书,须是耐烦。
49、圣人所说底话,光明正大。
50、心,生道也。有是心,斯具是形以生。恻隐之心,人之生道也。
51、人之进学在于思,思则能知是与非。
52、忧在内者本也,忧在外者开也。
53、仁者,以天下为已责也。
54、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55、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56、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57、须知三绝韦编者,不是寻行数墨人。
58、百学须先立志。
59、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
60、为学,正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6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62、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
63、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
64、读书之法无它,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65、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
66、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
67、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68、邻,犹亲也。德不孤立,必以类应,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如居之有邻也。
69、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也。
70、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著力处。
71、世路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72、嘉赏未尝喜,抑挫未尝惧。
73、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
1、心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物皆病。朱熹
2、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3、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劝学诗》
4、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朱熹
5、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朱熹《四书集注》
6、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朱熹《近思录》
7、内无妄思,外无妄动。朱熹《朱子语类》
8、自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朱熹《朱子全书》
9、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著力处。朱熹
10、言常苦于有余,行常苦于不足。朱熹
11、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朱熹
1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1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14、一心可以兴邦,一心可以丧邦,只在公私之间尔朱熹
15、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朱熹《范纯仁语》
16、存天理,灭人欲朱熹
17、蹉跎莫谴韶光老。朱熹《四时读书乐》
18、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19、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
20、心,生道也。有是心,斯具是形以生。恻隐之心,人之生道也。朱熹《近思录》
21、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朱熹
22、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23、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成功之路也朱熹
24、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朱熹
25、心统性情者也。朱熹《近思录》
26、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朱熹《四书集注》
27、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谓远矣。朱熹《朱子全书》
28、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朱熹
29、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朱熹
30、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31、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
32、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朱熹
33、书册埋首何日了,不如抛却去寻春朱熹
34、立志不坚,终不济事。朱熹
35、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朱熹
36、圣人之所以为圣也,只是好学下问朱熹
37、慎勿谈人之过,切勿矜己之长。朱熹
38、十年浮海一身轻,归对梨涡却有情。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朱熹
39、世路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朱熹
40、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朱熹
41、唯能不为,是以可以有为,无所不为者,安能有所为耶朱熹
42、礼即理也。朱熹
43、不以一毫私利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朱熹
44、谦固美名,过谦者,宜防其诈。朱熹
45、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朱熹《近思录》
46、学者须先立志。今日所以悠悠者,只是把学问不曾做一件事看,遇事则且胡乱恁地打过了,此只是志不立。朱熹
47、虚心顺理,学者当守此四字。朱熹
48、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朱熹
49、人光明磊落便是好人朱熹
50、有所不为,为无不果。有所不学,学无不成朱熹
51、为学读书,须是耐烦。朱熹
5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朱熹
53、圣人所说底话,光明正大朱熹
54、鸟畏死,故鸣哀;人穷反本,故言善。朱熹《论语集注》
55、须知三绝韦编者,不是寻行数墨人。朱熹《朱文公集》
56、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朱熹
57、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朱熹
58、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熹
59、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
60、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媚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朱熹
61、人之进学在于思,思则能知是与非。朱熹
62、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朱熹《朱子家训》
63、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朱熹
64、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65、为学,正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朱熹
66、天下事,坏于懒于私朱熹
67、守正直而佩仁义朱熹
68、自古圣人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信朱熹
69、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
70、当务之急,不求难知;力行所知,不惮所难为朱熹
71、人之操履无若诚实。朱熹《宋名臣言行录》
72、志者诗之本也朱熹
73、仁者,以天下为已责也朱熹
74、不能感人,皆诚之不至。朱熹
75、朋友,以义合者。朱熹
76、不以小恶掩大善,不以众短弃一长朱熹
77、涵养、致和、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和次之,力行又次之。朱熹
