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佛陀格言无常是一种常态 正文

佛陀格言无常是一种常态

时间:2025-05-02 00:23:39

1、不可说。

2、一切皆为虚幻。

3、真心是菩萨净土。

4、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5、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6、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7、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8、自性发时,业识来空。

9、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10、但契本心,不用求法。

11、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12、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13、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

14、不住一切处心即是佛心。

15、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

16、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缚。

17、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18、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

19、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20、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21、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22、自见性者一切业障刹那灭却。

23、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24、一念离真,皆为妄想。佛经名言

25、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26、无明不过是本性中缘起之幻相。

27、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28、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29、佛本是心自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30、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31、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32、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学佛。

33、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34、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35、智者任物不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

36、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37、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38、本净明心非别处,惟在众生妄心中。

39、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40、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缘到处闲。

41、梦中冥冥有乐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42、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43、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44、求趣无上菩提者,要净自心,福田方净。

45、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

46、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47、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48、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

49、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50、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51、一切法相本为缘生,缘生之法,当体即空。

52、却物为上逐物为下,此乃是学道省力工夫。

53、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54、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55、但于一切一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

56、佛法在日用处,吃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

57、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58、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

59、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孝顺。二、行善。

60、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61、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62、无量善事,菩提道业,因一事增,谓不放逸。

63、以精进力,身无疾病,一切怨害,慈心相同。

64、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65、平安是幸,知足是福,清心是禄,寡欲是寿。

66、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法,总在心源。

67、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68、邪正烦恼,同一性空,分别假相,妙心现影。

69、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故。

70、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71、现定见闻觉知是法,法离见闻觉知,非达法也。

72、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73、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着。

74、若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75、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76、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来即非,盖生即无生也。

77、菩萨心无取舍,如大月轮,圆满寂静,即是涅盘。

78、做工夫全仗精进之力,真正办道人,无剪爪之工。

79、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

80、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81、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82、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83、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练;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84、佛祖奚以异于人,而所以异于人者,能自护心念耳。

85、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是自己的修养不够。

86、菩提本自性,性净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

87、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88、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89、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90、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91、择善人而交,择善书而读,择善言而听,择善行而从。

92、赤肉团上,人人古佛家风。毗卢顶门,处处祖师巴鼻。

93、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94、向外驰求,不知摄心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

95、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96、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97、但能无心,便是究竟。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98、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99、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100、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101、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102、依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之本本乎无住,若能彻住则万法一如。

103、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104、一切如来本起因底,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105、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106、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107、道人非同善人,如鹤立鸡群,劲挺自持,不顺人情,超群脱俗。

108、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109、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110、修行要使妄相由多而少,由强而弱。定功由暂而久,由脆而坚。

111、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112、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113、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114、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115、能常省察,则一句亦有余,不能省察,纵将一大藏经用完也无用处。

116、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117、把自己的欲望降到最低点,把自己的理性升华到最高点,就是圣人。

118、如是静虑,一切有情,发心非难,常时不懈,能成就者,是则为难。

119、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

120、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121、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122、发菩提心者,非为己利,原为尽十方遍法界,一切极苦有情之所依怙。

123、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124、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125、不自重者,取辱。不自长者,取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足者,博闻。

126、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127、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回光自照看,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128、做工夫不但不起凡情,亦不起圣解,所谓行起解绝,不令知解才绕心中。

129、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

130、存平等心,行方便事,则天下无事。怀慈悲心,做慈悲事,则心中太平。

131、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132、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133、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134、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135、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136、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137、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138、佛法无多子,长远心难得,学道如初心,作佛也有余,始终总不变,真是大丈夫。

139、次于自身善起防护,不应放逸,于刹那中有少动念,应当观察,以正智钩制令正住。

140、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141、妄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久纯熟,自然妄念不起。

142、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在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143、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平稳。

144、信得心及,见得性彻于日用中无丝毫透漏,全世法即佛法,全佛法即世法,平等一如。

145、须交有道之人,莫结无义之友。饮清静之茶,莫贪花色之酒。开方便之门,闲是非之口。

146、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劳更觅佛,倘于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会,则堕在骨董袋中。

147、你永远都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148、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149、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150、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151、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152、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153、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154、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此乃万世传家之宝训也。

155、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

156、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

题目:《心经》解说

讲次:第三讲

日期:2007年10月08日

初校:2007年10月08日

主讲:释慧祥

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祈愿“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回向:佛弟子(自己名)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回向之福,发愿令佛弟子(自己的名字),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三称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三称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三称

称念并回向毕者,请放掌!

