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天那边》观后感
看了这部电影的名字《天那边》,让我想起很久以前看过的一个故事,是一个“山那边”的故事,讲的是一个隐落在群山中的村子,一个在村子里成长的孩子,从小站在家门口,望着那一山又是一山的绵延群山,问他的父亲:“父亲,山那边是什么?”他的父亲蹲在门槛上,抽一口草烟,面前的大山在他眼里变得混沌,嘶哑的回答他的孩子:“山那边是另一个世界。”孩子沉默,他仍然每天站在门前望着大山。后来孩子喜欢上了文学,文学带他了解了山那边的世界,他开始创作,作品带着他,最终去了山那边的那个世界……
而《天那边》,两个惯于丰衣足食还有足够物质精神生活的都市小年轻,一个为了理想,一个为了爱情,从现代化的都市走向了落后的山村,开始了理想与爱情的考验,一次理想与现实的较量,一次爱情与信念的赌注。
这部电影毫无疑问在反映一个当代大学生的支教现象以及中国许许多多落后农村里的落后教育,有对有志青年敢于献身的赞扬,也让人看到中国教育现存的严肃问题。这是一部小成本电影,剧情不算新颖,甚至有点俗套。但这么一部没有什么突出特点的电影也平平凡凡地让人并不厌倦的看完了。许晓萌身上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对自己的理想与决定坚持到底的冲劲和决心,但同时也有着现代都市年轻人易冲动的个性和看事情做事情缺乏深思熟虑的思维方式以及那股隐隐的大小姐惯性脾气;江可可身上典型的现代都市化青年形象,信誓旦旦,信念不定,对事物以新鲜感度之,在缺乏物质化的世界里,他无法生存,即便是堪比生命还价更高的爱情,也挡不住他投身物欲都市的脚步;破罗身上的农村人的淳朴、敦厚同时也带着点小小的私心,这样的纯民即便是在农村,恐怕也不是那么多了。
看这部片子时,我想起了另一部关于支教的影片《美丽的大脚》:一位都市女教师、一位北大荒农村教师和一群贫困孩子之间的支教故事,至今倪萍那句“千里迢迢”还在我脑中留有很深的印象。还有一部记不得名字的电影,一个本是被拐卖到山区里的年轻城市姑娘,在逃脱人贩子的路上逃到了一个落后的小山村,并在小山村里当起了老师,后来又离开村子的故事。这虽然不是像《天那边》和《美丽的大脚》一样的支教,但也给了我不少感触。这些在当时都给了我不小的触动和感动。现在想来,在那些贫困的山区,能留住几位支教的老师,这确是个令人心酸的严肃问题。我们在杂志上、报纸上、电影上、电视上看到过的那些颂歌,在生活中的现实实例又有多少?
我们在歌颂这些支教事迹的同时,毫无疑问也在向世人展示那些偏远山区的贫困处境,那些资源缺乏的孩子的困境,这在那些孩子的眼里看来,不知又是何种滋味,从某种层面上来讲,这并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只能让他们增加自卑感。处于生活优势的人,总是想靠着给予那些生活劣势的人各种帮助来展示他们的无私,歌颂他们的奉献,却不曾考虑那些他们给予的对象,只觉得授予已经是伟大,却不知那是另一种伤害。
王家卫早说过,天那边是还是天,但是那同一片天空下的土地,却是不同的世界,贫富差异、阶级等级、圈子层次……这些都能在我们的努力下融合,真正成为同一片天吗?
