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弘一大师格言别录全集 正文

弘一大师格言别录全集

时间:2025-05-02 21:28:49

在佛学越来越普及的今天,目前流传的佛经因为是夹杂了梵音字的.古汉语文章,普通人读起来很艰涩,让很多人对佛经望而却步,障碍了佛学的普及和传播。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录(弘一大师著)

戊寅三月讲于温陵大开元寺

自今日始,讲三日,先说此次讲经之方法。心经虽仅二百余字,摄全部佛法。讲非数日,一二月,至少须一年。今讲三日,岂能尽。仅说简略大意,及用通俗的浅显讲法。(无深文奥义,不释名相,一解大科。)

效果

一、令粗解法者及未学法者,皆稍得利益。

二、又对常人(已信佛法)仅谓心经为空者,加以纠正。

三、又对常人(未信佛法)谓佛法为消极者,加以辨正。

(先经题,后经文。)

经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前七字为别题,后一字为总题。

般若—梵语也,译为智慧。

┌常人之小智小慧┐

├学者之俗智俗慧┼非

├二乘之空智空慧┘

└照见五蕴皆空,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之大智大慧。

┌小智慧 小聪明┬亦云有智慧,与佛法相远。

小巧─┘

├俗智慧 研学问,上等人甚好,亦云有智慧,但与佛法无涉。

└空智慧 小乘人。

波罗蜜多,译为到彼岸。(就一事之圆满成功言)

若以渡河为喻

动身处……此岸

欲到处……彼岸

以舟渡河竟……到彼岸

约法言之

│此岸………轮回生死 须依般若舟,乃能渡到彼岸。

↓彼岸………圆满佛果 而离苦得乐。

心,有数释。一释心乃比喻之辞,即是般若波罗蜜多之心。

(心为一身之必要,此经为般若之精要。)

┌大般若经云:余经犹如枝叶,般若犹如树根。

引证├又云:不学般若波罗蜜多,证得无上正等菩提,无有是处。

└又云:般若波罗蜜多能生诸佛,是诸佛母。

案般若部,于佛法中甚为重要。佛说法四十九年,说般若者二十二年。而所说大般若经六百卷,亦为藏经中最大之部。心经虽二百余字,能包六百卷大般若义,毫无遗漏,故曰心也。

经,梵语修多罗,此翻契经。契为契理契机。经谓贯穿摄化。

经者,织物之直线也。与横线之纬对。

此外尚有种种解释。

此经有数译,(七译)今常诵者,为唐三藏法师玄奘所译。

已略释经题竟。于讲正文之前,先应注意者。

研习心经者最应注意不可着空见。因常人闻说空义,误以为着空之见。此乃大误,且极危险。经云: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因起有见者,着有而修善业,犹报在人天。若着空见者,拨无因果则直趣泥犁。故断不可着空见也。

若再进而言之,空见既不可着,有见亦非尽善。应(一)不着有,(二)亦不着空,乃为宜也。

(一)若着有者,执人我皆实有。既分人我,则有彼此。不能大公无私,不能有无我之伟大精神,故不可着有。须忘人我,乃能成就利生之大事业。

(二)若着空,如前所说拨无因果且不谈。即二乘人仅得空慧而着偏空者,亦不能作利生事业也。

┌真空(非偏空、偏空不真。)

故佛经云┤

└妙有(非实有、实有不妙。)

真空者,即有之空,虽不妨假说有人我,但不执着其相。

妙有者,即空之有,虽不执着其相,亦不妨假说有人我。

如是终日度生,实无所度。虽无所度,而又决非弃舍不为。若解此意,则常人所谓利益众生者,能力薄弱、范围小、时不久、不彻底。若欲能力不薄弱,范围大者,须学佛法。了解真空妙有之理,精进修行,如此乃能完成利生之大事业也。

