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依靠思考,也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驾驭年轻的心灵。我们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我们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不可遏止的向往。
2、一种书籍,代表一种人生,或宁静、或淡雅、或富贵、或粗犷、或聪慧、或高洁。读书让人变得成熟,让心灵变得轻松,世界读书日,书不可不读!
3、开卷有益。——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4、九流七略,颇常观览;六艺百家,庶非墙面;虽一日万几,早朝晏罢,听览之暇,三余靡失。——任防
5、读书是积累知识,编书是整理和传播知识,二者的共同点是对知识的爱,对书的爱。这是做好编辑的前提。读书可以丰富知识,提高思考和鉴别的能力,提高驾驭文字的能力。细心读书的人,还能培养锻炼思路的清晰、细致和绵密,这些是做好编辑的基本功。——罗洛
6、古人说学以致用,我倒是用而求学。倘说我的读书生活,其实就是一面工作、学习的过程。"书到用时方恨少",我是为了"用"而"逼"着自己去学的。——冯英子
7、一个人应该让兴趣来引导自己读书,因为若把读书只当作一项任务,那么,必然收效甚微。——塞缪尔·约翰逊
8、读书是把精神世界转化为精神财富,实践是 把精神财富转化为物质世界。
9、读书时,不可有己见,读书后,不可失己见……饮食是为养肉体,读书是为养心灵。饮食若专牢守一种,必要生病;读书若牢守一派,必要发颠。——宣永光
10、待有余而后济人,必无济人之日;待有余而后读书,必无读书之时。——史典
11、为学读书,须是耐心,细意去理会,切不可粗心。为数重物,包裹在里面,无缘得见。必是今日去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又去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
12、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13、学习是为自己,不是为了别人,因为,别人没有义务为你的前途负责。——饶佳
14、金有一分铜铁之杂,则不精;德有一毫人伪之杂,则不纯矣。——明·薛瑄《读书录·体验》
15、读书不思考,等于吃饭不消化。 ——(英国)谚语
16、人们最高精神的连锁是文学,使无数弱小的心团结而为大心,是文学独具有力量。文学能揭穿黑暗,迎接光明,使人们抛弃卑鄙和浅薄,趋向高尚和精深。
17、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18、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样飞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作者:席勒
19、把一页书好好地消化,胜过匆匆地阅读一本书。 作者:(英国)谚语
20、人之进学在于思,思则能知是与非。 作者:(宋)朱熹
21、不去读书就不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辨别力。
22、好书有不朽的能力,它是人类活动最丰硕长久的果实。 作者:史美尔斯
23、读书过程中,随时保持"批判性思维"。让自己的思路活跃起来,把每一个能联想起来的'点画在导图上,同时写作者优缺点,自己的看法,还可以参考哪些等
24、读书治学,只有苦功,而无捷径。——刘叶秋
25、读书与磨剑,旦夕但忘疲。——李中
26、任何事情都有两面的,读书也一样。
27、立品直须同白玉;读书何止到青云。——佚名
2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9、学,就像一只钻头,去开掘知识的深井。问,就像一把钥匙,去启开疑团的大门。——佚名
30、读一切好书,就是和很多高尚的人谈话。
31、志当高远,脚踏实地。
32、读书要四到:一是眼到,二是口到,三是心到,四是手到。
33、读书一是为知。读书就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见识和智慧。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34、读书读得太多,反而会造成一些自以为是的无知之徒。作者:卢棱
35、百学须先立志。 朱熹
36、壮士腰间三尺剑;男儿腹中五车书。
37、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刘向《战国策·秦策一》
38、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出处:三国志
39、如果我阅读得和别人一样多,我就知道得和别人一样少。
40、书籍是人生的快乐;知识,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
41、读一本意义方长的书,能加深我们的理解能力,"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每次读书,都能秒趣横生,并从中得到可贵的知识。