篇二:电影《天那边》观后感
电影是这样开始的:火车上,两个实习的要去山区支教的大学生(一男一女),正肆无忌惮地、信誓旦旦地说着豪言壮语。女孩为梦想而来,男孩为爱情而来。这样地开始似乎一下子就让人看到了结尾。女孩为了梦想放弃了男孩、放弃了爱情。
可当男孩走的时候,更多的不是鄙夷。就像男孩所说的:我要回家,我在这儿呆不下去了,我想我的爸妈。你去实现你的梦想和价值吧。你说得很对,我在这就是白痴。是的,我们没有权利让你一个刚要毕业的过惯了安乐生活的大学生去承担那份本来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况且,也许正的像他说的那样在这里我就是白痴。城里,也许更适合他,更好地让他把自己的所学奉献给社会。
当许老师要走的时候,破箩的小太深刻了:哭似的微笑。顿时才明白了原来笑是可以这样的。不愿让许老师难过,他要笑;要小屁股们笑,他要笑。又不愿看到许老师走后小屁股们难过,他哭了。他看到过无数次小屁股们因为支教老师离开而难过。于是有了这样的微笑。可许老师还是走了,毕竟她只是一个即将要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准备好在大山里呆上一辈子。
支教是整个社会的事,是一件要全社会接力的事。也许,我们没有必要让哪一个人在山里呆上一辈子,可我们是不是能让一次支教的时间变得长一些,一年、两年,让孩子们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
篇三:电影《天那边》观后感
这是一部由80后导演韩延指导,百花奖影帝吴军、华谊兄弟新秀刘科、实力新人赵冉共同主演的关于“农村支教”的电影。
昨天才看的这部片子,有很多的感触。
来回看了两遍,结尾的地方还是会流泪。电影前面一部分给人的感觉,用两个字来说应该是搞笑,特别是村长带着女主角刚刚进村时候那一段,面对摄像机的近距离问候特写,一种无厘头的感觉。然而顺着看下来,到电影后面1/3左右的时候,当女主角了解到这个支教的小学几个比较特别的细节之后,却无法让人笑出来,电影给人的感觉却是一种深沉的悲哀。
《天那边》这部电影是以女主角回到山村小学,代替死去的老校长“破罗”继续自己的教师职业为结局,这个结局很凄美,但是现实点来讲,根本就是行不通的,或者说是很难实现的,试问,有几个大学生能够安心把自己的青春交付给这片贫瘠的农村,更别提一辈子时光了,如果那样的话,他就是圣人,大多数人却不是圣人。当然,大多数人不能够这样的原因并不是说他没有爱心或者什么的,而是生活环境所致,从小到大养成的习惯可能让你在那边根本就无法长期生活,这才是最致命的。这部电影以此为结局,还有片中许多情节所透露出来的信息也是对目前支教这种方式的一种期待:大学生来偏远地区支教是好事,带来了新的教学方法和知识,但是时间太短,根本就做不了许多事情!对这些地区的孩子来说,他们需要的并不一定是最优秀最前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他们所渴望的仅仅是“稳定的教师队伍”,你可以不是最优秀的,你也可以不是最聪明的,但是只要你能扎根于此,山村的孩子们就总有走出去的一天!同时,国家也应该着实提高偏远地区教师工资待遇了。
在其中,看到的还有许晓萌和江可可的爱情。首先,对于江可可这个人物我并不觉得讨厌。反而觉得这才是正常现象。还有许晓萌用这样的方式考验两个人的爱情,这种做法也是站不稳的,这与爱情无关,这是生活,爱情在生活面前,要考虑的并不是只有爱与不爱。
“江可可选择退缩和放弃,他在工作中和生活上遇到困难后的退缩和放弃了与许晓萌的多年的感情。”在某一篇文章中看到这样的语句,是我所不赞同的。江可可的选着是更现实化的,许晓萌的选着则偏向理想化。
还有一些影评人认为,80后大学生后应该思索,自己身上的一些问题,比如责任,比如理想,比如对社会的贡献……我个人觉得在这样一部影片下,把如此沉重的帽子扣在某一个阶层年龄上的人,这样显然也是有失考量的。
关于“农村支教”并不是哪几个人,或者某几个人就能改变的。毕竟像徐本禹这样的人,只是极少数而已……留给我们的思考不应该只是如此肤浅。
当然了,电影只是电影。生活终究是生活。
只是,我看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没有哭,却在面对这部很早以前的片子的时候潸然泪下。在罗老师背对着许晓萌讲那一番话然后又大口扒拉这碗里的饭的时候,泪水就那样来了。
篇四:《天那边》电影观后感
看了《天那边》这部关于支教题材的电影后,颇有感慨,觉得是个不错的片子。通过对这个片子的观赏,更加增强了我要去支教的决心。
影片的三个主角分别代表了三类人。
罗老师:他是一个值得我们尊重和给予肯定的人。虽然他得文化并不高,知识掌握的也不准确,但是他却为村里的孩子得到知识一直奉献着,他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们,为了教育事业,他甚至错过了结婚的年龄。
江可可:他是个理想个主义者,对事情总是仅拥有三分钟的热情。在片中他算是起到了衬托的作用,也反映了一些问题。用他的三分钟热血衬托女主角的坚持。它代表着一类人——对支教没有正确的认识,为了支教而支教的一类人他也代表了物质生活非常丰富的当代城里人,这与落后的穷乡僻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不能不为如此之大的城乡差距而痛心。
片中的女主角:他给我们当代大学生做了非常好的榜样,值得敬佩。一个来自城里的女大学生能够在那么穷的农村给孩子们尽职尽责的讲几个月课实属不易,她的坚持让我们感动。已在城里工作的她在听到罗老师意外去世的消息后毅然地放弃城里的工作,回到了曾今的那个学校,她的.决定确实让人佩服,感到。当记者采访她时问到了她今后的打算,她沉默了,仅是微微地一笑,也许记者当时很疑惑。但是我想每一个有着支教梦想的人都会说:“他的笑,我们懂得!”