或疑心经少说有,多说空者,因常人多着于有,对症下药,故多说空。虽说空,乃即有之空,是真空也。若见此真空,即真空不空。因有此空,将来作利生事业乃成十分圆满。

合前(三)非消极者,是积极,当可了然。世人之积极,不过积极于暂时,佛法乃永久。

般若法门具有空与不空二义,以无所得故已前之经文,皆从般若之空一方面说。依此空义,于常人所执着之妄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使破坏至于彻底。菩提萨埵已下,是从般若不空方面说,复依此不空义,而炽然上求佛法,下化众生,以完成其圆满之建设。

亦犹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建设乃得实现也。世有谓佛法唯是消极者,皆由不知佛法之全系统,及其精神所在,故有此误解也。

今讲正文,讲时分科。今唯略举大科,不细分。

大科

心经大科┬初显了般若─┬初经家叙引

└二秘密般若 └二正说般若

由序

再就说法之由序言,此译本不详。按宋施护译本,先云,世尊在灵鹫山中入三摩提。(三昧、译言正定等)舍利子白观自在菩萨言。若有欲修学甚深般若法门者,当云何修学。而观自在菩萨遂说此经云云。

正文

观自在菩萨

┌约智 观理事无碍之境, …自利之妙用┐

观自在 │ 而了达自在。 ├智悲双运、自利利他、

(即观 │ │故得观自在之名。

世音) └约悲 观一切众生之机, …利他之妙用┘

而化度自在。

菩萨 ‘菩提萨埵’之省文,是梵语。

┌菩提——觉………以智上求佛法。

└萨埵——有情……以悲下化众生。

(即众生)

此外有多释。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浅……人空般若——二乘人入。(人空者、人体为五蕴之假和合、

深│ 其中无有真实之我体)

└深……法空般若——菩萨入。(法空者、五蕴亦空、如后所明。)

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即旧译之五阴也。世间万法无尽。欲研高深哲理及正当人生观。应先于万法有整个之认识,有统一之概念。佛法既含有高深之哲理及正当人生观,应知亦尔。

此五蕴,即佛教用以总括世间万法者。故仅研五蕴,与研究一切万法无异。蕴者,蕴藏积聚也。五蕴亦称为五法聚,亦即五类之义。乃将一切精神物质之法归纳于此五类中也。

┌色蕴…障碍义 即一切相障有碍之处境。──┐

│ 与物质之义相似而较广。──┴境处

├受蕴…领纳义 即对于外境或苦,或乐及不苦不乐等─┐

五 │ 之感受。此与今时人所习用之感情一 │

│ 词(即是随官感印象而生之官感感情 │

│ )甚合,若作了别解之感觉释之则非 ├内心

蕴 │ ,因了别乃属识蕴也。 │

├想蕴…取像义 即取着感受之印象而思想。 │

├行蕴…造作义 即对外境之动作。 │

└识蕴…了别义 即了别外境,变出外境之本体。───┘

┌由外境色……而感着种种受 轮转

├由种种受……而引起种种想 生死

├由种种想……而发起种种行

├由种种行……而薰习内心之识 循环

└由内心之识………而变成外境之色 不绝

空,此空之真理及境界,须行深般若时,乃能亲见实证。

今且就可能之范围略说。

五蕴中最难了解其为空者,即色蕴。因有物质、有阻碍、似非空也。凡夫迷之,认为实有,起诸分别。其实乃空。且举二义。

(一)无常 若色真实不虚者,应常恒不变,但外境之色蕴,乃息息变动。山河大地因有沧海桑田之感,即我自身,今年去年,今月上月,今日昨日,所谓我者亦不相同。即我鼻中出入息,此一息我,非前一息我。后一息我,非此一息我。因于此一息中,我身已起无数变化。最显者,我全身之血,因此一呼吸遂变其性质成分,位置及工作也。

