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孝经朱子治家格言 正文

孝经朱子治家格言

时间:2025-04-30 06:40:55

弘扬中华美德传承良好家风小学生征文【篇一】

自古流传一句话“富不过三”,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都经历强盛后走向灭亡。这其中的缘由,值得人们深思和探索,世人都想把自己的家业一代代传下去,永兴不衰,可为什么最终没有实现呢?

如果我们细细去观察不难发现,各朝各代各家之所以走向灭亡,是因为自己的子孙没有好的传承祖宗的宗训和家风。

我们从历史上可以看到各个朝代和各位帝王各个家族和其家业的兴盛,开始都是以德立业,励精图治、克勤克俭、奉公守法、福民泽世,修德不仅是立业的根本,也是成功事业、幸福人生、家业能够源远流长的关键。

而随着社会发展,物质水平的提高,一些人放弃了精神修养,扭曲了世界观,许多豪门还达不到“富不过三”,而是富不过一、二代,甚至几年,其原因不外乎是道德缺失。有些人富起来后,和原先判若两人,骄奢淫逸,以逸待劳,肆意妄为,违背伦常礼法,自己挥金如土,全没有为民众造福的观念,长此以往,他们必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自作孽不可活”,这句古话不无道理。高尚的德行要培养并保持下去,良好的家道要秉持传承下去,才能使家族和家业昌盛不衰。常言道,厚德载物,以厚德对待他人,无论是聪明、愚笨还是卑劣不肖的都给予一定的包容和宽忍才能将家业世代传承。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好我们自己,搞好家庭和谐,让我们的子孙把良好的家风传承下去才是国泰民安的基础。其实中华祖先给我们后世子孙留下来了很多好的家训,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继承,如“了凡四训”、“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孝经”等等。在家风方面,宋朝范仲淹为世人做出了典范,他平生尽为善事,设粥厂、办义学、兴天下之利,他贵为宰相,朋友和大臣们给他办后事,去后边买棺材的钱都没有,但范公的高尚道德被千古传颂,至今范氏子孙走到哪里都受人尊敬。

在家庭中,老人要宣扬家风,父母要示范家风,夫妇要学舵家风,子女要继承家风,兄弟姐妹要意比家风,孙辈要顺受家风,让我们良好的家风代代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家庭和事业泽世流芳!

弘扬中华美德传承良好家风小学生征文【篇二】

“好别人才好自己”是爷爷的口头禅,也是爸爸妈妈的口头禅。以前,对这口头禅,我一知半解,真正理解这句话的真谛是两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晚上。

那是一个天高云淡,明月高悬的夜晚,我和妈妈一起去遛狗。出发前,妈妈照例背上那个大挎包,牵着我们那可爱的棕色卷毛泰迪犬欢欢出发了。一路上,欢欢像个撒欢的孩子,欢蹦乱跳,兴奋不已。我也乐得边走边哼着歌。当我们走到汕头购书中心附近的林荫道时,欢欢突然放慢了脚步,东嗅嗅、西闻闻,在一棵大树底下停住了脚步,半蹲着身子。就在这时,妈妈小跑过去,迅速地从挎包里掏出一张旧报纸,熟练地展开,铺在欢欢的屁股下方。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不由得凑上前去,想探个究竟。只见欢欢一动不动地蹲了一会儿,又跑开了。顿时,一股恶臭扑鼻而来,我不自禁捂住鼻子。定睛一看,欢欢居然拉了几坨臭狗屎在报纸上!好恶心呀!我连忙跑开了。妈妈却小心翼翼地将装有狗屎的报纸包裹起来,再用薄膜袋装上,扔进附近的.垃圾桶里,又从挎包里拿出一瓶水,洗洗手。这一切完成得那么迅速,那么自然。我不解地问:“好恶心的臭狗屎呀!您不恶心?”妈妈将手轻轻地搭我肩上,意味深长地说:“怎么不恶心?正因为臭狗屎又臭又恶心,我们才更应该将它包裹好扔进垃圾桶里。好别人才好自己嘛!”我恍然大悟。

“好别人才好自己!”因为这句话,爷爷阳台上的花盆下总垫着一个盛水的塑料盘子;因为这句话,每当下雨,爸爸总是将车速放慢,不让雨水溅到路人;因为这句话,每次遛狗,妈妈总背着大挎包;因为这句话,夏天一到,妈妈总在窗台上放上小桶,让空调管的水往桶里流;因为这句话,家里的拖鞋,都是橡胶软底的……