78、心平则气自和。朱熹
79、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朱熹
80、师严道尊,教乃可施朱熹
81、嘉赏未尝喜,抑挫未尝惧。朱熹
82、忧在内者本也,忧在外者开也朱熹
83、责己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朱熹
84、我们的性格即我们的自身朱熹
85、读而不晓就思,思而不晓就读。朱熹
86、月盈则亏,日中则昃朱熹
87、四书五经之所以能获得这样至高无上的地位,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从各个方面提出了封建社会人们安身立命、治国齐家、交往相处的`法则。论语的仁者爱人宣扬的是忠恕;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提倡的是坚韧;诗经教会人们感受和抒发;尚书教会人们开拓和创新礼记是人际关系的准绳;春秋是治理国家的法宝朱熹《四书五经》
88、年份:南宋光宗绍熙年间,一代大儒朱熹将儒家经典礼记中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汇集一起刊刻,合称四书。再加上先秦的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朱熹《四书五经》
89、邻,犹亲也。德不孤立,必以类应,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如居之有邻也。朱熹《论语集注》
90、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遭暗想。朱熹
9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92、志大量小无勋业可为朱熹
93、俱收并蓄,待用无遗朱熹
94、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日月逝矣,岁不我延。呜呼老矣,是谁之愆?朱熹《劝学文》
95、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96、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朱熹
97、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也。朱熹
98、真正的中庸是在追求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就是要淡泊名利,客服浮躁心理,耐得住寂寞。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至诚之道,可以前知说的是做到至诚,那么就可以做到见微知著,可前知祸福。朱熹《四书五经》
99、大学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道德素养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秦汉儒学偏重为政治民小学教人掌握文字知识,而大学教人如何为人大学诚意篇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修身在正其心朱熹《四书五经》
100、一啜夜窗寒,跏趺谢衾枕。朱熹《茶坂》
101、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修身是齐家的前提条件,只有自身具有良好而高尚的道德品质,人才会有地位,才会受到众多家庭成员甚至社会成员的尊重与爱戴,所以身不修何以治家?朱熹《四书五经》
102、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朱熹
103、读书之法无它,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熹
日行一善
1、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经》
2、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易经》
3、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易经》
4、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易经》
5、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易经》
6、上善若水。——《老子》
7、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老子》
8、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老子》
9、为善者赏之,为不善者罚之。——《墨子》
10、母氏圣善。——《诗经》
11、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尚书》
12、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善无常主,协于克一。——《尚书》
13、吉人为善,惟日不足;凶人为不善,亦惟日不足。——《尚书》
14、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尚书》
15、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16、善,德之建也。―——《国语》
17、修身践言,谓之善行。——《礼记》
18、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礼记》
19、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民不争;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怨益亡。——《礼记》
20、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左传》
21、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左转》
22、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左转》
2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
2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25、子张问好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论语》
26、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27、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28、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大学》
29、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中庸》
30、善人者,人亦善之。——《管仲》
31、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32、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
33、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孟子》
34、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後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35、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
36、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
37、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孟子》
38、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孟子》
39、观布衣也,其友皆孝悌纯谨畏令,如此者。其家必日益,身必日荣矣,所谓吉人也。——《吕氏春秋》
40、尧为善而众善至,桀为非而众非来。——《吕氏春秋》
41、善者得之王者厚其德,积众善,而凤皇圣人皆来至矣。——《吕氏春秋》
42、有能化善修身正行,积礼义,尊道德,百姓莫不贵敬,莫不亲誉。——《荀子》
43、积善成德。——《荀子》
44、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荀子》
45、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荀子》
46、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荀子》
47、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荀子》
48、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
49、善人者,人亦善之——汉《管子》
50、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则引之,进退而已耳。——汉《韩诗外传》
51、善,吉也。——汉许慎《说文解字》
52、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以亡;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中,未足以存。——(汉)王符《潜夫论》