篇五:《天那边》观后感
《士兵突击》中许三多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让我们为之震撼,他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征服》为我们演绎了一个军人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高度信仰,因为信仰,他在重金高权的诱惑中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的道路,并且出色的完成了各种似乎不可逾越的挑战,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而《天那边》中作为农村支教的徐晓萌却将这两种精神融于一身。为了给予一群身在深山的贫困孩子教育和帮助,她甘愿放弃在城市衣食无忧,轻松自在的“天堂般的生活”,甚至远离亲人,眼睁睁看着爱情的离去。她用自己的青春或是更重要的生命去换取许多孩子幸福的将来。
对于电影中的江可可,虽然他起初并不像徐晓萌为了支教而去,它的离去似乎也是情有可原,毕竟是一个养尊处惯了的公子哥。他说偌大的祖国,到哪儿都可以做出贡献。可是,连一个小小的考验都经受不住,把信誓旦旦当作是一个儿戏,就那样轻易背叛了爱情。就这样一个人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他又能做出点什么业里绩呢?
生活本来就是无数个岔路口,需要我们处处做出抉择。我想说的是也许我们有许多种选择,有多种方法,可是不要离自己起初的目标越来越远。有些事情,选择了就要坚持做下去,有时候无悔地走完那条路是一种境界。
篇六:电影《天那边》观后感
昨天,学校组织了我们学校全体师生一起观看了电影《天那边》,我深深地的被剧中的情节震撼了,让我贫困地区同龄孩子的上学难的现状让我忧心忡忡,女主人边远地区教育事业的崇高品质让我热泪盈眶。
电影《天那边》讲述了美丽女大学生许晓萌和恋人江可可在大学毕业后,一起报名志愿到边远山村里的水咕噜小学支教,并且相约坚持三个月。一天,村长跑来告诉她可可离开村子。她哭了……病倒住进了医院。安慰许小萌的人,是学校的罗老师。也许到了这个时候,许小萌才真的长大了,她也觉得自己成熟了许多。三个月后,她走的那天,很多人去送了小萌。回城后,一天村长来看她,告诉她罗老师因为修教室,到山上背黄泥,遇到泥石流而去世……。她的心被震动了,决定回到那里,回到农村支教,把青春献给大山……。
虽然希望工程已高了学多年,但是,边远地区的学生渴望读书诉求和办学条件的差距让我深深地震撼了,同时我为我自己感到惭愧,脸红。自己的读书条件和电影中的孩子们相比,不知要好多少倍呢?可是,自己还和别的同学比这比那的,完全没有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上,想想真是不应该啊!
女主人公是一个品德崇高的人,是新时代青年人的楷模,她那种献身精神值得现代社会所有人学习。
今后,我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将来做一个像许晓萌一样的人,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
篇七:《天那边》观后感
刚看完一部电影《天那边》,不知道是处景生情呢,还是有着相同的处境和感受?说不清楚,看的过程中我的眼睛湿润了好几次。
片尾说谨以此片献给——所有奋战在一线的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们。
许晓萌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她和他的大学恋人江可可一起报名,志愿去了山村支教。许晓萌第一次离开了家乡,离开了自己的父母。没有人知道她为什么会这样选择,但是她真的走了,去了一个她从未去过的地方,去那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们到了大山深处的村子。开始了支教的生活。
一切都是那么新奇,一切都让人感到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确,这里远离了城市喧闹,远离了尘世的纷乱,有的是湛蓝的天空,有的是泥土的芬芳,一切看上去都像是世外桃源。
然而,这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短暂,只是一瞬间,便从许晓萌的指尖滑落。她遇到了一个人,一个改变了许晓萌人生轨迹的人,他就是罗老师。
支教的生活是艰苦的,没有好的住宿条件,没有电视,电话没有信号,没有任何娱乐,只有背朝大山,脚底泥土,没有可口的饭菜,吃顿肉都是那么的艰难,从小家庭条件优越的江可可为了爱情义无反顾的跟着她直奔向大山,可是这样的生活一天能忍,两天能忍,三天能忍,最后可可还是选择了离开,我没有一点看不惯,没有一点觉得他们的爱情经受不住考验的感觉,其实我还真能