众佛友!

在第二讲中,我已经用白话将心经解说一遍。现在我要依经文来逐句说明。

如果有哪位佛友!上次没有上到课的人,。

众佛友!

学经者当知道,佛陀说法,是为了解决问题,令问题不再产生。

正所谓:“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因此,我们在学习佛陀的教法(佛法)之时,要了解佛陀所说法的重点是要解决什么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心要”。

众佛友!

例如:学武功时,也是如此,当师傅在教徒弟“武功招式”之时,徒弟要去体会这一招式是要做什么用的。是用来进攻的呢?还是用来防守的呢?

又这徒弟还要深入知道这一招式,如果是进攻是攻击对方的什么部位。如果是防守是防对方的什么样的攻击。

又这徒弟还要深入知道这一招式,如果是属于攻守合一的,他还得知道哪一手是攻?哪一手是防?哪一脚是攻?哪一脚是防?

如此,才能在应敌之时,所学的招式,才能变为有用的攻守利器。

不然,只是运动运动,而不算是武功了!

而这种学武功时,知道每一种招式,是做什么用。就叫“心法”。

又学武功时,能深入知道每一种招式,如何巧妙变化的运用。就叫“深入心法”。

众佛友!

现在就以学武功为比喻来说明学佛法也是如此的。

什么是佛陀的教法的心法呢?

就是我们要知道佛陀所教的法的每一个法是做什么用的,要知道如何巧妙的变化运用。

众佛友!佛陀所教的'教法,共分四大类:

即“四种悉檀”:一者各各为人悉檀。二者对治悉檀。三者世界悉檀。四者第一义悉檀。

悉檀,梵语 siddhanta ,宗旨目的。

也就是说:

佛陀所说的一切教法,依其不同的宗旨目的来分,可以分为四类。

一、个别指导(各各为人悉檀):其教法,是为了针对当事人而施设的,只适合当事人来运用。

例如:周利槃陀伽,是属于很特别的弟子,所以佛陀特别为他施设适用于周利槃陀伽个人适用的教法。

又例如:佛陀的亲弟弟难陀,是唯一佛陀强迫令其出家的。

这些属于只针对该众生的特殊情况而施设的教法,只适用于当时个人的状况。而不属于可以常态使用的教法。就叫“个别指导”(各各为人悉檀)。

二、针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教法(对治悉檀):其教法,是为了针对问题而施设的,只要有相同的问题的人,就可以运用这个教法来解决问题。

例如:佛陀教不净观对治贪欲,教数息观对治散乱,教缘起观对治愚痴,教界分别观对治我执,教念佛观对治恐怖…如此林林总总。都是属于对治悉檀。

三、创造世界创造境界的教法(世界悉檀):佛陀的教法是针对为了成就某种境界或投生某种世界而施设的教法。

例如:佛陀教观无量寿佛经就是在教韦提希夫人往生净土的法门。

只要有相同愿望,相同目标的人,就可以学习这个教法。

四、指示永恒的现象真理(第一义悉檀):佛陀针对诸法实相来说明,开示永恒的真理来让我们知道。这是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每个人都应觉悟的。

例如:佛陀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就是在教诸法实相,所以称为“法印”。

我们每个人,都应知道,每个人都应觉悟。

而属于“第一义悉檀”的教法,是不论我们觉悟不觉悟,懂不懂,修不修。其道理都是如此的,其现象也都是如此的。也就是永远“诸行是无常”、“诸法是无我”,只有“涅槃是寂静”。

所以对第一义悉檀的教法,我们无需“修”,而需“悟(照见)”。

众佛友!

当知“第一义悉檀”才是佛陀教导的真正“心法”。而其它的“各各为人悉檀”“对治悉檀”“世界悉檀”都只是“招式”。

也就是说:佛陀教导我们“各各为人悉檀”“对治悉檀”“世界悉檀”都是为了帮助我们去了解“第一义悉檀”。

如《大智度论》载:“复次佛欲说第一义悉檀相故。说是般若波罗蜜经。”(CBETA, T25, no. 1509, p. 59, b17~18)

众佛友!