我明白了,“好别人才好自己”是心中有他人;“好别人才好自己”是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为别人带来方便和快乐,哪怕麻烦点,吃亏点也值得。这应该就是我们的家风吧。我想:这好家风,我要好好传承。于是,我有样学样,努力践行。

如今,“好别人才好自己”也成了我的口头禅,成了我为人处事的标杆。有了它,在家里,我是爸爸妈妈的贴心小棉袄;在学校,我是同学们的好伙伴;在亲朋好友中,我常常成了孩子们的榜样。我想:这就是好家风的神奇魅力!

传承好家风,我们的生活会更充实更快乐;传承好家风,我们的社会将更和谐更美好!

弘扬中华美德传承良好家风小学生征文【篇三】

尹华英、范录军、刘祖刚报道:近几年村中出了4个研究生,二本以上大学生十余个,光8组就好几个,乡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二十余人……遂川县巾石乡新安村是个人口不多、面积不大的村庄,环布在村中的十余株百年银杏见证了这里的兴衰,但岁月冲刷,总也抹不去祖祖辈辈崇文尚德的好风气。而含辛茹苦把一双儿女培养成研究生的刘观岗,更是让邻里们投去无数艳羡的目光。

一落座,笔者迫不及待讨教起教育经来。谈及平常如何教育,直爽中带着自豪的刘观岗打开话匣子。他说,两孩子性格都还好,不太让长辈操心。女儿刘春华是姐姐,处处给弟弟带好头。她看到父母亲很辛苦,打小就勤俭节约、好学上进。母亲清晰的记得,小时候女儿做了个纸质的储蓄罐,平时总把家人给的一分、五分的硬币投进去,几年不拿出来花。问她,总回答:“爸妈赚钱不容易,我也好好存起来。”

聊天间,刘观岗从卧室柜子里拿出一摞泛黄的奖状,女儿从小学到高中总是班级前几名,在遂川中学也一直在年级二十名内。

说起女儿好学,刘观岗笑着聊起个花絮。小时候,他坐骨神经痛,请了个大夫到家里治,中午留在家里吃饭。因春华小时候眉毛很重,加之当地有句民谚,大夫便和她开玩笑:“眉毛重,懵懵懂”,戏谑不会读书。女儿急的哇哇直哭,大声嚷道:“我就要争气,要争气!”当时才读小学三年级,只有十岁左右。

刘观岗记得,女儿爱打抱不平。小学时,班上布置写一篇关于写家的命题

班主任拿着作文来到家里,责怪刘观岗,女儿学习成绩优秀,为何还要重男亲女?一番沟通交谈后,发现是场误会,才知道春华笔下故事,是发生在邻居小女孩身上的。这之后,邻居家女孩的境遇明显得到改观。

刘观岗的妻子说,春华很有责任心,小时候在田里拔秧,弟弟爱偷懒,姐姐就分任务,画个界,每次都是她先拔完。只要大人叫她做事,总是尽力做完做好。有一次插秧,中途下小雨,天也有点凉,就叫她回家,硬是去田里插完秧才罢手。

在邻里眼中,姐弟俩喜欢做好事,那年春华读五年级,正值割中稻,他们看到一老人用板车艰难推着稻谷,喘着粗气。姐弟赶紧上前帮忙,把一车稻谷推回了家,当时路上只有他们伸了援手。老汉对刘观岗大夸了一番。

谈及姐弟俩爱帮人,邻居们都说那是遗传刘观岗的。村民关系很融洽,由于劳力大多在外面打工,农忙时大家互帮互助稀松平常。捐款的事也有,一个剖腹产的孕妇治了好多钱,另一村民的老婆得了急病,两个小孩太小,村里有什么公益事业,刘观岗都捐了钱。

还有一次,春华读高中时,邻居晚饭炖猪蹄后忘了关火就去吃饭了,后来引发火灾,还把隔壁连着的几栋的老房子一起烧着。刘观岗和几个开车的朋友,熄了火跳下车,就同附近群众一起救火。