可可走后,她哭了……。病倒住进了医院。安慰许晓萌的人,正是罗老师。也许到了这个时候,许晓萌才真的长大了,她也觉得自己成熟了许多。可可的离去,让她感到孤独,但是孩子们的存在很快填充了这种孤独。
许晓萌渐渐开始了新的生活,一个完全独立的生活。她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渐渐融进了大山,融进了大山里孩子们的世界。
3个月的支教生活结束了,许晓萌终究不是大山里的人,她还是要离开。走的那天,很多人去送了晓萌,她哭了……
在天的那边,许晓萌开始了新的生活……
回到城市晓梦继续她的教育工作,可是得知了山村的罗老师为了修建学校上山背黄土遇到泥石流不幸遇难了的消息后,小萌离开城市优越的生活,义无反顾选择了支援山区的教育工作……
其实我还满感动的,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勇气和魄力,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样的决心和毅力,不是每个人都那么的伟大,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样,我还是满佩服的,一个大学生放弃很多来到这个偏远的山区支教,故事的最后是照了张全家福,一张没有罗老师,只有一把鲜花的合影,看的我黯然泪下……
虽然和影片相比我的生活相对优越许多,可是……
知足应该长乐,但是,我始终内心孤独,始终还是融入不到这里,我的心不在这,可能有一天我还是会跟可可一样选择离开……
我不知道,说不清楚,反正看完这部电影挺难受的。
不知道要表达些什么了……
篇八:电影《天那边》观后感
前两天我收到两张免费的电影票,就是这几天为“教师节”放映的电影《天那边》,起初以为也就是表现农村教师的电影,或者说也就是赞扬那种蜡烛精神的电影而已,可当我和我的女友在电影院里与几乎满座的人们共同看完这部电影后,我觉得我实在是小看了这部电影,看完以后许多的话拥挤在胸,只感觉不写点东西为这部电影心中就不会畅通的。
先从罗老师不让这两个支教的老师上课说起。
从这开头一看,我觉得这就是个引线,是个导演安排的一个让人带着猜想一路看下去的悬念,当看到罗老师与村长一起参与这事时我就更加确定这个想法。也正是有这么一个悬念,使得人们从开头的一点笑声慢慢的被带入一个疑问中:什么那个罗老师不让她们俩个上课呢?难道真如电影后面所说的只是罗老师的一点“私心”吗?当我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才觉得这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悬念存在的,这是推动电影剧情发展的主要矛盾,而电影所要表现的一切都从这个矛盾演发出来,而这个矛盾就是:当下农村的教育实际情况与“我们”的主观思想的矛盾!
为什么我要在“我们”上上个引号呢,因为我觉得这个“我们”包含的群体太多了,不仅仅是支教的我们,还有教育界的我们,还有象身在事外的类似于看电影的我们。其实,电影的矛盾是借罗老师那一点“私心”从他口中表述出来的,当下的我们真的对农村的教育实际不了解,或是说不太了解。农村的学校与我们城市里学校的情况实有大相径庭之感,这里有人知道农村学校的上课时间是怎么安排的吗?农村学校除了寒暑假还有别的一个假期吗?
这个或许绝大多数人不会知道的,这倒不是我在突显我什么,只是用这种疑问的方式更深的引起大家对这个问题的注意程度。这其实我也是偶然知道的,因为我奶奶曾居住在一个偏远的山村里,我们去看望她时我得知这个情况的:农村小学上课时间不象我们城里一样早8点午12的,他们早上会推迟一个小时,因为早上要帮家里上山做点农活或做一些家务活什么的,下课也下的早,原因也还是刚说的那个;他们除了寒暑假另外还一个大家所不知道的假期——秋假,这个在他们那里叫“农忙假”,我一说这个大家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吧,秋天是收割庄稼的季节,家家户户都得忙这个,所以农村的学校会因为这个情况而自行的放一段时间的假,没什么,这是实际需要的,有些农村生产力还不是很高,不得不靠人力来补充。这也是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的不同之处,农村的孩子们不单单只是学生,他们还是家里生计的劳力,所以整体知识水平上不去也还有这方面的原因。据我打听,其实在一些农村还有几天春假的,不是为春节而是为春耕,春耕秋收还有秋耕秋种,在这些时间里,农村都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相应的调整上课或叫上学时间的。这些情况应该是些不为大家所知的事情吧。
引导语:《天那边》是一部非常值得观看的电影,那么要怎样写一篇有关电影《天那边》
篇一:电影天那边观后感
从电教室出来,我抬头仰望那一碧如洗的天空,擦干我眼中的泪水,又想起了遥远的天那边。在那间简陋的教室里,会不会又来了一位新老师呢?
