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
如第1段,详细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接着具体描写了马克思逝世时从容安详的神态:“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第2段用议论的方式阐述马克思的逝世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巨大损失。
第1段的叙述和描写是为下面的议论服务的,第2段的议论是在第1段的叙述、描写基础上进行的。叙述、描写、议论的综合运用,使演讲一开始就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无比悲痛的感情,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感染和震撼。对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多用叙述方式;对马克思的各种贡献、发现的阐述和评价,采用议论方式;而在叙述和议论之中,又运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抒发了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的真挚感情。叙述可以记清事实,议论可以阐明观点,抒情可以吐露情怀,三者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使演讲词的观点和材料高度统一,而且会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2)语言上生动凝练,内涵丰富。
本文是恩格斯对马克思一生伟大功绩的高度概括,高屋建瓴而又充满感情。体现在语言上,文章用词准确,生动凝练,内涵丰富。如开头一句,“还不到两分钟”写出了恩格斯未能在马克思生前与他见最后一面的极大遗憾;“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委婉地写出了马克思的逝世;“永远地睡着了”既是对上文委婉含蓄的解释、说明,更是作者感情上的递进、加深,倾注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的`无限痛惜、深切怀念之情。
如第3段阐述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用语:“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中的“繁芜丛杂”和“掩盖”。“繁芜丛杂”的本义是丛生的杂草多而乱,这里比喻以前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对人类历史的解释,谬误百出,模糊杂乱,贴切、准确,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易于理解。此类例子在文中随处可见。
教学目标:
理解本文逻辑严密的结构特点,联系语境,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学习马克思为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课文结构,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难点: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文章丰富的情感内涵
一、导入:
曾经有一个女儿问她的父亲:“您的
父亲的回答是“思考一切”
这位以“思考一切”为座右铭的父亲就是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被誉为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的马克思
他的一生,一直在思考他遇到的一切问题,为人类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直到他逝世,才停止思考在向这位伟人告别时,他亲密的战友恩格斯发表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二、教学过程:
1、从题目“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们可以知道,这不是一般的演讲辞,这是一篇——
明确:悼词
2、悼词是演讲辞的一种,是在追悼会上发表的对死者表示哀悼的文章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来一篇悼词,面对一个曾经和我朝夕相处却先我们而去的人,他永远告别了人间,我们在悼词里说些什么比较合适呢?
明确:该说一些法子内心的话,表示哀思和悼念
(引导:哀思之情如何表达?难道一篇悼词,仅仅是表达哀思、悼念吗?)
追忆、回忆他的一生,在追忆和回顾中表达深深的哀悼,这样才不会空洞
(引导:一个人一生中做过很多事,说过很多话,人生漫长啊,不可能一一记录我们在写作时该如何处理呢?)
着重讲一些最主要的,一生中的主要事迹,主要成就、功绩、贡献等
3、我们对悼词有了一定的了解,再思考一下一篇悼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悲痛、惋惜、爱戴、崇敬
下面我们带着对悼词的了解和感情来听一下课文录音,同时找出这篇悼词的中心段落
明确:中心段落是文章的第2段从“这个人的逝世”到“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齐读)
为什么认为这一段是中心段呢?
这一段对马克思一生巨大贡献及他对于整个世界的重要意义的总概括
那么这两段哪一句是中心句,为什么?
明确:前一句因为“对于……对于……”下文着重在讲损失
后一句为补充“不久”和“空白”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强调损失的“不可估量”
那么,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有哪些?
明确:1)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2)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
——剩余价值
3)“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其他领域的发现
(引导:还有没有其他贡献,是不是马克思最主要的贡献,那么是为什么?)
明确:作为科学家,思想家,就是这样,但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那么,作为革命家,马克思对革命作出了哪些贡献?
明确: 进行革命实践
宣传(办报,著书)
参加各地的组织
创立国际工人协会
作者除了追忆马克思的伟大功绩之外,还追忆了什么?
引导:阅读第8段
引导:马克思作出了这么多贡献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遭到各国政府的驱逐,资产者的诽谤、诅咒
引导:对自己的这些遭遇是如何看待的?
“毫不在意,把它们当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
不在乎他人的态度 开阔的胸襟,博大的胸怀 高尚的品质
这段还有哪些句子是表现马克思的品质?
“他可能有过很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表现马克思的光明磊落
拥有莫大英明和宏伟事业的马克思逝世了,作为他的密友,恩格斯的感情是怎样的?
悲痛、哀悼、惋惜、遗憾
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呢?(集体朗读第一段,讨论)
a、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不忍心、不愿意说,这叫讳饰(不直接说出本意,而是用含蓄,委婉的语言把本意暗示出来)
B.“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
马克思逝世的具体时间,强调这个时刻非常重要,这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的时刻,突出了马克思逝世对整个世界有非同寻常的影响
C、“让他一个人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
“两分钟”突出事情来临的意外(突然)
“还”字流露出未能在马克思临终前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
马克思在人们的惋惜中去世了,但是他的英名和事业却留了下来如果这是一个墓碑,上方该写上什么字?(永垂不朽)
三、课外延伸阅读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任何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四、课后作业
1、完成《导学与测试》练习
2、结合课后练习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板书: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练习。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①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②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③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④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⑤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⑥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1、①—⑥的文字是一个由多重复句构成的宾语,对其第一个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
2、“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从冒号后的文字来看,这个“规律”是什么?
3、第一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论证方法,意在说明:
4、第二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论证方法,意在说明:
5、第三段文字,恩格斯从马克思研究的和上,热情赞扬了马克思的辉煌成就。
6、第三段文字不能删去的原因是什么?
(八)1、D2、人们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是基础,在此基础上精神才能得到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类比、马克思的发现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4、对比、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的伟大意义
5、广度、深度
6、因为第三段文字阐述了马克思所有发现的共同特点,使我们对马克思有更全面的认识,说明马克思把自己献给了科学事业,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两大发现的极度颂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