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春华先考入遂川中学高中部,第二年宇轩中考时,却因为贪玩落榜,连二中都差几分。姐姐说他,他丧气说:“你读你的,大不了以后跟着爸爸开“赣江”(农用货车)去!”在姐姐责骂开导下,宇轩发奋看书,“恶补”英语,终于超过录取线60分的高分考入遂川中学,并每年保持在全年级四五十名之内。

后来,刘春华考入西北大学,又被录为南开大学研究生,宇轩则在南昌大学就读,再被华南理工大学招为研究生,2015年毕业。姐弟俩都是研究生毕业,在该村,乃至全乡也绝无仅有,成为一段佳话和家长们教育子女的范本。

刘观岗夫妇“苦笑”说被儿女们读“穷”了,全家至今还住在多年的土坯房内,但他们像全中国所有父母一样,“穷”但快乐着。

笔者在厅堂采访时,总听到房内传来老人的言语,像是对话,又像是喃喃自语,再联想到进门前看到,一个与旧房子很不协调的空调压缩机,“不伦不类”悬挂在外墙。刘观岗看出我们的不解,道出了一段孝心佳话。

房间里住的是他93岁高龄的母亲,这两年患了阿尔茨海默病,生活已无法自理。父亲去世早,全是母亲拉扯几个子女长大,刘观岗夫妻俩极尽孝道,房间内没有任何异味就是明证。刘观岗开车赚钱,照顾老人就留给妻子,她脾气很好,照顾起来很有耐心,特别是2015年摔了之后,更是一直为她端屎端尿,洗澡擦身,吃了不少苦。

儿女大了,两姐弟对父母和奶奶的感情又是怎么样呢?刘观岗很欣慰,说儿女对父母没什么可说的,因为自己还能赚钱,不需要他们额外的钱。但女儿毕业后除自己花销,每年为父母预存两万元,以备今后办大事用上,结婚后,过年又给两千元红包。儿子也懂事,2015年才毕业,但直接将工资全部交给我们。

奶奶摔到时,刘春华正带大学生在欧洲四国教学实践,听闻后赶紧告假,飞回老家悉心照顾,临走还留给奶奶5000元钱。今年过年前,他听说将有极寒天气,便和妻子商议,为母亲买了一条空调,助其平安过冬。

耳濡目染下,刘春华对公公婆婆也十分孝顺,这让父母亲十分欣慰,也省去很多担忧和烦恼。

刘观岗还十分感恩,乡村帮母亲办了100元/月的高龄补贴和80元/月的养老保险,补贴的钱完全够用。

天已近黄昏,我们意犹未尽的要离开了,可这个家、这个村子的文明传承故事还在继续上演着……

各位同学,古文翻译一直是我们的难题,我们看看下面的诸葛亮家训全文译文吧!

诸葛亮家训全文译文

原文:

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②无以明志,非宁静③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④,险躁则不能治性⑤。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⑥,多不接世⑦,悲守穷庐⑧,将复何及!

【注释】

①行:行为作风。

②淡泊:恬静寡欲,不图功名富贵;生活简朴,不追求享受。

③宁静:心情安静,专心致志。

④淫慢:放纵轻浮。励精:振奋精神,精益求精。

⑤险躁:浮躁,不冷静;治性:陶冶情操。

⑥枯落:干枯衰落,此指年老力衰,学无所成。

⑦接世:接触社会。

⑧穷庐:简陋的房屋。

释义:一个德才兼备者的操行,以静心来修炼性情,以恭俭来涵养品德。做不到恬淡寡欲就不能表明志向,做不到平和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学习需要心静,成材必须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可能学有所成。年龄会同时光一起逝去,意志会随岁月一天天消磨,最后精力衰竭而学识无成,大多不被社会所用,到那时悲哀地守着没有前途的家,即使后悔也来不及了。

解读:

这篇文章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全文短短八十六字,阐述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诸葛亮写此书,以古代贤者所应具有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素质要求谆谆告诫他的儿子。他以政治家的胸襟和眼光,结合切身经验,要求子孙从修身养德做起,

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教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诸葛裔孙们宁静务实,积极进取,自强不息。明清两代,诸葛村出进士5人,举人11人,官吏50多人,其中,仅正七品以上的官员就有知县13人,京官及州府道官员10人,《兰溪县志》上列传的有16人,列入人物传略的23人。他们继承先祖遗风,公而明察,廉而生威,勤于职守,廉于自律,不受不污,甘守清贫,留下难得的官声和政绩,赢得了后人的景仰和赞颂。从历史