影片以一对恋人到山村支教为话题展开,刚刚大学毕业的许晓萌和男友江可可一起来到边远山区做3个月的支教老师。年轻有抱负,要实现自己人生理想当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促使许晓萌这个在家娇生惯养的独生女,从家里偷偷跑出来毅然报名到山区做一名志愿者;江可可,是个有多年海外学习生活,没有完成大学课程的都市时尚男生,他来到这里,主要是为了见证自己对女友的爱情忠贞不移,不顾哥们儿们的再三盘问和要挟,不顾将要面对的任何艰难险阻。这样,三个月的时间,两个不同目的的都市时尚男女将要变为山村里的老师。
一开始一切都是新奇的,远离了城市的喧闹,在宁静山野中聆听鸟鸣狗吠;摆脱尘世的纷扰,自由的呼吸着清新的田野空气。这里湛蓝的天空下,散发这泥土的芳香,淳朴的乡民们热情地欢迎他们的到来。江可可和许晓萌似乎有误闯世外桃源的感受。然而世外桃源的淳朴生活对于早已习惯了方便快捷的都市生活的人来说只是一时的新鲜,却不是长久之计。阴暗潮湿的屋子,狭小的床铺,不带半点荤腥的饭菜,让习惯都市生活的这对青年男女有些不知所措。
小萌因为有理想与意志的支撑,而不拘生活上的小节,专心投身教育。而江可可却开始举棋不定,他开始来这里的目的是什么?这里又是不是他实现理想与人生价值的地方?在这没有电视,没有手机信号的偏远山村里,他们唯一的娱乐方式是猜拳跨步,一条泥泞的小路上,两个移动的'身影,电影中给了这样的特写。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可可最终选择了离开。他背弃了与小萌的誓言,但我却并不责怪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选择,选择来这里是因为爱情,选择离开只是因为看清现实,他并不属于这里。小萌因恋人的离开而病倒,此时在他身边安慰她的是罗老师。其实这个人物早就出场了,只是在前面我们一直把他当作一个笑话来看,学生们称呼他“破罗”。他带着浓重乡音的普通话,他滑稽的迪斯科舞蹈,他在足球场用手死抱着球不放。他每一次出现都会引来阵阵爆笑声。
“破罗”一人身兼数职,他不仅是老师,还是校长,还是学校大厨。一个从5、6岁到16、17岁各各年龄段混合的班级里,共有18个学生。他每天要从小学课程教到高中课程,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全能老师”全心的爱着这些孩子,不愿意让他们受一点委屈,同时也为拥有这些孩子们而自豪和骄傲。但是,他毕竟只有山村里的初中水平,没有标准普通话教学没有科学严谨的教学方法,没有科学的教学理念。
遥远的天那边需要像罗老师一样的愿意无私奉献精神的教员,因为他的呵护孩子们才得以快乐成长;也需要像许晓萌一样的具备先进科学文化水平的教师,因为有她的正确引导学生们才能成人成才。罗老师为了修建教室,上山背黄泥遇到泥石流,而葬身大山里。他的那份无私奉献精神,最终由许晓萌继承了。小萌舍弃了城里优渥的工作待遇回到这个需要她的小山村。
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勇气与魄力,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决心和毅力的,我喜欢小萌的那份率真与独立,执着与坚强,她好似一朵兰花在宁静的幽谷中散发着淡淡的若有似无的香气,只有凝神静气才能嗅到她的美。我喜欢罗老师的朴实与乐观,专注与奉献,正如一颗不起眼的小草,虽然渺小但并不放弃,一直坚持做最真最好的自己并为孩子们奉献一切。
篇二:电影天那边观后感
许小萌的男友江可可的行为我可以理解,自小就在国外长大的他,不属于乡下,不属于乡下的孩子们,不属于整天吃蔬菜的人。他有他的人生理想,虽然他去支教是打着爱情的幌子,但他真正教学起来,又很活跃,很现代化,只是他的思想不属于这。然而,我相信他爱过,而且很爱很爱许小萌,只是这份爱情已经有些变味,有些让他承担较多的心理压力。
