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皇帝教子读书格言 正文

皇帝教子读书格言

时间:2025-05-10 09:28:03

1、读书造成充实的人,会议造成未能觉悟的人,写作造成正确的人。——培根

2、读书之果在实践,实践之果在创新。

3、感到自己是人们所需要的和亲近的人——这是生活最大的享受,最高的喜悦。这是真理,不要忘记这个真理,它会给你们无限的幸福。

4、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治太平者未之有也。

5、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坐舟。

6、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元翁森《四时读书乐》冬)

7、书和人一样,有好的也有坏的……精神和理性要求好书出版,顽固的迷信则反对出版好书:它要想支配宇宙,因而对于宣传愚蠢最感兴趣。——爱尔维修

8、要体认,不须读尽古今书,只一部《千字文》终身受用不尽。要不体认,即三坟以来卷卷精熟,也只是博学之士,资谈口,侈文笔,长盛气,助骄心耳,故君子贵体认。——吕坤

9、这些人也不怀疑一下,他们要学会读书得费多少力量,用多少时间;我本人在这上面花了八十年功夫,但还是不能说,已经完全达到目的了。

10、你的周围有一个浩瀚的书刊海洋。要非常严格慎重地选择阅读的书籍和杂志。爱钻研和求知欲旺盛的人总是想博览一切,然而这是做不到的。要善于限制阅读范围,要从中排除那些可能会破坏学习制度的书刊。一霍姆林斯基

11、读书,一般容易犯两种毛病:一种是所读的书太窄,犹如坐井观天,知识面只有井口那么大;一种是太泛,信手抓来,东翻翻、西看看,无所精专,犹如大海漂舟,毫无方向。——敢峰

12、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王鸣盛

13、知识创造价值,知识就是价值;知识创造财 富,知识就是财富。

14、读书要注意形成一条主心骨,就像一棵树一样,先要有比较巩固的根和本,然后在上面生出繁枝密叶来。——金开诚

15、一个学者纵然把地球上的书卷都带走,他也不过是一本活的字典而已。——卡缪

16、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陆游

17、寒窗孤坐冻生瓶,尚把遗编照露萤。阁束九师新得妙,梦吞三画旧通灵。

18、疯狂的书籍同疯狂的人一样数量有限。——刘易斯·卡洛尔

19、读书有三种方法: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既读也懂,还有一种是读而又懂得书上所没有的东西。——克尼雅日宁

20、没有掌握科学读书方法的人,他的读书特点是机械性,毫无艺术可言。而掌握了读书艺术的人,他捧起本书,便进入了一种艺术境界。——张元

21、有的人老爱高谈阔论,什么事也没做起,先谈论不休。有的成天订计划,开书目,请人讲读书方法,在许多场合都很热心地泛论读书的重要性。为此,这般耗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倒不如把耗费的这些宝贵的时间放在老老实实地认真读书上面,也许可以得益不浅。——邓拓

22、译书必须多读书,以增加知识,学习别人的笔法和翻译经验。同时翻译家自己也应当要勤于写作,练练笔头。特别是译诗者应当自己也勤于写诗。如果自己不会写诗,译诗的韵味就会较差。读中国旧体诗词对译诗有帮助,但应当把一些陈词滥调加以作用,不宜照搬。因为翻译外国诗应使用现代汉语,不能泥古不化,但话太白又缺少文采,故译诗有很多困难。——钱春绮

23、把任何的书,从语言文字上着眼去学习研究,这种阅读可以说是属于国语科的工作。阅读通常可分为两种,一是略读,一是精读。略读的目的在于理解,在收得内容;精读的目的在揣摩,在鉴赏。我以为要研究语言文字的法则,该注重于精读。分量不必多,要精细地读,好比临帖,我们临某种帖,目的.在于笔意相合,写字得它的神气,并不在乎抄录它的文字。假如这部帖里有一千个字,我们与其每日瞎抄一遍,全体写一千个字,倒不如拣选十个或二十个有变化的有趣味的字,每个字好好地临几遍,来得有效。——夏丐尊

