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格言联壁何以止谤 正文

格言联壁何以止谤

时间:2025-04-29 17:31:40

【作品介绍】

《邵公谏厉王止谤》选自《国语》的《周语》上篇。《左传》称厉王为"王心戾虐,万民弗忍".在厉王统治时期,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统治者的危机日益严重。《国浯》中有芮良夫论荣夷公专利篇,说荣夷公擅长搜刮财物,残酷欺压百姓,而厉王却偏偏重用"好专利而不知大难"的荣夷公和虢公长父等佞臣,对内封山占水,垄断了山林川泽的一切收益,禁止老百姓采樵,渔猎,断绝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计。对外兴师动众,征伐邻邦,不断加重老百姓的负担,他的倒行逆施,横征暴敛,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朝野上下,危机四伏,民怨沸腾。这自然引起像召公这样有识之士的忧虑。

【原文】

《邵公谏厉王止谤》

出处:《国语》

厉王虐(1),国人谤王(2)。邵公告曰(3):“民不堪命矣(4)!”王怒,得卫巫(5),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6),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7)。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8),为民者宣之使言(9)。故天子听政(10),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11),瞽献曲(12),史献书(13),师箴(14),瞍赋(15),曚诵(16),百工谏(17),庶人传语(18),近臣尽规,亲戚补察(19),瞽、史教诲,耆、艾修之(20),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21)。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22),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23)。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24)。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25),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26)?”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27)。三年(28),乃流王于彘(29)。

【注 释】

(1)厉王:周夷王之子,名胡,在位三十七年(前878前842)。

(2)国人:居住在国都里的人,这里指平民百姓。

(3)邵公:名虎,周王朝卿士,谥穆公。邵,一作召。

(4)命:指周厉王苛虐的政令。

(5)卫巫:卫国的巫者。巫,以装神弄鬼为职业的人。

(6)弭(mǐ米):消除。

(7)障:堵塞。

(8)为川者:治水的人。

(9)宣:疏导。

(10)天子:古代帝王的称谓。

(11)公卿:指执政大臣。古代有三公九卿之称。《尚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九卿指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列士:古代官员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分,统称列士。位在大夫之下。诗:指有讽谏意义的诗篇。

(12)瞽(gǔ鼓):盲人。因古代乐官多由盲人担任,故也称乐官为瞽。

(13)史:史官。书:指史籍。

(14)师:少师,乐官。箴:一种具有规戒性的文辞。

(15)瞍(sǒu):没有眼珠的盲人。赋:有节奏地诵读。

(16)曚(méng蒙):有眼珠的盲人。瞍曚均指乐师。

(17)百工:周朝职官名。指掌管营建制造事务的官员。

(18)庶人:平民。

(19)亲戚:指君王的内外亲属。

(20)耆(qí其)艾:年六十叫耆,年五十叫艾。这里指年长的师傅。修:整理修饰。

(21)悖(bèi倍):违背道理。

(22)原隰(xí席):平原和低湿之地。衍沃:指平坦肥沃的良田。《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井衍沃”。疏:“衍沃并是平美之地。衍是高平而美者,沃是低平而美者,二者并是良田。”

(23)兴:兴起、表露之意。

(24)阜:丰盛。

(25)夫(fú扶):发语词,无义。

(26)与:语助词,无义。一说为“偕从”之意,句谓老百姓跟从你的能有多少?亦通。

(27)国人:“国”下原无“人”字,据别本补。

(28)三年:周厉王于公元前842年被国人放逐到彘,据此邵公谏厉王事当在公元前845年。

(29)流:放逐。彘(zhì智):地名,在今山西霍县东北。

【译文】

周厉王残暴无道,老百姓纷纷责骂他。邵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已不堪忍受暴虐的政令啦!”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者,派他暗中监视敢于指责自己的人,一经巫者告密,就横加杀戮。于是人们都不敢随便说话,在路上相遇,也只能以眼神表达内心的愤恨。

周厉王颇为得意,告诉邵公说:“我能制止毁谤啦,老百姓再也不敢吭声了。”邵公回答说:“你这样做只能堵住人们的嘴。可是防范老百姓的`嘴,比防备河水泛滥更不易。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因而治水者只能排除壅塞而加以疏通,治民者只能善于开导而让人说话。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内亲外戚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年长的师傅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背理。老百姓有口,就象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象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样社会的衣食财富就会日益丰富,不断增加。人们心中所想通过嘴巴表达出来,朝廷以为行得通的就照着实行,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又能堵多久呢?”