诸葛亮晚年写给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诸葛村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幼稚孩童都能熟记于心。它是当地诸葛小学的必修课,村民们家贴的

人一出生面对的就是家庭关系,《弟子规》正是中国传统家规、家训、家法、家教的集大成者。

古语言: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可是在今天的中国还有多少家庭是用家规来教导儿女的呢?正是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了儿女教育出现了严重问题。从家庭开始进行伦理道德教育之所以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合理性,是因为,人从一出生开始,首先面对的就是家庭关系,正是在家庭之中,孩子从父母、特别是母亲身上,学会了如何处理好这些基本的伦理关系。因此,古语讲,“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的确,如果一个孩子在家里接受了母亲的言传身教的影响,知道如何去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与人和睦相处,形成了谦恭有礼、严谨诚信的待人接物的态度,培养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品德,走上社会之后才知道如何与朋友、同事乃至于陌生人和谐交往。

正是因为中国传统社会一直重视从家庭开始就进行伦理道德的教育,因此流传下来了很多家规、家训,如《颜氏家训》《了凡四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而由清朝的李毓秀根据古圣先贤的教导编写而成的《弟子规》,正是中国传统家规、家训、家法、家教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人生第一规”。《弟子规》仅1080个字,360句,内容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七个部分,言简意赅地把一个人一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的态度和礼仪概括地淋漓尽致。可以说,古人修身、齐家、治国、维护和平的教育总纲,全部体现在《弟子规》的教学中。有人把《弟子规》比作“人生的交通规则”:如果开车不守交通规则,就会发生交通事故;做人如果不学习力行《弟子规》,就会导致人伦关系的紊乱和人际交往的冲突。

《大学》中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弟子规》中特别强调了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的先后次序问题,其编写次序是中国古人教育经验的总结,符合教育的规律。《弟子规》强调:“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就强调了教育的先后次序一定是首先学做人,后学做事,也就是先培养德行,后学习知识、技能,也就是《三字经》上说的“首孝悌,次见闻”。

《弟子规》的这句话还强调,道德教育同样也是有先后次序的,那就是“百善孝为先”,即从对父母的孝心开始,培养起一个人“泛爱众”的能力。这是因为,孝的教育,培养的是人的一种恩义、情义的情感。如果恩义、情义的处世原则培养不起来,就会形成一种以利害为取舍的处事原则,这样的人往往就会做出见利忘义或忘恩负义的`事情来。而且,把孝作为仁之本,“爱人”首先从爱父母做起,然后爱其族人、爱其长上、爱其民族、爱其国家。这种推己及人的自然亲情,符合人的认识与情感发展的规律,易于为人们所接受。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敬爱的人,怎么可能让他真心实意地去爱他人、爱民族、爱国家呢?而孝不仅仅是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弟子规》上说:“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一个时时想到不让父母蒙羞的小子,自然不会贪腐收人贿赂、违法乱纪。所以《孝经》也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父母培养儿女,是希望儿女能够成为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人,所以当儿女在竭心尽智地为人民服务、为国尽忠的时候,就是在尽更高层次的孝。而一旦儿女能够真切地体会到自己父母的不易,也能够设身处地体会到他人父母的不易,进而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所以大孝是能孝天下之父母。孔子的弟子有子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作乱者,鲜矣”,《孝经》上也讲:“长幼顺,故上下治”。可见,“孝心一开,百善皆开”,孝的教育是维持良好社会伦理秩序的根本。而当代西方国家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法治相对健全的情况下,仍然出现了犯罪率激增、少年犯年龄下降等现象,无疑与夫妻关系失调、家庭崩溃、父子失教的状况有关。

有一个孩子学了一段时间的《弟子规》之后分享说:“我在学了《弟子规》之后才知道为人要孝敬父母。”这句话发人深省。我们经常说:“你不知道为人要孝敬父母吗?”但是仔细想想,现在的孩子从哪里能学到孝敬父母呢?中国古代传统社会都是大家庭,孩子从他父母对待长辈的态度上就学到了孝敬父母,到学校,老师教给他的第一堂课就是如何孝敬父母。所以他从小就知道为人要孝敬父母。但是现在的孩子基本上生活在三口之家。父母偶尔带着孩子回祖父母家一趟,到了那里大吃大喝一通,留下的是杯盘狼藉让父母去收拾。所以这个孩子从哪里能学到孝敬父母呢?