24、以一般人而言,最简便的修养方法是读书。

25、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6、凡过于把幸运之事归功于自己的聪明和智谋的人多半是结局很不幸的。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27、不读书的家庭,就是精神上残缺的家庭。 ——[俄]巴甫连柯

28、爱好读书,就能把无聊的时刻变成喜悦的时刻。 ——[法]孟德斯鸠

29、读书全靠自用功,先生不过引路人。——谚语

30、书籍是培植的工具。——夸美绍斯

31、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俄·别林斯基

32、要记住,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建树,一定得坚持这样做卡片摘记,一发现有价值的资料,就要如获至宝,准确地摘记下来。天才是就是勤奋,知识在于积累。这样,卡片摘记积累的多了,功到自然成,你就可以在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分类,分析研究,综合利用,创造出自己的作品来。——吴晗

33、谤书盈箧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谢逸

34、勤者读书夜达旦;青藤绕屋花连云。 作者:《对联集锦》

35、读书,可以让我们在这字里行间蕴含了无限的乐趣。读书,可以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了尽情的遨游;读书,可以让我们与高尚的人畅快对谈;读书,它可以陶冶我门的品德、情操,使之高尚……

36、身名不问十年馀,老大谁能更读书。——《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唐·王缙

37、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刘慎虚

38、有阅读能力而不愿读好书的人,和文盲没有两样。 作者:马克·吐温

39、在人类一切健康的消遣中,读书是最高尚的。 ——布里奇斯

4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4.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1、就一百个各种问题读一百本书,不如就一个问题读十本书。

42、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朱熹

43、书籍是幼年人的导师,是老年人的护士。——柯里叶尔

44、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成绩来。

45、高人一等。即使还俗的和尚,凡是勤奋不怠者肯定有所成绩。息迹岩穴,徘徊于山水之间,也有一番精进的功夫要做。——佚名

46、多诈的人藐视学问,愚鲁的人羨慕学问,聪明的人运用学问。

47、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乐府诗集·长歌行》

48、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49、书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佚名

50、知识过于用作装潢是虚伪;完整依学问上的规矩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

51、学问是异样可贵的东西,读书人,从任何源泉接收都不可耻。

52、自己拼命学习的事会变成才能。——维基

53、学习和为本,取次之,行次之,言次之。——曾国藩

54、自古圣人无常师,如果有,那就是书籍。博览群书辅以学思并重、兼收并蓄,皓首穷经自可学究天人、超凡入圣。

55、古往今来多少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56、书读得多而不加思考,你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而思考得越多时,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伏尔泰

57、享受大自然,读书,听音乐,爱戴周围的人

58、读书以为学,缵言以为文,非以夸多而斗靡也。盖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耳。作者:韩愈

59、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60、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61、为乐趣而读书。——毛姆

62、书是随时在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愿,重复这顾问的次数。——海伦凯勒

63、在你阅读的书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拋掉。

64、人家不必论富贵,惟有读书声。——唐寅

65、我们看书,读书,只是为了得到我们想要的。而不是在别人的思维中我们应该学到的。这样的话才是真正的喜欢文字,喜欢书,喜欢这个写书的人!

66、读书是易事,思考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作者:富兰克林

67、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太平者未之有也。

68、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书的影响下,彷佛在火上一样,渐渐溶化。

69、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宋)程颢

70、"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愚。"

71、选择一本好书,就选择了一位挚友。

72、读书就像打开一扇神奇的大门,让你走进无边的宝藏。——作者:冼奇琪

73、韬略终须建新国,奋飞还得读良书。——郭沫若

74、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的回响。——霍姆斯

7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勤学也已。

76、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照旧有的。

77、假如把糊口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池莉

78、至乐莫如念书,至要莫如教子。

79、皇帝重英豪,文章教儿曹。万般皆下品,惟有念书高。——《神童诗·劝学》

80、养子莫徒使;先教勤念书。——《春联集锦》

81、念书之乐乐融融,起并明月霜天高。——宋·朱熹

82、好书如密友,终身不相忘。——英国谚语

83、自家慢诩便便腹,开卷方知未念书。——(清)张月楼

84、人之所以异于禽者,唯志罢了矣!——汪·王夫之

85、学问多深也别满意,纰谬多小也别忽略。(蒙古谚语)

