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马,恩)
2. 物质是从各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马,恩)
3. 运动应当从它得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马,恩)
4. 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得反映特性。(列宁)
5. 观念得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载人脑中改造过得物质的东西而已。(马,恩)
6. 人得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列宁)
7. 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斯大林)
8.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马,恩)
9. 头脑的辨证法只是观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的运动形式的反映。(马,恩)
10. 所谓客观辨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的,而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辨证的思维,不过实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运动的反映而已。(马,恩)
11. 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列宁)
12. 辩证法堆观存事物作肯定的同时包含对观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观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马,恩)
13. 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马,恩)
14.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马,恩)
15. 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性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马,恩)
16. 本质在表现出来;现象是本质的。(列宁)
17. 假象的东西是本质的一个规定,本质的一个方面,本质的一个环节。(列宁)
18.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那种需要酒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马,恩)
19.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列宁)
20.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就会变成物质力量。(马,恩)
1、经济活动的完全集中管理这一观念,仍然使大多数人感到胆寒,这不仅是由于这项任务存在着极大的困难,而更多地是由于每一件事都要由一个独一无二的中心来加以指导的观念所引起的恐惧。
2、在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残酷剥削中,从来没有哪种剥削比一个较不幸的生产者集团中的成员从一个基础稳固的集团那里受到的剥削更恶劣、更残酷的了,而这是对竞争进行"调节"所造成的。很少有什么口号比"稳定"特定价格(或工资)的理想为害更大了,因它在稳定一部分人的收入的同时,却使其余的人的地位越来越不稳定。
3、在一个政府是唯一的雇主的国家里,反抗就等于慢慢地饿死。 "不劳动者不得食"这个旧的原则,已由"不服从者不得食"这个新的原则所代替。
4、经济价值对于我们之所以没有许多东西那么重要,正是由于在经济事务上,我们能够自由决定什么对我们比较重要,什么对我们比较次要的缘故。或者我们也许可以这样说,是由于在现在的社会中,必须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经济问题的,乃是我们自已。
5、在竞争的社会里,穷人的机会比富人的机会所受到的限制要多得多,这一事实丝毫也不影响另一事实的存在,那就是在这种社会里的穷人比在另一不同类型的社会里拥有很大的物质享受的人要自由得多。
6、在一个有计划的社会中,当局所掌握的对所有消费的控制权的根源,就是它对于生产的控制。
7、私有财产制度是给人以有限的自由与平等的主要因素之一,而马克思则希望通过消除这个制度来给与人们以无限的自由与平等。奇怪得很,马克思是第一个看到这一点的。是他告诉我们:回顾以往,私人资本主义连同其自由市场的发展成了我们一切民主自由的发展的先决条件。他从未想到,向前瞻望,如果是他所说的那样,那些其它的自由,恐怕就会随着自由市场的取消而消逝。
8、那些最早把儿童纳入政治组织中去,以保证他们长大成为优秀的无产者的,不是法西斯主义者,而是社会主义者。那些首先想到在党的俱乐部里把运动和竞技、足球和徒步旅行组织起来,以便其成员不妥其它观点传染的,不是法西斯主义者,而是社会主义者。那些首先主张应以敬礼的方法和称呼的形式来使党员区别于其他人的,不是法西斯主义者,而是社会主义者。那些通过人们的"小组"的组织和手段来经常地监督私人生活,创造了极权主义政党原型的.人们,也就是他们。"法西斯少年组织"和"希特勒青年团""意大利职工业余活动组织"和"德国群众业余活动组织"、政治的制服和党的军事化编制,都不过是社会主义者原已有过的制度和模仿而已。
9、从纯粹的并且真心真意的理想家到狂热者往往只不过一步之遥。虽然失望的专家的激愤强有力地推动了对计划的要求,但如果让世界上每一方面最著名的专家毫无阻碍地去实现他们的理想的话,那将再没有比这个更难忍受和更不合理的世界了。
10、我们认为我们个人排列各种价值的顺序不仅是个人的排列顺序,而是在有理性的人们的自由讨论中,我们会使别人相信我们的顺序是正确的。
11、我们已经见到了,各种经济现象之间密切的相互依存使我们不容易使计划恰好停止在我们所希望的限度内,并且市场的自由活动所受的阻碍一旦超过了一定的程度,计划者就被迫将管制范围加以扩展,直到它变得无所不包为止。
12、知识不能够创造新的伦理价值标准,无论多大的学问,也不会使人们对有意识地调整一切社会关系所引起的道德问题,持相同意见。