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载,佛说:“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当我们在为人演说佛法时,最后一定要会归“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的“第一义悉檀”的教法。

也就是教导众生永远可以依靠的永恒的真理。

如果我们所教的不属于永远可以依靠的永恒的真理。而是无常变化的,暂时可以用用的种种变化相,那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现在,我们要深入探讨《心经》,所以在体会《心经》的教法中的任何教法之时,请大家还要会归“永恒的真理”来体会。才能真的学到“心”经。

现在要开始说明《心经》。

【经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释经】

当观世音自在菩萨,修行更深入运用“事先知道以便安全有效无后患地渡过生死河岸”的法门时,如实观照,并知见到对五蕴(色身、感觉情绪、心中影音、审虑决定、认识观念)的发展习惯皆是要朝向“令苦厄空虚”之下来发展,因此能度过这一切的苦难困厄。

【说明】

一、问:为什么将“观自在菩萨”说成“观世音自在菩萨”呢?

答:观自在菩萨,梵名 Avalokitesvara,或译为:光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观世自在菩萨、观世音自在菩萨、现音声菩萨、窥音菩萨。略称观音菩萨。

依玄奘大师的翻译习惯,都是将 Avalokitesvara 译为“观自在菩萨”。

而我取其圆满的意思,所以依古译经师的“观世音自在菩萨”为白话说明。令众生了解Avalokitesvara本具二义。一、观世音,二、观自在。

二、问:为什么此 Avalokitesvara 菩萨,有时名“观世音”呢?

答:《妙法莲华经》“无尽意菩萨…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三、问:又为什幺此 Avalokitesvara 菩萨,有时名“观自在”呢?

答:《佛说大方广曼殊室利经》载:“尔时世尊。复遍观察净居天宫。告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愍念多众生故。住陀罗尼形。而为众生演说安立。劝进随喜解其理趣。为修行者开示法要及诸护摩。善巧方便能获无上正等菩提。及获二乘人天之果。以清净身能为众生作诸佛事。示现佛身。安立寂静无住涅槃。若有众生应以摩酰首罗身得度者。即现摩酰首罗身。为彼众生演陀罗尼秘密之法。乃至应以帝释之身。迦楼罗身紧那罗身。摩呼罗伽悉地明仙。日月星宿童男童女种种之身。乃至异类二足四足多足无足。有情无情三界之身而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演说。以是义故名观自在。”

众佛友!

从这儿,我们就知道,为什么叫“观世音菩萨”呢?是因为此菩萨是“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又我们也知道为什么叫“观自在菩萨”呢?是因为此菩萨是“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为之说法”,所以可以自在感应众生的需要而现身,所以名为“观自在”。

四、问:什么叫“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呢?难道还有“浅般若波罗蜜多”吗?

答:“般若波罗蜜多”本来就是甚深之法,没有“浅般若波罗蜜多”。但是因为可以一直深入再深入的运用,所以说为“行深”也就是深入而行。

五、问:是否有哪一部经的经文,有说明到“般若波罗蜜多”有深入运用的不同吗?

答:有。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载,佛陀在说明六度时,当说明“般若”一项时,说道:“出家菩萨处于空闲。亲近供养诸佛菩萨一切智者。常乐听闻甚深妙法。心生渴仰恒无厌足。善能分别二谛真理。断除二障通达五明。说诸法要能决众疑。以是因缘即得名为‘般若波罗蜜\\\\\’。

为求半偈弃舍身命。不惮众苦志求菩提。即得成就’亲近波罗蜜\\\\\’。

于大会中为人说法。于深妙义无所秘惜。能令发起大菩提心。于菩萨行得不退转。常能观察我身兰若及菩提心真实法身。如是四种无有差别。如是如是观妙理故。即得名为‘真实波罗蜜\\\\\’。

善男子。是名出家菩萨成就般若波罗蜜多。”

众佛友!从这经文我们就知道,要成就“般若波罗蜜多”是有所谓的深入的。

当“般若波罗蜜多”再深入运用,将一切身心都是用来志求无上菩提时,这时般若波罗蜜多,就进升为“亲近波罗蜜多”,意思就是更接近无上菩提。

又当“般若波罗蜜多”再深入运用,来教导一切众生也发菩提心,并深入观照一切妙理(第一义悉檀)。这时“般若波罗蜜多”又进升为“真实波罗蜜多”。

而当能如此层层深入而都能运用时,才名为“成就般若波罗蜜多”。

众佛友!

如此,可知此般若法门是有所谓的“深入运用(行深)”的。

六、问:在《心经》的经文中,有说明到如何“行深”的经文吗?