4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
43、阅读的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44、假如生活中没有书,生活将会变得枯燥乏味。
4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6、念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训学斋规》
47、劳于念书,逸于作文。——(元)程端礼
48、念书譬如饮食,从容品味,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
49、书是窘境中的宽慰。
50、凡读书,必要读得字字响亮,不行误一字,不行少一字,不行多一字,不行倒一字,不行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长远不忘。
51、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精思。——朱熹《性理精义》
52、把一页书好好地消化,胜过慌忙地阅读一本书。 ——[德]考尔德
53、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便是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足用,不能博搜资料。—— 梁启超
54、不读书的家庭,就是精力上残破的家庭。 ——[俄]巴甫连柯
55、读书对付伶俐,就像体操对付身体一样。 —— 爱迪生
《唇舌的授权》是忧思的目光、诗意的激情与自由放任的写作的结晶体。下面给大家分享《唇舌的授权》
《唇舌的授权》读书笔记篇1
跟岗学习进入尾声,繁忙之中我逼自己写下了这篇读书笔记。我觉得《唇舌的授权》一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作者敏锐独到的见解,轻盈灵动的文字,不时显现、散发出真诚质朴的光辉。
书中以随笔形式记述了作者本人的所见所想,既有其本人的教育成长故事,又有小孩及他人的受教育和教育经历。虽显得琐碎,却是以小见大。作者信手拈来,在平实而深沉的笔调中,不时闪现出教育人理性的忧思和哲人的智慧。
有对教育现象深深思索的:“所有的教育改革如果寻取教育之外的荣誉,这样的改革大凡都免不了他律化。这样的改革也只能是叶公好龙式的,最大的受害者则不可避免的是那些正在"期待之中"的的孩子。”
有对教师生存状态惺惺相惜的:“在福建省某县因为某位老师的亡故,而诞生一句在教师中流行的格言,我想有必要把它记录下来。事情是这样的,这位女教师在床铺上改作业,突然心脏病发作,去世了——这句格言便是:就是死去了,脚尾还有一堆作业。惠安的老师说最好用闽南话读,才能真正读出其中的意味。”
有对教育丑陋现象痛斥式描述的:“电视报道,江西南昌某中学李姓教师因为学生背不出数学公式,罚8位学生每个公式抄1000遍,共计6000遍,李教师认为这样做很有效果,更绝妙的是其中被罚的一位学生竟能一只手握两支笔同时写出两行公式,据他自己介绍,因为从小就经常被罚抄,"练出来的"。这是什么样的教育啊?”
当然也有许多忧国忧民式的沉思,而这往往令人感到一丝敬畏。“因为大限在前,生命才显出意义。因为大限在前,教育必须格外谨慎。可是我们总是一不小心,就已滑入了河流下游最深的泥潭。”“人们总是告诉我,一切正在向好的方向变化。人们从自己的日常起居和指尖正握住的事物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可是为什么,我却时常因为无助的孩子,无助的教育,需要凄厉的哭泣?”
《唇舌的授权》读书笔记篇2
读自然亲切的文字,对我来说,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唇舌的授权》就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阅读此书,对我来说,的确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因为,人会期盼一份来自亲历的述说,期盼一份来自内心的清澈。
书中敏锐独到的见解、轻盈灵动的文字,不时显现、散发出真诚、质朴的光辉。灿烂,但不耀眼,有着一种不肆张扬的美。书中记录的是他成长的经历,还有他作为父亲,作为教育研究者,作为教育刊物的编辑,对于社会,对于生活,对于教育的观察、感悟与思考。
作者以敏感的心捕捉纷繁复杂的教育世界的新事物、新问题、新趋势。以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以诗意的语言描绘日常的生活,书中充满着有韵致的笔墨情趣,读来丝毫不觉有枯窘之感。
读《唇舌的授权》,经常会读到一些令人悠然心会的阐释或命题,领悟到一种理智的美,深邃的美,把教育中一些作为教育工作者都忽略麻木的地方指了出来。而自己作为一名置身之中的教师,却很少对此引起过重视和深思;下面我谈几点感想。
“在教育中对学生的爱首先意味着:给予学生正确把握自己与把握各种复杂关系的可能性,它是在正道上的开启。爱也就是相互学习与相互成全。所有的美德与理想品格,均是教育的结果,在精神沦落的地方,教育的沦丧必定先于一切而又罪孽最为深重?