13、某些产业或活动基本上是由少数民族来从事的,因此,许多表面上针对一个产业或一个职业阶层的措施实际上是指向一个少数民族的。这一切极其充分地向所有那些希望了解计划怎样在实际中造成政治后果的人证实了,像"由政府控制产业发展"这种表面上无关痛痒的原则,会为那种歧视和压迫政策提供几乎无限的可能性。
14、经济变化往往只能影响我们的需求的边缘或"边际"。有许多事情远比经济上的得失可能影响到的事情来得重要,对于我们来说,它们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受经济波动影响的生活上的舒适品,甚至超过许多生活必需品。和它们相比,"肮脏的金钱",也就是我们在经济上是否拮据一些或是否宽裕一些的问题,似乎没有多大重要性。
15、过去50年中垄断组织不断发展,竞争法则的领域愈来愈受限制,这个历史事实当然是无可争辩的——虽然这种现象的程度常常被大大地夸张了。重要的问题是,这一发展是技术进步的必然后果,还是大多数国家所遵循的政策的后果。我们不久就会看到,这种发展的实际历史强有力地使人想到后者。但我们必须首先考虑一下,现代技术的这种发展在多大程度上使广泛领域中垄断的发展不可避免。
16、大企业的高效率并未得到证明。被认为是破坏竞争的那种有利条件,在许多领域内并未显示出来,大规模的经济,在它们存在的地方也并不一定产生垄断……对效率来说最合适的一种或几种规模,可能在大部分供给量受这种控制的支配以前很久就达到了。大规模生产的有利条件必定不可避免地导致竞争的消灭这个结论是不能接受的。并且,应当注意,垄断的形成常常是规模大成本低以外种种因素的结果。它通过互相串通的协定而形成并为公开的政策所促进。当这些协定失效和当这些政策扭转过来时,竞争的条件是能够恢复的。
17、在社会演进中,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避免的,使其成为不可避免的是思想。
18、人们往往说,没有经济自由的政治自由是没有意义的。这当然很对,但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和我们的计划者使用这句话的意思几乎相反。作为任何其它自由前提的经济自由,不能是那种社会主义者允诺给我们的、免于经济劳心的自由,也不可能是只能通过同时解决个人选择的必要性和权力才能获得的自由;经济自由必须是我们经济活动的自由,这种自由,因其具有选择的权利,不可避免地也带来那种权利的风险和责任。
19、对财富生产的控制,就是对人类生活本身的控制。
20、竞争经济的最后手段是诉诸法警,而计划经济的最后制裁则诉诸绞刑官,这句话说得很好。
21、在竞争中,在决定不同的人的命运方面,机会与幸运常常是和技能与先见同样重要的。
22、社会主义所允诺的不是绝对的平等,而是一种更加公平、更加平等的分配。人们认真想要达到的唯一目标,并不是绝对意义的平等,而只是"较大的平等"而已。
23、竞争和集中管理二者如果是不完全的,都将成为拙劣的和无效率的工具,它们是用来解决同一问题的只能任择其一的原则,把两者混合起来就意味着哪一个也不能真正地起作用,其结果反而比始终只凭借二者之一的情况还要糟些。或者换一种说法:计划与竞争只有在为竞争而计划而不是运用计划反对竞争的时候,才能够结合起来。
24、可以默认一种像平等规律那样的固定规律,并且,也可以默认偶然性或客观必然性;但由一小撮的人来衡量每一个人,给与这个人的多些,那个人的少些,都全凭他们自已的爱憎与判断,这种事是不能容忍的,除非它是来自被认为是超人一等,并以超自然的恐怖为后盾的人们。
25、只有竞争普遍发生时,也就是说只有在个别生产者必得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价格的变化但不能控制价格的变化时,价格体系才能完成这种职能。
26、经济保障这一概念与在这个领域内的许多其它用语一样,是不明确的,是含糊其词的,因此,对要求保障的普遍赞同可能是对自由的一种危险。其实,如果人们在过于绝对的意义上理解保障的话,普遍追求保障,不但不能增加自由的机会,反而构成了对自由的最严重的威胁。
27、钱是人们所发明的最伟大的自由工具之一。在现存社会中,只有钱才向穷人开放一个惊人的选择范围——这个范围比在以前向富人开放的范围还要大。
偶然与必然,最初见到的是上学时课文分析中关于某个主人公、某个事件的的一些问答题,其中就有“某个人的结局或某件事的结果,看似偶然,其实中间有着必然。”这个必然,个人理解,就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与主人公的性格、成长经历等一系列综合起来的规律。就好像认为“女子有才便是德”的过去,女性便没有了更多展示自我才智的阶梯与平台一样。
认识偶然与必然这两个哲学概念有什么作用呢?个人以为,可以更好的端正心态,从而也会更多的从因上求果而不是从果上去一味迁责、去怨天尤人。
不喜欢放眼世界的人,信息最终会很少,遇到也就如同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一样的茫然不知所措;可以说,局促的视野与心态是判断不力的必然;没有明确的目标,从而容易心随境转者,也就无法真正的专注、勤奋起来,空虚无聊也就成了必然;而过于自负、过于自信者,因看不到真实的形势与隐患,功亏一篑也就是一种必然。
就像不喜欢整理房间,凌乱的物品会让找不到东西或要的东西找不到也成为必然一样,我们要培养自己的好习惯,从而让受益也成为一种必然。
懂得教育的人们都知道,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并有所发展,一定不要无故生事,一定要学会尊重他人、与人和谐融洽相处;所以归纳了许多修身处世之道,比如“吃亏是福”、“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之类的格言警句;而要想在学业、事业上有成,一定要清醒的知道的不足并且求知若渴的'去追求着,去凝聚人脉形成的合力。前者让他们不断的汲取着新的知识、培养的新的观念与思路,后者让他们在众多志同道合者的支持下有所成就。而这两者需要的都是自身的素养,那便是谦虚、平和、宽厚、仁爱、上进、积极,等等等等。我将这些内心的可贵品质说成是“成功素质”。可以说,具备了成功素质的人,成功也就是一种必然了。
事实上,我们最容易犯的便是轻视这些成功素质的培养与坚持,而重视那些与成功素质无关的一城一地之得失。因小失大,或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现象屡屡发生,这样的结果,碌碌无为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了解偶然与必然的关联,更重要的,了解偶尔与必然背后的规律,能够让我们少去许多无用功,而多了许多主动的完善自我、主动的驾驭自我。这样,时间精力才真正用在了刀刃上;这样,思考才算真正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