86、念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

87、喜好读书,就能把无聊的时刻酿成喜悦的时刻。 ——[法]孟德斯鸠

88、展开新海光耀的艺术翅膀,托起将来闪耀的灼热向阳。

传承家风家训演讲稿_1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古往今来,有无数思想家从社会稳定、社会发展的高度来探讨、研究家庭问题。历朝历代,都存在着大量社会问题,而其中有不少都是由家庭问题引发的。因此,重视家庭问题、研究家庭问题,事关整个社会的发展稳定。

促进家庭稳定和幸福的因素有许多。其中,家训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家训是中国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方法之一。关于家训的说法很多,有人做过统计和专述,有包括家范、家戒、家教、家规、家法在内不下70种说法,然而其中被使用得最为广泛的还是 “家训”。

家训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家训文化,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衰败期、蜕变期,但不管是在哪一个时期,家训都离不开对子女的教育

中国的家训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家训最早出现,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来体现的。

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西周政权建立以后,遍封功臣,建立诸侯国。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受封于鲁国。由于周公旦要留在京城辅佐侄子周成王,不能就封,就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就封于鲁。伯禽临行之前,“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周公训子,就是父母对子女当面进行训教,这也是一段关于中国家训文化、最早又最可信的记载。

父母对子女面对面的训诫,用文雅的词来说,就是“庭训”。“庭训”典出《论语·季氏》,讲的是孔子当面训诫儿子孔鲤的故事。由此,“趋庭”、“鲤对”、“庭对”也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后来,中国的家训通过书信、训词和遗嘱等形式传递;再后来,家训又通过制定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来体现,形成了家庭内部所有成员的行为准则。

中国的家训文化从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指向。综合起来,它有这么几项基本功能——

一是训导教育子女成人成才。这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前文说到周公戒子、孔子庭训,都体现了这一点。中国的家训文化,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衰败期、蜕变期,但不管是在哪一个时期,家训都离不开对子女的教育。

二是实行家庭的自我控制。任何一个家庭都不是孤立的。它作为社会细胞、社会的基本单位,必须接受来自外在的社会控制。这种社会控制包括法律控制、行政控制、道德控制以及习俗控制。同时,为了维护家庭内部的稳定、调整和处理好家庭内部关系、将子女培养成人,使家庭得以承继和绵延,还必须要有家庭的内在控制及家庭的自我控制。这种自我控制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通过家训(包括家规、家约、家范等),以口头或书面的各种形式来体现,从而起到对子女、对全体家庭成员的教育、引导和约束作用。

三是确立良好的家风。家风是指一个家庭的传统风习,是人们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逐渐形成和世代言传下来的生活作风、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总和。家风的形成,是家庭长辈和主要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诲的结果,而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的联系。隋朝初年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治家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 ”在这里,作者强调了家风引导和家庭中长者、尊者的表率作用的.重要性。在近现代,江南钱姓家族人才辈出,若星汉灿烂。这和其先祖制定的《钱氏家训》并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形成良好的家风是分不开的。

从司马父子到王氏兄弟

孝有大小之分,对父母能养能敬,是一种孝,但只是小孝;自身修行扬名,以彰显父母养育教诲之德,才是大孝。这是中国古代孝道思想的升华,对后世的孝道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

中国古代家训内容广泛,包括伦理道德的要求、文化知识的教育、谋生技能的传授、为人处世的告诫等,几乎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对孩子的伦理道德教育被放在第一位。而孝道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因此,关于孝道的教育,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家训文化成果的重要体现。关于孝道,无论是思想家、帝王、官员以及民间的士绅读书人家庭,在他们的家训实践和家训著作中都有大量体现。