罗老师及村长的“不信任”而不给他们课教,是怕孩子们受伤。罗老师能为了一只鸡要跟江可可拼命,因为那些家畜都是孩子们的希望。
当许小萌问学校惟一一位罗老师为什么不跟她讲学生们的家庭生活情况时,罗老师的话语让我似乎有所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在这里,而不是在支教的学校。“我怕我讲了,对你讲也是个麻烦。其实,我也是有一点私心的,你们的水平太高了,教的也太好了,将来小屁股们的水平也太高了,我对付不了埃上回支教那个的白老师,又是美式教育,又是英式教育,还有社会主义特色教育,搞的好好,小屁股们欢喜的不得了,二个月就走了,到现在,小屁股们想起来还哭。你们来,我不是不欢迎的,只是三个月半年,你不能待一辈子埃你了解再透的情况,到时候你走的时候,你心理不会痛快,小屁股们的心里也不舒服~。。。”我的教育水平非常有限,并没有剧中本家许小萌那么优秀,但我也是有信心教好他们。试想,当孩子们刚刚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并且接受了一个陌生人,而这个已注入孩子们心里的陌生人又要走了,对很多不懂的孩子们又是怎样的打击呢?而这种打击又是接二连三的,这又何尝不残忍呢?而很多志愿者来这支教的初衷就同许小萌一样,为了实现人生的理想,为了自己课题的实验和实践。所以,导致为了不得不要自我保护时就产生了排斥行为,因为他们真正需要的是能在这里待一辈的乡村教师,能给孩子们带来知识,一直陪伴孩子们,送出一批又一批大学生的老师。而我们会在远离亲人、远离以前的生活圈的乡下待一辈子吗?这种“排外”,导致了孩子们同样不能接受到丰富的知识,不能受到正规的教育,就这样一直落后着,有差距着,走出大山的欲望也将受阻且淡去。
孩子是一个国家的希望,是一个国家的明天,教育的好坏就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命运。所以,国家招考一批教师是很明智的做法。我们只要尽己所能做到最好,不求回报的付出,那么我们也不会失去来这的意义,不会失去志愿者三个字。
然而,不允许支教而被分到各单位的我们,同样受到了被“排外”的待遇,没有交给我们真正应该做的事,我们能做的事。而说成“我们刚开始工作都是从端茶,扫地做起,你们来之后,我只对你们的安全负责,其它的我不管之类”。他们认为我们只待一年就走,不想给单位增添负担,不想自找麻烦。依此看来,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越来越称为某些的牺牲品,成为吞噬我们一年青春的怪物。
对此,我们想去推翻,想去改变,想做些有挑战性的工作,想真正为我们富有蕴涵的大西北带来东、南部的先进,让我们的祖国更美好。因为我们年轻,我们有这份激-情。但也许这份激-情即将会淡去~我们的力量太小,我们的阅历太少,我们做不了屈原,也不需要做屈原。
最终,我要说的是,不管我们受到如何有内涵的“排外”,我们始终是自己,要做自己,怀着当初的那份热情,继续寻求新路,做好我们自己,尽己所能,给这里带来美好。这种待遇,谁说不是对我们人生的考验和人生道路上的荆棘呢?
电影天那边
在课堂上看完一部电影《天那边》,刚开始听到这个电影名字的时候,只是单纯的被这个电影名字所吸引,觉得这么电影名很有意境,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主人公罗老师支教过程中的酸甜苦乐并不单调乏味,剧情中也没有豪言壮语激情澎湃的造作,也没有条件艰苦主人翁死命坚守的虚伪,只是通过轻松幽默的情节展现了支教生活平常经历的故事,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若有所思……