另一个孩子说:“在没有学习《弟子规》之前,我每一天所想到的就是如何去谋害父母。”他的母亲坐在下面听得眼泪唰唰地流。因为平时她说起儿子的时候是一脸的骄傲:“我这个儿子特别地聪明,奥数竞赛一等奖,不仅如此,还多才多艺,弹钢琴获得国家的几级证书。”但是没有想到,一个在父母心中如此出色的孩子,却说出了这样一段让父母伤心的话。这就是《弟子规》上所说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如果没有从《弟子规》开始,培养起孩子孝亲尊师、谦恭有礼的品质,反而让孩子学了很多的知识何技能,结果是学得越多,就越傲慢;学得越多,就越不把父母老师放在眼里。

可见,“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无规矩不成方圆”。《弟子规》作为人生第一规,以简要详明的语言涵盖了古圣先贤所概括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人伦大道;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学问功夫: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修身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处世态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待人原则等等,不仅孩子需要学习,大人也需要补习;不仅家庭需要学习,企业、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需要学习。因为这些内容是古圣先贤真实智慧的流露,是经过大浪淘沙的结果,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价值,不仅在古代适用,在今天也适用;不仅在中国适用,在外国也适用。

《弟子规》究竟是本什么书

首先,《弟子规》不是国学经典。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最初由清代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1647-1729)编纂,后经清代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虽然后人将《弟子规》与“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相提并论,实际上《弟子规》不是一般童蒙读物,其内容主要参考了宋代理学家朱熹所编纂的《小学》、《童蒙须知》。朱熹根据童蒙养正的宗旨,摘录儒家典籍中有关道德礼仪的句子、名人治家教子的格言等,重新汇编,罗列为具体条规。《童蒙须知》开篇就说明:“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今逐目条列,名曰‘童蒙须知’。”《弟子规》中所列举的各种具体规矩就吸纳了上述内容,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之类,属于朱熹所谓“衣服冠履”方面;“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之类,属于朱熹所谓“读书写文字”方面。

朱熹一派的理学家先后对《小学》《童蒙须知》进行改编,曾采用过五言(陈淳《小学诗礼》)、三言(李毓秀《弟子规》)及四言(罗泽南《小学韵语》)等韵语形式,删减或裁剪原文的语句,使儿童便于诵读记忆。当时的改编者和私塾教师自然清楚这些童蒙读物的内容来源,不会将片段的韵语称为经典本身,否则就不会一再加以改编了。今天的学者也不妨从儒家经典中取其精华,编写新的“小学”读本,或者对《弟子规》稍加改编。但有人说《弟子规》一字不能改,否则就不是国学经典了,这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其次,《弟子规》并非必读的儒家经典。

古代教育对小学、大学有明确区分,所谓小学属于八岁开始的“童蒙之学”,主要学习的是为人弟子在言行举止方面的规矩,而十五岁时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元代人程瑞礼规定私塾读书的日程是,自八岁入学之后,先读朱熹《小学》;在十五岁后“依朱子法读《四书》注”。这种阅读顺序,早在宋人编纂的《三字经》中已有说明:“唯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然后读《孝经》、读“五经”等。晚清理学家罗泽南的《小学韵语》也写到:“《小学》一书,做人样子,儿曹诵读,当自此始。《小学》既终,四书宜知,四子之书,五经阶梯。”如果说朱熹所阅读的儒家经典是原文本,其《小学》是对儒家经典的摘录和汇编,而后人参考朱熹《小学》而改编的童蒙读物,已经是第三层次了。所以,《弟子规》本身只是一种童蒙读物,或者说是儒家通俗读本,而不能称之为儒家经典。