若进言之,匪惟一息有此变化,即刹那刹那中亦悉尔也。

既常常变化,故知是空。

(二)所见不同 若色真实不空者,应何时何人所见悉同。但我等外境之色蕴,乃依时依人而异。

┌鱼龙认为窟宅─┐

如恒河水┼天众认为琉璃 ├皆依其识、而所见不同

├人间认为波流 │

└饿鬼认为猛焰─┘

故外境之色,唯是我识妄认,非有真实。

有如喜时,觉天地皆春。忧时,觉景物愁惨。于同一境中,一喜一忧所见各异。

既所见不同,故知是空。

上略举二义,未能详尽。

既知色空,其他无物质无阻碍之受想行识,谓为是空,可无疑矣。

照见者非肉眼所见,明见也。

度一切苦厄

苦、生死苦果。

厄、烦恼苦因。能厄缚众生。

此二皆由五蕴不空而起。由妄认五蕴不空,即生贪嗔痴等烦恼。由有烦恼,即种苦因,由种苦因,即有苦果。

度、若照见五蕴皆空,自能解脱一切苦厄。解脱者,超出也。

舍利子等

以上为结经家叙引,以下乃正说般若。皆观自在菩萨所说,故先呼舍利子名。

舍利子

是佛之大弟子,舍利此云百舌鸟,其母辩才聪利,以此鸟为名。舍利子又依母为名,故名舍利子。以上皆依法华玄赞释。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即前云五蕴皆空之真理,以五蕴与空对观,显明空义。

能知色不异空,无声色货利可贪,无五欲尘劳可恋。即出凡夫境界。能知空不异色,不入二乘涅槃,而化度众生。即出二乘境界。如是乃菩萨之行也。

故应于不异与即是二义详研,不得仅观空之一边,乃善学般若者也。

不异——粗浅色与空互较不异。仍是二事。

即是——深密色与空相即。空依色、色依空、非空外色、非色外空。乃是一事。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受想行识不异空,空不异受想行识。

└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

依上所云不异即是二者观之。五蕴乃根本空,彻底空。

┌断灭空───────┐

├偏 空 │

├离有之空 ├非

又由此应知前云之空┼与有对立之空────┘

├即有即空──────┐

├不空而空之空 ├是

└离空有二边之空───┘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诸法,前言五蕴,此言诸法,无有异也。

空相,此相字宜注意,上段说诸法空性,此处说诸法空相。所谓空者,非是但空,是诸法之有上所显之空,是离空有二边之空。最宜注意。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菩萨依般若之妙用,既

┌出生─┬体 照见五蕴皆空,则无生

├消灭─┘ 灭诸相。故云不生等也。

世间诸法,由凡夫观 ├垢染─┬相 生灭等相←起分别心←

之(五蕴不空)有 ├清净─┘ 执着我见←五蕴不空。

├增加─┬用 五蕴空→不执着我见→

└减少─┘ 不起分别心→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等。

由此可知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众生即佛,而不厌离生死,怖畏烦恼,舍弃众生。乃能证不生等境界。如此乃是菩萨,乃是般若,乃是自在。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以下广说五 ┌(一)空凡夫法(经文)是故空中无色(乃至)无意识界。

蕴皆空之义┌┼(二)空二乘法(经文)无无明(乃至)无苦集灭道。

分为三段 ┘└(三)空大乘法(经文)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五蕴如上所明,为迷心重者说五蕴。

│ ┌眼处 ┌眼界

│ ├耳处 ├耳界

│ ├鼻处 ┌六根界 ├鼻界

│ 亦云十二入 ├舌处 │ ├舌界

├ 十二处 ,入者根尘 ├身处 │ ├身界

│(六根六 互相涉入之 ├意处 │ └意界

│ 尘名十 义,为迷色 ┼色处 │ ┌色界

│ 二处) 重者说十二 ├声处 │ ├声界

│ 处。 ├香处 ├六尘界 ├香界

│ ├味处 │ ├味界

│ ├触处 │ ├触界

│ └法处 │ └法界

└十八界 界者区分为 │ ┌眼识界

义。十八种作用 │ ├耳识界

不同故。为色心────┤ ├鼻识界

俱迷者说十八界 └六识界 ├舌识界

├身识界

└意识界

虽分三科,皆总括一切法而说。因学者根器不同,而开合有异耳。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蕴处界三科经文─┼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此乃空二乘法,上四句约缘觉言,下一句约声闻言。