剧中江可可是个三分钟热度的形象,典型的反映着城市里长大的这代人中很多独生子女吃不得苦做不来事的性格缺陷。最初出于对校花的爱情,他义无反顾信誓旦旦一路豪言壮语,与许小萌一起远道而来。可是,在没有KTV没有酒吧没有互联网的乡村,这位典型的城市男孩显得无所适从……最终所谓的爱情再也无法接受现实的检验三个月没到就半途落荒而逃。“你别再逼我了行吗?我在这呆不下去,我要回家我想我的爸妈……你去实现你所谓的理想和人生价值吧,你别再把我牵扯进来……这个地方不属于我,今天我必须要走,谁也别想拦着我……”许小萌再三挽留无果,只能苦苦问道:“那我们的爱情呢?”江可可没有答案。
许小萌用勤恳踏实的现实表现坚守着最初的理想信念,让我们看到一个现代青年放弃华美的都市生活致力于改变边远山村落后教育现状的无悔奉献的正面形象,她外表清纯美丽意志坚定执着行动干练果敢不事张扬没有丝毫矫揉造作之嫌,这可以看做是徐本禹们现实支教生的完美塑造。他们原本不追求什么报答,孩子们的深情接纳大概就能让他们感动不已。
“破罗”老师所代表的土教师,舍不得那些小屁股们放弃了自己走出大山的机会把青春和人生全部交付给了贫瘠的山村,其朴实无华与无私奉献更值得敬佩。 我不由得想到自己在暑假期间和朋友们一起到新化上横溪村支教的情形。这个暑假让我难以忘怀,以前听老师说我们学校有哪些老师到偏远的地方去支教怎么伟大的时候当时的感受没那么强烈,因为自己没有亲身经历过的就不能感同深受!而这个暑假,第一次走进贫困的上横溪村,如果用几个词语来总结我们这次的旅程的话,那是:变化、走访、独立、倾听、忙碌、感动、心酸。
当我们回首曾经时,觉得自己的想法很幼稚。我们最初抱着很简单的想法来支教。觉得很好,很喜欢。我们好几个是学社工的,所以觉得很有意义。但是随着各项工作的开展,好累,好繁琐。也因此我们的想法在不断地成熟。
渐渐地,我才明白,实践的作用,是让我们能够走出大学这座象牙塔的庇护,去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也是了解自己。在这途中,尽可能的锻炼自己,而不是去体验生活。
在这次支教中,我们懂得了在一个活动中重在我们付出了什么,给孩子们带去了什么,我们自己收获了什么。感动,并不是刻意去寻求,而是那么自然而然的、不经意间的就被孩子们感动了,一辈子不能忘记的。
当孩子们知道我们将要离开的时候,依旧认认真真在课堂上听着课,却在课下的时候偷偷地递给我们一只好多层的纸船,里面有他们想说的话。最后一天的典礼上,有几个孩子唱了《祝你一路顺风》。我在孩子们的纸上写下:“请留住你们灿烂的笑脸,让我们带走这个夏天最美好的回忆”……眼眶有些重……
如今再想起自己离开的时候那些舍不得我们的孩子们,想起他们那一张张充满稚气又可爱的笑脸,在那里所有受过的委屈都变的那么的渺小,留在记忆中的都是那温馨的一幕幕!记得有个人说过,生活绝对是不公平的,你必须接受这样的事实,不要把生活当成志在必得的竞赛,并非所有的努力都有收获,向往未来,始于现在——当热情归于平淡,生活中剩下的是责任,不要试图生活在别处,你只能面对生活的现实。“如果没有爱,谁来分享成功的喜悦;如果没有爱,谁来分担失败的痛苦。付出真心,还来真情。”这是那个人,也许应该也是我们这群支教生的心里话吧。
天的那一边,原来并不远。今天我们这群还在校园里的,但是又在不久之后要走上社会的学生来说,不论以后是和罗老师一样走向支教的路,亦或是走上其他的工作岗位,我们都迈出了走向天那边的一步,面对一个不同于学校和家庭也许远离喧闹的新的环境,我们就是现实中的江可可或许小萌……
“享受寂寞,品味孤独。”当激情和光环渐渐褪去,平淡成为生活的常态,这样一种生活,我们经历其中的艰辛,
看到这一幕,我感觉到理想和爱情总在现实中苍白无力,守望与坚持往往最难以做到。如果江可可能够执着一点,或者如果许小萌没有最终坚持住,是不是他们的人生轨迹就会从此不同……
青春旋律基调如何,我想在于选择了什么样的主题,在于做出了怎样的坚持。
电影天那边观后感(二)
从电教室出来,我抬头仰望那一碧如洗的天空,擦干我眼中的泪水,又想起了遥远的天那边。在那间简陋的教室里,会不会又来了一位新老师呢?