5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刘备
54、求名莫如自修,善誉不能掩恶也。——(宋)欧阳修
55、民习礼义,易与为善,难与为非。——(宋)苏辙
56、凡人为善,不自誉而人誉之;凡人为恶,不自毁而人毁之。——(宋)苏轼
57、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不为善,一不善而足。——(宋)杨万里
58、锄一恶,长十善。——《宋史》
59、积善有善报,积恶有恶报。——(宋)《名贤集》
60、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宋)《名贤集》
61、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明)王守仁
62、万分廉洁,止是小善;一点贪污,便为大恶。——(明)陈继儒《小窗幽记》
63、能受善言,如市人求利,寸积铢累,自成富翁。——(明)陈继儒《小窗幽记》
64、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行一善事,此生方不虚生。——(明)陈继儒《长者之言》
65、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水浒》
66、启迪人心者,当因其所明而渐通之,毋强开其所闭;善移风化者,当因其所易而渐及之,毋轻矫其所难。——(明)洪应明《菜根谭》
67、一念过差,足丧生平之善。——(明)洪应明《菜根谭》
68、随时之内善救时,若和风之消酷暑。——(明)洪应明《菜根谭》
69、君子好名,便起欺人之念;小人好名,犹怀畏人之心。故人而皆好名,则开诈善之门。使人而不好名,则绝为善之路。——(明)洪应明《菜根谭》
70、君子而诈善,无异小人之肆恶;君子而改节,不若小人之自新。——(明)洪应明《菜根谭》
71、善人宜宽,待恶人当严,待庸众之人宜宽严互存。——(明)洪应明《菜根谭》
72、地干净,方可读书学古。不然,见一善行,窃以济私;闻一善言,假以覆短。是又藉寇兵而赍盗粮矣。——(明)《菜根谭》
73、为恶而畏人知,恶中犹有善路;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明)洪应明《菜根谭》
74、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75、一毫之恶,劝人莫作;一毫之善,与人方便。——(清)《增广贤文》
76、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清)《增广贤文》
77、人有善愿,天必佑之。——(清)《增广贤文》
78、为善最乐,为恶难逃。——(清)《增广贤文》
79、人不劝不善,钟不打不鸣。——(清)《增广贤文》
80、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清)朱柏庐《朱子家训》
81、存为善之心,不必邀为善之名。——(清)王永彬《围炉夜话》
82、为善之端无尽,只讲一让字,便人人可行。——(清)王永彬《围炉夜话》
83、百善孝为先。——(清)王永彬《围炉夜话》
84、父兄有善行,子弟学之或无不肖。父兄有恶行,子弟学之则无不肖。——(清)王永彬《围炉夜话》
85、见人行善,多方赞成。见人过举,多方提醒,此长者待人之道也。闻人誉言,86、加意奋勉,闻人谤语,加意警惕,此君子修己之功也。——(清)王永彬《围炉夜话》
87、座右遍陈善书格言,其志趣可想。——(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88、见人不是,诸恶之根;见己不是,万善之门。——(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89、常思身命易倾,自不得不存善念。——(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90、迁善改过,其象为益,得力在一悔字。——(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91、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92、为善如负重登山,志虽已确而力犹恐不及;为恶如乘骏走坡,鞭虽不加而足不禁其前。——(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93、喜闻人过,不若喜闻己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94、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95、听其言必观其行,是取人之道;师其言不问其行,是取善之方。——(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96、谦恭善下之人,吾师以亲师友;博学强识之人,吾师以广见闻。——(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97、惠我者小恩,携我为善者大恩;害我者小仇,引我为不善者大仇。——(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98、慕人善者,勿问其所以善,恐拟议之念生,而效法之念微矣;济人穷者,勿问其所以穷,恐憎恶之心生,而恻隐之心泯矣。——(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99、诗书起家之本,积善传家之本。——(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100、孝莫辞劳,转眼便善体黎庶情,此谓民之父母。——(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101、为人父母;善因望报,回头但看尔儿孙。——(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102、开卷有益,作善降祥。——(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103、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104、善教子孙,后嗣昌大,是取决于人。——(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105、终日说善言,不如做好一件;终身行善事,须防错了一桩。——(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106、乐与人善,即只字片语,皆为良药。——(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107、势可为恶而不为,即是善;力可行善而不行,即是恶。——(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108、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消,日有所损。——(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109、使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子孙羞之,宗族乡党贱恶之,如此而不为善可也;为善则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子孙荣之,宗族乡党敬信之,何苦而不为善。——(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110、为一善而此心快惬,不必自言,而乡党称誉之,君子敬礼之,身后传诵之。——(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111、谈人之善,泽于膏沐;暴人之恶,痛于戈矛。——(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112、悯济人穷,虽分文升合,亦是福田;乐与人善,即只字片语,皆为良药。——(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113、为恶畏人知,恶中尚有转念;为善欲人知,善处即是恶根。——(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114、势可为恶而不为,即是善;力可行善而不行,即是恶。——(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115、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116、为善最乐,读书便佳。——(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117、以作善降祥为受用,以乐天知命为依归。——(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118、古之学者得一善言,附于其身;今之学者得一善言,务以悦人。——(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119、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120、毋毁众人之名,以成一己之善;毋没天下之理,以护一己之过。——(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121、乐莫乐于好善,苦莫苦于多贪;长莫长于博识,短莫短于自恃。——(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122、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古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