缘觉者,常观十二因缘而悟道。

声闻者,(闻佛声教)观四谛而悟道。

┌无明───┐

├行────┴过去所作之因

├识────┐

├名色 │

├六入 ├现在所受之果

十二因缘 ├触 │

├受────┘

├爱────┐

├取 ├现在所作之因

├有────┘

├生────┬未来所受之果

└老死───┘

此十二因缘,乃说人生之生死苦果之起源及次序。藉流转还灭二门以显示世间及出世间法。流转者,无明乃至老死之世间法。还灭者,无明尽乃至老死尽之出世间法。

若行般若者,世间法空。故经云,无无明乃至无老死。出世间法亦空。故经云,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尽。

┌苦谛 生死报—世间苦果┐

四谛(谛者真) ├集谛 烦恼业—世间苦因┘

├灭谛 涅槃果—出世间乐果┐

└道谛 菩提道—出世间乐因┘

亦分二门,前二流转,后二还灭。若行般若者,世间及出世间法皆空。故经云,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此乃空大乘法。

大乘菩萨求种种智,以期证得佛果。故超出声闻缘觉之境界。

但所谓智,所谓得,皆不应执着。所谓智者,用以破迷。迷时说有智,悟时即不待言,故云‘无智’。所谓得者,乃对未得而言。既得之后,便知此事本来具足、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亦无所谓得,故云‘无得’。

以无所得故一句,证其空之所以。

以上经文中,无字甚多,亦应与前空字解释相同。乃即有之无,非寻常有无之无也。若常人观之,以为无所得,则实有一无所得在,即有一无所得可得。非真无所得也。若真无所得或亦即是有所得。观下文所云佛与菩萨所得可知。

菩提萨埵(乃至)三藐三菩提

菩提萨埵等 说菩萨乘依般若而得之益。

三世诸佛等 说佛乘依般若而得之益。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菩提萨埵,即菩萨之具文。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者,无上也。

三藐三菩提者,正等正觉也。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咒者,秘密不可思议,功能殊胜。此经是经,而今又称为咒者,极言其神效之速也。

是大神咒者,称其能破烦恼,神妙难测。

是大明咒者,称其能破无明,照灭痴闇。

是无上咒者,称其令因行满,至理无加。

是无等等咒者,称其令果德圆,妙觉无等。

真实不虚者,约般若体。

能除一切苦者,约般若用。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以上说显了般若竟,此说秘密般若。

般若之妙义妙用,前已说竟。尚有难于言说思想者,故续说之。

咒文依例不释。但当诵持,自获利益。

岁次戊寅二月十八日写讫。依前人撰述略录。

未及详审,所有误处,俟后改正。 演音记

看破红尘的名言警句1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宋代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功名利禄只能带给我们短暂的快乐惟有平静的心灵加上对工作的热爱才能带给我们永恒的喜悦。