“我想这是一个容易自足的团体,单调,人生容易达到极限。转身,让人经常看到的'就是往衰老走去的背影。有时,看着女孩子们,初为人师,灿烂的面容,同时羞怯,一种独特的、令人难以忘怀的羞怯,我就知道她们选择了一个错误的工作,不会过多久,她们便无力摆脱自己的疲惫了。”我认为作者以质朴和真诚表白了投身教育工作,更多的是出于对教育的恐惧而非热爱,什么是热爱?往往是多挂于嘴边而非内心。
“现在很多人宁愿相信数据,不是书中自有颜如玉,而是数据之中自有“颜如玉”,不是数据毫无意义,而是数据的意义已经异化了。所有教育之外的意义都更诱人心魄,也更易于使执教者忘记了课堂中丰富多彩的人.”我们质疑在素质教育的今天,面对中考、高考的应试指挥棒,面对数据“高于一切”的弊状,确实会忽略教学本身的创造过程,作为教师的我们对现状也无可奈何,唯一的是做好自己的工作。
“没有任何一个职业,象教师一样长久地对一个人产生影响,也没有任何一个职业,象教师一样需要在体制化的各种纷繁复杂的应对中渐渐地变得面目模糊,他既不是作为群体而存在,也不是作为个人,只是被动的中介。是时代境遇中宿命化了的传声器。”说的真好,我们老师不可能影响全部学生,至少也能影响大部分学生,这已足以使我们老师满足也。当物质离我们很远时,我们总要找点“满足”,同行们,你们说是不是呢?
“因此我也常常思考自己的生存方式以及生命的终极意义,许多事情我们已无能为力,我们唯独能做的就是耕好一亩三分田。”我读后欣然一笑,好贴切,很多无奈你还要心底宽。
“我认定对老鼠的恐惧,是后来受教育的结果。”我的天啊,我是不敢说这样的话,我怕很多老师误解了,我认为张文质老师不是说我们老师的,而是说我们现在的困惑又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新闻炒作的一小孩被车压了,好多人看见了而又视而不见呢?就是一个“怕”字;社会道德和社会的爱不是我们老师和某一个学校能解决的问题。美国大亨彼尔盖茨有几句话说的很好“社会充满不公平现象。你先不要想去改造它,只能先适应它。”(因为你管不了它)。“世界不会在意你的自尊,人们看的只是你的成就。在你没有成就以前,切勿过分强调自尊。”(因为你越强调自尊,越对你不利)。“当你陷入人为困境时,不要抱怨,你只能默默地吸取教训。”(你要悄悄地振作起来,重新奋起)。
书中对于生活片段的追忆,连缀成一幅幅令人感慨唏嘘的画面,娓娓道来,把我们带入瞑想和遐思。美好的心情,以至美好的心灵是需要美好的事物,以及记录那些美好情愫的文字去滋润、去温暖、去感化,去一点点一滴滴地浸染、沉淀的。“远远的,学校是一个美丽的风景;远远的,学校是一个希望。”这就是典型的张文质的表达,有一种厚重而透彻的感觉,行文平实流畅又使得阅读过程很愉快。
最后要说的,“《唇舌的授权》虽然仅仅是张文质先生亲历的随笔,但是它却像一把锋利的刀刃,划开了时代教育的肌肤,划开教育中的教育者的肌肤去体验到生命的痛,让我们更关注教育,为成长的生命负责,去从新思考教育的价值所在。
好书共分享,此书值得品尝!