在古代帝王的家训中,对孝道很重视。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对儿子要求严格,尤其重视儿子的慈孝。他曾发表《诸儿令》,说“今寿春、汉中、长安,先欲使一儿各往督领之,欲择慈孝不违吾令,亦未知用谁也。儿虽小时见爱,而长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儿子亦不欲有所私。 ”

清朝入关以后的第二任皇帝康熙对家教一贯重视,后来雍正特将其父在世时对诸皇子的训诫编为《庭训格言》。全书共246条,包括读书、修身、为政、待人、敬老、尽孝等内容。该书有言,“凡人尽孝道,欲得父母之欢心者,不在衣食之奉养也。惟持善心,行合道理,以慰父母而得其欢心,其可谓真孝者矣。 ”该书又提出,“《孝经》一书,曲尽人子事亲之道,为万世人伦之极,诚所谓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推原孔子所以作经之意,盖深望夫后之儒者身体力行,以助宣教化而敦厚风俗。其旨甚远,其功甚宏,学者自当留心诵习,服膺弗失可也。”通过《庭训格言》可以看出,康熙认为“真孝”和行孝道不能停留在书本经义上,而是要“身体力行”、“服膺弗失”。这两点至今仍对孝道文化的传播和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由于是非汉族统治中国,再加之有文字狱等统治手段,在历史的评价上,存在一些非议。但如果用历史的、理性的眼光来看,这三位皇帝并不比历史上任何一个皇帝差,他们开创并形成的康雍乾盛世对中国社会的促进和发展也是不可否认的。其中,康熙、雍正等对皇族家训的重视、对子女行孝尽孝的严格教育和要求所起到的作用都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的。

在古代的名臣将相中,有两个家庭的家训和孝行是很出名且足以垂范后世的。一个是西汉的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另一个是东汉末年的王祥、王览兄弟。

司马迁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作者。他在西汉武帝时任太史令,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一个男子,身受腐刑,这是难以忍受的奇耻大辱。因此,司马迁几次想到***。但他最终还是含垢忍辱地活了下来。为什么?据《汉书·司马迁传》记载,司马迁认为自己之“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这里所说的司马迁的“私心”,正是他遗憾于自己一个最大的心愿尚未完成,那就是父亲司马谈留给他的遗训——必须完成《太史公书》。

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记录了他在父亲病榻前接受遗训的过程,“太史公(司马谈)执迁(司马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司马谈在给儿子司马迁的遗训中,对孝道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即“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这一遗训,对司马迁的日后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王祥和王览,是同父异母兄弟。王祥 (公元185—269年),西晋琅琊(今山东临沂)人,字休徵。汉末,他隐居庐江(治所在今安徽舒城)20余年;后任温县令,累迁大司农、司空、太尉;至晋代魏,官至太保。就是这样一个大官,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大孝子。 “二十四孝”中的“卧冰求鲤”故事说的就是他。王览(公元206—278年),字玄通。《晋书·王祥传》称他“孝友恭恪,名亚于祥”。他对父母笃孝,对兄长恭敬,名声仅次于王祥。最难得的是,他自小就不忍心看到母亲虐待兄长,经常在母亲朱氏责骂加害兄长王祥时挺身而出护着兄长。王览出仕以后,先后任司徒西曹掾、清河太守、太中大夫。西晋武帝司马炎下诏表彰王览曰:“览少笃至行,服仁履义,贞素之操,长而弥固。 ”

王祥在孝道方面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对子女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在他85岁高龄的时候,身染重病,乃“著遗令训子孙”道:“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信、德、孝、悌、让,这就是中国古代家训中著名的“五德”。孝有大小之分,对父母能养能敬,是一种孝,但只是小孝;自身修行扬名,以彰显父母养育教诲之德,才是大孝。王祥家训中的“五德”,尤其“扬名显亲,德之至也”这一训令,显然是继承了汉代司马谈“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孝道思想的又一次升华,对后世的孝道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

至东晋南朝,琅琊王氏成为江南第一著名士族,涌现出很多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诸如东晋名相王导、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等。王氏家族诗书传家,人才辈出,世系绵长,和王祥兄弟以孝悌为本,又以信、德、孝、悌、让“五德”戒子是分不开的。

辩证看待中国孝道文化

辩证地看待和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固然是不应被忽略的必要步骤,但如果凡此种种讨论最后只是得出一个类似 “国人议论未定,孝道仍在滑坡”这样的结论,就颇令人堪忧了孝道文化是中国家训文化的一大亮点,它对于子女的教育、成才,对于家庭成员互尊互爱、和睦,对于优良门风的确立、传承,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它在经典著作及其流转中有哪些体现呢?