周厉王不听,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解析】

周代成王、康王统治的时期,政局比较安定。后来,由于奴隶主贵族加重剥削,加上战火不断,平民和奴隶的不满情绪也随着增长。周朝的统治者为了镇压人民,实行严刑峻法,穆王时的刑法有3000条,犯法的人要受到“五刑”的残酷处罚。周厉王是西周的第十个王,他的统治更加暴虐,对人民的压迫也更重了。厉王宠信一个名叫荣夷公的大臣,实行“专利”,霸占湖泊、河流,勒索财物,大肆搜刮。周都镐京的国人因此怨声载道。召公大臣召公虎听到国人的议论越来越多,进宫告诉厉王说百姓已经不堪忍受。

文章记述周厉王施行暴政,导致民怨沸腾,不但不听召公的劝告改过自新,反而以暴虐的手段来残酷地压制人民的议论和批评,结果激起民愤,被流放到边远地区。由此说明统治者必须重视和倾听人民的意见,注意实现人民的利益,否则就好像周厉王那样难逃被人民推翻的下场。

作为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召公敏锐地觉察到人民左右政治的力量,因而提醒厉王要体察民意,并提出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一著名观点。虽然他的这些认识是从周王朝的利益出发的,但它可以为统治者敲起警钟,引起警惕,从而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重视人民的意见,注意人民的疾苦,是一种具有民主因素的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

文章剪裁得体,详略适当,重点突出,前后照应。文章一开始交待了厉王暴虐以至于民怨沸腾的情况,结尾说三年后厉王被流放,呼应开头。这两部分都只有寥寥数语,语言非常精练,但像“道路以目”这样的描写,又极为生动传神。中间一段召公对厉王的劝说是全文的重点,阐明了防民之口的害处,是对厉王最后被流放这一事件发生的理论上的深刻阐释和正确预见,这样文章首尾一体,叙事和说理浑然一体,结构严谨,篇体浑成,结构得十分精致。文章的语言简洁传神,比喻生动形象,论证深刻有力,艺术的感染力和理论的说服力结合在一起,给读者以过目难忘的鲜明印象。文章描写厉王的暴虐,只选取了监谤杀谤者两个事例,用“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寥寥14个字,而厉王的暴虐无道就得到了极为生动具体的表现,深得以少驭多之妙;用“道路以目”的细节来表现人民敢怒不敢言的愤怒怨恨,更是传神。召公的谏辞用“防川”为喻,阐明监谤的危害国家的可怕后果,以“为川者,决之使导”正面阐发“为民者,宣之使言”的道理,反复论证,说理透彻。又以山川生产资财这样具体可感的事实做比喻,将“民之有口”对于国家的巨大好处这一道理传达得具体可感,十分形象。

可惜周厉王是个昏庸的暴君,这样明显的道理也不能听进去。3年之后(公元前842年),终于被国人流放到彘。他止谤的愚蠢行为也成为历代君主治国时必读的反面教材。

【评析】

本篇在结构上与前篇《祭公谏征犬戎》完全相同,仍然是谏因、谏言、谏果的三段式。首尾叙事,中间记言,事略言详,记言为主,体现了《国语》的一般特点。但本文的开头结尾却仍有独到之处。

文章开头,妙语传神。“厉王虐,国人谤王”,寥寥七字,胜于千言。一边是厉王虐,一边是国人谤。谤由虐起,事出必然,因果明了,壁垒分明,一开篇便展现给读者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既引出召公苦谏的缘由,也为厉王的可悲下场埋下了伏笔。接下来厉王的一“怒”一“喜”,两个动词,如千钧之力,又将矛盾推向高潮,且把这位暴虐无道的昏君形象斧砍刀削得更加逼真。结尾是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开头“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此语真乃神来之笔,厉王以为高压就可止谤,因而“大喜”,其实高压下的沉默,只是火山喷发前的死寂。结尾“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这是愤怒与反抗的岩浆在凝聚力量。终于火山喷发,国人bao动,厉王被逐,那该是何等壮观的场面,何其复杂的斗争。但作者全都略去,只写了“三年,乃流王于彘”,淡淡的七个字,对厉王是何等轻蔑,而留给后人的思考又是何等深刻! 更多文言文学习文章敬请关注“诗词网文言文阅读”的古文观止栏目。