《唇舌的授权》读书笔记篇3
“唇舌的授权”很容易让人想到爱尔兰的诺奖诗人西蒙斯·希尼的那篇关于
“唇舌的授权”这一短语的发明权要归功于作为诗人的张文质,而汇聚到这本书里的其他文字才属于作为教育者的张文质。我们首先得承认这个短语具有出奇制胜的效果,然后我才要辨别其中艰涩的含义:什么叫唇舌的授权?先来看看书中作者的一段原话:
“我们现在的(教育)写作,往往是一种应付式的,我把它称为命令式的。这种写作,不是出于你内心的触动,不是在你写完以后感觉到是为将帮助我、陪伴我或者认出我是谁的这样一些读者而写。……“授权”,就是要表述一切,要表述在教育领域,在思想领域,在个人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我想,这种表述一切的权利,与那种不断窄化的、特别理性化、技术化、知识化的写作是大相径庭的。越是有批判性的东西,越是有新思想存在的写作,它才有可能触动读者,触动读者的一种回应,一种互动,一种真正的发自内心的交流的欲望。”
这段话大概能让教师们想到每学期必交的论文、案例等,这些出于惯性和形式的行为虽为教师所憎恶和接受,但很少有人作出深刻反省的。长期以来的教育积习使得“教育写作”这样一个命题向着“技术化”和“形式化”的方向不断靠拢,它缺乏新鲜活泼的生命,这正是张文质所厌恶和反对的。因此,他认为教育写作可能是走进了一个误区:
“你不会感到有一种思想在搏击,有一种思想在萌芽,或者有一种思想在诞生,在碰撞,在裂变,这些痕迹都看不到了。”
基于此,张文质认为教育者有必要重新打量“教育写作”,有必要将“教育写作”从公共的写作和话语系统里面剥离出来,来一次“教育写作的自我授权”,即,不需要有规范的模式,做到“我手写我心”即可。这种“授权”来自于“唇舌”,而“唇舌”是自由的,因此我们不妨把“唇舌的授权”理解为:自由表达,真实尖锐。为此,张文质甚至说:
“对于教育写作,我宁愿看到的可能是混乱的、不清晰的,不是那么理性的,但却是真实的尖锐的素质”
这并非是张文质的矫枉过正,也不是张文质对理性的厌恶,我们可以理解为他对“教育写作”中自由、活泼、真实、尖锐、深刻、预见性等优秀品质的极度渴望。
当张文质深刻地反省了自己和教育界的写作现实后,当他找到了自己的“真理明灯”后,就意味着在思想和理论上他拥有了坚定的方向和基础。解放了头脑之后,就必须解放手脚。换句话来说,在确定了“教育写作”的内容(写什么)后,他还必须要为“教育写作”找一个恰当的形式(怎么写):什么样的形式才符合他所谓写作中的自由、尖锐、深刻?他在《1997年教育手书》里写道:
“1997年6月27日晚,我突然萌生了写一部散乱、随意、信马由缰式教育笔记的念头。它完全来自俄国作家瓦·洛扎诺夫的启迪。……(他的)《落叶集》及《隐居》的片断则像闪电一样击中了我。我愿意是这位风格独特、思想深邃的作家拙劣的模仿者。”
在完成了他所想写之书后,他又说:
“洛扎诺夫的《落叶集》则像闪电般照亮了我教育写作的旅途,我的《唇舌的授权》就像是它遥远而笨拙的回声。”
我手里有一本洛扎诺夫的《落叶集》,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它是俄罗斯“白银时代”的一部奇书,以“自由、随意”著称,其中多是记载作者的沉思所得,类似蒙田的《随笔集》,但相较于蒙田的《随笔集》,《落叶集》更加短小,甚至凌乱而毫无章法,且没有标题,也许这就是“自由思考”的外在表现吧。张文质通过模仿《落叶集》的外在形式来强化着自己对那种刻板、规范的教育写作的反叛,也强化着自己对自由思考的欣喜。
《唇舌的授权》的内容多为作者日常教育生活中的感思所得,涉及面广而深,“儿童教育是作者笔触最敏感的痛点。”他给我们提供了看教育的三个视角:纯粹学理的;实践的;跳出圈外的。因为对于教育现实了解得过深,所以对于教育充满了深情的忧虑,张文质曾说:“除了是一个忧思者,我可能什么都不是”,但这种忧虑却并没有表现为抱怨,改用诗人艾青的一句话来说是:为什么我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教育爱得深沉。
也正如学者黄克剑所说,对于这本书,“倘若是一位诗人,你也许可以从这里读出别一种诗意;倘是一位不苟的从教者,你也许可以从这里感受得到那种为教育的深情眷注所引发的难以自已的悲剧感。”是的,悲剧感,深深的!