答:有。

如:揭谛(运用吧!)揭谛(运用吧)波罗揭谛(运用此法门来度过生死河岸吧!)。就是属于“般若波罗蜜多”。

波罗僧揭谛(带领着大众运用此法门来度过生死的河岸吧!)。就是属于“真实波罗蜜多”。

菩提萨婆诃(请回向成就无上菩提)。就是属于“亲近波罗蜜多”。

可见,此心经的教法,还是有教我们要层层深入运用。所以名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众佛友!因为我要开会的关系,现在只能说明到此。

祝大家深入般若有效运用。

作业:

一、写心得报告。

二、说明“四悉檀”。

三、说明“般若波罗蜜多”如何行深。

下课!

世间一切人、事、物,无一不是在刹那刹那生灭变化当中。

昔日,佛陀在舍卫国时,有一位年近八十岁的婆罗门,他虽家财万贯,却顽固闇昧,悭贪成性,不肯布施,难以教化,既不知道德规范,也不解无常之理,每天忙于谋求家计,更热衷于建造舒适的房屋。他的房子一间又一间地盖了起来,除了前厅、后堂、凉台、温室,还有厅堂两侧的厢房等十馀间。现在,还在加紧赶工盖着后方的厅堂。

一日,佛陀观察到这位老婆罗门寿命将尽,而他对此事却毫无所知,仍旧疲于奔命的建造房舍,而让自己精疲力竭,实在非常可怜。佛陀慈悲,想要度化这位老婆罗门,便带着阿难尊者来到婆罗门家,慰问老婆罗门说:「你每日亲自监工建造房舍,真是辛苦!你家的厅堂已经这么多了,为什么还要盖房子呢?」婆罗门回答:「这些房间各有用处,前厅是用来接待客人的,后堂是我们自己住的,东西两侧的厢房可以安置我的孩子、财物和仆人。夏天太热时,可以到凉台乘凉;冬天太冷时,就进到温室保暖。」

佛陀又说:「我有一个偈子,对你生命有所帮助,想要送给你,你是否有空和我坐下来谈谈?」婆罗门回答:「世尊,很抱歉!我现在急着盖新房子,实在没有时间听法,等以后有因缘再去向您请法!至于,您说要送我的偈子,就请您直说。」

于是佛陀便说了以下的.偈语:

「有子有财,愚惟汲汲;

我且非我,何忧子财?

暑当止此,寒当止此,

愚多预虑,莫知来变;

愚蒙愚极,自谓我智;

愚而胜智,是谓极愚。」

婆罗门无心听偈子,便说:「世尊,您所讲的这个道理实在很好!可惜我现在真的很忙,等以后再谈吧!」世尊见无缘度化便离去。婆罗门又继续去监工盖房子,正当他指导如何上屋樑时,竟被掉落下来的樑木打中头部,当场死亡。婆罗门全家哀痛啼哭,惊动了附近邻居。

这件事,在佛陀尚未走远就发生了,路上数十位梵志见到佛陀,上前问佛:「请问您从哪裡来?」佛陀回答:「我刚从那位往生的老婆罗门家离开,我曾数次为他说法,可惜他心中只想盖房子,不信佛说的话,不知无常的道理。结果,今天仍无法逃避无常生死的到来。」佛陀藉此因缘对梵志们宣说偈子中的真理,梵志们闻法欢喜,即得道迹。

世尊进一步为梵志们开示:

「愚闇昏昧的人亲近智者,如同以水瓢尝味,如果不能亲身去体会,就像水瓢在美味的羮汤中浸泡许久,仍然无法知道羮汤的味道。

开朗明达的人亲近智者,如同以舌尝味,虽然只是很短的时间,也能够马上知道食物的味道。

愚人的所作所为,多为自己招来祸患。只知一意孤行去作恶,自然会引来重大的灾祸。

对于不善的恶行,所引发的祸端,事发后再悔不当初,也只能痛哭流涕。应当如实认知,所有的果报都是自己过去的业习所招感!」

梵志们听完佛的开示,更加坚实笃信,向佛顶礼,欢喜奉行。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经卷第二·愚闇品第十三》

省思

《无常经》云:「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世间一切人、事、物,无一不是在刹那刹那生灭变化当中。人生几何?若不明白「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之理,终日只在「财、色、名、食、睡」中汲汲营求,当无常忽尔到来,只能随业受报,流转生死苦海。人命在呼吸间,常将生死挂心头,懂得看破、放下,不被五欲所牵,能通达因缘果报、缘起性空的真谛,把握每个当下因缘,修福修慧,精进不懈,方有「了生脱死,自在解脱」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