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空前提高,但精神层面尚未全面跟进,道德滑坡现象引发社会热议。因此,应建设一个充满生活幸福感的社会,调解社会各类不和谐因素,尤其需唤起人们注重精神道德修养。从美学视角来看,应提倡人们需认识美的本质,从生活实践的细微角度推崇勤俭节约之美德,以期两者的结合助力更多美德的蔚然成风。
关键词:识美;崇俭;养德
改革开放为每个中国人施展才智,追求幸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市场经济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展现了辉煌的前景。然而人们又常常感到生活并未称心称意,有着对生活中水、空气、食物安全质量的担忧,有着对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现象的痛恨,有着对灯红酒绿、挥霍无度的社会心态的困惑。如何度过美满的人生,过上幸福的生活成了不朽的话题。
一、关于美的理性反思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人们的共同心愿,冯友兰先生曾提出:"人的生活应该是‘极高明而道中庸’在人的平常生活中展现出人的性、情、品格之美。"这使我想起了题为《日子》的散文:"日子,把乳白的芽儿拱出土层,把嫩绿的叶子一片一片地张开,把花朵一枝一枝地释放出香味来,把果实酝酿成希望的彩色、甜柔的收成;即使岁月把日子砍成一株株轰然倒塌的大树,泥土下斩不断、挖不绝的根系,会重新繁殖新的苗圃来;还会有顽强的种子,用它们独特的旅行方式,走遍世界,去繁衍成理想的部落、美的风景。"这像极了人从出生、少年、青年、中老年、死亡的生命历程,人的生命同样不因死亡而悲凉,因为还有人性中"顽强的种子"去孕育新的美景、新的世界。人创造了生活,创造了美,在人的生活世界及旅途中美是无处不在的,人的生活不应该在灯红酒绿、挥霍无度中度过,更不能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浪头中失落了理想、信念和真正的自我,失落了对美的认识与追求。大地有"苍茫"之美,海洋有"浩瀚"之美,群山有"连绵"之美,湖泊有"宁静"之美。大自然给予人们太多美的享受,把这份珍贵的美融入人的生活,人们就应该多一分人性之美、人情之美、人品之美和人格之美。在生活中无论吃着多么珍贵的食物,穿着多么艳丽的服装,住着多么豪华的别墅,坐着多么高级的轿车,丧失了人之为人的性、情、品、格都谈不上人之美。
二、对于节俭的蕴含探究
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至善方能至美,美而无德犹如玫瑰花之无香。美的世界要靠勤劳的双手来创造,美的花朵要靠劳动的汗水来浇灌,由此做一个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之人该是用心创造美的生活应有之意。节俭之美德自古就流传:孔子将"俭"视为与"温、良、恭、让"相并列的道德规范;墨子极力主张"节葬、节用、非乐";三国时的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叮嘱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司马光曾论述道"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清人朱柏序在《治家格言》中强调"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挖井;自奉必须节约,宴客切勿流连";《增广贤文》中指出"传家二字耕与读,防家二字盗与奸,倾家二字淫与赌,守家二字勤与俭".佛家常用"惜福"一词来启示人要懂得节俭,佛教认为,人的一生的物质享受是有限的,过多的浪费,犹如柜中钱、袋中米,用一次就少一些,用完就没有了。由此,节俭不是权宜之策,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华文化的'特有内涵。假使人们日常生活忽视这一美德,是否应该觉悟从做一个节俭的人开始,从而向着勤奋、自制、拥有爱心、社会责任心的人发展呢?人性的美、生活的美该是能够在这一美德风行中更显灿烂的。
三、德不孤识美崇俭以养之
古人以"立德、立言、立功"为终身大事业,今人亦传承这一精神,但道德上知行不一的现象屡见不鲜。众多美德如常年封存的美酒,或如从指缝中流走的沙粒。当人们与美德渐行渐远,敬畏之心全无,如何能再奢望一个淳朴、祥和的社会存在?当人们都朝着功名利禄一条道奔涌,当人们都在计较个人得失,当人们不复去感知生命真正的价值,当人们麻木到对丑恶现象见怪不怪,甚至把丑的看成美的,假的当成真的的时候,人们也将自食道德混乱的苦果。当善良、正义、诚实、荣誉、公正、仁爱、节制、勇敢都统统远离人们的生活,人们惊慌、抱怨人心不古。殊不知,应该反观自身,从自身做起,把挑剔的眼光从他人身上收回,做个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把善意传递给每一位遇到的男人、女人和孩子。罗伯特·肯尼迪曾说:"只有少数人能够影响历史,但我们每个人都能改进历史进程中的每一小步,当这些改变加起来的时候,我们的历史就是这么写成的。"美德的蔚然成风,该是需要这份不轻视自我、敢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不问今夕何夕,该知有些事物古今中外相通不变。在物质日渐充裕的时代,仍需崇尚节俭的生活方式去创造美的生活,彰显人性之美、人情之美、人品之美和人格之美。识美崇俭的力量必将助行美德如雨后春笋般生长。
诗人但丁说:"人不应该像走兽一样活着,应当追求知识和美德。"黑格尔说:"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康德也曾提道:"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它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这些深刻的话语彰显着道德于人的不可或缺及意义的非凡性。相信人性伟大的一面,现在的不完美,只是人都有迷失的时候。冰心曾说过:"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有德行的人该是过得明白透彻、轻松些,幸福来得简单、容易些。识美崇俭该是养育德行良方,愿诸君在人生路上多采撷。
参考文献:
冯友兰。一种人生观:冯友兰的人生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89.