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奢侈或节俭是由客观形势所决定的。

出身低微的人,不妨碍他的聪明才智,家境贫困的人,不妨碍他有好的德行。

有独到见解的言论,高尚的人,不愿舍弃,庸俗的人不喜欢,迷惑众人的书,愚蠢的人喜欢,贤能的人离它远去。

一个人胸中没有学问,就像手中没有钱。

用什么东西可以解除忧愁,唯有喝杜康美酒。

一个爱学习的`人,虽然死了还好像活着,一个不爱学习的人,虽然活着,但可称之谓没有灵魂的躯壳。

读书又有什么罪,一个早晨就成灰尘了。

习惯于鱼臭的人,忘掉了兰草的芳香,沉迷于某一事物的人,会改变原来的本性。

把千金看得如同草芥,不屑一顾,抛掉万乘之国的大位就如同脱掉一双草鞋。

人往往有时候为了争夺名、利,有时驱车去争,有时驱马去夺,想方设法,不遗余力。

不管怎样的事情,都请安静而愉快地生活吧! 这是人生。我们要依然接受人生,勇敢地、大胆地,而且永远地微笑着。

见到有利的事争着推让,听到正义的事争着去做,有了不好的行为争着改正。

人生是短促的,这句话应该促醒每一个人去进行一切他所想做的事。虽然勤勉不能保证一定成功,死亡可能摧折欣欣向荣的事业,但那些功业未遂的人,至少已有参加行伍的光荣,即使他未获胜,却也算战斗过。

不可以接近利剑,不可以亲近美人,接近利剑要伤身体,亲近美人会损坏名声。

虽然有巨万的财富,但穿的衣服,吃的食物却是粗糙,低劣的。

看破红尘的名言警句2

1、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

2、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3、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洪应明《菜根谭》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6、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

7、不好名者,斯不好利;好名者,好利之尤者也。清钱琦《钱公良测语导儒》

8、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汉书扬雄传》

9、不以一毫私利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宋朱熹

10、不以誉喜,不以毁怒。明海瑞《令箴》

1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12、不诱于誉,不恐于诽。《荀子非十二子》

13、淡泊明志,夙夜在公。蔡锷《南宁寓庐联》

14、放得功名富贵之心下,便可脱凡。明洪自诚

15、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6、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蔡锷集序及按语》

17、万里不惜死,朝得成功唐高适

18、富贵非所愿,与人驻颜光。李白《短歌行》

19、一杯洗涤无余,万事消磨运远,浮名薄利休羡。宋赵师侠

20、修身以寡欲为要,行已以恭俭为先。《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

21、燕丹事不立,虚没秦帝宫。李白《结客少年场行》

22、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弘一大师《格言别录》

23、看破红尘,顿开名缰利锁。清李汝珍

24、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唐杜牧

25、少欲则心静,心静则事简。明薛宣《读书录》

26、谁知将相王侯外,别有优游快活人。唐白居易

27、贪欲之人,无有厌足。弘一大师。《修行法语》

28、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咏云》

29、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宋范促淹《岳阳楼记》

30、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蔡锷集序及按语》

31、修身以寡欲为要,行已以恭俭为先。《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

32、也笑长安名利处,红尘半是马蹄翻。唐僧尚颜

33、一杯洗涤无余,万事消磨运远,浮名薄利休羡。宋赵师侠

34、幽境自能外见,高怀独出世间痴。宋惠洪

35、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庄子

36、欲淡则心虚,心虚则气清,气清则理明。明薛宣《读书录》

37、欲寡则心自诚。宋程颢、程牙刷《二程全书元丰已未》

38、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明洪自诚

39、志不行,顾禄位如锱铢;道不同,视富贵如土芥。《宋史隐逸列传》

40、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唐杜牧

41、欲淡则心虚,心虚则气清,气清则理明。明薛宣《读书录》

42、看破红尘,顿开名缰利锁。清李汝珍

43、坚志者,功名之枉也晋葛洪

44、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李白《春日醉起言志》

45、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李白《太原早秋》

46、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李白《短歌行》

47、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辛弃疾

48、我闭南楼看道书,幽帘清寂在仙居。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49、圣君三万六千日,岁岁年年奈乐何。李白《阳春歌》

50、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唐杜牧

51、也笑长安名利处,红尘半是马蹄翻。唐僧尚颜

52、一生有不死,所贵在立功明张羽

53、欲寡则心自诚。宋程颢程牙刷《二程全书元丰已未》

54、离家自身寻常事,报国惭无尺寸功明于谦

55、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李白《寻雍尊师隐居》

56、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7、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李白《行路难其三》