召公的谏词,前后都是比喻。前一个比喻,说明“防民之口”的害处;后一个比喻,说明“宣之于口”的好处。只有中间一段切入正题,以“天子听政”总领下文,从正面写了“宣之使言”的种种好处。从公卿列士,史、瞽、师、蒙,到百工庶人,广开言路,畅所欲言,而后经天子斟酌取舍,补察时政,就使政策、政令不背真理。如此,恰当生动的比喻与严肃认真的正题有机结合,夹和成文,笔意纵横,态度真诚,用心良苦。

弘扬传统文化,学习古人名句,对我们的人生也有深远影响,下面给大家分享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

1、抱刺于怀,三年灭字;侧身以望,四海无家。——蒲松龄《聊斋志异》

2、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嗜痂之癖,举世一辙。——蒲松龄《聊斋志异》

3、焚琴煮鹤从来有,惜玉怜香几个知。——冯梦龙《醒世恒言》

4、彤云久绝飞琼字,人在谁边。——纳兰容若《纳兰词》

5、何谓君子?何谓小人?德大于才便是君子,才大于德便是小人。——司马光《资治通鉴》

6、当厄之施,甘为时雨。伤心之语,毒于阴冰。——金缨《格言联壁》

7、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冯梦龙《警世通言》

8、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吕不韦《吕氏春秋》

9、仁者爱万物,而智者备祸于未形,不仁不智,何以为国?——司马迁《史记》

10、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子思《中庸》

11、以权利合者,权力尽而交疏。——司马迁《史记》

12、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纳兰容若《纳兰词》

13、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司马迁《史记》

14、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蒲松龄《聊斋志异》

1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子思《中庸》

16、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不韦《吕氏春秋》

17、日者列传:得不为喜,去不为恨。——司马迁《史记》

18、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子思《中庸》

19、三杯竹叶穿心过,两朵桃花脸上来。——冯梦龙《警世通言》

20、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但恐诚心未至。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只怕立志不坚。——金缨《格言联壁》

21、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贾谊《楚辞》

22、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聊斋志异》

23、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纳兰容若《纳兰词》

24、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司马光《资治通鉴》

25、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司马迁《史记》

26、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贾谊《楚辞》

27、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纳兰容若《纳兰词》

28、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何所冬暖?何所夏寒?——贾谊《楚辞》

29、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其物而穷其理也。——曾子《大学》

30、世人大多眼孔浅显,只见皮相,未见骨相。——冯梦龙《醒世恒言》

31、始知千里之物,狐能摄政,而不敢终留也。——蒲松龄《聊斋志异》

32、世情宜假不宜真,信假疑真害正人。若是世人能辨假,真人不用诉明神。——冯梦龙《警世通言》

33、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子思《中庸》

34、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司马迁《史记》

35、为怕多情,不作怜花句。——纳兰容若《纳兰词》

36、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吕不韦《吕氏春秋》

37、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纳兰容若《纳兰词》

38、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曾子《大学》

39、春花秋月足风流,不分红颜易白头。试把人心比松柏,几人能为岁寒留?——冯梦龙《警世通言》

40、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司马光《资治通鉴》

41、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司马光《资治通鉴》

42、青云有路,翻为苦楚之人;白骨无坟,变作失乡之鬼。——冯梦龙《警世通言》

43、恩深似海恩无底,义重如山义更高。——冯梦龙《警世通言》

44、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金缨《格言联壁》

45、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子思《中庸》

46、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司马光《资治通鉴》

47、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冯梦龙《警世通言》

48、人无喜事精神减,运到穷时落寞多。——冯梦龙《警世通言》

49、人情鬼域,所在皆然。南北冲衢,其害尤烈。——蒲松龄《聊斋志异》

50、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纳兰容若《纳兰词》

51、未亡人不幸罹此百忧,感念存没,心焉如割!——司马光《资治通鉴》

52、置身青云无忘贫贱,此其所以神也。今日车中贵介,宁复识戴笠人哉?——蒲松龄《聊斋志异》

53、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蒲松龄《聊斋志异》

54、故胜者不失其所守,不胜者得其所求。若是,故辩可为也。——司马光《资治通鉴》

55、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贾谊《楚辞》

56、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贾谊《楚辞》

57、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贾谊《楚辞》

58、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冯梦龙《醒世恒言》

59、察己可以知人,察古可以知今。——吕不韦《吕氏春秋》

60、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司马迁《史记》

召公谏厉王止谤(选自《国语·周语上》)