影片以一对恋人到山村支教为话题展开,刚刚大学毕业的许晓萌和男友江可可一起来到边远山区做3个月的支教老师。年轻有抱负,要实现自己人生理想当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促使许晓萌这个在家娇生惯养的独生女,从家里偷偷跑出来毅然报名到山区做一名志愿者;江可可,是个有多年海外学习生活,没有完成大学课程的都市时尚男生,他来到这里,主要是为了见证自己对女友的爱情忠贞不移,不顾哥们儿们的再三盘问和要挟,不顾将要面对的任何艰难险阻。这样,三个月的`时间,两个不同目的的都市时尚男女将要变为山村里的老师…
一开始一切都是新奇的,远离了城市的喧闹,在宁静山野中聆听鸟鸣狗吠;摆脱尘世的纷扰,自由的呼吸着清新的田野空气。这里湛蓝的天空下,散发这泥土的芳香,淳朴的乡民们热情地欢迎他们的到来。江可可和许晓萌似乎有误闯世外桃源的感受。然而世外桃源的淳朴生活对于早已习惯了方便快捷的都市生活的人来说只是一时的新鲜,却不是长久之计。阴暗潮湿的屋子,狭小的床铺,不带半点荤腥的饭菜,让习惯都市生活的这对青年男女有些不知所措。
小萌因为有理想与意志的支撑,而不拘生活上的小节,专心投身教育。而江可可却开始举棋不定,他开始来这里的目的是什么?这里又是不是他实现理想与人生价值的地方?在这没有电视,没有手机信号的偏远山村里,他们唯一的娱乐方式是猜拳跨步,一条泥泞的小路上,两个移动的身影,电影中给了这样的特写。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可可最终选择了离开。他背弃了与小萌的誓言,但我却并不责怪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选择,选择来这里是因为爱情,选择离开只是因为看清现实,他并不属于这里。小萌因恋人的离开而病倒,此时在他身边安慰她的是罗老师。其实这个人物早就出场了,只是在前面我们一直把他当作一个笑话来看,学生们称呼他“破罗”。他带着浓重乡音的普通话,他滑稽的迪斯科舞蹈,他在足球场用手死抱着球不放。他每一次出现都会引来阵阵爆笑声。
“破罗”一人身兼数职,他不仅是老师,还是校长,还是学校大厨。一个从5、6岁到16、17岁各各年龄段混合的班级里,共有18个学生。他每天要从小学课程教到高中课程,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全能老师”全心的爱着这些孩子,不愿意让他们受一点委屈,同时也为拥有这些孩子们而自豪和骄傲。但是,他毕竟只有山村里的初中水平,没有标准普通话教学没有科学严谨的教学方法,没有科学的教学理念……
遥远的天那边需要像罗老师一样的愿意无私奉献精神的教员,因为他的呵护孩子们才得以快乐成长;也需要像许晓萌一样的具备先进科学文化水平的教师,因为有她的正确引导学生们才能成人成才。罗老师为了修建教室,上山背黄泥遇到泥石流,而葬身大山里。他的那份无私奉献精神,最终由许晓萌继承了。小萌舍弃了城里优渥的工作待遇回到这个需要她的小山村。
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勇气与魄力,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决心和毅力的,我喜欢小萌的那份率真与独立,执着与坚强,她好似一朵兰花在宁静的幽谷中散发着淡淡的若有似无的香气,只有凝神静气才能嗅到她的美。我喜欢罗老师的朴实与乐观,专注与奉献,正如一颗不起眼的小草,虽然渺小但并不放弃,一直坚持做最真最好的自己并为孩子们奉献一切。
电影天那边观后感(三)
它的开场就是一阵春风,理所当然地把你带进春天的庄园。
那山,那水,那一双充满好奇的瞳孔…我特别钟情于那股清纯,那阵朴气。但我认为,我之所以钟情,是因为,我仍在天的这边。在舒适的电脑前,发表着:“啊,那地方才是生命的源头”,“哇,真好,那清新自然,no rat race ”,无论我看多少遍,我仍在天的这边,像我这种净会发出感慨,表露向往的人,能对“天那边”有多大益处?答案不言而喻。
我终于理解,为何在片尾的末端,当有新记者及相关人员采访小萌和18个孩子时,她会沉默下来。
她和那群孩子就像生活在井底下,外来的人是被套着绳索或钢丝伸到井底探消息甚至只为了完成任务,他们一收仪器就会被拉回井面,在阳光普照的钢筋水泥地上向人们宣告着地下有这样一处泥泞黑暗的角落,然而,黑暗,他们握不走,泥泞到了地面也会被晒干 ,也就是不再能代表井底的它——这就是许小萌为何沉默的原因,也是破罗一味拒绝让志愿老师授课的原因。
罗老师最后去世了,消失得如此平静与安然,不曾引起“天这边”的人一丝愕然与惋惜,仅仅当新闻一般接听。或许 是因为对地面上的人来说,他始终在地下,不曾相互交集,而对“天那边”的人来说,他一直守护着他们,只不过是从泥土上转到泥土下,隐忍地躲藏起来。
就算我回到琉璃闪烁的宏观大楼,我也会禁不住想到,原来在这地球上,还有这样活着的同伴,如同我们看到从泥土里爬出来的蚂蚁,卑微但从未停止劳动——我们都是地球的过客,而地球又是宇宙是过客,哪里是头,何处是尾?
天那边?事实上,哪里有天?我们不同在一个每天都自西向东转动的球体上,外层是大气层,连遮挡紫外线是臭氧层,都被人类窜起的狂妄与愚昧捅破着。
以前在课堂上,天那边,总是美好与憧憬,“天那边是海”,“天那边是太阳”,“天那边是梦想”,谁料到,真正的天那边,却在我踩着的泥土下,潮冷阴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