比如,中国儒家经典之一的《孝经》。其作者经学者专家长期反复考证,基本确立为孔子的嫡孙孔?所撰。孔?虽然受教于曾参,但他的孝道思想的形成,不能说不受到祖父孔子、父亲孔鲤的直接耳提面命的教育与影响。

又如,隋唐五代是中国古代家训文化的成熟时期。其标志就是出现了由颜之推撰写的中国第一部专门的、成本的、完整的家训著作 《颜氏家训》。它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到了宋元明清,家训文化进入繁荣时期,先后出现了北宋司马光的 《家范》、南宋袁采的 《袁氏世范》等。这些专门的、成本的家训,内容涉及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总体而言,孝道都在这些家训著作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颜之推在 《颜氏家训·教子》中说: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颜氏家训·勉学》中有言, “孝为百行之首,犹须学以修饰之,况余事乎!”司马光在 《家范》中则说, “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 (指婆婆)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袁采在 《袁氏世范·睦亲》中提出,“为人父者,能以他人之不肖子喻己子,为人子者,能以他人之不贤父喻己父,则父慈而子愈孝,子孝而父益慈,无偏胜之患矣”。又说,“人之孝行,根于诚笃,虽繁文末节不至,亦可以动天地、感鬼神”。

在以上这些关于 “孝道”的论述中,有一点很值得重视,那就是,他们都认为孝道是父母和子女双方的事情,而不是做子女的单方面地行孝。中国 “孝道”大都强调了父子间双向的良性互动,盖因有此双向互动,父慈才能子孝,子孝而父益慈。这里面讲究父母对子女的严格要求,强调父母长辈在孝道文化中必须以身作则,按父母的角色规范在家庭生活中为子女树立榜样,如前文所引 《颜氏家训》中的 “父母威严而有慈”所示,这句话将 “威严”与 “有慈”并立。换言之,其所讲的父母对孩子的威严和慈爱从来不是对立的,而是互为一体的。这样的家训,这样的孝道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是值得提倡的。

无可否认,在中国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无论是在统治阶层还是在民间,都出现过提倡孝道过头、使孝道文化呈现出其消极一面的情况。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在一定时期对中国孝道文化进行批判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正如对孝道文化的倡导有时会过头一样,我们对孝道文化的几次猛烈批判也早已被历史证明是过头了。过头到现在我们要 “挽狂澜于既倒”,重建孝道文化在今日几乎已成相当艰难之事。如今,在父母膝下尽孝几成渴盼而不可及之事,以至于 “常回家看看”到了要入法的地步。而用法律来约束本应归于伦理道德范畴的孝道究竟是否合适,是值得讨论的。

《诗经·大雅·既醉》有言, “威仪孔时,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这是一句将孝子和家族的幸福美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祝愿之辞。但这只是一句祝愿吗?历史已一次又一次证明,在中国,孝道文化是检验和测量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试金石,孝悌也是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的基础。只要人类存在一天,家庭和社会对孝道文化的提倡就不该须臾离开。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至今我们还在要不要继承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这个问题上争论不休;还在衡量中国古代的孝道文化里,究竟是积极因素多一点,还是消极因素多一点。辩证地看待和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固然是不应被忽略的必要步骤,但如果凡此种种讨论最后只是得出一个类似“国人议论未定,孝道仍在滑坡”这样的结论,就颇令人堪忧了。在提倡和践行孝道文化这个问题上,我们千万不要再出现反复和折腾了。“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若果真如此,实属中华民族之大幸也!