【原文】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①!”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②。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③。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④。”召公曰:“是障之也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⑥。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⑦。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⑧。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⑨。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⑩。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11}?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12}?”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叁年,乃流王于彘{13}。

【注释】

①厉王:名胡,公元前878年至前841年在位。国人:指住在国都里的人口。谤:指责。召公:名虎,谥穆,故又称“召穆公”。时为厉王的卿士。告:禀告。民不堪命:人民忍受不了残暴的政令。

②得卫巫:找到卫国的一个巫者。

③道路以目:在道路上相遇只能用眼睛来示意,不敢讲话。

④弭(mǐ):止,禁止,消除。

⑤障:本义为防水之堤,这里用做动词,堵塞之意。

⑥壅:堵塞。如之:像这样。

⑦为川者:治水的人。决:疏浚。宣:开导。

⑧听政:处理政事。公卿:即三公九卿。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列士:又称“元士”,即上士。瞽:盲乐师,古代乐师都以盲人充任。史:史官。书:指史籍。师:少师。箴:一种规谏的'韵文。瞍(sǒu):没有眸子的盲人。赋:带有一定音节腔调的诵读。矇(méng):有眸子而失明的人。百工:百官。庶人:一般老百姓。近臣:国王身边的臣子。规:规劝。亲戚:指与国王同宗的大臣。补察:弥补国君的过失,监察国君的行为。教诲:用歌曲、史籍对王进行教诲。耆(qí)、艾:六十岁者称“耆”,五十岁者称“艾”。修之:把各种规谏的意见加以整理。斟酌:考虑取舍。悖(bèi):违背。

⑨原隰(xì):高爽平坦的原野和低下潮湿的土地。衍沃:低下平坦而水源充分的土地。

⑩宣言:发表言论。善败于是乎兴:政事的好坏都从这里反映出来。阜:增多。

{11}成而行之:思虑成熟就会自然流露出来。

{12}与:赞成。

{13}流:放逐。彘(zhì):在今山西霍县境内。

【鉴赏】

西周后期,饱受周厉王残暴统治的百姓们怨声载道,周厉王就用肆意杀戮的方式压制国人的批评,使得百姓们敢怒而不敢言,只能“道路以目”。召公看到了潜在的危险,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规劝厉王要广开言路、体察民情、改进统治,来缓和人民的反抗。但厉王一意孤行,继续倒行逆施,最后落到被国人流放到彘地的下场。

本文简要记叙了这一事件,并着重记载了召公劝谏周厉王的谏词。此篇谏词的主要特点是善于设喻。先以治水为喻,说明“防民之口”的危害性;后又以“土”和“原隰”为喻,说明“宣之于口”、广开言路的好处。无论是正喻反喻,都能言精意警,发人深思。且比喻与正题有机结合,夹和成文,笔意纵横。

此外,本文叙事也极为简练。由王“虐”而引起民“谤”,由民“谤”而激起王“怒”,由王“怒”而实行“弭谤”,“弭谤”而使王“喜”,王“喜”而终被流放……往往只用一字或数字作交代,写来极为简括而因由分明,厉王的凶暴和愚顽也借此被刻画得十分鲜明。

文章语言简洁,逻辑严密,比喻形象生动,无论从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技巧上看,都堪称经典之作。

■妙评

召公所谏,语语格言,细看当分四段:第一段言止谤有害;第二段言听政全赖民言斟酌而行;第三段言民之有言实人君之利;第四段言民之言非孟浪而出,皆几经裁度,不但不可壅,实不能壅者。回抱防川之意,融成一片,警健绝伦。世人不察立言层节,辄把此等妙文一气读却,良可惜也。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二

谏词只“天子听政”一段在道理上讲,其余都是在利害上讲,而正意又每与喻意夹写,笔法新警异常。至前后叙次处描写王与国人,以及起伏照应之法,更极精细,最是《国语》遒炼文字。

——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三

喻隽矣,又变化;议核矣,又疏宕。汉文帝除诽谤妖言诏,庶几可以媲美。

——清·高嵣《国语钞》卷上引俞桐川评

中间正说求言,简而赅。前后喻言止谤,婉而劲。其章法两两照应,尤有罗浮二山,风雨离合之致。

——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