58、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庄子

59、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明洪自诚

60、谁知将相王侯外,别有优游快活人。唐白居易

61、宫中彩女颜如花,飘然挥手凌紫霞,从风纵体登鸾车。李白《飞龙引二首其一》

1、为人正,为政勤,为官廉,为民实。

2、勿唯小贻大,勿唯私损公;勿唯利害己,勿唯权伤民。

3、清廉做官方敢怒公正办事才敢言

4、人人廉政,腐败灭亡;人人自律,党风自强。

5、上不愧党,勤政之根;下不愧民,廉政之源。

6、名为锢身锁,利是焚身火。

7、挡不住今天的诱惑,将失去明天的幸福。

8、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党存于廉,廉乃大兴。

9、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1、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12、岁月本长而忙者自促;

13、天地本宽而卑者自隘;

14、风花雪月本闲,而劳忧者自冗;

1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6、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17、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18、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19、不妄取,不妄予,不妄想,不妄求,

20、与人方便,随遇而安。

21、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22、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23、淡泊名利,克己制欲。

24、在位奉廉,应当;退位守节,尤重。

25、不好名者,斯不好利;好名者,好利之尤者也。——清·钱琦《钱公良测语·导儒》

26、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汉书·扬雄传》

27、不以一毫私利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宋·朱熹

28、不以誉喜,不以毁怒。——明·海瑞《令箴》

29、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30、不诱于誉,不恐于诽。——《荀子·非十二子》

31、不在乎别人是否赏识他的人,必然成功。——金基尔

32、成功一件事,千万不要等待着享受荣誉。——法国

33、淡泊明志,夙夜在公。——蔡锷《南宁寓庐联》

34、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三国·诸葛亮

35、放得功名富贵之心下,便可脱凡。——明·洪自诚

36、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7、过于烦恼和过于愉悦都是过高评价世界的方式,前者比后者更糟。——哈利法克斯

38、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弘一大师《格言别录》

39、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棵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这《诫子书》

40、看破红尘,顿开名缰利锁。——清·李汝珍

41、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唐·杜牧

42、少欲则心静,心静则事简。——明·薛宣《读书录》

43、谁知将相王侯外,别有优游快活人。——唐·白居易

44、贪材,权欲和虚荣心,弄得人痛苦不堪,这是大众意识的三根台柱,无论何时何地,它们都支撑着毫不动摇的庸人世界。——[前苏联]艾特到托夫

45、贪欲之人,无有厌足。弘一大师。——《修行法语》

46、完美的行为产生于完全的无功利之心。——切萨雷·帕韦泽

47、我们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觉得,对于生命持一种无忧无虑的淡泊态度,将抵偿他自身的一切缺点。——威廉·詹姆斯

48、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咏云》

49、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宋·范促淹《岳阳楼记》

50、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蔡锷集·序及按语》

51、修身以寡欲为要,行已以恭俭为先。——《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

52、也笑长安名利处,红尘半是马蹄翻。——唐·僧尚颜

53、一杯洗涤无余,万事消磨运远,浮名薄利休羡。——宋·赵师侠

54、一个人绝不会仅仅因为用憎恶的眼光看待世人就能显出他的优越。——夏多布里昂

55、幽境自能外见,高怀独出世间痴。——宋·惠洪

56、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庄子

57、欲淡则心虚,心虚则气清,气清则理明。——明·薛宣《读书录》

58、欲寡则心自诚。——宋·程颢、程牙刷《二程全书·元丰已未》

59、真正的科学研究者对他所从事的工作完全舍弃了功利观点。——皮尔斯

60、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明·洪自诚

61、志不行,顾禄位如锱铢;道不同,视富贵如土芥。——《宋史·隐逸列传》

62、真趣淡然居物外,忘机多是隐天台。

63、山花无数笑春风,临水精视迥不同。

64、杜鹃花开红似火,一片丹霞血染成。

65、鸟啼从溅血,花发亦同心。

66、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67、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68、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69、梅子青,梅子黄,菜肥麦熟养蚕忙。

70、惟淡可以从俭,惟俭可以养廉。