晚清民国时期,在政治制度、文化思想、教育体系根本变革的大背景下,关于中小学生是否应该读经的问题,曾经有过多次论争。1904年初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小学堂皆设读经讲经科,初等小学堂讲授《孝经》、《四书》、《礼记》节本,其中并无《弟子规》。1912年初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1935年关于中小学是否应该读经再次引发论争。无论争论各方的观点如何,所谓读经都是指儒家经典而言,传统的童蒙读物是不在其列的。同样,关于“国学”是什么,是否应该提倡国学,学术界也有过争论。1923年初胡适、梁启超相继为留学生开列了“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其中所列举的都是中国文史方面的典籍,根本不可能杂入通俗浅近的童蒙读物。那一时期出版的数十种“国学概论”中也没有《弟子规》的位置。由此来看,在当今的“国学”热潮中,出版社将《弟子规》等童蒙读物一律冠之以“经典”、“国学”,甚至加上“不能不读”的标签,是缺少历史依据的“炒作”。

最后,我们应该如何读《弟子规》。

针对当今社会人心浮躁、道德缺失底线的现象,人们自然希望从传统文化典籍中寻找拯救的力量。特别是儒家的孝道观念,作为维系个人与家庭关系的基本伦理规范,依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道德标尺。《弟子规》主要讲述儒家的伦理观念和弟子规范,也可以成为今天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读本。但要理解《弟子规》的意义,必须将其放置在朱熹理学的体系之中。

《弟子规》主要讲述的是古代“小学”层面的礼仪规范,而在家庭伦理中“事亲”是最为重要的,从“父母呼”开始,到“亲所好”、“亲有过”、“亲有疾”等等,都有详细的规范。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其作为古代礼教的基础内容是可以理解的。但在今天看来,其中有的规范是不近人情也是不能效仿的。例如,“挞无怨”一句,出自《礼记·内则》,晚清罗泽南《小学韵语》解释:“三谏不听则号泣以随之,亦以感动亲心,庶几或听也。”这已经略去了“父母怒不悦而挞之流血”的意思。今天却有“美绘国学启蒙读本”为此配上卡通图,表现父亲举手要责打孩子而孩子委屈抹泪的样子;有的版本还增加古代孝子忍受父母责打的故事作为解说,这种宣扬严苛礼教的内容,即使是与民国时期的增补本《弟子规》相比也是一种倒退。民国新式小学建立后,有的国语、修身教科书中保留了“孝亲”和弟子日常规矩等属于朱熹“小学”教育的内容。民间书坊刊刻的《弟子规》则通过新增插图等方式,来拼接西学知识,例如,一种版本针对“天同覆,地同载”两句,插入了一张“天覆地载”图,竟然是半个地球。这说明在新式小学建立后,《弟子规》是主要在乡间义学中流传的儒家通俗读物,其文本形式也是可以改编的。

朱熹《小学序》讲述了小学教育的意义:“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可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相互联系的,但修身是根本。“蒙以养正”的儿童教育,不仅是要学习为人弟子的规范,更包含着从个人到家庭、从治国到平天下的“类推”关系。《弟子规》在“总叙”中列出“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正是遵循“圣人训”而来的,将这些抽象的概念落实到言行举止的具体规范,不仅可以使儿童身体力行,还可以培养类推的思维,表达了儒家对童蒙教育的深层用意。这种类推思维涉及各种伦理关系,即使在当今,个人注重修身立德,又能推己及人,必然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改善社会风气。但是,在当今的社会制度和组织结构中,“事亲”之孝行不能推及“事君”之忠(有人解释“君”是“领导”)。而且,《弟子规》仅仅是童蒙读物,主要讲的是为人子弟(“为子当孝,为弟当悌”,对女子另有《女诫》《女论语》等读本)的规矩,不可能完整阐释中国儒家文化的精髓,也不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完整体系,所以,不宜将《弟子规》的价值推及各个层面。

在当今社会文化多元、道德观念混杂的环境中,通过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无论是儒家的君子规范,还是道家的返璞归真、佛教的内在修行,都可以约束个人的内心以及外在行为,激发向善力量,提升精神境界,抵抗世俗世界的污染。目前的小学教育体制中缺少基本的“修身”科目,从童蒙养正的角度,让儿童阅读《弟子规》也是有意义的。但是,对童蒙读物的价值应该参照历史,加以辨析,不能过分拔高。特别要看清楚当今大众媒体在传播过程中所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其声势是史无前例的。这会有意无意地对普通读者造成误导,以为凡是被大众媒体关注的,就是更有价值的(就是“国学经典”),就应该跟风而动,于是人云亦云,炒作愈烈,声浪愈高,反而使人们失去了理性的思考和质疑精神,可以说大众媒体本身的传播方式也改变了“国学”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