倪萍。日子.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156.
冰心。冰心散文精选.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69.
摘要:我国自古以来都十分注重家庭及家庭教育,中国文明能够绵延不绝、一以贯之,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家庭观念的支撑与支持。“家规、家训与家风”是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精髓,是家庭教育最基本的形式。所以,家训、家风既是家庭教育,也是社会教育,还与学校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关键词:家训家风家庭教育
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家庭,作为一个人生命的起点,是每个人吸收养分的开始,也是每个人成长的第一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家长在孩子出生伊始就在举手投足间向他们传递着一种无言的教育。正如俗话说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林姆斯基曾说过,孩子五岁以前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他的今生,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我们的大教育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家规、家训与家风则是家庭教育最基本的形式。
那么,如何做呢?我觉得应从做人和做事两个方面来说:
先说做人。
首先教育子女应从胎教开始。父母的修养对子女影响最深。为人父母者应有贤有德,教子就应趁早,此为良策也。南北朝时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云: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斜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当之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此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可反笑……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仇怨日降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亦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是也。”俗谚说“教妇初来,教儿婴孩”,也是这个意思。
其次,必须严教。俗语云:严父出孝子,严师出高徒。但封建时代之严多施以鞭笞棍棒,现不可取。声色以严,说理以严为适。刚柔相济,防邪以养正,则为上策也。清张履祥《训子语》: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师傅严者,异日多贤;宽者,多至不孝。……严则督责笞挞之下有以柔服其血气,收束其身心,诸凡举动,知所顾忌,而不敢放肆。宽则姑息放纵,长傲恣情,行端过恶,皆从此生也。
再次,引导他们如何交友。如何交友?我认为,与人交往,不要只想着占便宜,而应想着怎样能多帮助人、多记人好,少扬己优、宽厚仁爱最为重要。对方长处多于短处,并与之志向合得来,就可与之深交,否则应及早离开。自己应以诚待人,不可虚浮向恶,否则无好人与你相交。若交上比你更劣迹的人,会害你更重。是君子就不做损人利己或者损人又不利己之人。
再说做事。
我认为做事要做到“勤俭自勉,倡廉戒奢”这八个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不管贫富,切记勤能补拙、俭宜持家。贫时思增裕,以利少些饥馑寒冻;富时想济人,解人于危难困顿。杨震“四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可自欺!若能幼时入耳,少时入心,成年为官时时时融身体,则小不致辱家,大不会害民、误国也。
家庭是每一个孩子成长发展极其重要的原动力。每个家庭是健康的、理性的,每个家庭中的孩子就是身心健康的,那么,我们社会这个大家庭也会朝着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家训、家风恰恰是这个道德生活化最适宜的载体。
家风,这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注重家训、家风建设是我国历史上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从古至今,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诸葛亮的《诫子书》、周怡的《勉谕儿辈》、朱子的《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历史上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等,同样展现着良好的家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中的古训至今为世人尊崇。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渐渐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
家训、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是先辈留给后人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智慧结晶。运用家训告诫家人、教导子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教育子孙后代最基本的形式,发挥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作用。家训的核心内容“忠、信、孝、悌、礼、义、廉、耻”等,与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中的24个字尤其是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容是一脉相承、基本契合的。在加快改革步伐、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新形势下重提家训、家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了建立一个和睦、安定、和谐的家庭,进而形成一种健康、阳光、民主的社会风气,从而提高我们大中华的民族素质,同志们,快快行动起来吧!
参考文献
[1]颜之推《颜氏家训》。
[2]诸葛亮《诫子书》。
[3]清·张履祥《训子语》。
[4]《论语》。
[5]河南遂平王万江《家训,家之根,国之本》——由古代家训引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