1、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周立《饮酒》
2、九流七略,颇常观览;六艺百家,庶非墙面;虽一日万几,早朝晏罢,听览之暇,三余靡失。——任防
3、自科举之学兴,士人抱兔园寒陋十数册故书,崛起白屋之下。取富贵而有余。读书者一生之精力,埋没敝纸渝墨之中,相寻于寒苦而不足。——黄宗羲
4、为学习而读书,可以说是每个人的基本要求……各级学校的课程,大体上都是带有强迫性的东西,非读不可。——郭沫若
5、在阅读方面,智力的标志乃是按照不同书籍的价值用不同的方式去阅读的能力。至于那些好书,关键不在于读了多少本,而在于你理解了多少本。几个知心朋友胜过一个个泛泛之交。因此,你不因为读了一部鸿篇巨著要比读一张报纸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不耐烦。——莫蒂默·阿德勒
6、谁焚烧书籍,谁也会焚烧人类。——海涅
7、已能探虎穷骚雅,又欲囊萤就典坟。——李中梓
8、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注本,事倍功半。——张之洞
9、庄周漫说徐无鬼,惠子书成已满车。——张笃庆
10、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发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11、读书不可以兼看未读者,却当兼看已读者。
12、人不读书,其犹夜行。——段成式
13、金有一分铜铁之杂,则不精;德有一毫人伪之杂,则不纯矣。——明·薛瑄《读书录·体验》
14、劳动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给我们开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这种源泉是书本教育理论所不知道的。我们深信,只有通过有汗水,有老茧和疲乏人的劳动,人的心灵才会变得敏感、温柔。通过劳动,人才具有用心灵去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
15、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作者:《三国志》
16、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颜真卿《劝学》
17、有能力而不愿读好书的人和文盲没有两样。—— [美]马克吐温
18、尽管少读那么多书,但省下来的时间又在哪里呢?—— [奥]卡尔克劳斯
19、读书过程中,随时保持"批判性思维"。让自己的`思路活跃起来,把每一个能联想起来的点画在导图上,同时写作者优缺点,自己的看法,还可以参考哪些等
20、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21、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清·张维屏《读书二首》
22、数学的题目一定要做,但学数学并非单单解题,题目太多,没有思考,便没有意义:题目要想,想完之后要想怎么改。——李信明
23、束书不观,游谈无根。
24、只有知识才能构成巨大的财富的源泉,既使土地获得丰收,又使文化繁荣昌盛。〔法国〕左拉:《真理》
25、勤者读书夜达旦;青藤绕屋花连云。
26、书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佚名
27、心向着前进的方向,全世办界会给你让路。
28、越学习,越发现自己的无知。——(法国)笛卡尔
29、读书是好的,但必须记住,书不过是书,要自己动脑筋才好!
30、读书可以启迪人生。文以载道,书以致知,读书可以让人明理。
31、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
3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
33、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庄周
34、把读书当成跳板的人,读书不过是人生的装饰。
35、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36、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
37、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
38、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作者:陶渊明 出处:五柳先生传
39、黑发不知勤学早,自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40、书籍是最好的兄弟姐妹。当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你都能够向它求助,它永远不会背弃你。——都德
41、读一本好书,如品一杯香茗,书香萦绕。
42、读书使我懂事,读书使我聪明,读书使我快乐地成长。——作者:王宗杰
43、好念书,不求甚解;每有会心,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44、至乐莫如念书,至要莫如教子。
45、买书没有念书难,念书没有消化难。——奥斯勒
46、念书心在书,为事心在事。——宋·朱熹《朱子语类辑略》
47、重要的不是常识的数量,而是常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得许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对象。
48、造灯以求明,念书以求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