从中华民族孝道文化的式微以及当下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家庭伦理困境,我们不能不看到,中国历史上的家训文化对家庭建设是有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的。中国家训文化的起源虽然很古老,但中国家训这一形式及其所能承载、体现的功能并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它对我们今天的家庭建设依然可以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教育作用。与时俱进地介绍并继承中国家训文化及其优良传统,该是新时期家庭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传承家风家训演讲稿_2

关于勤奋成才的

1. 勤攻吾之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

2. 功难成而易毁。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尚书工部郎中充天章阁特制许公墓志铭》

3. 天才出于勤奋。前苏联作家 高尔基

4. 躁则妄,惰则废。北宋文学家 苏轼 《凤鸣驿记》

5. 称赞削弱了勤勉。 英国作家 塞缪尔·约翰逊

6. 勤奋是好运之母。美国实业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和外交家 富兰克林

7. 勤奋就是成功之母。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 茅以升

8. 天才是勤奋造就的。古罗马哲学家 考利 《考利奥族》

9. 天才绝不应鄙视勤奋。法国女作家 史达尔夫人

10.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东汉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文学家 张衡

关于勤奋成才的名言【精选篇】

1.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陈遇

2.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佚名

3. 千淘万浪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刘禹锡

4. 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爱因斯坦

5. 常用的钥匙最光亮。——英国谚语

6. 闲暇是霓裳,不宜常穿用。——阿农

7. 金钱宝贵,生命更宝贵,时间最宝贵。——苏活诺夫

8.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9. 天才就是这样,终身劳动,便成天才。——门捷列夫

10. 奋斗这一件事是自有人类以来天天不息的。——孙中山

11. 早晨要撒你种,晚上也不要歇你手。——旧约全书·付道书

12. 才能的火花,常常在勤奋的磨石上迸发。——威廉·李卜克内西

13.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况

14.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爱迪生

15. 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

16.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董仲舒

17. 越工作越能工作,越忙碌越能发明出闲暇。——佚名

18.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真心英雄

19.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20.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关于勤奋成才的名言【热门篇】

1.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尚书》

2. 夙兴夜寐,无一日之懈。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 《上皇帝万言书》

3. 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来。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冯梦龙 《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

4. 乃知事贵奋,形势非所拘。 明末清初书画家、文学家 归庄

5. 凡事勤则易,凡事惰则难。美国实业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和外交家 富兰克林

6. 工作勤奋是最值得崇拜的。苏格兰作家、历史学家 托·卡莱尔 《致妻子的`信》

7. 勤则兴,懒则败,一字之理。清朝军事家、政治家 曾国藩

8. “将来”属于那些勤勉的人。法国思想家,法学家 孟德斯鸠

9. 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中国数学家 华罗庚

10.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中国数学家 华罗庚

11. 天才不是别的,而是辛劳和勤奋。英国画家、雕塑家 威·霍格思

12.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苏格兰作家、历史学家 托·卡莱尔

13. 藜羹麦饭冷不尝,要足平生五车读。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读书》

14.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唐代文学家 韩愈

15.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晚清官员,民族英雄 林则徐

16.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唐代诗人 杜甫

17. 传家万世皆宜勤;教子千方首为德。《格言

18. 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 《省世格言》

19. 勤奋是财富的右手,节俭是它的左手。

20.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

21. 勤奋是时间的主人,怠惰是时间的奴隶。

22. 努力学习,勤奋工作,让青春更加光彩。 王光美

23. 才能的火花,常常在勤奋的磨石上迸发。德国工人运动活动家 威廉·李卜克内西

24. 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 茅以升

25. 什么是天才!我想,天才就是勤奋的结果。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郭沫若

26. 财从勤中得富由俭里来。稳健跨出下一步。台湾长鸿益集团厂训

27. 天才与凡人只有一步之隔,这一步就是勤奋。

28. 人生在勤,勤则不匮;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元代学者 许名奎 《劝忍百箴》

29. 勤奋是智慧的双胞胎,懒惰是愚蠢的亲兄弟。

30. 科学的未来只能属于勤奋而谦虚的年轻一代!俄国生理学家 巴甫洛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